《讀醫隨筆》~ 卷一 (1)
卷一 (1)
1. 氣血精神論
醫者,道之流也。道家以精、氣、神,謂之三寶,不言血者,賅於精也。是故氣有三:曰宗氣也,榮氣也,衛氣也。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神有五:曰神也,魂也,魄也,意與智也,志也,是五臟所藏也。凡此十二者,為之大綱,而其變則通於天地萬物,而不可以數紀。
白話文:
醫者,是遵循自然規律的人。道家認為精、氣、神是人體的三大寶物,不提血,是因為血包含在精之中。所以氣有三種:宗氣、榮氣、衛氣。精有四種:精、血、津、液。神有五種:神、魂、魄、意、智和志,它們分別由五臟儲藏。這十二種元素是人體的基本組成部分,它的變化貫穿天地萬物,不可勝數。
《內經》邪客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五味曰:谷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邪氣入侵人體,五穀(糧食)會在胃中消化,殘渣、津液和精氣會分成三條管道:
- 宗氣:聚集在胸腔,通往喉嚨,貫通心肺,進行循環。
- 營氣:分泌津液,流入血管,轉化為血,滋養四肢末端,並分佈到五臟六腑,按照時辰供養它們。
- 衛氣:帶出氣體中的暴戾之氣,先行於四肢的皮肉間,晝夜不息。
五味(糧食)中的精華部分會先出胃,流入胃兩旁的焦穴,滋養五臟,再分出營氣和衛氣兩條管道。
其大氣之轉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嚨,呼則出,吸則入。營衛生會曰: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息,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營出中焦,衛出下焦。中焦受氣,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營衛者,精氣也。
白話文:
那股大氣流轉不通暢,積聚在胸腔中,稱為氣海,起源於肺部,沿著喉嚨運行,呼氣時排出,吸氣時進入。營衛會合,生生不息。《營衛生會篇》說:食物進入胃部,經由胃傳遞給肺,五臟六腑都從肺那裡接受氣。其中清氣稱為營氣,濁氣稱為衛氣;營氣在脈道中流動,衛氣在脈道外運行,營氣周而復始,陰陽相交,像一個無始無終的環。營氣從中焦部位排出,衛氣從下焦部位排出。中焦接收到氣,過濾糟粕,蒸化津液,轉化出精華,送往肺脈,再轉化為血液,用來供養身體,這是最重要的,所以營氣獨自運行在經絡中,稱為營氣。營氣和衛氣,都是精氣。
血者,神氣也。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刺節真邪曰: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決氣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白話文:
血是氣和神所組成。上焦(胸腔以上)的氣血像霧氣,中焦(胸腔到腹腔)的氣血像泡沫,下焦(腹腔以下)的氣血像河流。
《刺節真邪》說:氣積聚在胃裡,要疏通運行,讓營氣和衛氣運行通暢,各司其職。宗氣停留在體腔內,往下注於氣街,往上走於呼吸道。
《決氣》說:兩股神氣相搏,結合而成形,它在人體形成之前就存在,這就是精。上焦發散開來,傳遞五穀之味,滋潤皮膚、充盈身體、滋潤毛髮,就像露水滋潤萬物一樣,這就是氣。皮膚腠理開合,汗液滲出,這就是津液。
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曲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五癃津液別曰:水穀入口,輸於腸胃,其味有五,各注其海;其液別為五,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白話文:
食物進去,身體產生氣滿,濕氣進入骨骼,骨頭能彎曲伸展,排放濕氣,補充腦髓,皮膚潤澤,這就是體液。中焦得到氣而產生液體,液體變成紅色,這就是血液。阻滯正常的氣,讓它無處可去,這就是脈絡。五癃津液分別為:水谷進入身體,輸送給腸胃,它的味道有五種,各自流入相應的海;它的液體也有五種,各自流入相應的通路。所以三焦排出氣,來溫暖肌肉,填充皮膚,作為津液;它流動不了的部分,就是液體。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衣薄,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溜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非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白話文:
在天氣炎熱時穿著厚重的衣服,皮膚的毛細孔會打開,因此會出汗;在天氣寒冷時穿著單薄的衣服,毛細孔會關閉,體內的濕氣無法排出,就會聚集成水,流到膀胱,形成小便和氣。如果沒有外來的邪氣入侵,就會流淚;如果胃部鬱積熱氣,胃氣鬆緩,就會流口水。本神說:天地的精華在我身上體現為道和氣,道運行氣稀薄而我們才能得以生存。
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並精出入謂之魄,所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有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天年曰:血所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白話文:
所以剛出生的稱為精氣,兩個精氣交合稱為神氣,跟著神氣出入的是靈魂,與精氣同時出入的是魄,能應對萬物的是心,心中有所記得的是意念,意念有所存留的是志向,因為志向而產生變化的是思考,因為思考而產生遠大的嚮往的是謀慮,因為謀慮而處理事物的是智慧。而所謂的「天年」,指的是血氣已經調和順暢,營氣和衛氣已經通達,五臟器官已經形成,神氣安住在心中,魂魄俱全,纔算是一個完整的人。
本臟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白話文:
這本經典中記載:人的氣血精神,是維持生命、貫通於生死存亡的根本;經脈是運送氣血、調理陰陽、滋潤筋骨、通利關節的途徑;衛氣是溫暖血肉、充盈皮膚、潤澤腠理、管理人體開合的機能;志意是控制精神、收攝魂魄、適應冷暖、調和喜怒的機能。
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恚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
白話文:
因此,氣血調和,經脈就能通暢運行,陰陽互相配合,筋骨健壯有力,關節靈活活動。衛氣調和,就能滋養肌肉,解除濕邪,皮膚光滑細膩,腠理緻密。精神情緒調和,則精神專一,魂魄不散,不會暴怒,五臟不受外邪侵害。寒暖適宜,六腑就能消化食物,風寒濕痹不發生,經脈通暢,肢體關節得以安定。這是人體常態下平衡的狀態。五臟是儲存精氣神血魂魄的地方。
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於天者,無智愚賢不肖,不能相倚也。偉哉論也!美矣備矣!,
白話文:
六腑的作用是消化食物並產生津液。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機能,無分智愚賢愚,都不能互相替代。這真是偉大的道理啊!這理論既全面又完美!
其合之於五臟,則有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五行之氣之不同也;有肝淚、心汗、脾涎、肺涕、腎唾,五液之精之各足也;有肝魂、心神、脾意、肺魄、腎志,五蘊之神之至靈也。
白話文:
中醫將人體分為五臟,分別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這五種屬性構成人體不同的五行之氣。而五臟それぞれ分別對應:肝產生眼淚,心產生汗,脾產生口水,肺產生鼻涕,腎產生唾液,這些液體是人體精華的體現。此外,五臟還分別掌管著魂(肝)、神(心)、意(脾)、魄(肺)、志(腎),這五種精神活動至關重要。
其為變也,氣之亂,則為五脹出《靈樞·脹論》,為癲厥;精之亂,則為五水,為淋濁;血之亂,則為癰疽,為積聚,為鼽衄,為咯血;神之亂也,精神虛而相併: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紛紜糾錯,蓋有不可以數計而口辨者。而茲乃括之以三氣、四精、五神者,何也?道其常而已矣。
白話文:
當人體發生異常變化時,氣亂則出現五種脹氣,《靈樞·脹論》稱為癲厥;精亂則出現五種水腫,稱為淋濁;血亂則形成癰疽、積聚、鼻出血、咯血等病症;神亂則表現為精神虛弱,與各種情緒相混雜:與心臟相混則產生喜悅;與肺臟相混則產生悲傷;與肝臟相混則產生憂慮;與脾臟相混則產生畏懼;與腎臟相混則產生恐懼。這些症狀錯綜複雜,無法一一細數和口頭描述清楚。而這裡將它們歸納為「三氣、四精、五神」,只是一個概括,目的是說明人體常見的病理變化。
其常奈何?氣者,無形而有機者也。以其機之所動,有三焦之分出也。精者,有形者也。有形則有質,以其質之所別,有四等之不同也。神者,無形無機而有用者也。以其用之所成,故推見五性之大本也。
白話文:
他們通常是如何的呢?氣是一種無形但有規律的東西。由於這種規律的運行,形成了三焦之分。精是一種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就有質量,由於其質量的不同,分為四等。神是一種無形無規律但有作用的東西。由於其作用的產生,所以推知了五行的根本。
衛氣者,本於命門,達於三焦,以溫肌肉、筋骨、皮膚,慓悍滑疾,而無所束者也;營氣者,出於脾胃,以濡筋骨、肌肉、皮膚,充滿推移於血脈之中而不動者也;宗氣者,營衛之所合也,出於肺,積於氣海,行於氣脈之中,動而以息往來者也。是故衛氣者,熱氣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溫,水穀之所以能化者,衛氣之功用也。
白話文:
衛氣:
- 來源於腎臟的命門
- 分佈於三焦(上焦、中焦、下焦)
- 溫暖肌肉、骨骼和皮膚
- 快速流動,不受阻礙
營氣:
- 來源於脾胃
- 滋養肌肉、骨骼和皮膚
- 灌注血脈,保持穩定流動
宗氣:
- 由營氣和衛氣結合而成
- 來源於肺部,儲存在下丹田的氣海中
- 在氣脈中運行,與呼吸有關
因此,衛氣具有熱性,它能溫暖肌肉,促進食物消化和吸收。
虛則病寒,實則病熱。營氣者,濕氣也。凡經隧之所以滑利,髮膚之所以充潤者,營氣之功用也。虛則皴揭槁澀,實則淖澤胕腫,光浮於外。衛氣失常曰:營氣沛然者,病在血脈。宗氣者,動氣也。凡呼吸言語聲音,以及肢體運動、筋力強弱者,宗氣之功用也。虛則短促少氣,實則喘喝脹滿。
白話文:
身體虛弱時容易生病,虛症屬寒;身體充實時容易生病,實症屬熱。營氣是濕氣,負責滋潤全身經絡和組織,讓毛髮皮膚光滑潤澤。如果營氣虛弱,皮膚就會粗糙、乾燥;如果營氣過盛,皮膚就會過於濕潤、腫脹,表皮光亮浮腫。
衛氣失常時,會導致營氣過盛,引起血脈方面的疾病。宗氣是運動之氣,負責呼吸、言語、聲音,以及四肢運動、筋力強弱。如果宗氣虛弱,會出現呼吸短促、氣息微弱;如果宗氣過盛,會出現喘息、脹滿的感覺。
凡人之身,衛氣不到則冷;榮氣不到則;宗氣不到則痿痹而不用。此三者,《內經》謂之「肉苛」,謂其枯槁縮瑟,而光彩不發也。故衛氣有寒熱病;營氣有濕病、燥病;宗氣有鬱結病,有勞倦病。三氣互為體用,有兩得而無兩離者也。
白話文:
對於人體而言,體表的衛氣不足就會感到寒冷,體內的榮氣不足就會腫脹,宗氣不足就會肢體麻痺而無法使用。這三種類型的氣,在《黃帝內經》中稱為「肉苛」,形容其乾枯、萎縮,失去了光澤。因此,衛氣不足會導致寒熱疾病,營氣不足會導致濕氣或燥熱疾病,宗氣不足會導致鬱結或勞倦疾病。三種氣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無法完全分離。
秦景明曰:「氣猶火也;水穀猶薪也。火大則能化薪,薪多則益能生火。此先天后天,還相為質者也。故熱氣蒸則濕氣生,濕熱盛則動氣疾,而熱亢則孔竅生煙,濕勝則水精不布。世謂補火即是補氣,又謂降氣即是降火,是止言衛氣而已。柯韻伯曰:「水穀之精氣,行於脈中者為營氣;其悍氣行於脈外者為衛氣;大氣之積於胸中而司呼吸者為宗氣,是分後天運用之元氣而為三也。
白話文:
秦景明說:「氣就像火,食物就像柴火。火勢強大才能燃燒柴火,柴火多就能越燒越旺。這就猶如先天的火和後天的柴,是相互依存的。所以,熱氣蒸發就會產生濕氣,濕熱過多就會導致氣血運行失常,熱氣過盛會使毛孔發炎,濕氣過重會使水液運行不暢。世人常說補火就是補氣,又說降氣就是降火,這只是針對衛氣來說的。
柯韻伯說:「食物中的精氣,運行在脈內的就叫營氣;強勁的精氣運行在脈外的就是衛氣;而聚集在胸腔中,支配呼吸的強大氣體就是宗氣。這些都是將後天運用的元氣分為三類。」
又外應皮毛,協營衛而主一身之表者,為太陽膀胱之氣;內通五臟,司治節而主一身之裡者,為太陰肺金之氣;通行內外,應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為少陽三焦之氣,是分先天運行之元氣而為三也。是有六氣矣,謬立名義,顯悖經旨。試思所謂先天三氣,何嘗越於衛出下焦之外耶?後世言氣者,遺宗氣而言衛出上焦。
白話文:
再來,可以影響皮膚毛髮,協調營衛功能,主掌人體外部的,是太陽膀胱之氣;可以通行五臟,管理人體節律,主掌人體內部的,是太陰肺金之氣;既能通行於內外,又能影響腠理,主掌人體一半的外部,一半的內部,是少陽三焦之氣。這三種氣分屬於先天的運行之氣,也就是元氣。
因此,就有六種氣了,這是錯誤地建立了名義,明顯違反了經書的原意。試想想,所謂先天的三種氣,怎麼可能會超越營衛之氣,出現在下焦之外呢?後世談論氣的人,只記得宗氣,卻忘記了衛氣出於上焦。
其說始於華佗《中藏經》,蓋誤會《難經》心營、肺衛之義也。《難經》言心營、肺衛者,氣行之機,非氣出之本也。是故三氣者,各有其本,各行其道,而不可相干,失常則變矣。壽夭剛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平人氣象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左乳下,其動應脈。
白話文:
這種說法最初記載在華佗的《中藏經》中,可能是誤解了《難經》中「心營」、「肺衛」的意義。《難經》所說的「心營」、「肺衛」,指的是氣運行時的作用,並非氣發出的來源。因此,這三股氣各自有其來源,各行其道,不會相互幹擾。一旦出現異常,就會導致變化。
壽夭剛柔篇中說:「『營』生病時,會出現寒熱、氣短,以及血液上下流動異常;『衛』生病時,會出現氣痛,時好時壞,伴有憤怒、賁滿、迴響聲。風寒侵入腸胃,會導致『寒痹』,症狀是疼痛不退,時而發作,皮膚麻木不仁。」
平人氣象篇中說:「胃部的大經脈,叫做『虛裏』,貫通膈肌並連接到肺,從左乳下方出來,它的運動與脈搏相應。
宗氣也,其動應衣,宗氣泄也。此三氣之自敝也。五亂曰:氣亂於心,則煩心密默,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脛臂,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病能曰:有病怒狂者,病名曰陽厥。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
白話文:
宗氣啊,運行時會讓衣服動起來,現在它泄了。這是三氣自我消耗的緣故。五亂指:氣亂在心,會心煩意亂,低頭安靜地趴著;亂在肺,會喘息不止,用雙手輔助呼吸;亂在腸胃,會變成霍亂;亂在小腿和大腿,會產生四肢冰冷;亂在頭部,會變成厥逆,頭重目眩暈倒。
病症表明:有因發怒而狂躁的病症,叫做陽厥。陽氣,是因為突然折斷而難以散發,所以容易發怒。
何以知之?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癲狂曰: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著至教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澼。《口問》曰:人之自齧舌者,此厥逆上走,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
白話文:
如何得知呢?陽明經絡氣血常常運行,巨陽經絡、少陽經絡不運行,不運行而患上大病,這就是徵兆。癲狂病發時:厥逆之症發病了,兩腳冰涼,胸部好像要裂開,腸子好像要被刀子割斷一樣。《靈樞·著至教》中說:只有三陽之氣單獨到達的話,也就是三陽之氣同時到達,同時到達猶如狂風暴雨,上升則導致癲癇,下降則導致遺尿。 《難經·口問》中說:人自己咬自己的舌頭,這是厥逆之症向上發作,脈氣接連而至的緣故。少陰之氣到達則咬舌頭,少陽之氣到達則咬腮幫,陽明之氣到達則咬嘴脣。
調經曰:氣血以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善忘。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血氣相失,故為虛焉;血與氣並,故為實焉。
白話文:
調整經絡氣血的方法是:氣血並行,陰陽平衡,如果氣亂於衛氣,血逆於經絡,就會造成血氣分離,一處充實,一處虛弱。
如果血集中在陰處,氣集中在陽處,就會導致驚恐狂亂;如果血集中在陽處,氣集中在陰處,就會導致中風;如果血集中在上部,氣集中在下部,就會心煩不安,容易發怒;如果血集中在下部,氣集中在上部,就會思緒混亂,容易健忘。
氣集中到的地方,血就會虛;血集中到的地方,氣就會虛。血與氣互相失去平衡,就會導致虛弱;血與氣相並存,就會導致充實。
此數病者,是三氣之並而相亂也。調經曰:「陽虛生外寒者,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陰虛生內熱者,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熏胸中,故內熱。(言勞倦傷氣,不能鼓動穀氣精微達於周身,是以上下不通。
白話文:
這類疾病是三種氣相互紊亂所致。《調經》說:「陽虛會引起外寒,陽氣來自上焦,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若寒氣留於外,上焦不通,就會寒慄。」陰虛則會導致內熱,由於疲勞過度,體內元氣衰弱,穀氣不足,上焦不通,下焦閉塞,胃熱熏蒸胸中,導致內熱。這是因為勞倦傷氣,無法將精微之氣運行全身,導致上下不通。
而胃中水穀氣熱,僅能熏積於胸中也。此隔病之所起也。生氣通天曰:陽蓄積則當隔,隔者當瀉。)陽盛生外熱者,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陰盛生內寒者,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生氣通天曰: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此三氣之虛實相勝,所謂陰虛陽往,營竭衛降,即其事也。
白話文:
胃裡的水分和食物產生的氣氣變熱,只能蒸騰積聚在胸腔裡,這是隔病發生的原因。(《生氣通天》中說:陽氣蓄積就會出現胸膈氣滯,出現胸膈氣滯就要通瀉。)陽氣旺盛會產生外熱,如果上焦不通暢,就會導致皮膚緊密,毛孔閉塞,體內與外界無法溝通,衛氣無法散發,因此產生外熱。陰氣旺盛會產生內寒,寒氣逆行上衝,積聚在胸腔中而不能散發,不散發就會導致溫熱之氣離開,只剩寒氣,於是血液凝固,凝固就會導致經脈不通,這種脈象呈現出又強又澀的特點,因此為中寒。(《生氣通天》中說:陰氣不能抑制陽氣,脈絡的血液就會流動得又薄又快,身體也會出現瘋狂的狀態;陽氣不能抑制陰氣,五臟之氣就會爭鬥,九竅不通。)
精之以精、血、津、液,列為四者,何也?本神曰:五臟主藏精者也,故統謂之精。夫血者,水穀之精微,得命門真火蒸化,以生長肌肉、皮毛者也。凡人身筋骨、肌肉、皮膚、毛髮有形者,皆血類也。精者,血之精微所成,生氣之所依也。生氣者,衛氣之根,即命門真火是也,精竭則生氣絕矣。
白話文:
用精、血、津液這三種物質來維持生命,為什麼這樣說呢?《本神論》中說:五臟負責儲藏精髓,所以統稱為精。血是由食物中的精華所組成的,經過命門真火的蒸發而形成,用來滋養肌肉、皮膚。人體所有有形的筋骨、肌肉、皮膚、毛髮等,都是屬於血的範疇。精是從血中精煉而成的,是生命力的依賴。生命力是衛氣的根源,也就是命門真火,精氣耗盡,生命力就會消失。
髓與腦,皆精之類也。津亦水穀所化,其濁者為血,清者為津,以潤臟腑、肌肉、脈絡,使氣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滯者此也。凡氣血中不可無此,無此則槁澀不行矣。發於外者,淚、唾、汗,皆其類也。小便,其糟粕也。液者,淖而極厚,不與氣同奔逸者也。亦水穀所化,藏於骨節筋會之間,以利屈伸者。
白話文:
骨髓和腦髓,都是精華的一種。津液也是由水穀轉化而來的,渾濁的部分形成血液,清澈的部分形成津液,用於滋潤臟腑、肌肉、脈絡,讓氣血能夠暢通無阻地運行。無論是氣血還是身體中,都不能缺少津液,否則就會乾涸僵硬,無法正常運作。流露在外面的淚水、唾液、汗液,都是津液的一種。小便是津液的糟粕。液體黏稠而濃稠,不會像氣一樣快速遊走。它也是由水穀轉化而來,儲存在骨節和筋脈相匯之處,用於潤滑屈伸。
其外出於孔竅,曰涕、曰涎,皆其類也。四者各有功用,而體亦不同。血之質最重濁;津之質最輕清;而液者清而晶瑩,厚而凝結,是重而不濁者也;精者合血與津液之精華,極清極厚,而又極靈者也,是神之宅也。西醫謂精中有三物:一曰蟲,能蠕動者,男女交媾,即此蟲與女精合而成形也;一曰珠,極細極明而中空,精平方一寸,約有珠五百顆;一曰白汁,極明而淖,珠與蟲皆藏汁中。
白話文:
人的身體中,血液數量最多,精氣份量最重,而津液的作用最大。體內的臟器、筋骨,體外的皮膚、毛髮,都需要精氣、血液和津液滋潤,才能保持各自的形體而不衰敗。津液枯竭,精氣和血液就會枯竭,毛髮就會乾枯斷裂。因此,醫書上說:精氣脫離,耳朵就會失聰;氣息脫離,眼睛就會失明;津液脫離,皮膚腠理就會鬆弛,汗液大量流失;體液脫離,骨骼活動就會不便,面色蒼白,腦髓衰退,小腿痠痛,耳朵經常鳴響;血液脫離,面色蒼白,沒有血色,脈象空虛。
汁與珠二者,其於交媾結形,不知何用也?西醫徒恃窺測,而不能明理,雖曰徵實,然未免滯於象矣!
四者之在人身也,血為最多,精為最重,而津之用為最大也。內之臟腑筋骨,外之皮膚毫毛,即夫精也、血也、液也,莫不賴津以濡之,乃能各成其體而不敝。津枯則精血可粉,毛髮可折。故決氣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
經脈別論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此非汗出於臟也,各因其臟氣之動,鼓津以外出也。營衛生會曰: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夫汗即津也,其與血,非一物也。而有無相應者?氣機應也。
白話文:
《經脈別論》中說:吃得太飽,汗液從胃部流出;受了驚嚇而耗傷精神,汗液從心臟流出;負重遠行,汗液從腎臟流出;急速奔跑或極度恐懼,汗液從肝臟流出;劇烈搖晃或過度勞累,汗液從脾臟流出。這些都不是因為汗液直接從臟腑流出的,而是因為各個臟腑的氣機活動,推動津液向體外排出。
《營衛生會》中說:失血的人不會出汗,失汗的人不會失血。汗液就是津液,它與血液不是同一樣東西。但為什麼它們的有無會相互影響呢?這是因為氣機能互相影響造成的。
故三氣為陽,而營為陽之陰,以氣與津並與。四精為陰,而津為陰之陽,以津隨氣行也。生氣通天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都,堤防也。高士宗曰國都。)汩汩乎不可以止。精絕者,津耗也。葉香岩《溫熱論》謂養陰不在補血,而在生津。
王孟英釋之曰:此增水行舟之法也。有味乎其言之也。
白話文:
因此,三氣(氣、血、神)是陽,而營氣是陽中的陰,它們和氣和津液相混雜。四精(血、氣、津液、神)是陰,而津液是陰中的陽,津液隨著氣運行。生氣通達於天,叫做陽氣,如果過度勞累就會亢進,精氣耗盡,蓄積於夏季,會導致人發燒、煩躁、目光昏花、耳鳴耳聾,就像決堤的堤防一樣不斷湧出,無法阻止。精氣耗盡,津液也會消耗。
五神者,血氣之性也。喜、怒、思、憂、恐,本於天命,人而無此,謂之大癡,其性死矣。然而神之病,其變不可測,而又最不易治,則其本末不可不知也。大抵神之充也,欲其調;神之調也,欲其靜。痹論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生氣通天曰:陽氣者,靜則養神,柔則養筋。
白話文:
五臟中的神,是人體氣血的本性。喜、怒、思、憂、恐等情緒,是天生的自然生理反應。人如果沒有這些情緒,就被稱為愚鈍,他的生命力也就缺乏了。不過,神的疾病,其變化莫測,而且最難治療,因此必須瞭解其根本和發展。
總體而言,神的充足需要調和;神的調和需要安靜。就像《痹論》中所說:「陰氣安靜,神就能藏起來;陰氣躁動,神就會消亡。」又如《生氣通天論》中所說:「陽氣安靜,就能滋養精神;陽氣舒緩,就能滋養筋骨。」
(柔者,動而和也。)又曰: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形氣乖離。)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陰陽應象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無度,生乃不固。故四氣調神篇大義,所惡者逆,而所以奉生、奉長、奉收、奉藏者,必賴乎預也。
白話文:
柔軟的人,在運動時都能保持協調一致。
又說:陽氣過於旺盛,大發脾氣就會導致形神離散。血液聚集在頭部,讓人感到頭暈目眩。筋脈因此受傷,就像身體容納不下一樣。
《陰陽應象》說:暴怒會傷陰,暴喜會傷陽。氣血逆行上升,脈搏越來越弱,喜怒無常,身體的生機就會不穩定。
所以《四氣調神論》中強調,我們所厭惡的是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而維持生命成長、收斂、儲藏的健康狀態,必須依靠順應自然規律。
故陰陽應象曰: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此五性之相制也。舉痛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此五性之病機也。
白話文:
《陰陽應象論》中記載:
- 憤怒傷肝,悲傷能勝怒;
- 喜悅傷心,恐懼能勝喜;
- 思慮傷脾,憤怒能勝思;
- 憂慮傷肺,喜悅能勝憂;
- 恐懼傷腎,思慮能勝恐。
這五種情緒相互制約。
《舉痛論》中又記載:
- 生氣時,氣會上衝;
- 高興時,氣會舒緩;
- 悲傷時,氣會沉降;
- 恐懼時,氣會下墜;
- 受驚時,氣會紊亂;
- 疲勞時,氣會消耗;
- 思慮時,氣會凝滯。
這五種情緒的病理機制各不相同。
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而腹脹,涇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虛則厥,實則脹。此五性之病之虛實也。
白話文:
主神說:
- 肝臟儲藏血液,血液依附於魂魄。肝虛則恐懼,肝實則憤怒。
- 脾臟儲藏營養液,營養液依附於意識。脾虛則四肢無力,五臟不安。脾實則腹脹,小便不利。
- 心臟儲藏脈絡,脈絡依附於思神。心虛則悲傷,心實則笑個不停。
- 肺臟儲藏氣息,氣息依附於魄。肺虛則鼻塞不通,呼吸困難。肺實則喘息氣促,胸中發脹,呼吸困難。
- 腎臟儲藏精華,精華依附於意志。腎虛則四肢厥冷,腎實則水腫。
這些就是五臟虛實的各種疾病症狀。
脾、肺、腎三臟,不言神病者,已具肝、心二臟之病之中,可推而知也。又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脾憂愁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敢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腎盛怒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善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長夏;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而死矣。
白話文:
脾、肺、腎這三個臟器,沒有特別提到會傷神,但是可以從肝、心這兩個臟器的病症中推斷出來。
心臟過度思考會傷神,傷神就會感到恐懼,無法控制自己,導致身體虛弱、毛髮枯槁、面色暗淡,並在冬天死亡。
脾臟憂愁不解會傷意,傷意就會導致心神混亂,四肢無力,毛髮枯槁、面色暗淡,並在春天死亡。
肝臟悲傷過度會傷魂,傷魂就會導致行為異常、精神恍惚,不敢面對人,身體蜷縮、筋骨攣縮,兩側肋骨無法抬起,毛髮枯槁、面色暗淡,並在秋天死亡。
肺臟過度喜悅會傷魄,傷魄就會導致瘋狂,瘋狂的人神志不清,皮膚焦黑,毛髮枯槁、面色暗淡,並在夏天死亡。
腎臟過度憤怒會傷志,傷志就會導致健忘,腰脊無法彎曲伸展,毛髮枯槁、面色暗淡,並在盛夏死亡。
過度恐懼會傷精,傷精就會導致骨骼疼痛、肌肉萎縮、手足冰冷,精液會自行流出。
因此,五臟是負責儲藏精氣的,不能受到損傷,一旦受損,就會失去保護作用而導致陰虛,陰虛就會失去氣血而死亡。
此五性之病因、病形與其死期也。經曰:死於秋、死之於冬,則治之不當用秋、冬之劑可知矣;經曰:死於春、死於夏,則治之不得用春、夏之劑可知矣。秋、冬之劑者,寒燥斂降之劑也;春、夏之劑者,溫熱升散之劑也。此治法之可以對觀而得也。
白話文:
這些五種病症的原因、症狀以及死亡時間。經書上說:如果在秋季或冬季死亡,那麼顯然治療時不能使用秋季或冬季的藥物;經書上說:如果在春季或夏季死亡,那麼顯然治療時不能使用春季或夏季的藥物。秋季、冬季的藥物是寒涼燥性的收斂藥物;春季、夏季的藥物是溫熱升散的藥物。治療的方法可以彼此對照而得到。
邪氣臟腑病形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有所擊僕,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經脈別論曰: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白話文:
外邪入侵,導致臟腑疾病的表徵:
- 心:憂愁恐懼會損傷心臟。
- 肺:受寒或飲酒過多會損傷肺部。
- 肝:遭遇跌倒或摔傷,導致瘀血滯留;或暴怒時,氣血上逆不降,積聚於肋骨下方,會損傷肝臟。
- 脾:受到外力撞擊或醉酒後房事,出汗後吹風,會損傷脾臟。
- 腎:搬運重物過度或房事過度,導致出汗後洗澡,會損傷腎臟。
經絡別論:
- 夜間活動過度,喘息源於腎臟的問題,且會影響肺部。
- 遭受外力撞擊或摔傷,喘息源於肝臟的問題,且會影響脾臟。
- 受到驚嚇,喘息源於肺臟的問題,且會影響心臟。
- 落水或跌倒,喘息源於腎臟和骨骼的問題。
當遇到這些情況時,勇敢的人會調節氣息,症狀就會消失;膽小的人則會把這些情況當作病痛,久拖不癒。
此又外之不節,以傷其內,孟子所謂蹶者,趨者是氣,而反動其心者也。凡察病機,惟鬼來克身,與子來泄氣,二者其勢最重。華佗曰:如心病入肝,是亦難治,子不合乘母之逆也。所謂思慮傷心,盛怒傷腎是也。又神病多徵於夢,《靈樞·淫邪發夢篇》,是其義也。
白話文:
這也是因為外在因素不適當,而損傷了內在。孟子所說的「蹶者」,就是因為急於前進,而反而衝擊了自己的心智。在診察病因的時候,最重要的是「鬼來克身」和「子來泄氣」這兩種情況。華佗說:「如果心臟的疾病侵入肝臟,這也很難治療,因為子不應該乘著母的逆勢而上。」所謂的「思慮傷心,盛怒傷腎」就是這個意思。此外,神經方面的疾病,通常會在夢中反映出來。《靈樞·淫邪發夢篇》中就有提到這個理論。
大氣者,精之御也。精者,神之宅也。神者,氣與精之華也。各生於五臟,而五臟之中,又各有所主。是故氣之主,主於命門;精之主,主於腎;神之主,主於心,而復從於膽。《難經》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
白話文:
「大氣」是指生命之氣,它受控於「精」。「精」是「神」所寄居的地方。「神」是氣和精的精華。這些物質都起源於五臟,而五臟之中,又各有其主導。所以,「氣」的主控部位在於「命門」;「精」的主控部位在於「腎」;「神」的主控部位在於「心」,同時也受「膽」所控制。
《難經》中記載:「寸口脈搏動平穩的人卻死亡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十二經脈都連接著生命之氣的源頭。這個所謂的「生命之氣的源頭」,指的是十二經脈的根本,也就是腎間的動氣。
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又曰: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
白話文:
這些(指五臟六腑)是人體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源頭,呼吸的門戶,也是「三焦」的起點。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守邪之神」。所以,氣是人體的根本。根基斷絕了,枝葉就會枯萎。寸口脈搏平坦卻死亡的人,是體內生氣斷絕了。
另一段話說:肚臍下面腎臟附近的氣息,是人的生命力,也是十二經脈的根本,因此稱為「原」。「三焦」是元氣的分支,主持運行人體的三種氣,遍佈五臟六腑。
又曰: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此所謂氣主於命門者也。《上古天真》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六節臟象》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此所謂精主於腎者也。《靈蘭秘典》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白話文:
另外記載:「命門」是精神寄寓的地方,是原氣繫結之處。男性以藏精為本,女性以系胞為本。這就是所謂「氣以命門為主」的意思。《上古天真論》載:「腎臟主水,接受五臟六腑之精而儲藏之,因此五臟強盛,腎臟才能排泄尿液。」《六節臟象論》載:「腎臟主蟄伏,是封藏的根本,是精藏之處。」這就是所謂「精以腎臟為主」的意思。《靈蘭祕典》載:「心臟是身體的君主,神明由此產生。」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補遺云:脾者諫議之官,智周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白話文:
肺部是輔佐心臟的器官,調節呼氣。肝臟是像將軍一樣的器官,謀略思慮從那裡產生。膽囊是正直的器官,果斷決策從那裡產生。膻中(胸中)是君主的使臣,快樂的情緒從那裡產生。脾胃是儲藏食物的器官,消化食物。脾臟也是諫議官,智慧從那裡產生。大腸是傳遞食物殘渣的器官,排便從那裡產生。小腸是接收食物的地方,消化食物。腎臟是強健的器官,技能和巧思從那裡產生。三焦是排泄通道的器官,尿液從那裡產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經脈別論曰: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臟氣少,胃氣不平。謂過用其心,傷其真氣,致五臟脈氣俱少也。《脈經》曰:思慮傷心,其脈弦是也。
白話文:
膀胱是人體的水庫,儲藏津液,氣化後才能排出體外。人體的十二條經絡相互關聯,缺一不可。主神清,膀胱才能安穩;主神不清,十二條經絡就會受到損害,導致氣血不通,身體遭受重創。
《經脈別論》記載:太陰經(脾經)脈搏虛弱,說明心神過度勞累,損傷了根本的真氣,導致五臟脈氣不足。《脈經》記載:思想過度傷心,脈搏會出現弦脈。
此所謂神主於心者也。奇病曰:口苦者,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矣。六節臟象曰: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仲景謂:心氣虛則魂魄妄行。華佗謂:膽實熱則精神不守。此所謂復從於膽者也。(心膽,神之主,腦又神之會也,故凡有思憶,則目上注。
白話文:
所謂神明的主宰在於心。奇特的疾病可以從症狀看出,例如:嘴巴苦,表示有膽病。肝臟是人體的將領,需要依賴膽汁,而喉嚨是肝臟的助手。患有膽病的人,通常是因為思慮太多,導致膽氣虛弱上升,所以嘴巴才會感到苦。六節臟象論提到,所有十一個臟器都依賴於膽汁。仲景說:心氣虛弱,靈魂就會胡亂遊走。華佗說:膽實熱,精神就會無法集中。這些說法都表示,膽臟與精神狀態息息相關。(心和膽是精神的主宰,而大腦則是精神的匯集處,所以每當思考或回憶時,眼睛就會向上看。)
)又嘗論之,氣之三也,精之四也,神之五也,此十二者,尤必以營衛為之宰。營衛之生也,各具其體而不可相離也,各成其用而不可相勝也,各行其道而不可相干也。趙睛初曰:津雖陰類,而猶未離乎陽氣者也。《內經》謂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霧露所溉,萬物皆潤,豈非氣中有津乎?驗之口中呵氣水,愈徵氣津之不相離矣。
白話文:
我曾經探討過,氣是三元中的第三個元,精是第四個元,神是第五個元。這十二元氣尤以營衛之氣為主宰。營衛之氣的生成,各自具有自己的功能,不能相互分離;各自發揮自己的作用,不能相互勝過;各自沿著自己的軌道運行,不能相互幹擾。
趙睛初說:津液雖然屬於陰性,但仍與陽氣相聯。內經中說,津液能滋潤皮膚、充盈身體、潤澤毛髮,就像霧露滋潤萬物一樣,這就是氣的作用。霧露滋潤的地方,萬物都能得到滋養,難道氣中沒有津液嗎?實驗中,你呼出的氣能讓水蒸髮,這更加證明氣和津液是相互聯繫、不可分離的。
氣若離乎津,則陽偏勝,即氣有餘便是火是也。熊三拔《泰西水法》云:凡諸藥系草木果谷菜諸部,其有水性者,皆用新鮮物料,依法蒸餾得水,名之為露,以之為藥,勝諸干質。諸露皆是精華,不待胃化脾傳,已成微妙;且蒸餾所得,既於諸物體中最為上分,復得初力則氣厚勢大。
白話文:
當氣遠離體液時,陽氣會過度旺盛,這就是所謂的「氣有餘導致體內生出虛火」的現象。
熊三拔在《泰西水法》中說:凡是草木、果實、穀物、菜蔬等藥材中,含有水性質的,都應使用鮮活的材料,按照方法蒸餾出水,稱為「露」,將其用於藥物中,效果比乾品更好。
這些「露」都是精華所在,不需要經過胃部消化和脾臟運化,就能發揮神奇的效果。而且,蒸餾所得到的露水是藥材最精華的部分,再加上初期的蒸餾,使氣味濃厚,藥效強大。
夫蒸露以氣上蒸而得,雖屬水類,而隨氣流行,體極清輕,以治氣津枯耗,其功能有非他藥所能及。所謂氣津枯耗者,傷陰化燥,清竅乾澀。《內經》謂:九竅者,水注之氣。乾澀者,病人自覺火氣從口鼻出,是津離乎氣,而氣獨上注者也。所謂其體不可相離者此也。柯韻伯謂:氣上騰便是水。
白話文:
蒸露是通過蒸氣上升而形成的,儘管它屬於水類,但它會隨著氣息流動,其質地極為清淡輕盈。蒸露在治療氣津枯竭方面具有其他藥物無法比擬的功效。所謂氣津枯竭,就是陰津受損化為燥熱,導致清竅(指口、鼻、耳、目等孔竅)乾澀。
《內經》中提到:九竅是水液注入氣息的地方。所謂的乾澀,是指病人自己感覺到有火氣從口鼻中冒出,這是因為津液離開了氣息,而氣息單獨上升的緣故。這就是所謂的「它們的本質不可分離」。柯韻伯說:氣息上升就是水。
此語最足玩味。蓋陰氣凝結,津液不得上升,以致枯燥。治宜溫熱助陽,俾陰精上交陽位,如釜底加薪,釜中之水氣上騰,其潤澤有立至者。仲景以八味丸治消渴,即此義也。但枯燥有由於陰竭者,必須大劑濡養,如救焚然。故同一枯燥,而有陰凝、陰竭之分,二證霄壤,至宜細審,不可誤也。
白話文:
這句話很有玩味。因為陰氣凝結成塊,津液不能上升,導致枯燥。治療宜採用溫熱的方法,助長陽氣,讓陰精上交陽位,就像在鍋底加柴,鍋中水氣上騰,潤澤立時可見。仲景用八味丸治療消渴,就是這個道理。但枯燥也有因陰氣枯竭造成的,必須大量滋潤,就像救火一樣。所以同是枯燥,卻有陰凝和陰竭之分,兩證相差很大,應當細心診斷,不可弄錯。
所謂其用不可相勝者此也。微火緩烘,即令物燥,而盛火急炙,轉令物潤,故陰凝而見燥化者,當加大熱品於清潤之中,則力能蒸騰其氣以開結而回陽。若但取小溫小潤,謬謂和平,而不知真陰轉暗為所傷矣。病勢日進,遂謂病不受溫,改用清涼,致人於死,可嘆也!趙晴初謂病重藥輕,亦能增病,即此類也。此又始於相勝,成於相平者也。
白話文:
所謂藥物功效相剋,導致藥效無法發揮,就是這個道理。用微小的火候慢慢烘烤,可以讓物品變乾;用旺盛的火候急速烘烤,反而會讓物品變濕。因此,當身體陰氣凝滯而表現出燥熱的症狀時,應該在滋陰清熱的藥方中加入熱性的藥物,以強大的火力蒸騰氣血,祛除瘀結,讓身體陽氣恢復。如果只使用溫和滋潤的藥物,錯誤地認為這樣就能達到平衡,而不知道這樣做會傷害原本微弱的陰氣。病勢日漸加重,卻認為是病人不適合服用溫補藥物,改用清涼藥物,最終導致病人死亡,令人遺憾!趙晴初提出的「病重藥輕,亦能增病」的說法,也是屬於這種情況。這種情況起因於藥物相剋,最終導致藥效抵消。
氣行之亂也,大率衛強營弱,營為衛擾而不得寧,而衛之為榮所滯者,則惟水腫一端而已。衛氣之竄入營道也,亂之於在表肌腠之隙,則令人汗出而不可止,所謂衛氣不共營氣和諧也。(風鼓其衛,不能自固,津隨氣行,而亦外越。)以桂枝湯復發其汗則愈,不得援有汗禁汗之常例矣。
白話文:
身體氣血運行出現混亂,通常是因為衛氣強盛,營氣虛弱。營氣因為受到衛氣的幹擾而無法安寧,而衛氣被榮氣阻滯的情況,只有水腫一項。衛氣竄入營氣的通道,在表面的肌肉和皮膚之間引起混亂,就會讓人不停地出汗,這是因為衛氣與營氣無法協調。
(風邪鼓動衛氣,衛氣無法固守自身,津液隨著氣血運行,也從表而外發。)用桂枝湯重新發出汗液,這種情況就會好轉,不能援用有汗時禁止出汗的常規。
亂於在裡血絡之隙,則令人血湧傾碗盈盤而不可御。(或寒束其脈,血無所容;或痰壅其脈,血不能行;或火鼓其氣,血為之奔逸而外溢。下文泄肺、肝,是治火盛。若痰壅,則宜兼溫疏;若寒束,更重用溫散矣。世醫概用清降,以致成勞而死。《內經·示從容》曰:脈急者血泄,血無所行也。
白話文:
血液亂竄於血管之外的空隙中,就會令人嘔血如泉湧,無法控制。(有時寒氣阻塞脈絡,血液無法流通;有時痰液阻滯脈絡,血液無法運行;有時火氣旺盛,血液被驅逐而出。下文提到洩肺、洩肝,是治療火氣過旺的方法。若痰液阻滯,則宜同時溫化、疏通;若寒氣阻塞,更應著重於溫化、散寒。世間醫師大都使用清熱、降火的方法,以致病情拖延成勞而死亡。《內經·示從容》說:脈搏急促是血液外洩的徵兆,因為血液沒有地方可以順利流動。
此理甚明,恨無知者。)葉香岩治湧血,必先泄肺者,是急泄衛氣也,然不如泄肝為尤切。二者皆氣在於隙,故皆有所泄也。若氣亂於大經之中,其機向外,而無所泄也。則壅盛於四肢,而逾垣上屋之事見矣。所謂巨陽、少陽,其動大疾,病為怒狂也。其機向內而無所泄也,則壅窒於臟腑,而昏厥顛仆之事見矣。
白話文:
這個枝個講法淺顯易懂,可惜啊,有儂弗曉得。
葉香巖治療咳血,一哪正需要先泄肺氣,就是趕緊把體表個陽氣排出去,箇種情況下,最要緊個是泄肝。
肺氣搭肝氣箇兩樣,弗論是哪一,都搭隙氣有匡,所以都要泄撒出去。
要是氣亂竄到經脈個主幹道裏向,箇種嘸方泄,就淤塞到儂個手腳裏向,箇種越牆上屋個事弗就出現了嘛。
所謂個手太陰經搭手少陽經,箇兩條經脈裏向個氣血運行快,發起病來就像儂發狂發怒。
氣血運行嘸方泄,堵到臟器肚腹裏向,箇種昏厥倒地個事弗就出現了嘛。
更有氣並於氣之細絡,而脹悶不堪,致生自齧自刃之變者;又有氣滯於血之細絡,而怫鬱不解,致成為癢、為疹之災者,至於營竭道澀,而衛氣內伐,則不瞑;營盛膚濕,而衛氣久留,則多臥。(《內經》謂:胃不和則臥不安。《中藏經》謂:膽熱則多睡,膽冷則無眠。)溫病逆傳心包,則神昏譫妄,此津傷而神機不利,清氣不生也。
白話文:
還有一些氣堵塞在細小的經絡中,導致脹悶難受,進而造成自殘自傷的後果;還有一些氣滯留在血液的細絡中,鬱悶難解,導致騷癢、皮疹等病症。如果營陰不足、經絡不通暢,衛氣內侵,就會失眠;如果營陰旺盛、皮膚濕潤,衛氣長期停留,就會嗜睡。(《內經》中提到:胃氣不和,就無法安睡。《中藏經》中提到:膽熱就會多睡,膽寒就會失眠。)溫病如果逆傳到心包,就會出現神志昏迷、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因為津液受傷,導致神志不清,清氣無法生發所致。
經曰: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神借津以養也。是又因氣之盈虧,而神為之累矣。盈虧雖殊,總由於推行不利而已矣。此氣之失其道而相干者也。
白話文:
經典上記載:津液互相滋養,精神才會自然產生。精神依靠津液來維持。這又由於氣的盛衰,而精神也因此受到影響。盛衰雖然不同,但總是由於推行不順暢所致。這是氣失去了自己的路徑而互相干擾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