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氣血精神論

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恚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

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於天者,無智愚賢不肖,不能相倚也。偉哉論也!美矣備矣!,

其合之於五臟,則有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五行之氣之不同也;有肝淚、心汗、脾涎、肺涕、腎唾,五液之精之各足也;有肝魂、心神、脾意、肺魄、腎志,五蘊之神之至靈也。

其為變也,氣之亂,則為五脹出《靈樞·脹論》,為癲厥;精之亂,則為五水,為淋濁;血之亂,則為癰疽,為積聚,為鼽衄,為咯血;神之亂也,精神虛而相併: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紛紜糾錯,蓋有不可以數計而口辨者。而茲乃括之以三氣、四精、五神者,何也?道其常而已矣。

其常奈何?氣者,無形而有機者也。以其機之所動,有三焦之分出也。精者,有形者也。有形則有質,以其質之所別,有四等之不同也。神者,無形無機而有用者也。以其用之所成,故推見五性之大本也。

衛氣者,本於命門,達於三焦,以溫肌肉、筋骨、皮膚,慓悍滑疾,而無所束者也;營氣者,出於脾胃,以濡筋骨、肌肉、皮膚,充滿推移於血脈之中而不動者也;宗氣者,營衛之所合也,出於肺,積於氣海,行於氣脈之中,動而以息往來者也。是故衛氣者,熱氣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溫,水穀之所以能化者,衛氣之功用也。

虛則病寒,實則病熱。營氣者,濕氣也。凡經隧之所以滑利,髮膚之所以充潤者,營氣之功用也。虛則皴揭槁澀,實則淖澤胕腫,光浮於外。衛氣失常曰:營氣沛然者,病在血脈。宗氣者,動氣也。凡呼吸言語聲音,以及肢體運動、筋力強弱者,宗氣之功用也。虛則短促少氣,實則喘喝脹滿。

凡人之身,衛氣不到則冷;榮氣不到則;宗氣不到則痿痹而不用。此三者,《內經》謂之「肉苛」,謂其枯槁縮瑟,而光彩不發也。故衛氣有寒熱病;營氣有濕病、燥病;宗氣有鬱結病,有勞倦病。三氣互為體用,有兩得而無兩離者也。

秦景明曰:「氣猶火也;水穀猶薪也。火大則能化薪,薪多則益能生火。此先天后天,還相為質者也。故熱氣蒸則濕氣生,濕熱盛則動氣疾,而熱亢則孔竅生煙,濕勝則水精不布。世謂補火即是補氣,又謂降氣即是降火,是止言衛氣而已。柯韻伯曰:「水穀之精氣,行於脈中者為營氣;其悍氣行於脈外者為衛氣;大氣之積於胸中而司呼吸者為宗氣,是分後天運用之元氣而為三也。

白話文:

氣血精神論

因此,血液調和,則經脈暢通,滋養陰陽,筋骨強健,關節靈活;衛氣調和,則肌肉豐滿,皮膚光滑細膩,肌膚緻密;心志平和,則精神集中,魂魄不散,怒氣不生,五臟不受邪氣侵犯;寒熱適中,則六腑消化食物,風濕痺痛不發作,經脈通暢,肢體舒適。這就是人體正常的狀態。五臟是貯藏精氣、神魂、血液、元氣的地方。

六腑是消化食物,運行津液的地方。這些都是人先天稟賦的,無論聰明愚笨,賢能卑劣,都無法改變。這論述真是精妙絕倫,完整詳備!

它們與五臟相應,各有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等五行之氣的不同;各有肝淚、心汗、脾涎、肺涕、腎唾等五液精華的各自充足;各有肝魂、心神、脾意、肺魄、腎志等五蘊神明的靈妙之處。

如果發生變化,氣機紊亂,則會導致五種脹滿症(《靈樞·脹論》),以及癲癇;精氣紊亂,則會導致五種水腫,以及淋濁;血液紊亂,則會導致癰疽、積聚、鼻衄、咯血;神明紊亂,則精神虛弱而相互影響:影響到心則喜樂過度;影響到肺則悲傷過度;影響到肝則憂愁過度;影響到脾則害怕過度;影響到腎則恐懼過度。這些錯綜複雜的病症,數量繁多,難以一一列舉和解釋。而這裡卻能用三氣、四精、五神來概括,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闡述的是人體的常態而已。

常態是怎樣的呢?氣是無形卻有作用的。由於它的作用的活動,所以有了三焦的區分。精是有形的。有形則有物質,由於物質的不同,所以有四種等級的區別。神是無形無機卻有作用的。由於它的作用所造成的結果,所以推知五種性格的大本源。

衛氣,起源於命門,到達三焦,溫煦肌肉、筋骨、皮膚,使人反應敏捷,行動迅速,而沒有任何拘束;營氣,出自脾胃,滋潤筋骨、肌肉、皮膚,充滿並流動於血脈之中而不停止;宗氣,是營衛之氣的結合,出自肺,積聚於氣海,運行於氣脈之中,隨著呼吸而往來。所以,衛氣是熱氣。凡是肌肉之所以能溫暖,水穀之所以能消化,都是衛氣的作用。

衛氣不足則感受寒邪,衛氣過盛則感受熱邪。營氣是濕氣。凡是經絡之所以通暢,皮膚髮膚之所以滋潤,都是營氣的作用。營氣不足則皮膚乾燥粗糙,營氣過盛則皮膚腫脹,光澤浮於表面。衛氣失常則表現為:營氣旺盛,則疾病在於血脈。宗氣是動氣。凡是呼吸、說話、聲音,以及肢體運動、筋力強弱,都是宗氣的作用。宗氣不足則呼吸短促氣少,宗氣過盛則喘息、呃逆、脹滿。

人的身體,衛氣不到則寒冷;營氣不到則乾燥;宗氣不到則肌肉萎縮無力。這三者,《內經》稱為「肉苛」,指它們枯萎、乾癟、收縮,而沒有光澤。因此,衛氣有寒熱病;營氣有濕病、燥病;宗氣有鬱結病、勞倦病。三氣互相依存,有兩者同時存在,沒有兩者同時缺失的情況。

秦景明說:「氣猶如火;水穀猶如柴薪。火大就能燒化柴薪,柴薪多就能更好地生火。這是先天和後天互相依存的關係。所以,熱氣蒸騰則濕氣產生,濕熱盛則動氣旺盛,而熱盛則孔竅冒煙,濕盛則水液不能布散。世人所說的補火就是補氣,又說降氣就是降火,這只是針對衛氣而言。柯韻伯說:「水穀的精氣,在脈中運行的是營氣;其強悍之氣在脈外運行的是衛氣;聚集於胸中主管呼吸的是宗氣,這是將後天運用的元氣分為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