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四 (15)
卷四 (15)
1. 病後調補須兼散氣破血
東垣謂:參、術補脾,非以防風、白芷行之,則補藥之力不能到。慎齋謂:調理脾胃,須加羌活,以散肝結。此皆發表散氣之品也,是能運補藥之力於周身,又能開通三焦與經絡之滯氣也。此外尚有川芎、烏藥、香附、降香、白檀香、鬱金,皆可選用,以皆芳香,有通氣之功也。防風、秦艽,尤為散中之潤。若味辛者,不可混用,味辛則燥,能耗津液矣。
滑伯仁謂:每加行血藥於補劑中,其效倍捷。行血之藥,如紅花、桃仁、茜草、歸鬚、茺蔚子、三稜、莪朮之屬皆是也。葉天士亦謂熱病用涼藥,須佐以活血之品,始不致有冰伏之虞。蓋凡大寒、大熱病後,脈絡之中必有推蕩不盡之瘀血,若不驅除,新生之血不能流通,元氣終不能復,甚有傳為勞損者。
又有久病氣虛,痰涎結於腸胃,此宜加滌痰之品,如蔞皮、焦楂、蒲黃、刺蒺藜、煅牡蠣、海蛤粉、海浮石、青黛、煅石膏,皆可隨寒熱而施之。行血之藥,以水蛭為上,虻蟲、䗪蟲、蠐螬次之。壞痰之藥,以硼砂為上,礞石、皂莢次之,今人已不敢用矣。痰本血液,非津水之類也,世以茯苓、澤瀉利之;血屬有形,瘀積膜絡曲折之處,非潛搜默剔不濟也,世以大黃、芒硝下之,大謬。著有《痰飲分治說》、《仲景抵當湯丸解》,具在集中,可以互覽。
白話文:
病後調補須兼散氣破血
李東垣認為:人參、黃芪補脾,如果不配合防風、白芷等藥物使其運行,補藥的功效就無法完全發揮。慎齋(張景岳)則認為:調理脾胃,需要加入羌活,以散肝鬱之氣。這些都是發表散氣的藥物,它們能使補藥的功效運行全身,又能疏通三焦和經絡的阻塞之氣。此外,川芎、烏藥、香附、降香、白檀香、鬱金等,也可選用,因為它們芳香,具有通氣的作用。防風、秦艽尤其具有散寒而不燥的特性。但辛味藥物不可混用過多,因為辛味藥性燥烈,容易耗損津液。
滑伯仁認為:在補益藥物中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療效會更快更好。活血藥物,例如紅花、桃仁、茜草、當歸尾、茺蔚子、三稜、莪朮等都是。葉天士也認為,治療熱病服用涼藥,必須配合活血藥物,才能避免寒邪伏藏的危險。因為凡是大寒大熱病後,經絡中必定殘留瘀血,若不清除,新血就無法暢通,元氣也無法恢復,甚至會留下勞損的後遺症。
久病導致氣虛,痰涎阻塞腸胃者,宜加入化痰藥物,例如蔞仁、焦山楂、蒲黃、刺蒺藜、煅牡蠣、海蛤粉、海浮石、青黛、煅石膏等,可以根據寒熱症狀酌情使用。活血藥物中,水蛭最佳,虻蟲、䗪蟲、蠐螬次之。化痰藥物中,硼砂最佳,礞石、皂莢次之,但現代人已很少使用這些藥物了。痰濁本質上是血液的病理產物,而非津液,世人常以茯苓、澤瀉來利水消痰,這是錯誤的;血液是有形的物質,瘀積在經絡曲折之處,必須用藥物深入清除,世人常以大黃、芒硝攻下,也是錯誤的。我著有《痰飲分治說》、《仲景抵當湯丸解》兩書,書中詳細論述,可以互相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