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6)

1. 病在腸胃三焦大氣流行空虛之部與淫溢惉滯經脈膜絡曲折深隱之部其治不同

虞天民曰:水腫之病,因脾土氣虛,肝木氣逆,而水濕妄行也,雖有停痰留飲,實無鬱積脫固,故參、術為君,佐以清金、利濕、去熱,即有十全之功。彼黃腫者,或酒疸,或谷疸,沉積頑痰,膠固鬱結於中,土氣外溢而黃也。故以蒼朮、厚朴、香附、陳皮之類,以平土氣之敦阜;鐵粉、青皮之類,以平木氣之橫逆;加以麴櫱,助脾消積。黃退之後,再用參、術,以收全功。

此標而本之之治也。若二病互易而治,禍不旋踵。

胡玉海曰:傷寒至舌苔黑,邪氣已入太陰,可更衣散下之。服之,或一周時,大便無有不解者。如服到解而不解之時,肝臟已無黏滯,毒盡歸於闌門,可即用大黃下之。何則?人之真陰藏於肝,大黃為脾經之藥,必待毒不沾連於肝,方可用之。如此分其先後,則真陰不傷,元氣易復也。

按:此必先用甘寒生津、活血之劑,清血分之熱,使熱毒浮載於空分,乃可隨渣滓而俱下也。若毒在血脈,而攻其腸胃,則津氣俱傷,血分之菀毒愈滯著無出路矣。肝即血分也,脾即腸胃也。

上二條,即氣分、血分之辨也。病在氣分,與在血分,其治自不可混。在氣分者,其邪氣虛懸,無所滯著,可以徑汗、徑下,邪氣即隨汗、下血出;若浸淫於脈絡曲折之處,惉滯不能流通,則必須提出歸於氣分,然後可以盡之,而不可徑行迅掃也。

其所以提歸氣分之法,有用緩緩撐托之法,屢使微汗,以漸達於表;有用滋血生津之法,使津液充盈,浮載邪氣於表,然後一汗而盡之;有用輕輕攻下之法,屢使腸胃清空,膜絡邪氣逐節卸入腸胃,以漸而淨;又有用酸澀收斂之品,於大黃、芒硝、牽牛、巴豆之劑中,使腸胃四維膜絡之邪,舉吸攝出於空中,隨渣滓而俱下也。有用補血益氣之法以運之;有用破血化瘀之法以搜之。

仲景以承氣治燥屎,以抵當治蓄血;痘疹家謂用紅花、紫草,使血分鬆動而易透出。其義大可思也。

向來邪氣入臟入腑之說,腑臟即氣血之別名也。析而言之,有經絡之氣血,有臟腑之氣血。在經絡之氣分,為寒熱走注;在經絡之血分,為疼痛麻木。在腑,其神志清明;在臟,其神明昏憒也。夫邪氣漬入血分,與血液合為一體,是血液之質必壞矣。治之,必通泄其既壞之血液,或有黃臭汗出。

在經絡者,或下汙穢雜汁;在臟腑者,皆外邪之變亂血液也。若內傷之病,血液自壞,或為乾結,外為枯痿,內為血痹;或為濕腐,外為癰疽,內為五液注下;或為泛溢,血化為水,變見腑腫,即血分水分是也。在經絡猶有可治,在臟者,新血無從生,即敗血無從去矣。總由氣分之菀結太深太久,濁氣無所泄故也。

治之必用前節托補諸法,使邪能撐出氣分,方有殺冀。蓋血分之病,總以氣分為出路也。

白話文:

虞天民認為,水腫是脾土氣虛、肝木氣逆導致水濕亂竄所致,雖然有痰飲停滯,卻沒有鬱結阻塞,所以用人參、白術為主藥,輔以清熱利濕藥物,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黃疸則不同,可能是酒疸或谷疸,頑固的痰濁瘀積阻塞於內,土氣外泄而導致發黃。因此要用蒼朮、厚朴、香附、陳皮等藥平復脾土之氣;用鐵粉、青皮等藥平肝木之氣;再加用麴蘗以幫助脾胃消積。黃疸退後,再用人參、白術鞏固療效。

這是針對不同病症的治療方法,如果混淆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胡玉海認為,傷寒病人舌苔發黑,邪氣已入太陰,可以服用發汗利下的藥物。服藥後,如果一週內大便仍未通暢,說明肝臟已無黏滯,毒素已聚集在闌門,就可以服用大黃攻下。這是因為人體的真陰藏於肝臟,大黃是脾經藥物,必須等到毒素不再侵犯肝臟才能使用。這樣分步治療,就不會傷及真陰,元氣也容易恢復。

這需要先用甘寒生津、活血的藥物,清除血分中的熱毒,使熱毒浮在體表,才能隨著排泄物排出。如果毒素在血脈中,而直接攻伐腸胃,就會損傷津液,血分中的瘀毒更加滯留,無處排出。肝屬血分,脾屬腸胃。

以上兩種治療方法,體現了氣分與血分的辨證。氣分病邪虛浮,無處滯留,可以採用發汗或通下的方法,邪氣就會隨著汗液或大便排出;如果邪氣浸淫於經脈的曲折處,停滯不通,則必須先將邪氣引導至氣分,然後才能徹底清除,不可急於求成。

引導邪氣歸於氣分的辦法,有緩緩地促進出汗,漸漸達於肌表;有滋養血液、生津液,使津液充盈,浮載邪氣於表,然後一次出汗而盡;有輕輕地攻下,使腸胃經常保持通暢,經脈中的邪氣逐漸排出腸胃;還有用酸澀收斂的藥物,與大黃、芒硝、牽牛、巴豆等藥物配合使用,使腸胃及經脈的邪氣,被吸附排出,隨著大便排出體外;還有用補益氣血的藥物來運化邪氣;還有用破血化瘀的藥物來清除瘀血。

張仲景用承氣湯治療燥屎,用抵當湯治療蓄血;痘疹治療中,使用紅花、紫草,使血分鬆動,利於邪氣透出。其道理值得深入思考。

以往所說的邪氣入臟腑,腑臟實際上就是氣血的別稱。具體來說,有經絡的氣血,有臟腑的氣血。在經絡的氣分,表現為寒熱往來;在經絡的血分,表現為疼痛麻木。邪氣在腑,神志清醒;邪氣在臟,神志昏憒。邪氣浸淫於血分,與血液融合為一體,血液的性質必然變壞。治療時,必須疏通排出已經變壞的血液,有時會排出黃臭汗液。

在經絡,會排出污濁的汁液;在臟腑,都是外邪擾亂血液所致。如果是內傷引起的疾病,血液本身就已經損壞,可能表現為乾燥凝結,外在表現為枯萎,內在表現為血瘀;或者濕邪腐敗,外在表現為癰疽,內在表現為五液注下;或者泛溢,血液化為水液,出現腑腫,也就是血水分離。在經絡,尚可治療;在臟腑,新血無法生成,壞血也無法排出。這都是因為氣分鬱結太深太久,濁氣無法排出所致。

治療必須採用前面提到的托補等方法,使邪氣能夠引導出來,才有治療的希望。因為血分的病,最終都要依靠氣分來排出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