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四 (1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7)

1. 身中腹中一股熱氣衝動者有虛實二因

朱丹溪曰:人有氣如火,從腳下起,入腹者,此虛極也。火起九泉之下,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四物加降火藥服之,外以附子末津調貼湧泉,以引火下行。虞天民曰:此證果系勞怯之人,固從陰虛法治之矣;若壯實之人有此,則濕鬱成熱之候也。予嘗冒雨徒行衣濕,得此證,以蒼朮、黃柏,加防己、牛膝等藥,作丸服之,而愈。

後累治數人皆效。誤作陰虛,即成痿證死矣。竊維臨診以來,每見患寒濕之證,如筋骨疼痛,四肢困軟,咳嗽哮喘者,多自言有一股熱氣,從臍處上衝,繞背入心;或言有熱氣從腳心上衝少腹;或上衝腨髀,入於脊膂,更有直上腦面者,莫不自以為熱,求用涼潤滋陰之劑。

予概置不顧,只照寒濕本證,再加入羌活、白芷、細辛、藁本、威靈仙、生附子,在腳心者,加牛膝、苡仁,又佐以菖蒲、茜草、鬱金、薑黃、降香、三稜、莪朮活血之品。即吐血咳喘,證似勞怯者,亦皆酌用此法,無不應乎取效。可見此證,總由寒濕滿布經絡,衛氣不能暢達,而錯道以入於脈中;或抑遏於皮裡膜外夾縫之處,隨左升右降之大氣而轉旋也。

其自覺大熱者,固由此處之郁久,熱性太過,亦因體中寒濕氣盛,真陽已減,遂映之而倍覺其熱也。其從臍上衝者,臍乃小腸之部,人之飲食必待入小腸,始能化精氣以行脈中,化悍氣以行脈外,氣管血管皆由小腸上達心肺,而內通臟腑,外布周身。今寒客於小腸之脈外,玄府閉塞,飲食新化之熱氣,不能勻布三焦五經並行,而湧溢於脈中,遂覺熱盛於常矣。

故其熱之起也,多在食遠,或天明陽氣上升之時,不似陰虛陽亢者,必發於日晡也;胸中多煩悶,四肢多惡寒無力,又不似陰虛陽亢者之煩躁不安,神氣浮越也。前賢論此者,丹溪家以為陰虛陽亢,東垣家以為陽氣下陷,未有指為寒濕者,而歷數生平所治,又無一不是寒濕,心竊疑之久矣。得虞氏此論,為之一快,累治皆效之語,信不誣也。

白話文:

身患腹部一股熱氣上衝,是由虛實兩種原因造成的。

朱丹溪認為,如果感覺氣體像火一樣,從腳底升起進入腹部,這是虛症到了極點。如果火氣從地底深處升起,這種病十個病人也救不活一個。治療方法是用四物湯加上瀉火的藥物服用,外敷附子末與唾液調勻,貼在湧泉穴,引導火氣向下運行。

虞天民認為,如果病人是體弱多病的人,確實應該從陰虛的角度治療;但如果病人身體強壯,卻出現這種症狀,那就是濕邪鬱結化熱。我曾經冒雨步行,衣服濕了,就得了這種病,我用蒼朮、黃柏,再加防己、牛膝等藥,製成藥丸服用,病就好了。後來我用這種方法治療很多人,都奏效。如果誤以為是陰虛,用滋陰的藥物治療,就會導致痿證而死。

我行醫以來,經常遇到患有寒濕症的病人,例如筋骨疼痛、四肢無力、咳嗽哮喘等,他們大多都說有一股熱氣從肚臍往上衝,繞過背部進入心臟;或者說有熱氣從腳底往上衝到下腹部;或者往上衝到大腿內側,進入脊柱;甚至有的直接衝到頭面部,他們都自認為是體內有熱,要求服用清熱滋陰的藥物。

我一般都不理會他們的要求,只根據寒濕的本症治療,再加入羌活、白芷、細辛、藁本、威靈仙、生附子等藥物;如果熱氣從腳底上衝,就再加牛膝、薏苡仁;還佐以菖蒲、茜草、鬱金、薑黃、降香、三稜、莪朮等活血化瘀的藥物。即使是吐血、咳嗽、哮喘,症狀看起來像是陰虛的人,我也都酌情使用這種方法,沒有不奏效的。由此可見,這種症狀,都是因為寒濕充斥經絡,衛氣不能通暢,而誤入脈中;或者阻塞在皮膚與肌肉之間的夾縫處,隨著人體氣機的升降而旋轉流動。

他們自覺非常熱,是因為寒濕鬱結於此處時間久了,熱性太過;也是因為體內寒濕盛,陽氣衰減,所以感覺到熱。熱氣從肚臍往上衝,是因為肚臍是小腸部位,人的飲食必須進入小腸,才能化生精氣運行於脈中,化生悍氣運行於脈外,氣管血管都由小腸上達心肺,內通臟腑,外布周身。現在寒邪客於小腸脈外,玄府閉塞,飲食新化之熱氣不能均勻分佈於三焦五經,而湧溢於脈中,所以感覺到熱盛於常。

所以這種熱氣的發生,大多在飽食之後,或者天明陽氣上升的時候,不像陰虛陽亢的人,一定在下午發作;胸中大多煩悶,四肢大多怕冷無力,也不像陰虛陽亢的人那樣煩躁不安,精神恍惚。前輩們論述這種疾病,朱丹溪認為是陰虛陽亢,李東垣認為是陽氣下陷,沒有人說是寒濕引起的,而我幾十年行醫,遇到的病例沒有一個不是寒濕引起的,我一直很疑惑。讀到虞氏的這種論述,我感到非常痛快,他所說的屢治皆效,確實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