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證治類
3.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不按蹺春不病溫義不同
冬傷於寒,是感受冬時閉藏之令太過也。不藏精與按蹺,是疏泄之太早,冬行春令,而奉生者少也。判然兩義,王好古混而同之,張景岳、喻嘉言從而和之。一若冬時只有疏泄太早之病,而無閉藏太過之病,是不通也。且《內經》冬不藏精、冬不按蹺,不與四時遞言。何者?此但主陽舒陰斂之義,對夏暑汗不出而言,不合四時五行循環之氣也;冬傷於寒,是與春傷於風、夏傷於暑、秋傷於濕遞言,皆各因其時令本氣之太過也。夫冬傷於寒者,寒氣外逼,則衛氣內陷,而榮氣為所灼耗也。
冬日皮膚宜溫,夏日皮膚宜涼。若冬日薄衣露處,皮膚皆寒,則腠理致密,衛氣略無伸舒,而內積於榮分,津液隱為所銷,內熱有太盛欲焚之慮矣。人身八萬四千毛孔,皆氣所出入之道也;氣不出入,則必內郁。西醫謂人身有炭氣、有養氣之分。養氣即平氣也。炭氣即郁濁之毒氣也。
冬傷於寒,束住衛氣,鬱而不舒,則為炭氣,其發病為溫熱,不亦宜乎!不藏精者,榮氣外泄,與此異矣。然二者病機雖各不同,而多出於貧苦。何者?力食則汗泄非時,而不藏精;遊手則薄衣露處,而傷於寒。其病也,一由宣泄之太早,一由閉遏之太過,雖同為溫病,而治法又有不同矣。
不藏精者,宜固本而養陰;傷於寒者,宜宣鬱而解表也。諉曰:不藏精即傷於寒也,以虛為實,其治法有不誤而殺人者乎?
白話文:
冬天受寒,是因為感受了冬天閉藏的氣候過於嚴苛。不藏精和不按蹺,則是指陽氣疏泄過早,冬天就運行春天陽氣勃發的模式,導致滋養生機的精氣不足。這兩種情況的道理截然不同,王好古將其混為一談,張景岳、喻嘉言也隨之附和。好像冬天只有陽氣疏泄過早的病,而沒有閉藏過度的病,這是錯誤的理解。《內經》中提到「冬不藏精」、「冬不按蹺」,並非與四季的順序連貫而言。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只是強調陽氣舒展、陰氣收斂的道理,針對夏天出汗太多而論,並不符合四季五行生剋循環的氣機。而「冬傷於寒」,則是與「春傷於風」、「夏傷於暑」、「秋傷於濕」並列,都是因為各自當令的氣候過於嚴苛所致。冬天受寒,寒氣從體外入侵,則衛氣內陷,而營氣受到損耗。
冬天皮膚應該溫暖,夏天皮膚應該涼爽。如果冬天穿著單薄暴露在外,皮膚受寒,則毛孔閉塞,衛氣無法舒展,反而積聚在營分,津液被消耗,內熱過盛,有燃燒殆盡的危險。人體有八萬四千個毛孔,都是氣出入的通道;氣無法出入,就必然鬱結在體內。西醫認為人體有炭氣和養氣之分,養氣就是平和之氣,炭氣就是鬱結濁滯的毒氣。
冬天受寒,束縛了衛氣,鬱而不舒,就形成了炭氣,發病則表現為溫熱病,這也合乎情理!不藏精,則是營氣外泄,與此不同。然而,兩種病機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多發生在貧苦之人。這是因為,勞苦之人經常出汗過多,導致精氣不足;遊手好閒之人則衣著單薄,容易受寒。他們的疾病,一個是由於陽氣疏泄過早,一個是由於閉藏過度,雖然都是溫病,但治療方法卻不同。
不藏精者,應該注重補益根本,滋養陰氣;受寒者,應該疏通鬱滯,解表散寒。有人說:「不藏精就是受寒」,將虛證當作實證來治,這樣豈不是會誤殺病人嗎?
4. 燥濕同形同病
燥濕同形者,燥極似濕,濕極似燥也。《內經》以痿躄為肺熱葉焦,以諸痙強直皆屬於濕,其義最可思。故治法有發汗利水以通津液者,有養陰滋水以祛痰涎者。張石頑曰:常有一種燥證,反似濕痹,遍身疼煩,手足痿弱無力,脈來細澀而微。(重按則芤,以陰虛也。)此陰血為火熱所傷,不能榮養百骸,慎勿誤認濕痹而用風藥,則火益熾而燥熱轉甚矣。
宜甘寒滋潤之劑,補養陰血,兼連、柏以堅之。又曰:凡脈浮取軟大,而按之滑者,濕並在胃之痰也;按之澀者,濕傷營經之血也。夫《內經》云:濕流關節。又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如此,則血液不得流通,而燥結之證見矣。故濕之證,有筋急,(《內經》因於濕,大筋軟短也。
)口渴,(有欲飲、有不欲飲者。)大便秘結,(肺中濁氣不降。)小便赤澀;(太陽經、腑氣皆鬱滯。)燥之證,有肢痿,胸滿溏瀉,(微溏而瀉不多。)痰堅,(黏結胸中,力咯不出。)咳嗽。(濕咳夜甚、臥甚;燥咳晝甚、勞甚;)更有病濕脈澀,以氣滯也,必兼弦緊;病燥脈滑,以陰虛也,必兼芤弱,按之即無。此皆同形而異實也,宜求其本而委曲以治之。
按: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亢甚皆見火化,郁甚皆見濕化,鬱極則由濕而轉見燥化。何者?亢甚則濁氣干犯清道,有升無降,故見火化也;鬱則津液不得流通,而有所聚,聚則見濕矣;積久不能生新,則燥化見矣。故吾嘗說六氣之中,皆有正化,惟燥是從轉化而生。
前人謂燥不為病,非無燥病也,謂無正感於燥之病也。凡轉筋、疔瘡、陰疽、心腹絞痛,皆燥化之極致也,皆從濕、寒、風、熱轉來。
燥濕同病者,燥中有濕,濕中有燥,二氣同為實病,不似同形者之互見虛象也。張石頑曰:每有脾濕肺燥之人,陰中之火易於上升,上升則咽喉作痛而乾咳,須用貝母之潤,以代半夏之燥,煨姜之柔,以易乾薑之剛,更加薑汁竹瀝,以行其滯。又有素稟濕熱而挾陰虛者,在膏粱輩少壯時每多患此,較之中年以後觸發者更劇,又與尋常濕熱治法迥異,當推東垣、河間類中風例,庶或近之。
原文云:素稟濕熱而挾陰虛者,以其平時嬌養,未慣馳驅,稍有憂勞,或縱恣酒色,或暑濕氣交,即虛火挾痰飲上升,輕則胸脅痞滿,四肢乏力,重則周身疼痛,痰嗽喘逆。亦有血溢、便秘、面赤、足寒者,甚則痿厥癱廢不起矣。大抵體肥痰盛之人,則外盛中空,加以陰虛則上實下虛,所以少壯犯此最多。
若用風藥勝濕,虛火易於僭上;淡滲利水,陰津易於脫亡;專於燥濕,必致真陰耗竭;純用滋陰,反助痰濕上壅。務使潤燥合宜,剛柔協濟,始克有賴。如清燥湯、虎潛丸等方,皆為合劑。復有陰陽兩虛,真元下衰,濕熱上盛者,若乘於內,則不時喘滿、眩暈;溢於外,則肢體疼重麻瞀。見此,即當從下真寒上假熱例治之,否則防有類中之虞。
白話文:
燥濕同形同病
燥邪和濕邪在外在表現上可能相似,燥極則似濕,濕極則似燥。《內經》將痿躄(肌肉萎縮、行動不便)歸因於肺熱葉焦,而將各種痙攣、肢體僵直歸屬於濕邪,這一點值得深思。因此,治療方法有發汗利水以通利津液的,也有養陰滋水以祛除痰涎的。
張石頑說:常有一種燥證,症狀卻像濕痹,全身疼痛煩悶,手腳萎弱無力,脈象細澀微弱(重按則脈浮大,是因為陰虛)。這是陰血被火熱損傷,不能滋養百骸,切勿誤認為濕痹而使用祛風藥物,否則火邪會更盛,燥熱會加重。
宜用甘寒滋潤的藥物,滋補陰血,並佐以續斷、杜仲等藥物以鞏固療效。他又說:脈象浮而軟大,按之滑利者,是濕邪夾雜痰濁停滯於胃;按之澀滯者,是濕邪傷了營氣中的血液。
《內經》說:濕邪流注關節。又說:地濕之氣侵入人體,則會損傷皮膚、肌肉、筋脈。這樣,血液就無法通暢流通,於是燥結的症狀就會出現。所以,濕邪的症狀有筋脈拘急(《內經》說濕邪致使大筋軟短)、口渴(有的想喝水,有的不想喝水)、大便祕結(肺中濁氣不降)、小便赤澀(太陽經、腑氣皆鬱滯);燥邪的症狀有肢體痿弱、胸部滿悶、大便溏瀉(微溏而瀉不多)、痰液粘稠(黏結於胸中,難以咳出)、咳嗽(濕咳夜間加重、臥床加重;燥咳白天加重、勞累加重);此外,濕邪引起的脈象澀滯,是因為氣滯,必然兼見弦緊的脈象;燥邪引起的脈象滑利,是因為陰虛,必然兼見脈象虛弱,按之即無。這些都是同形異實的病證,應當追究其根本原因,並靈活運用治療方法。
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邪,亢盛則皆呈現火邪的症狀,鬱結則皆呈現濕邪的症狀,鬱結到極點則由濕轉為燥。為什麼呢?亢盛則濁氣犯犯清氣,氣機升而不降,故呈現火邪的症狀;鬱結則津液不能通暢,而有所停聚,停聚則呈現濕邪;積久不能生化更新,則呈現燥邪。所以,我常說六氣之中,各有其正常的變化,只有燥邪是由其他邪氣轉化而來。
前人認為燥邪不致病,這不是說沒有燥邪引起的疾病,而是說沒有直接感受燥邪而引起的疾病。凡是轉筋、疔瘡、陰疽、心腹絞痛,都是燥邪發展到極致的表現,都是由濕、寒、風、熱等邪氣轉化而來。
燥濕同病,是指燥邪中夾雜濕邪,濕邪中夾雜燥邪,二者共同構成實證,不像同形證那樣互相呈現虛象。張石頑說:經常有脾濕肺燥的人,陰中之火容易上升,上升則咽喉疼痛而乾咳,需要用貝母的潤澤之性來代替半夏的燥性,用煨姜的溫和之性來代替乾薑的辛烈之性,再加薑汁竹瀝,以通利其鬱滯。還有一種人素體濕熱而兼有陰虛,在膏粱富貴、年輕力壯的人中較多,中年以後發病者更為嚴重,其治療方法與尋常濕熱病的治療方法大相徑庭,應當參照東垣、河間等醫家治療中風的經驗,或許可以有所借鑒。
原文說:素體濕熱而兼有陰虛的人,因為平時嬌生慣養,不習慣勞作,稍微憂勞,或縱情酒色,或暑濕之邪侵襲,就會導致虛火挾痰飲上升,輕則胸脅痞滿,四肢乏力,重則全身疼痛,痰嗽喘逆。也會有血溢、便秘、面赤、足寒等症狀,嚴重者則痿厥癱廢,不能起床。總而言之,體胖痰盛的人,是外盛中虛,再加上陰虛,則上實下虛,所以年輕力壯的人最容易患此病。
如果使用祛風藥物來治濕,虛火容易上炎;使用淡滲利水的藥物,陰津容易耗損;專治燥濕,則會導致真陰耗竭;單純滋陰,反而會助長痰濕上壅。必須使潤燥得宜,剛柔相濟,才能收到療效。像清燥湯、虎潛丸等方劑,都是這種寒熱並用的代表。如果陰陽兩虛,真元衰敗,濕熱上盛,濕熱之邪內盛則不時喘滿、眩暈;濕熱之邪外溢則肢體疼痛沉重、麻木。見到這種情況,就應該從下虛上實的角度治療,否則容易出現類似中風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