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燥濕同形同病

即此痰厥昏僕,舌強語澀,或口角流涎,或口眼喎斜,或半肢偏廢,非內熱招風之患乎?歷觀昔人治法,惟守真地黃飲子,多加竹瀝、薑汁,送下黑錫丹,差堪對證。服後半日許,乘其氣息稍平,急進大劑人參,入竹瀝、薑汁、童便,啐時中分三次服之。喘滿多汗者,生脈散以收攝之。

若過此時,藥力不逮,火氣復升,補氣之藥又難突入重圍矣。服後元氣稍充,喘息稍定,更以濟生腎氣丸,雜以黑錫丹一分,緩圖收功可也。至於但屬陽虛而陰不虧者,斷無是理。雖邪濕干之,亦隨寒化,不能為熱也。即使更感客邪,自有仲景風濕、寒濕治法可推,不似陰虛濕熱之動輒扼腕也。

按此論義理精微,治法確鑿,真不厭百回讀云。

按上所論,乃脾濕熱而腎虛燥之事也。嘗考《金匱》黑疸,亦即脾胃濕熱流積於腎之所致也。《折肱漫錄》云:脾胃濕熱盛,則克傷腎水。《內經》云:腎者,胃之關也。水之入胃,其精微灑陳於臟腑經脈,而為津液,其渣滓下出於膀胱,而為小便,皆賴腎中真陽有以運化之。腎陽不足,則水之清濁不分,積而為飲,泛而為腫,此脾腎濕寒之證也。

若脾胃濕熱,腎陰又虛,則濕熱下陷於腎,而為黑疸。何者?腎惡燥者也。腎燥而適脾濕有餘,遂吸引之不暇矣,遂不覺並其熱而亦吸之矣。濕熱膠固,菀結濁氣,不得宣泄,熏蒸漸漬,久郁下焦,致血液之中久不得引受清氣,而色為濁暗矣,故為黑疸也。若早治得法,腎陰早復,則陽氣有所助,而力足以運濁不出矣。

若其始腎陰不虧,則本無借於脾之濕,而不致吸受其毒矣,故黑疸發原於腎燥也。故治法往往有滋陰與利水並用者,此之謂也。(按:腎氣丸,即滋陰利水之劑。內澤瀉、茯苓、桂枝,即五苓之法也;地黃、薯蕷、山萸,滋陰之藥也;丹皮、附子,所以行經通絡也。)

白話文:

燥濕同形同病

這痰厥昏僕,舌頭僵硬說話困難,或者嘴角流口水,或者口眼歪斜,或者半身不遂,難道不是內熱導致風邪入侵的症狀嗎?以前的人治療這種病,多用守真地黃飲子,再加竹瀝、薑汁,服用黑錫丹,算是對症下藥。服藥後大約半日,趁著氣息稍平,趕緊服用大量人參,加入竹瀝、薑汁、童尿,分三次服用。如果患者喘息滿悶多汗,就用生脈散來收斂汗液。

如果錯過這個時機,藥效就達不到了,火氣又會上升,補氣的藥物也很難起效。服藥後元氣稍稍充盈,喘息稍稍平緩,再服用濟生腎氣丸,加一點黑錫丹,慢慢調理就能痊癒。至於單純陽虛而陰氣不虧的,根本不可能出現這種病症。即使邪濕入侵,也隨著寒氣變化,不會變成熱症。就算再次感染外邪,也有仲景的治療風濕、寒濕的方法可用,不像陰虛濕熱那麼危急。

這篇論述的道理精妙,治療方法確切,真的值得反覆研讀。

上面所說的,是脾濕熱而腎虛燥造成的。我曾經研究《金匱要略》中記載的黑疸,也是脾胃濕熱積聚在腎臟引起的。《折肱漫錄》說:脾胃濕熱盛,就會損傷腎水。《內經》說:腎是胃的關口。水進入胃,精華部分佈於臟腑經脈,成為津液;渣滓則排出膀胱,成為小便,這都需要腎臟的真陽之氣來運化。腎陽不足,則水液的清濁不能區分,積聚成水飲,泛溢成腫脹,這就是脾腎濕寒的症狀。

如果脾胃濕熱,腎陰又虛,則濕熱下注於腎,就會造成黑疸。為什麼呢?因為腎臟怕乾燥。腎臟乾燥,而脾胃濕熱又過盛,腎臟就來不及將濕熱吸收,反而不知不覺地將濕熱也吸收了。濕熱膠著,阻塞濁氣,無法宣洩,熏蒸浸漬,久而久之鬱積在下焦,導致血液中長時間得不到清氣的滋潤,顏色變得混濁暗淡,因此就成了黑疸。如果早期治療得當,腎陰很快恢復,則陽氣得到幫助,就能夠有力地運化濁氣,使之排出體外。

如果一開始腎陰沒有虧損,本來就不會依賴脾胃的濕氣,也不會吸收濕熱的毒素,所以黑疸的根本原因在於腎燥。因此,治療方法往往是滋陰和利水同時進行,這就是原因。(腎氣丸就是滋陰利水的藥物,裡面含有澤瀉、茯苓、桂枝,就是五苓散的組成;地黃、山藥、山茱萸是滋陰藥;丹皮、附子是為了疏通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