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7)

1. 四因正義

(朱丹溪擅改經文,竊未為安。今依經衍義,頗覺通暢,雖改一字,增二字,皆協於本文上下詞意,考於全書,確有證據,名曰正義,似當本旨。明者鑑之!)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此合論天人,以起下文也。人有陽氣,如天之有日。「與」當作「於」。二字古文通用。若陽氣失所,則損折夭壽,而不見其天命之本數矣。故天之運行也,以日光在上而始明,人之有陽氣也,亦充因於上,不陷於下,始得周行衛外,不致為邪所侵也。因,充積之義也。

因於寒,欲(當做咳)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此下四節,皆言陽氣失所,不能衛外之病也。「欲」,蓋「咳」之訛也。《靈樞》曰:形寒寒飲則傷肺,氣逆而上行;氣上逆,故咳也。如運樞者,言其咳之連連不已,內動五臟,外振經脈也。若曰「欲如運樞」則不致傷於寒,似與「冬不按蹺」之義不合,且與上下文氣不續。

坐臥不寧,神采不定,其狀如驚狂者然。至真要論曰: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心病則神敝,故起居如驚也。久則大氣浮越,而為吐血、咯血諸症矣。所謂風寒不醒成勞病也。榮衛生會曰:血者,神氣也。

因於暑,汗(當有「不出」二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此暑閉於內之症也,故知「汗」下當有「不出」二字。煩者,暑擾於氣也,氣擾則喘喝。靜者,暑陷於陰也。陰傷則神明顛倒而多妄言。是症也,體若燔炭,仍宜汗出,暑氣乃散,以其始因於汗不出而暑鬱於內也。但體若燔炭,津液已傷,仍必出汗始散,則急宜養津之意自在言外。

或曰煩、靜,即東垣動暑、靜暑義也。動暑傷氣,故喘喝;靜暑中氣鬱而不宣,故多言也。亦通。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

此節丹溪所議極是。濕則濁氣上升,頭重而神識不清,故如裹。久,則化熱,不急攘除,則熱氣內爍,傷液而大筋軟短矣;濕氣外淫,而小筋弛長矣。夫濕熱者,發為痿躄,而拘急者,必因於寒。此乃濕熱,亦有拘急者,何也?熱,內也;濕,外也。大筋居內,小筋居外。在內者,濕不敵熱,則液燥,燥則縮矣。

寒而拘急者,亦以其化燥也。寒熱不同,其燥一也。在外者,熱不敵濕,則肉濡,濡則縱矣。大筋軟短,則屈伸不能;小筋弛長,則操縱無力,而合病為痿矣。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此衛氣鬱滯也。血滯於臟,則為積;氣滯於臟,則為聚。血滯於身,則為痹;氣滯於身,則為腫。腫則四肢必有廢而不用者,則不廢者代其職矣。脊以代頭,尻以代踵,代之義也。四末為諸陽之本,有所廢而不用,久則陽氣必偏竭矣,非氣竭而死也。不曰不用,而曰相代者,痹氣走刺無定,彼此互易,非四肢全廢也。

白話文:

四因正義

陽氣如同天上的太陽,失去它應有的位置,就會夭折壽命,光芒不顯。所以天運應該以太陽的光明為準則,因此陽氣上升,以守護體外。

這段話是結合天地人三者來闡述,用以引出下文。人體有陽氣,如同天上有太陽。「與」應該讀作「於」,二字在古文中通用。如果陽氣失去其位置,就會損傷夭折壽命,而看不見其天命本來的數數了。所以天的運行,以太陽的光在上而開始光明;人體擁有陽氣,也應該充盈於上,不陷於下,才能周行守護體外,不至於受到邪氣的侵犯。「因」這裡是充積的意思。

因為寒邪,咳嗽如同連續運轉的樞紐,起居像受驚一樣,神氣浮動。

以下四節,都是說明陽氣失去位置,不能守護體外而引起的疾病。「欲」大概是「咳」的訛誤。《靈樞》說:形體寒冷,寒飲就會傷肺,氣逆而上行;氣上逆,所以咳嗽。如同運轉樞紐一樣,是指咳嗽連綿不斷,內部震動五臟,外部振動經脈。如果說「欲如運樞」,則不至於受寒邪之傷,似乎與「冬天不按摩蹺脈」的意思不相符,而且與上下文意思銜接不上。

坐臥不安,精神不定,其樣子如同驚狂一樣。至真要論說:寒邪侵入,水氣盛行,火熱之氣受邪,心病就產生了。心病則神明受損,所以起居像受驚一樣。時間久了,就會大氣浮越,而導致吐血、咯血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風寒不醒而形成的勞病。榮衛生會說:血液就是神氣。

因為暑邪,汗不出則煩躁喘息,靜下來也多言,身體如同燒炭一樣,汗出才能散熱。

這是暑邪閉鬱於內的症狀,所以知道「汗」字下面應該加「不出」二字。煩躁,是暑邪擾亂於氣;氣擾亂則喘息。靜下來也多言,是暑邪陷於陰;陰氣受傷則神明顛倒而胡言亂語。這種症狀,身體如同燒炭一樣,仍然需要汗出,暑氣才能散去,因為它最初是因汗不出而暑邪鬱積於內。但是身體如同燒炭一樣,津液已經受損,仍然必須出汗才能散熱,則急需滋養津液之意就在言外了。

有人說煩躁、靜默,就是東垣論述的動暑、靜暑的意思。動暑傷氣,所以喘息;靜暑中氣鬱而不宣,所以多言。這也說得通。

因為濕邪,頭部如同裹住一樣。濕熱不除去,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急,弛長為痿弱。

這段話是丹溪的見解極為正確。濕邪則濁氣上升,頭部沉重而神識不清,所以如同裹住一樣。時間久了,就化為熱邪,不急著除去,則熱邪內爍,損傷津液而導致大筋軟短;濕邪外淫,而小筋弛長。濕熱的邪氣,會導致痿弱,而拘急的症狀,一定是由於寒邪。這可是濕熱邪氣,也有拘急的症狀,為什麼呢?熱邪在內,濕邪在外。大筋在內,小筋在外。在裡面的,濕邪不敵熱邪,則津液乾燥,乾燥則收縮。

寒邪而拘急的,也是因為它化為乾燥。寒熱不同,但乾燥的道理是一樣的。在外的,熱邪不敵濕邪,則肌肉濡濕,濡濕則鬆弛。大筋軟短,則屈伸不能;小筋弛長,則操縱無力,而兩種病合在一起就成為痿弱了。

因為氣邪,則導致腫脹,四肢互相代償,陽氣就衰竭了。

這是衛氣鬱滯。血液停滯於臟腑,則為積聚;氣體停滯於臟腑,則為腫塊。血液停滯於肢體,則為痹症;氣體停滯於肢體,則為腫脹。腫脹則四肢一定有廢棄不用的地方,則不廢棄的地方就代償其職能。脊椎代替頭部,臀部代替腳跟,這是代償的意思。四肢末端是諸陽之氣的根本,有所廢棄不用,時間久了,陽氣就一定偏虛衰竭了,並不是氣虛而死。不說不用,而說互相代償,是因為痹氣走竄刺痛沒有固定位置,彼此互相替代,並不是四肢完全廢棄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