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五 (2)
卷五 (2)
1. 斂散並用
凡欲發汗,須養汗源,非但慮其傷陰,亦以津液不充,則邪無所載,仍不得出也。故桂枝湯中用芍藥,或更加黃芩;麻黃湯中用杏仁,或更加石膏:匪但意清內熱,以為胃汁充盈,邪乃有所附而聚,聚乃可驅之使盡耳!故《傷寒論》有發熱自汗而病不愈,以桂枝湯先其時發汗則愈者,充其榮,則衛不能藏奸也。
張石頑曰:凡患溫熱,煩渴不解,往往得水,或服黃芩、石膏等寒藥,浹然汗出而解者,腸胃燥熱,力不勝邪,寒清助胃生津故也。凡辛散之劑,佐用甘酸,皆此義也。小青龍之五味子,大青龍之石膏,桂枝湯之白芍,最可玩味。
白話文:
斂散並用
想要發汗,必須先滋養汗液的來源,不只是擔心傷到陰液,更重要的是,如果津液不足,邪氣就沒有載體,仍然無法排出。所以桂枝湯裡加白芍藥,或者再加黃芩;麻黃湯裡加杏仁,或者再加石膏,目的不只是要清內熱,而是要讓胃液充盈,這樣邪氣才有附著的地方聚集,聚集之後才能驅除它,直到完全排出。所以《傷寒論》裡提到,發熱自汗卻病沒好,用桂枝湯在適當的時候發汗就能治癒,是因為充盈了營氣,衛氣就無法藏匿邪氣了。
張石頑說:凡是患溫熱病,煩渴難解,經常喝水,或者服用黃芩、石膏等寒涼藥物,然後微微出汗而病癒,是因為腸胃燥熱,力量不足以抵抗邪氣,寒涼之物能幫助胃氣生津的緣故。凡是辛散的藥物,佐以甘酸藥物,都是這個道理。小青龍湯裡的五味子,大青龍湯裡的石膏,桂枝湯裡的白芍藥,最值得細細琢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