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六 (1)
卷六 (1)
1. 卷六
2. 評釋類
3. 讀《傷寒論》雜記
三陰三陽者,陽經為陽,陰經為陰,此以外言之也;五臟為陰,六腑為陽,此以內言之也。在外者,又以寒傷營,在脈中者為陰;風傷衛,在脈外者為陽。在內者,六腑又以胃為陽,大腸為陰,膀胱為陽,小腸為陰,膽為更陰也;五臟又以肺為陽,心、脾為陰,肝、腎為至陰也。《內經》以脾為至陰。
三陽亦有里證,三陰亦有表證。在表者,無論陰陽,多在足經見證,在裡則手足俱有矣。陽明承氣,攻大腸非攻胃也,豈有燥屎而在胃耶?太陽抵當,攻小腸,非攻膀胱也;膀胱果有蓄血,當如血淋,而小便不利矣,何得小便利而反大便黑耶?且其證兼見昏昧、譫妄如狂者,心證也;心與小腸脈絡相通,故氣相通也。
陶節庵謂:傷寒至沉脈,如分陰陽。意謂邪在三陽之經者,脈皆浮也。至脈沉,則有三陽之裡,與三陰之經矣。然浮而無力無神,乃陰虛之極,比邪陷於裡,以致裡實者,更屬危險。張景岳重論此義,最為有功,正不得謂陰脈皆沉,而浮必無陰也。
三陰皆有吐利、四肢逆冷證。蓋邪入三陰,非遽入臟也,必先動於腑。寒邪在腑,故變見諸證,若動臟,即死矣。《靈樞》曰:邪中於陰,則溜於腑,是也。且吐屬胃,利屬大腸,四肢屬脾,故邪入三陰,最重脾胃,脾胃不敗,邪雖入里,易治也。
膽為清淨之腑,無出無人,故禁三法。然所謂足少陽證者,以其經也,經氣豈無出入耶?若入里,則不必在膽,而在三焦矣。三焦屬氣,雖不似抵當、承氣之有形可攻,而升降調氣之法,於膽猶遠,於三焦最切,故大柴胡亦加入攻藥者,為三焦設也。故丹溪《脈因證治》謂少陽禁三法,亦宜三法。
三陰下利,與陽明之燥實對看。三陰大便寒實,即為陰結,三陽下利,即為協熱。然則豈無寒利耶?曰:寒利即三陰也。
外淫有六,而仲景以傷寒名論。方中行、張隱菴必以三陰三陽屬於六氣,大謬。謂講明此書之理,即通於治六氣則可耳!然自古及今,未見有此通人也。
傷寒邪在表,則分六經;入里,則亦分三焦。吳鞠通謂溫病分三焦,傷寒亦何獨不分三焦?是矣。而不言在表在裡,語欠分曉。
少陰一經,賅左右腎,為水火同居。寒邪與水合氣,而火為所抑,故脈沉細,但欲寐,陽抑而不得伸也;火抑而又常欲伸,故常有心煩欲吐之象也。或曰少陰入里,即通於心,其心煩者,非即心證耶?不知寒邪果入心,必至昏迷不寤矣,何得尚有煩也?其心煩者,乃下元真火為寒邪所抑,不得抒發,但能一線直上,以擾包絡之氣也。
心不受邪,惟少陰一經不入手,以手厥陰心包絡代之。包絡者,心之外宮城也。婦人熱入血室之證,即男子熱入心包之證,驗之屢矣。仲景於熱入血室,治以小柴胡。葉天士於此證,獨忌柴胡,非無見也。徐靈胎譏之,未免孟浪。細思此證,與小柴胡何涉?仲景此方,蓋治,少陽之熱感於心包者,熱入心包,身靜不欲動,神昏譫語,其邪氣實者,亦或躁擾如狂,皆熱證也。
白話文:
讀《傷寒論》雜記
三陰三陽的區分,陽經屬於陽,陰經屬於陰,這是從外在角度而言;五臟屬於陰,六腑屬於陽,這是從內在角度而言。在外者,寒邪傷及營氣,在脈中者為陰;風邪傷及衛氣,在脈外者為陽。在內者,六腑之中,胃屬陽,大腸屬陰,膀胱屬陽,小腸屬陰,膽屬更陰;五臟之中,肺屬陽,心、脾屬陰,肝、腎屬至陰。《內經》則認為脾為至陰。
三陽也會有裡證,三陰也會有表證。表證無論陰陽,多見於足經,裡證則手足經都可能出現。陽明承氣湯攻治大腸,並非攻治胃;哪裡會有燥屎停留在胃裡呢?太陽病抵禦力下降,攻治小腸,並非攻治膀胱;如果膀胱真的蓄血,應該表現為血淋,小便不利,怎麼會小便通暢而大便卻發黑呢?而且這種病症同時伴有昏迷、譫語如狂的症狀,這是心臟的病證;心和小腸的經脈互相貫通,所以氣機也互相影響。
陶節庵說:傷寒病脈象沉細時,如同陰陽的分界。意思是邪氣在三陽經者,脈象都浮;脈象沉,則邪氣已深入三陽的裡證,以及三陰的經脈了。然而脈象浮而無力無神,是陰虛到了極點,比邪氣陷於裡,導致裡實更危險。張景岳詳細論述了這個觀點,功不可沒,不能說陰脈都沉,而浮脈就一定沒有陰證。
三陰都有嘔吐、泄瀉、四肢厥冷的症狀。因為邪氣侵入三陰,不會立即侵入臟腑,一定先影響腑。寒邪在腑,所以出現這些症狀,如果直接侵犯臟腑,就會致命。《靈樞》說:「邪氣侵入陰經,就會流注於腑」,就是這個道理。而且嘔吐屬胃,泄瀉屬大腸,四肢屬脾,所以邪氣入三陰,最嚴重的是脾胃,脾胃不壞,即使邪氣入裡,也容易治療。
膽為清淨的腑臟,沒有出入,所以禁忌三法(指攻下、發汗、溫補三法)。但所謂的足少陽病證,指的是其經脈,經脈之氣豈能沒有出入?如果入裡,就不一定在膽,而在三焦了。三焦屬氣,雖然不像抵禦力下降、承氣湯那樣有形體可以攻治,但升降調氣的方法,對膽臟的作用不如對三焦的作用明顯,所以大柴胡湯也加入攻邪的藥物,是針對三焦而言的。所以丹溪(朱丹溪)在《脈因證治》中說少陽禁忌三法,也應該用三法。
三陰下利,與陽明燥實相對比。三陰大便寒涼堅硬,就是陰結,三陽下利,就是協熱。那麼難道沒有寒邪導致的泄瀉嗎?是的,寒邪導致的泄瀉就是三陰病。
外感六邪,而仲景只用傷寒來命名論述。方中行、張隱菴把三陰三陽歸屬於六氣,是大錯特錯。認為講明白了這本書的道理,就能通曉治療六氣,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然而從古到今,還沒有見到這樣通曉的人。
傷寒邪氣在表,則分為六經;入裡,也分為三焦。吳鞠通說溫病分三焦,傷寒為什麼就不能分三焦呢?是的。但如果不說在表在裡,就讓人難以理解。
少陰經一經,包括左右腎,為水火同居。寒邪與水氣相合,而真火被抑制,所以脈象沉細,嗜睡,陽氣被抑制而不能伸展;真火被抑制,但又常常想伸展,所以常常有心煩想吐的表現。有人說少陰入裡,就通於心,其心煩,不就是心臟的病證嗎?不知道寒邪如果真的入心,必然會昏迷不醒,怎麼還能心煩呢?其心煩,是下元真火被寒邪抑制,不能發洩,只能一點點向上直衝,擾亂包絡之氣。
心臟不受邪氣,唯獨少陰經不入於手,以手厥陰心包絡代之。包絡,是心臟的外圍屏障。婦女的熱邪侵入胞宮的症狀,就相當於男子的熱邪侵入心包的症狀,這已被多次驗證。仲景治療熱邪侵入胞宮,用小柴胡湯。葉天士治療這種症狀,卻獨獨忌諱柴胡,不是沒有道理的。徐靈胎批評他,未免過於草率。細想這種症狀,與小柴胡湯有什麼關係呢?仲景這個方子,大概治療的是少陽的熱邪影響到心包,熱邪入心包,身體安靜不想動,神志昏迷譫語,邪氣很盛的,也可能躁擾如狂,都是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