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讀《傷寒論》雜記

又曰木發無時,水隨火也。汗則傷陽,陰盛者寒起矣;下則傷陰,陽盛者熱生矣。且或汗之而陽愈熾,下之而陰愈深,以汗藥多熱,下藥多寒也。大法:如火勝治以咸,必佐以甘酸,咸者正治,甘為子氣,導其去路,所謂瀉之,酸為母法,護其根基,防本氣受制之太過也;火之復為水,甘以制水,而酸又泄水矣,故火淫所勝,以酸復之。王注云:不復其氣,則淫氣空虛,招其損矣。

厥旨精微,讀《傷寒》者,必須透此。

治病必求其本。所謂本者,有萬病之公本,有各病之專本。治病者當求各病專本,而對治之,方稱精切。薛立齋一流,專講真水、真火,特治公本者耳!《傷寒》、《金匱》乃真能見病治病,故藥味增損,確切不移。讀者每於一方藥味,須一一從本證來源去路、本經虛實、子母本氣、標本勝復上,委曲搜求,確有見地,如自己出,他日自能獨出手眼,無俟扶牆摸壁,豈非快事!

凡讀成方,須先揣摹方前所列之證,再看方中藥味主對,如有不協於心,儘可擬改旁註,以俟異日考正。《傷寒》、《金匱》中,有許多今人不能遵用之方,向來注者,皆循例解說,甚或穿鑿,求深反淺;惟舒馳遠能不諱所疑,然不自任不知,而必詆古人傳誤,未免訕上。

實則譫語,虛則鄭聲。然譫語亦有虛實。實者,陽明腑實證,協熱下利證,熱入血室證,太陽蓄血證;虛者,如過汗亡陽,過下亡陰,《內經·評熱論》所謂汗出不衰,狂言失志者,皆是。乃五臟之津液乾枯,臟體燥熱,神無所養也。經曰: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津虛,故神憒也。

鄭聲者,邪聲也。舊解謂鄭重也,尾聲重濁。此實也,非虛也。凡氣虛者,發語之始,其聲如常,及其中、末,氣有不續,聲忽轉變如他人,語不似其人平日之本聲,故曰邪也。

六經篇首,皆列中風脈證一條,是藉以襯明傷寒之脈證也。蓋中風間有不挾寒者,而傷寒則必因於風,風力挾寒傷人,極重者為中寒,次為傷寒,輕即中風也。可見六經有中風表證,即皆有傷寒表證。陶節庵直中之說,詎為杜撰?況《內經》更有中陽溜經,中陰溜腑之明文耶!但風寒初傷在經絡,雖屬於陰,在病氣仍屬於表,其治法總不外溫散。太陽篇中六經初傷之證具在,可按而考也。

傷寒一病,初起多同於中風,死證多類於中寒。

《傷寒》一部書,只有寒死證,無熱死證。白虎、承氣,本非死證也。若溫病,則反是矣。

「反」字有數解:不應也,卻也,復也。如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只是語助,俗言卻也。當不能食,而反能食,乃不應也。如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辛附子湯,謂既始得之,復有發熱表證,雖脈沉,亦宜汗法也。讀者當隨文生義,勿執一而例百。

白話文:

讀《傷寒論》雜記

又說,木材的發芽沒有固定的時間,水的運行也隨著火的變化而改變。發汗會損傷陽氣,陰氣盛的人就會感到寒冷;瀉下會損傷陰氣,陽氣盛的人就會感到發熱。而且有時發汗後陽氣反而更盛,瀉下後陰氣反而更深,這是因為發汗的藥物大多溫熱,瀉下的藥物大多寒涼。總的治療原則是:如果熱邪盛行,就用鹹味藥物治療,但必須輔以甘味和酸味藥物。鹹味藥物是主治藥物,甘味藥物是子氣,能引導邪氣排出,也就是瀉法;酸味藥物是母法,能保護根本,防止正氣受損過度。因為火克木,木生水,甘味藥物能制約水,酸味藥物又能瀉水,所以熱邪盛行的情況下,可以用酸味藥物來調理。王注說:如果不恢復其正氣,則邪氣就會導致虛空,招致損傷。

這些都是非常精妙的道理,讀《傷寒論》的人必須徹底理解。

治療疾病一定要尋找病根。所謂病根,有萬病的共同病根,也有各種疾病的特殊病根。治療疾病的人應該尋找各種疾病的特殊病根,並針對性治療,才能稱得上精準。薛立齋等人專講真水、真火,只治療共同病根而已!《傷寒論》、《金匱要略》才能真正做到辨證論治,所以加減藥物,準確無誤。讀者對於每一個方劑的藥物,都必須從病證的來源、去路、經絡虛實、子母藥物、標本緩急等方面仔細探究,才能真正有所領悟。這樣,日後就能獨具慧眼,不用盲目摸索,豈不快哉!

凡是閱讀成方,都要先揣摩方劑前面所列的病症,再看方劑中藥物的配伍是否合理。如果心中有所疑惑,可以自己修改並加以註釋,以便日後考證。《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很多現代人無法遵用的方劑,以前的注釋者,大多只是依樣畫葫蘆地解釋,甚至牽強附會,深入反而淺薄;只有舒馳遠敢於指出自己疑惑的地方,但他不會自認為什麼都知道,並且一定會誹謗古人傳授錯誤,未免有所不敬。

實證表現為譫語,虛證表現為鄭聲。但是譫語也有虛實之分。實證包括:陽明腑實證、協熱下利證、熱入血室證、太陽蓄血證;虛證例如:過度發汗損傷陽氣、過度瀉下損傷陰氣,《內經·評熱論》中所說的汗出不止、胡言亂語,都是如此。這是因為五臟的津液枯竭,臟腑乾燥發熱,神氣得不到滋養。經書說:津液充足,神氣自然產生。津液不足,所以神氣昏亂。

鄭聲是邪氣的聲音。舊的解釋認為鄭聲是指聲音沉重,尾音拖長。這是實證,不是虛證。凡是氣虛的人,說話一開始聲音正常,到說話中途、結尾時,氣息接不上,聲音突然改變如同他人,不像平日說話的聲音,所以稱之為邪聲。

六經篇的開頭,都列舉了中風的脈症一條,這是為了襯托傷寒的脈症。因為中風有些病例不伴有寒邪,而傷寒則必然由於風邪,風邪挾帶寒邪傷人,最嚴重的是中寒,其次是傷寒,較輕的則是中風。由此可見,六經都有中風的表證,也都有傷寒的表證。陶節庵直接指出這一點的說法,怎麼說是杜撰的呢?況且《內經》更有中陽溜經、中陰溜腑的明確記載呢!但是風寒之邪最初侵犯經絡,雖然屬於陰,但從病邪來說仍然屬於表證,其治療方法總不外乎溫散。太陽篇中六經初期的病證都記載了,可以根據這些記載來研究。

傷寒病,初期大多與中風相似,死亡的症狀大多類似於中寒。

《傷寒論》這本書,只有寒邪致死的症狀,沒有熱邪致死的症狀。白虎湯、承氣湯,本來就不是危急重症的治療方劑。如果是溫病,情況則相反。

「反」字有多種解釋:不應該、相反、再次。例如: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只是語助詞,俗語中的「卻」字的意思。原本不能吃東西,卻又能吃東西了,這是指不應該出現的狀況。例如:得了病,卻反而發熱,脈象沉緩,用麻杏附子湯,是指既然已經得病,又出現發熱的表證,即使脈象沉緩,也應該採用發汗的方法。讀者應該根據上下文理解詞語的含義,不要用一種解釋來套用所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