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六 (4)
卷六 (4)
1. 讀《傷寒論》雜記
《傷寒》全論外感,《金匱》亦有外證。不見一方用羌活者,何也?即風濕,亦只用麻黃、薏苡、附子、白朮、黃耆、防己。
諸家皆言六經每篇有提綱,其後凡渾言某經病者,即某經提綱所列諸證也。然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若果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純屬陰寒內證,可僅據脈浮而用汗耶?此等更須參詳,讀書固不可執一而例百也。
寒極反熱,熱極反寒,此化氣也,真假勿淆,前人辨之矣。至於所以反熱、反寒之故,訖無發明。若謂寒邪在內,而逼人身之熱氣於外,似於寒極反熱之義,未甚切矣。竊思寒極反熱者,若果外見面赤、唇紅,尚是真陽外越,僅可謂之假熱;惟外無熱象,而燥渴索飲,漱水不咽,小澀大秘,時下微溏,此乃陰寒內結,微陽欲熄,不能運化津液以潮於經絡臟腑,所謂水冷成冰之寒燥也,此真反熱者矣。
熱極反寒者,若因腠理開泄,衛陽不固,尚是正氣內怯,僅可謂之假寒;惟熱邪湧盛,奔逸於經絡臟腑之中,內外津液全為灼干,氣管全為槁澀,熱邪奔迫不利,如人之疾趨而蹶者,壅積而不得四達,此真反寒者矣。前人於此等治法,每以回陽泄熱,約略立言。殊不知治假熱者,引火歸元;治反熱者,溫化津液。
豈可固耶?治假寒者,生津益氣。治反寒者,生津泄氣:豈可同耶?假寒、假熱,為虛氣之遊行,猶有此二氣也。反寒、反熱,為虛象之疑似。其寒也,正其熱之極;其熱也,正其寒之極也。
白話文:
讀《傷寒論》雜記
《傷寒論》全面論述外感疾病,《金匱要略》也記載了一些外感證候。但是,為什麼沒有任何一方藥方使用羌活呢?即使是風濕病,也只使用麻黃、薏苡仁、附子、白朮、黃耆、防己。
許多醫家都說六經各篇都有綱領,之後凡是籠統地提到某經的病症,都是指該經綱領中所列出的各種證候。但是,太陰病,脈象浮的,可以發汗,應該使用桂枝湯。如果患者出現腹脹嘔吐,吃不下東西,自覺症狀很嚴重,時而腹痛,這完全是陰寒內證,僅憑脈象浮而使用發汗的方法,合適嗎?這類情況更需要仔細推敲,讀書不能死搬硬套。
寒邪極度發展反而出現熱象,熱邪極度發展反而出現寒象,這是氣機轉化的結果,真假必須區分清楚,前人已經辨析過了。至於為什麼會出現寒極反熱、熱極反寒,卻沒有詳細闡明。如果說寒邪在內,逼迫人體的熱氣外洩,似乎和寒極反熱的道理,不太相符。我私下揣摩,寒極反熱,如果外在表現為面赤唇紅,那是真陽外越,只能算是假熱;只有外在沒有熱象,卻出現口乾舌燥想喝水,漱口卻不吞咽,大便乾燥小便澀少,偶爾大便略溏,這是陰寒內結,陽氣將要熄滅,不能運化津液濡養經絡臟腑,所謂“水冷成冰”的寒燥,這才是真正的反熱。
熱極反寒,如果因為腠理開泄,衛陽不足,那是正氣內虛,只能算是假寒;只有熱邪非常盛,蔓延到經絡臟腑之中,內外津液都被烤乾,氣管都變得乾燥粗糙,熱邪衝擊不得舒展,如同人快速奔跑而跌倒一樣,壅塞不通,這才是真正的反寒。前人對此類疾病的治療方法,往往只是籠統地說回陽泄熱,言簡意賅。殊不知治療假熱,應該引火歸元;治療反熱,應該溫化津液。
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治療假寒,應該滋陰益氣;治療反寒,應該滋陰瀉熱: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假寒假熱,是虛弱的氣機遊走造成的,尚且還有這兩種氣機存在。反寒反熱,是虛弱的症狀類似。其寒象,正是熱象發展到極點;其熱象,正是寒象發展到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