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論咳嗽

(前人每以有聲無痰、有痰無聲。細分咳嗽二字,今概不取。無聲即不得為咳嗽矣,且亦安能無痰?但多少、厚薄、難出易出有不同耳!)

《素問》咳論分五臟、六腑、四時,以決其病之吉凶。凡百病皆以自腑入臟者為漸深,而咳病獨以由臟出腑者為日久。蓋百病是邪氣內侵,咳是真氣外脫耳!咳之為病也,五臟皆為之振動,內氣不寧,漸離其根矣。今條析其證之輕重如左:

卒然咳嗽,連聲不可暫止者,此冷風隨呼吸而襲肺也。此風襲肺則咳嗽,襲胃則吐逆,吐逆更厲於咳嗽,殺人更速,故小兒當風飲食,最所忌也。急宜溫散,以桂枝為君,力制風木猖獗之勢。故凡風勢之來,其風之頭最厲,急入戶避之;即卒無可避,亦宜謹護口鼻為佳。

外感風寒,惡寒發熱,亦多有咳嗽者。此風寒由經入肺也,宜先表散,久則兼清降。其咳聲清響,而晝夜相等。經曰:形寒寒飲則傷肺,咳逆而上氣。然飲冷是由胃絡入肺也,其聲略重,宜溫胃,略兼利濕。

有清晨咳嗽數十聲,吐出濃痰碗許而始安者,此胃中濕熱蒸肺也。聲如在甕中者,經所謂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其咳聲沉重,治宜宣郁流濕;亦有寒濕致此者,但其痰較清,其聲略急,治宜溫健脾土也。

有咳嗽甚重,入夜尤甚,不可伏枕者。此腎水上泛,土弱不能行水,水氣衝肺也。聲重而又急,連連不絕,逼迫萬狀,氣不能續,治用仲景小青龍法、真武湯法,分有無外感而治之。若水氣重甚,目下腫,如新臥起者,十棗湯以瀉之,輕則葶藶大棗湯,但必以附子白朮湯善其後,乃無餘患也。

有停食噯腐吞酸而作咳者,其證喉癢,而天明與日晡嗆咳較甚,此亦挾風濕而然也。治宜滲濕化食,溫化大腸。其病在胃與大腸之氣滯而水停也,宿食不盡,咳必不止。

有因燥而咳者,聲干無痰,斷續不勻,如為煙所嗆,亦無定時,時吐涎沫。治宜降氣養液。此多由時氣亢旱,燥氣所傷也,過食爆炙者亦有之。靜臥則安,勞動則劇,與水飲晝平夜劇者相反。有陰火爍肺而咳嗽者,此勞氣也。其咳五更黎明,連連不絕,聲干少痰,喉中燥癢,由於腎竭肝虛,火升液耗,肺不能自潤也。

喉中常覺有一點乾結,如樹皮草葉,咳咯不出者,是少陰少精不上潮而脈絡燥結者,非肺燥也。急宜滋潤肝腎,清宣肺胃,開結行瘀,殺蟲。凡風寒咳嗽,亦喉中作癢,但旋癢即咳,癢甚咳急;勞瘵咳嗽,漸癢始咳,咳緩癢微。此為異也。

有喉中吤吤然,似有物以梗之,頗礙呼吸,呼吸觸之,即偶咳一兩聲,言語發聲多不能暢,必先咳一兩聲,乃能出言。此脾濕不運,濁氣上蒸也。治宜健脾行滯,疏利大腸,使濁氣下降即愈矣。更有咽中如炙臠,如桃李核者,其病根亦如此,而甚焉者也。

白話文:

論咳嗽

古人常以咳嗽分為有聲無痰、有痰無聲,但這分類過於簡略,如今不再採用。無聲的情況其實不能算是咳嗽,而且咳嗽怎麼可能完全沒有痰呢?只是痰的多少、稠稀、排出難易有所不同而已。

《素問》咳論將咳嗽的病因歸類於五臟六腑和四季,以此判斷病情吉凶。一般疾病都是從腑臟漸漸侵犯到臟腑,但咳嗽卻獨特地由臟腑向腑臟發展,病程較長。因為大多數疾病是外邪入侵,而咳嗽則是人體真氣外洩。咳嗽這種疾病會導致五臟震動,內氣紊亂,逐漸遠離其根本。以下條列分析咳嗽症狀的輕重:

突然咳嗽不止,連續不斷,這是冷風隨著呼吸侵襲肺部。風邪襲肺則咳嗽,襲胃則嘔吐,嘔吐比咳嗽更嚴重,也更容易致死,所以小兒最忌諱在風中飲食。應急用溫散之法,以桂枝為主藥,強力抑制風邪的猖獗之勢。風邪來襲時,最先接觸的部分最為厲害,應迅速躲避;如果來不及躲避,也要保護好口鼻。

外感風寒,惡寒發熱,也常常伴隨咳嗽。這是風寒之邪由經絡入侵肺部,應先解表散寒,久病則需兼顧清熱降肺。咳嗽聲音清亮,晝夜咳嗽頻率相等。《內經》說:形體寒冷,寒邪飲邪傷肺,就會咳嗽氣逆上衝。但是飲用冷飲是寒邪由胃經入肺,咳嗽聲音會略重,應溫胃,兼顧利濕。

清晨咳嗽數十聲,吐出大量濃痰後才緩解,這是胃中濕熱蒸騰熏蒸肺部。咳嗽聲音像是在甕中發出,正如經書所說的「聲音像從室內傳來」,這是中氣濕盛。咳嗽聲音沉重,治療應以宣通鬱滯,利濕為法;也有些是寒濕導致,但痰較稀薄,聲音略急,治療應溫補脾土。

咳嗽非常嚴重,入夜尤甚,無法伏枕,這是腎水上泛,脾土虛弱不能運化水液,水氣衝擊肺部。咳嗽聲音又重又急,連續不斷,非常痛苦,氣息不能連貫,治療應用仲景小青龍湯法、真武湯法,根據有無外感而有所區別。如果水氣非常嚴重,眼瞼浮腫,像剛睡醒一樣,用十棗湯瀉下;較輕者用葶藶大棗湯,但必須用附子白朮湯調理後續,才能徹底痊癒。

因飲食停滯噯腐吞酸而咳嗽,症狀是喉嚨癢,早晨和傍晚咳嗽加重,這是夾雜風濕之邪。治療應以滲濕化食,溫化大腸為主。疾病的根本在於胃和大腸氣滯水停,宿食不消化,咳嗽就不會停止。

因乾燥而咳嗽,聲音嘶啞無痰,斷續不均勻,像被煙嗆到一樣,沒有規律,偶爾會吐出唾沫。治療應以降氣養陰。這大多是時令乾燥,燥邪傷肺;過食辛辣炙烤的食物也會導致。靜臥則安,活動則加重,這與飲水後白天好晚上重的症狀相反。陰火灼傷肺部也會導致咳嗽,這是勞損導致的。咳嗽在凌晨五更時分最嚴重,連續不斷,聲音嘶啞少痰,喉嚨乾燥發癢,這是由於腎精虧虛,肝陰不足,肝火上升,津液耗損,肺部不能自行滋潤。

喉嚨總感覺有東西阻塞,像樹皮草葉一樣,咳也咳不出來,這是少陰經精氣不足,不能上榮,脈絡乾燥阻塞,而不是肺燥。應急用滋潤肝腎,清宣肺胃,開結行瘀,殺蟲的治療方法。風寒咳嗽也會喉嚨癢,但癢了就咳,癢得厲害咳得就急;勞損咳嗽,則是慢慢地癢然後才咳嗽,咳嗽緩慢癢也輕微。這是兩者的區別。

喉嚨有阻塞感,好像有什麼東西卡住,影響呼吸,呼吸時碰到就會偶爾咳嗽一兩聲,說話發聲也不暢,必須先咳嗽一兩聲才能說話。這是脾濕不運,濁氣上逆。治療應以健脾行滯,疏利大腸,使濁氣下降即可痊癒。咽喉部感覺像炙肉,像桃核李核一樣,其病根與上述相同,只是更嚴重。

《內經》、《中藏經》、《脈經》都論述了這種疾病,有的認為是腎,有的認為是膽,有的認為是肺,有的認為是大腸,有的認為是脾,有的認為是氣逆,有的認為是氣鬱結,氣逆就是濕濁不降,氣鬱結就是憂思不解,大便必定便秘,《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於心脾」就是這個意思。(喉嚨阻塞感這個症狀,《素問·咳論》認為是心咳的症狀。又說:心脈盛大,就會喉嚨阻塞。)

《金匱要略》五水篇論述這種疾病,是寒邪凝結在關元穴,腎氣上衝。

至於肺癰、肺痿,則是肺部燥熱太盛,或者脾家濕熱熏蒸太久,濁氣日增,清氣不復,漸漸導致津液耗竭,血液沸騰而腐敗。早期可以治療,應以清熱宣郁,養陰行瘀為法。消渴、五隔等症也是如此,都是血熱所致。

陳修園說:久咳肺燥,可以用人參生津。這是指疾病起因於風熱,本來沒有水飲,久病風邪已去,但熱邪尚存。如果風寒久咳,肺氣不降,水道失調,時間越久水邪越盛,不能伏枕,夜不能寐。水飲上逆,浮熱上升,俗稱熱咳,患者往往自己認為是熱咳,要求使用涼藥,醫生也以清肅肺氣,追求快速見效,這樣就使風寒之邪無處可逃,反而導致勞損。所以我認為:現在的咳嗽勞損,大多是小青龍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