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溫熱發斑其人反清

(附虛勞將死,其人反清)

凡人周身百脈之血,發源於心,亦歸宿於心,循環不已。熱入血脈,必致遺毒於心,故神昏、譫妄也。前論患溫熱者,津枯血少,則神明不昏,晝夜不寐。何也?蓋血實則濁聚,血虛則神散也。更有津血全無,神明全散,溫毒之極,至於發斑,而人清反異於平日者,此為不治。

前人未道,獨車質中曰:溫病發斑,獨有陽證人清者,見洪滑之脈,宜細心參酌,勿可輕許妄治。又曰:發斑證,神氣清楚,仰臥不能屈伸者不治,神氣昏沉者可生。張石頑曰:溫熱之病,外感與正氣相搏,則神氣昏瞀;內傷正氣本虛,則神志清明,至死不惑。此皆閱歷深到之言,昔賢所未齒及也。

曾憶某年秋月,天津盛疫,溫毒發斑,患者身如釜蟹,鼻準獨白,其人倦臥難動,神清語朗,臨死猶委婉言談。起病即屬不治,且專在幼童,傳染至速,其死在五六日之間。不過一月,死者數千,真奇慘也。

夫邪攻包絡,或入血脈,與夫血液燔灼乾澀,神機既息,清氣全無,自應昏昧,反見精靈,能知門外之事,與人言皆曲盡情理,甚於平日,總由血虛津枯,菁華已竭,元神離根而外越,不較之元氣離根而上越者,更危乎?故凡病傷寒、溫熱、痘疹、斑痧、癰疽,為日稍久,轉見神氣清明,長臥難動者,即為心絕,是命盡也。

每見讀書苦思之士,一病溫熱,陽明未實,血室未熱,即見譫妄者,心虛氣怯,望風先靡也。又見孤臣、寡婦,憂愁鬱結,飲食不甘,夜不成眠,漸見肌肉消瘦,毛髮、面色轉見鮮美,目光外射,直視不瞬,及至臨死,談論欷歔,拱謝而逝。觀者莫不異之,此皆元神離根而外越也。

白話文:

溫熱發斑,病人卻異常清醒

人體全身經脈的血液,都源於心臟,最終也回歸心臟,循環不止。如果熱邪侵入血脈,必定會遺毒於心臟,所以才會神志昏迷、胡言亂語。先前論述溫熱病時提到,體液枯竭、血液不足,病人神志卻不會昏迷,日夜不眠。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血液充盈則濁氣聚集,血液虛弱則神氣渙散。更甚者,如果體液和血液都完全沒有了,神志完全渙散,溫毒到了極點,出現發斑,而病人卻異常清醒,與平時不同,這就是不治之症。

前人沒有提到這種情況,只有車某在其著作中提到:溫病發斑,只有陽證卻神志清醒的病人,脈象洪大滑利,需要仔細推敲,不可輕易診斷和治療。又說:發斑的病人,神志清楚,仰臥不能彎曲伸展的,是不治之症;神志昏沉的,還有救。張石頑說:溫熱病,外感邪氣與正氣相搏,則神志昏迷;內傷導致正氣本已虛弱,則神志清明,直到死亡也不迷惑。這些都是經驗豐富的醫家所言,以前的名醫都沒提及。

我曾經記得某年秋天,天津大疫,溫毒發斑,病人身體像煮熟的螃蟹一樣,只有鼻尖是白的,病人倦怠臥床難以動彈,但神志卻清醒,說話清晰,臨死前還在委婉地說話。這種病一發病就是不治之症,而且多見於幼童,傳染速度極快,五六天內就會死亡。不到一個月,死者數千,真是慘絕人寰啊!

邪氣侵犯肌表,或者侵入血脈,再加上血液灼熱乾燥,神機已息,清氣全無,理應昏迷,卻反而神志異常清醒,還能知道門外的事情,與人說話條理清晰,甚至比平時還好,這是因為血液虛弱、體液枯竭,精華已盡,元神離開根本而外溢,這比元氣離開根本而上升更危險!所以,凡是患傷寒、溫熱、痘疹、斑痧、癰疽等病,時間久了,反而神志清明,長期臥床難以動彈的,就是心臟已絕,性命將盡。

我經常看到那些讀書苦思的學者,一旦患上溫熱病,陽明經脈未實,血液未熱,就出現胡言亂語,這是因為心虛氣怯,一遇到風寒就倒下。我又看到孤獨的官員、寡婦,憂愁鬱結,飲食不香,夜不能寐,漸漸肌肉消瘦,頭髮、面色卻反而光鮮亮麗,目光外射,直視不瞬,直到臨死,還在談論、哭泣,然後謝世。旁觀者都感到很奇怪,這些都是元神離開根本而外溢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