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三 (2)
卷三 (2)
1. 寒熱同形同病
寒熱同形者,寒極似熱,陰寒逼其微陽外越也;熱極似寒,所謂熱深厥深也。更有久服溫補,清濁混處,畏寒異常,攻以寒下之劑,而陽達寒退者。前人之名論、治案夥矣。同病者,真寒、真熱二氣並見也。如傷寒大青龍證,是寒束於外,衛陷於內,而化熱也。其人必胃熱素盛者。
白話文:
寒熱同時出現的人,是因為寒氣過重,導致細微的陽氣向外發散,表現出類似於發熱的症狀;而發熱過重時也會出現類寒的症狀,這稱之為「熱極厥深」。還有一種情況是,長期服用溫補藥物,導致體內寒熱不分,畏寒異常,可以用寒下之劑治療,使陽氣恢復後寒邪退散。前人的醫學論著和病案中,對於這種情況的描述很多。對於患有相同疾病的人,可能是真寒、真熱兩種氣同時出現。比如傷寒大青龍湯的證型,是寒氣阻於體外,衛氣陷於體內,從而化為發熱。這樣的人通常胃熱本來就比較嚴重。
太陽中暍,是先傷於暑,後傷冷水,乃寒熱兩感之病也。《內經》論瘧,義亦如此。此表寒裡熱也。須辨其淺深輕重,氣分血分,而分治之。表熱裡寒,則有內傷生冷,外傷烈日,發為霍亂者;瓜果酒肉,雜然並食,發為痢疾者。至於上熱下寒,是肺熱腎寒,內虛之病也;亦有下受寒濕,逼陽上升者;前人皆有名論。
白話文:
太陽中暑,是先受暑邪,後又受冷水所傷,即寒熱兩種病邪同時作用於人體。古醫書《內經》中討論瘧疾,也是這個意思。這就是表寒裡熱的病症。必須瞭解病邪的深淺輕重,是影響氣血哪一方面,才能分別治療。表熱裡寒,就會有因為內傷生冷、外傷烈日而導致霍亂的;暴飲暴食瓜果酒肉而導致痢疾的。至於上熱下寒,是肺熱腎寒,屬於內虛的病症;也有下肢受寒濕,使陽氣被迫上升的;前人都有很精闢的論述。
獨有上寒下熱,真陽怫鬱之證,近日極多。其脈沉之見滑,或兼大;浮之見弦,或兼細。其病因,或由久受濕寒,陽氣不得流通,或因微熱,過服清肅之劑。每怪前賢,絕無論及,及讀許叔微破陰丹一案,乃深嘆其獨具隻眼也。又有氣寒血熱、血寒氣熱之辨,即仲景榮寒衛熱、衛寒榮熱之事也。
白話文:
最近出現很多一種特殊的症狀,上半身發冷而下半身發熱,反映出體內的陽氣鬱結。
這種症狀的脈象特徵是:沉脈感覺滑,或兼有大脈;浮脈感覺弦,或兼有細脈。
導致這種症狀的原因,可能是長期受到濕寒影響,導致陽氣無法流通;或者是由於輕微發熱,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
我對過去的醫家感到奇怪,為什麼他們從未提到這種情況。直到我讀到了許叔微的「破陰丹」案例,才深深感嘆他獨具慧眼。
另外,中醫還有「氣寒血熱」和「血寒氣熱」的區分,這與仲景所說的「榮寒衛熱」、「衛寒榮熱」類似。
血熱則脈形緩大,氣寒則起伏不大而無力,血寒則脈形緊小,氣熱則來勢盛大而有力矣。此亦前人之所未及也,惟葉天士通絡之說,於此等病治法甚合。吾每竊取而用之,其效殊捷。又有其人本寒而傷於熱,及本熱而傷於寒,日久往往與之俱化。若初起未化,與邪盛而不化者,其治法須仿《內經》治勝安伏之義,恐得藥後復化也。
白話文:
血熱時脈象會寬大而緩慢,氣寒時脈象會細微而無力。血寒時脈象會緊小,氣熱時脈象會粗大有力。這個道理是前人沒有注意到的,只有葉天士提出的通絡理論很符合這種病症的治療方法。我經常暗中採用他的方法,效果十分顯著。還有一種情況是患者本來就是寒性體質,但受到了熱邪的侵襲;或者本來是熱性體質,但受到了寒邪的侵襲。時間久了,寒熱邪氣往往會同時存在。如果寒熱邪氣剛出現時還沒有互相轉化,或者邪氣盛大而沒有轉化,治療時應該效仿《內經》中治療勝邪和伏邪的方法,以免服藥後再次轉化。
2. 許案附
鄉人李信道得疾,六脈沉不見,深按至骨,則若有力。按:周本「若」字作「弦緊」。頭痛,身溫,煩躁,指末皆冷,中滿噁心,兩更醫矣。醫皆不識,止供調氣藥。予因診視曰:此陰中伏陽也。仲景法中無此證,世人患此者多。若用熱藥以助之,則為陰邪隔絕,不能導引真陽,反生客熱;若用冷藥,則所伏真火,愈見消爍。須用破散陰氣,導達真火之藥,使火升水降,然後得汗而解。
白話文:
鄉民李信道得了疾病,六脈搏動沉細不見,按下時到達骨頭,就好像有力量。按語:周本「若」字作「弦緊」。頭痛,身體溫熱,煩躁,手指腳趾末梢卻冰冷,腹部脹滿噁心,已經到天明瞭還沒有退燒。其他醫生都不認識這個證候,只給他服用調氣藥。我診脈後診斷說:這屬於陰中伏陽的證候。仲景的醫書中沒有記載這種證狀,世間患有這種證狀的人很多。如果使用溫熱藥物去治療,則會助長陰邪,無法引導真陽,反而會產生客熱;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則會導致潛伏的真火逐漸消失。必須使用能夠祛散陰氣,引導真火的藥物,讓火氣升騰、水氣下降,然後才能出汗而解除症狀。
授破陰丹二百粒,作一服,冷鹽湯下。不半時,煩躁狂熱,手足躁擾按:周本「躁」作「燥」。其家大驚。予曰:此俗所謂換陽也,無恐。須臾稍定,略睡,已中汗矣。自昏達旦方止,身涼而病除。硫黃、水銀、陳皮、青皮四味,面丸,冷湯下,名破陰丹。
白話文:
我給了他 200 顆破陰丹,讓他一次服用,用冷鹽水送服。不到半個小時,他煩躁不安,身體發熱,手腳動個不停。他家人大驚失色。我說:「這是俗稱的『換陽』,不用害怕。」過了一會兒,他稍微安穩下來,睡了一小覺,已經出了一身汗。從傍晚持續到天亮才停止,身體涼爽了,病也好了。硫磺、水銀、陳皮、青皮這四味藥材,做成丸子,用冷水送服,叫做破陰丹。
3. 陰盛陰虛脈證辨
(篇中所援諸論,並出張石頑《醫通》)
白話文:
(篇中引用的所有論述,均出自張石頑的《醫通》)
《內經》云:陰盛生內寒,陰虛生內熱。其證候不同矣。陰虛之脈,數散而澀;陰盛之脈,遲緊而澀。其脈象不同矣。陰虛宜甘潤填陰,陰盛宜辛溫振陽。其治法更不同矣。況陰盛格陽於外,與陰虛陽越於外,其機括尤不同也。陰踞於內,升降不調,陽欲內返而不得,此陰力之能格陽也;陰虛不能維陽,無根之陽不能內返,遊弋於外,此微陽之自外越也。
白話文:
《內經》上說:陰氣過剩會產生體內寒證,陰氣不足會產生體內熱證。它們的證狀不同:陰虛時脈象快速而散亂,且澀;陰盛時脈象遲緩而緊繃,且澀。它們的脈象不同:陰虛時應使用甘潤藥物來補充陰液;陰盛時應使用辛溫藥物來振奮陽氣。它們的治療方法也不同。另外,陰氣過盛阻滯陽氣於體外,與陰氣不足導致陽氣外越的情況,其病理機制更是不同:陰氣積聚在體內,導致氣機升降失調,陽氣想要回到體內卻受阻,這是陰氣阻滯陽氣的緣故;陰氣不足不能固攝陽氣,沒有根基的陽氣不能回到體內,遊走於體外,這是虛弱的陽氣自行外越的緣故。
而前賢每以脈浮而大,按之無力,為陰寒內盛之脈;以面熱戴陽,煩躁不安,為陰寒內盛之證。喻嘉言所譏為傳派不清者也,殊不知此正陰虛陽越之事。其治宜溫潤填陰以安陽,無大熱溫經以回陽也。
白話文:
傳統醫學家經常根據脈搏浮大無力,推斷是體內陰盛寒盛的脈象;而面色潮紅、煩躁不安,則視為體內陰盛寒盛的症狀。喻嘉言批評這些說法不清,殊不知道這正是陰虛陽越的問題。其治法應當溫潤滋陰以平陽,切勿大用溫經藥物強行回陽。
至於脈沉細而疾,渴欲飲水,煩躁悶亂,此陰痼於外,陽怫於內之象也,而曰陰盛格陽,水極似火,不亦誤乎?即用熱劑,如許氏之破陰,亦徹外陰以透伏陽,豈驅逐伏陰之謂乎?若夫所謂內外有熱,其脈沉伏,不洪不數,但指下沉澀而小急,此為伏熱,不可誤認虛寒,以溫熱治之,是益其熱也。此又陰虛而陽氣下陷,入於陰中,所謂榮竭衛降者也,與上文陰盛陽郁之證,又自霄壤。
白話文:
至於脈象沉細而跳動得快,口渴想喝水,煩躁悶亂,這是有形之邪阻於體外,陽氣鬱積於體內的表現,而說它是陰盛阻滯陽氣,水氣旺盛好像火一樣,這不是錯了嗎?如果使用溫熱的藥物,就像許氏「破陰」的療法,也是為了去除體外的陰氣,進而讓潛伏的陽氣透出,難道這是驅逐體內陰氣的意思嗎?如果說體內外都有熱,但脈象卻沉伏,不洪大不急促,只是指脈搏按起來時像沉下去的顆粒狀,而且跳動得比較快,這叫做潛伏的熱,不能誤認為是虛寒證,用溫熱的藥物治療,這樣只會加重熱症。這是陰液虧虛,陽氣下陷進入陰中,也就是所謂的「榮氣衰竭,衛氣下降」,與上文提到的陰盛陽鬱的證狀,兩者完全不同。
大抵陰盛於內,為內實,其脈象決無按之反芤者,非牢即堅,即細緊耳!惟陰虛者,精血內空,陽氣外迫,其脈則浮大而芤矣。第陰盛之人,有陽虛,有陽不虛;陰虛之人,有陽盛,有陽不盛。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喻嘉言有三分七分、晝服夜服之論矣。此專就虛勞一病言之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陰氣盛於體內是實證,把脈時按壓脈搏不會感覺有反彈,而是堅硬或細緊。只有陰虛的人,精血不足,陽氣從外迫入,脈搏就會浮大且有反彈。只是陰盛之人中,有陽虛或陽不虛的區別;陰虛之人中,有陽盛或陽不盛的區別。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比喻嘉言所說的三分七分、晝服夜服的理論。這只是針對虛勞這一種疾病而言。
若尋常雜病,只於本病對治劑中,用藥略有偏寒偏熱、兼升兼降、重散重斂之不同耳!即如陰盛之人,陽虛者,直用溫經回陽矣;陽不虛者,用溫化之藥,加以微苦微酸,清肅浮陽,使之內合也。陰虛之人,陽盛者,是內熱也,宜甘潤咸潤以填陰,佐以參、耆、升、柴補氣建中之品,提挈陽氣出返陽位也;陽不盛者,即浮陽外越也,宜溫潤兼補脾腎,酸辛並用可矣。此內傷治法之大略也。
總宜審察脈象,以決病機,無惑於重按全無是為伏陰之說,庶不致寒熱攻補之倒施耳!
白話文:
對於一般的疾病,只需要在針對本病的治療方劑中,在藥物的寒熱、升降、宣散、收斂等方面稍有調整即可。例如:
陰盛體質、陽氣不足的人,直接使用溫暖經絡、振奮陽氣的藥物。陽氣不虛者,使用溫補藥物,並加入少量苦味或酸味藥物,以疏通表面的陽氣,使其內斂。
陰虛體質、陽氣旺盛的人,存在內熱,宜使用甘甜滋潤、鹹味滋潤的藥物以補益陰分,佐以人參、黃耆、升麻、柴胡等補氣健脾的藥物,提升陽氣並恢復陽氣的正常位置。陽氣不旺盛者,即表面的陽氣外浮,宜溫潤補益脾胃,酸味和辛味藥物搭配使用即可。
以上即是內科疾病治療的大致原則。
東垣治一人腳漆痿弱,下尻臀皆冷,陰汗臊臭,精滑不固,脈沉數有力,是火鬱於內,逼陰於外也。精不固者,髓中混以濕熱也。小柴胡去參,加茯苓、膽草、黃柏苦寒瀉之而愈。
白話文:
節庵診治一名壯年男子,在夏季勞動後食用了生冷食物,晚上睡覺時遺精,隨後出現發熱、胸悶。到了傍晚,頭痛前額時常疼痛,這是熱氣上攻所致;雙腳不溫暖,這是脾氣阻滯導致的。
節庵治一壯年,夏間勞役後,食冷物,夜臥遺精,遂發熱,痞悶。至晚,頭額時痛,火熱上乘也;兩足不溫,脾氣不下也。醫謂外感夾陰,以五積散汗之,煩躁,口渴,目赤,便秘。明日,以承氣下之,但有黃水,身強如痙,煩躁更劇,腹脹喘急,舌苔黃黑,已六七日矣。
醫生認為他是外感夾陰,使用了五積散來發汗排毒。但患者出現煩躁、口渴、眼睛發紅、大便不通。第二天,使用承氣湯來瀉下,但只排出了黃色的水。患者的身體強硬僵直如痙攣,煩躁更加嚴重,腹脹喘氣急促,舌苔發黃發黑,已經有六七天了。
白話文:
醫生診斷認為患者是外感風邪,同時夾雜著寒邪,因此用五積散來發汗排毒。但患者服藥後出現煩躁不安、口乾舌燥、眼睛發紅、便秘的症狀。
第二天,醫生改用承氣湯瀉下,但患者只排出了稀薄的黃色水樣便。患者的身體僵硬,四肢抽搐,煩躁加劇,腹部脹滿,呼吸急促,舌苔發黃發黑,這些症狀已經持續了六七天。
診其脈,六七至而弦勁,急以黃龍湯,下黑物甚多,腹脹頓寬,煩躁頓減,但夜間仍熱,舌苔未盡,更與解毒湯,合生脈散,加地黃,二劑熱除,平調月餘而安。
白話文:
為他診脈,脈搏跳動六七次,又緊又強。於是緊急給他服用黃龍湯,他排出了很多大便,腹脹感頓時解除,煩躁感也大大減輕。但是到了晚上,體溫仍然偏高,舌苔也尚未消退。於是又給他服用瞭解毒湯、合生脈散,並加上了生地黃。兩劑藥下去,體溫恢復正常,又服用了月餘的平調藥,病情才得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