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四 (27)
卷四 (27)
1. 利小便
大抵小兒病,平日多是風寒、乳滯,或久臥濕褥,身傷於濕也;夏月擁抱太久,是大人身上熱氣、汗氣,逼入小兒身中、腹中也。治宜宣開疏化,佐以清降,其滲利斂澀,皆未可輕試。
白話文:
小孩生病大多是因為平時受了風寒、奶水積滯,或者長時間睡在潮濕的床上,身體受了濕邪的侵害;夏天抱得太久,大人身上的熱氣、汗氣會逼入小孩的身體和腹部。治療應該以宣通開洩、疏導化解為主,輔以清熱瀉火,至於那些利尿滲濕、收斂止瀉的藥物,都不能輕易使用。
2. 利止遺止反為死證
仲景論傷寒少陰病利止,息高者死,時眩冒者死。又謂:霍亂利止者,亡血也,脈不出者死。吾診病虛損者兩人,皆上咳下遺,遺止兩三月即死。蓋遺者,陰陽不相維也,然猶有精,而氣猶足以激出之;止則精神當日旺,病證當日瘳,乃反身日見困,神日見衰,脈形日細,至數日數,斷續不勻,早晚無定,此乃陰陽偏絕,無氣以激其離根之元氣,僅縈縈於中焦而未散耳!故咳聲日低,呼吸日短,飲食時進時退,漸見稍動即喘,神魂不寧。
此時補脾則中滿,補肺則上壅,而補腎與命門真陰真陽,溫養攝納,引氣歸元,雖為對病之劑,亦是催命之符。何者?下焦元氣空虛無主,五臟運行之氣久已不歸其根,一旦補藥得力,中焦氣將下運,如桶脫底而一去不得返矣。
孫一奎治馬二尹傷食,誤服大黃、芒硝、巴豆重劑,尚未得瀉,以六君子救之,而曰:慮其得藥後,脾陽內動,諸藥性發,將大瀉不止,如瓶水底漏而不可禁也,須備人參數斤以預之。其機括正與此同。孔毓禮亦謂:痢止而手足厥逆,脈反沉細無神,不能食者,死也。仲景為利止脈不出者,出人參四逆湯,亦不忍坐視,聊盡人事而已。
夫利出濁道,又屬暴病,猶且如此,況遺出命根,又在久病之後者乎!
白話文:
傷寒論中提到,少陰病患者若腹瀉停止,呼吸急促或頭暈目眩,都預示著死亡。霍亂腹瀉停止也代表失血,脈搏摸不到則必死。我曾診治兩位元氣虛損的病人,都伴有咳嗽和遺精,遺精停止後兩三個月就去世了。
遺精是因為陰陽失調,但此時還有精氣,氣血尚能推動精液排出;一旦遺精停止,則精神反而一天天衰弱,病情也一天天加重,脈象越來越細弱,脈搏時快時慢,不規律,早晚也不一樣。這是因為陰陽徹底失調,沒有氣血來激發命門的元氣,僅僅停留在中焦而無法散去。所以咳嗽聲越來越低微,呼吸越來越短促,食慾時好時壞,稍有活動就氣喘,精神恍惚不安。
此時補脾會導致腹脹,補肺會加重胸悶,即使補腎溫養命門的真陰真陽,想引導元氣回歸,雖然是針對病症的藥物,卻也如同催命符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下焦元氣虛空無依,五臟運行的氣機早已不歸根,一旦補藥見效,中焦之氣就會向下運行,如同桶底脫落,一瀉千里,無法挽回。
孫一奎治療馬二尹傷食,誤服了大量的大黃、芒硝、巴豆,還沒瀉乾淨,就用六君子湯來搶救,說擔心藥物發揮作用後,脾陽內動,造成持續腹瀉不止,就像瓶底漏水一樣不可控制,所以預先準備了幾斤人參。其道理與此相同。孔毓禮也說:痢疾停止,而手腳厥冷,脈象沉細無力,不能進食的,都會死亡。傷寒論中提到腹瀉停止、脈搏摸不到的,也用人參四逆湯搶救,只是盡人事而已。
腹瀉是濁氣從下焦排出,屬於急性病,尚且如此凶險,更何況是遺精停止,這屬於慢性病,且損傷的是根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