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四 (3)
卷四 (3)
1. 表裡俱病治各不同
表裡俱病者,俱傷於邪也,非表邪實、里正虛之謂也。氣者,六淫是也。試以寒熱明其例。
表裡俱寒者,治宜溫中以散寒,裡氣壯而外邪可退矣。仲景於身體疼痛,下利清穀,先溫其里,後攻其表者,是指示大法如此。其實表裡兩感於寒,溫里、發表,一時並用,正不必分先後也。
表裡俱熱者,治宜甘寒,佐以辛涼解散,如葉香岩溫熱治法。若陽明腑實者,更先以苦寒鹹寒攻下之,如服承氣,大便得通,而汗自出是也。二者表裡同氣。故重在裡,治其里而表亦即應手而愈矣。即或表有未盡餘邪,再略清其表可也。若先攻其表,不但裡虛,而表不能淨;即令表淨,而正氣受傷,里邪又將從何路以驅除之?
表熱裡寒者,如其人素屬中寒,而新感風熱,治宜解表而已。如其人內傷生冷,外傷風熱,表裡俱屬新邪,則治宜辛涼疏表之中,佐以芳香理氣,以化內寒。
表寒裡熱者,如其熱是因表邪,腠理閉遏所致,但解表而已。如其熱是因溫邪蘊結,而表又新感風寒,輕者辛涼疏其裡熱,而外寒自祛;重者寒力足蔽其熱,治宜辛香輕悍,急通其表,免致表邪久束,裡熱愈深,漬入經絡,沾滯血分,便難措手,但劑中宜佐涼滋,不可過燥,表解急清裡熱。二者表裡異氣,故重在表,所謂先攻其易也。
若先攻裡,不但表邪內陷,恐里邪未易去,而表邪已堅矣。此法之大體也。又當隨時消息病勢之緩急,以為施治之先後,神明於法中,而非死板法也。其庶幾乎?
大抵病由外陷內者,須開其表而撐其里,使邪仍從原路出也。昔人嘗謂:少陰之邪,仍以太陽為出路;太陽之邪,仍以陽明為出路。故凡外邪內陷日久者,服藥後能轉見表證,即是邪氣退出也。又如內傷飲食,以致惡寒,則攻滯之中,必兼理氣;內傷精血,以致發熱,則養陰之中,必寓潛陽。此又表裡互虛、互實之治法也。
白話文:
表裡俱病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
表裡同時患病,都是因為邪氣侵犯身體,並不是表層邪氣旺盛、裡邊正氣虛弱的意思。這裡說的「氣」,指的是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我們以寒熱來舉例說明。
表裡都寒,治療應該溫暖內臟以散寒,裡面的氣盛了,外邪自然就能退去。張仲景治療身體疼痛、大便稀溏清稀的病人,先溫暖內臟,後再攻表,就是這個道理。其實表裡同時感受寒邪,溫裡和發表可以同時進行,不必分先後。
表裡都熱,治療應該用甘寒藥物,輔以辛涼藥物來疏散,就像葉香岩治療溫熱病的方法。如果屬於陽明腑實,更應該先用苦寒鹹寒的藥物攻下,例如服用承氣湯,大便通暢了,汗水自然就出來了。這兩種情況表裡邪氣相同,所以治療重點在裡,治好了裡,表症也會跟著痊癒。即使表症還有殘餘邪氣,再稍微清解一下表症就可以了。如果先攻表,不僅裡虛弱,表症也無法徹底清除;即使表症清除了,正氣受損,裡邪又該如何驅除呢?
表熱裡寒,如果病人本身就屬體寒,而新感受風熱,只要解表就可以了。如果病人內傷於生冷食物,外感風熱,表裡都是新感受的邪氣,則應該用辛涼疏散表邪的藥物,同時輔以芳香理氣的藥物來化解內寒。
表寒裡熱,如果裡熱是由於表邪導致腠理閉塞引起的,只要解表就可以了。如果裡熱是溫邪鬱結引起的,而表又新感受風寒,輕者用辛涼疏散裡熱,外寒自然會去除;重者寒邪較盛,能掩蓋裡熱,治療應該用辛香輕快的藥物,迅速通達表邪,避免表邪久束,裡熱更深,浸入經絡,阻滯血分,到時候就難以處理了,但藥方中應該輔以涼滋潤的藥物,不能過於燥熱,迅速解表清裡熱。這兩種情況表裡邪氣不同,所以治療重點在表,所謂的「先攻其易」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先攻裡,不僅表邪會內陷,恐怕裡邪還沒去除,表邪卻更加頑固了。這就是治療的大體方法。還要根據病情緩急隨時調整治療的先後順序,靈活運用方法,而不是死板地照搬。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總之,疾病由外而內發展的,必須先開通表邪,再溫補裡氣,讓邪氣從原來的路徑排出。古人說:「少陰的邪氣,仍然以太陽經為出口;太陽的邪氣,仍然以陽明經為出口。」所以,凡是外邪內陷日久的人,服藥後能出現表證,就是邪氣正在排出。又如內傷飲食導致惡寒,那麼在攻除食滯的同時,一定要兼顧理氣;內傷精血導致發熱,那麼在養陰的同時,一定要潛伏陽氣。這就是表裡互相虛實的治療方法。
2. 傷寒邪在陽經則脈浮在陰經則脈沉
舊說謂:傷寒邪在陽經,其脈浮;邪入陰經,其脈沉。此浮表、沉里之大義也。其實寒邪初感在表,脈多沉緊而數,不見浮也。此事景岳已曾辨之矣。邪入陰經,惟寒邪直中者,脈見沉緊;若由陽經化熱傳裡者,脈多洪盛,未有轉變沉細者。然則舊說非耶?曰:所謂陽經脈在浮者,非謂其脈之浮也,謂診者當於浮分診候其變象也;陰經脈在沉者,非謂其脈之沉也,謂診者當於沉分診候其變象也。
大抵初感外邪,如屬風熱,則脈浮,然風熱之象,止見於浮,若重按則不見也;如屬風寒,則脈沉不能浮,然風寒之象,止在指力初到脈皮之上,若重按至脈底,亦不見也,且其勢有欲浮不得之意,即此可見寒邪據表,陽氣不得外達矣。此邪在陽經則脈浮之說也。邪入於裡,若屬沉寒,或寒濕從下受,直入陰經者,重按沉分,必見細緊;若系熱邪入里,外有寒束,則必見浮緊而沉滑矣。至傷寒由陽經化熱傳入陰經,只是邪氣內連,非邪氣內移,表邪全罷也。
其脈當較病在陽經時更覺洪實,其邪氣之變象不止見於浮分,連沉分亦如是矣。此邪在陰經則脈沉之說也。若表邪入里,而表分全退,只見里證,此必內虛,而致邪氣內陷也;或熱結於胸,而為神昏、譫語,其脈必沉細而數;或寒陷於中,而為下利、足冷,其脈必沉微欲絕,亦有沉緊而遲。邪盛正虛,比之邪氣直中者,更難挽回也。
內連者,是邪氣蔓延,而正氣之力不敵也。內陷者,是正氣全虛,而邪氣據其巢穴也。直中者,雖亦正氣之虛,而邪氣單刀直入,尚未蔓延四布,盤踞未牢,故可急攻,稍遲亦無及矣。又有邪盛於表,正虛於裡,如所謂尺中微,不可發汗,尺中遲,不可下者。此猶虛處無邪,正當急補其虛,助正驅邪也,稍遲邪即內陷矣。
處處有邪,便難措手。
白話文:
古人認為傷寒邪氣在陽經,脈象就浮;邪氣進入陰經,脈象就沉。這是浮在表、沉在裡的重要原則。但實際上,寒邪初期侵犯肌表時,脈象多半沉緊而數,並非浮脈。張景岳早已辨析過這個問題。邪氣進入陰經,只有寒邪直接入侵時,脈象才會呈現沉緊;如果由陽經化熱傳入裡,脈象通常洪盛,不會轉變成沉細。那麼,古人的說法錯了嗎?不是的!所謂陽經脈浮,並非指脈象真的浮,而是指醫生應該在浮脈部位觀察脈象變化;陰經脈沉,也不是指脈象真的沉,而是指醫生應該在沉脈部位觀察脈象變化。
總而言之,初期感受外邪,如果屬於風熱,則脈象浮,但風熱的症狀只表現在浮脈上,重按就感覺不到了;如果屬於風寒,則脈象沉,無法浮起來,風寒的症狀只存在於手指剛接觸到脈搏的皮膚表面,重按到脈搏底部也感覺不到,而且會有想浮卻浮不起來的感覺,由此可見寒邪停留在肌表,陽氣無法外達。這就是邪氣在陽經則脈浮的說法。邪氣入裡,如果屬於沉寒,或寒濕從下而上入侵陰經,重按沉脈部位,必然會感到脈象細緊;如果屬於熱邪入裡,外有寒邪束縛,則必然會感到脈象浮緊而沉滑。至於傷寒由陽經化熱傳入陰經,只是邪氣內部蔓延,而非邪氣內移,表邪已經完全消失。
此時脈象與邪氣在陽經時的脈象相比,會感覺更洪實,邪氣的變化不只表現在浮脈上,沉脈上也一樣。這就是邪氣在陰經則脈沉的說法。如果表邪入裡,而表證完全消失,只見裡證,這一定是因為體內虛弱,導致邪氣內陷;或者熱邪結聚於胸,導致神志昏迷、譫語,脈象必定沉細而數;或者寒邪陷於內部,導致腹瀉、腳冷,脈象必定沉微欲絕,也可能沉緊而遲。邪盛正虛的情況,比邪氣直接入侵更難治療。
邪氣內連是指邪氣蔓延,而正氣不足以抵抗;邪氣內陷是指正氣完全虛弱,邪氣佔據了身體的部位;邪氣直中,雖然也是正氣虛弱,但邪氣是直接入侵,尚未蔓延擴散,盤踞不穩,因此可以迅速治療,稍微延遲就無效了。還有一種情況是表邪盛,裡虛弱,例如尺脈微弱,就不能發汗,尺脈遲緩,就不能瀉下。這時應該趕快補益虛弱的部位,增強正氣,驅除邪氣,稍微延遲,邪氣就會內陷。
到處都是邪氣,就難以應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