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五 (7)
卷五 (7)
1. 娑羅果
近有以娑羅果治心胃痛甚效。其形如慄,外有粗皮,故俗或名天師慄。此物來自西域,古方少用,本草不載,惟近人趙恕軒《本草綱目拾遺》載之,亦僅言治胃痛心疾而已。嗣讀《肘後方》藥子一物方,所言形象、製法、主治,一一皆與娑羅果合,且言婆羅門,胡名那疏樹子,是字音正相近矣。
其主治於心腹痛外,更治宿食不消,癰疽疔腫,毒箭蛇螫、射工諸毒入腹,難產及惡露不止、不下,帶下,齲齒各證,外敷內服,均無不效。中國謂之藥子,去外粗皮,取中仁,研細末用。《千金方》第九卷,治瘟疫,以藥子二枚,研末,水服。是皆前人之所未考也。娑羅樹,今京都西山臥佛寺有之。
白話文:
娑羅果近年來被發現用於治療心胃疼痛效果顯著。它的形狀像栗子,外層有粗糙的皮,所以民間也稱它為天師栗。這種東西來自西域,古代方劑很少使用,本草綱目也沒有記載,只有近代趙恕軒的《本草綱目拾遺》有記載,也只是提到它能治療胃痛和心疾。後來我在閱讀《肘後方》中關於藥子的記載時發現,其描述的形狀、製作方法、主治功效都與娑羅果完全吻合,而且提到婆羅門語稱它為那疏樹子,其發音也很相似。
它的功效除了治療心腹痛外,還能治療宿食不消化、癰疽疔腫、毒箭蛇咬、射傷等各種毒素入腹的症狀,以及難產、惡露不止、陰道分泌物異常、牙痛等病症,無論外敷還是內服,都非常有效。中國稱之為藥子,需去掉外層粗皮,取其內仁,研磨成細粉使用。《千金方》第九卷中記載用藥子治療瘟疫的方法,即取兩枚藥子研磨成粉末服用。這些都是前人未曾考證到的。現在北京西山臥佛寺就有娑羅樹。
2. 小柴胡非治瘧正方
世莫不以柴胡為治瘧正藥者,以小柴胡湯能治寒熱往來之證也。予嘗深思此方,乃治寒熱往來之方,非治瘧之正方也。《金匱》以此方去半夏,加栝蔞,以治瘧發而渴者。又曰:亦治勞瘧。其大旨可見矣。蓋瘧之正病,乃寒濕傷於太陽,暑熱傷於太陰,二氣交爭於脊膂膜原之間而發也,其治宜九味羌活加味。
又有癉瘧,經謂陰氣獨絕,陽氣孤行,此暑盛於內,微寒束於外,津液耗竭而作也,治宜白虎湯加味。二者一寒一熱,皆邪盛之正瘧也。小柴胡方中藥味,是滋榮以舉衛,必榮氣不足,衛氣內陷,榮衛不和,寒熱往來之虛證,始得用之。人參、甘草、黃芩,以益榮清熱;柴胡、半夏,以提衛出榮;薑、棗以兩和之。
故人之勞倦傷氣,中氣內陷,津液耗竭,衛氣滯於榮分而不得達者,得之其效如神,故曰治勞瘧也。若近日正瘧,皆是寒濕下受,隨太陽之經,上入脊膂,內犯心包,暑氣上受,入太陰之臟,而內伏膜原,外再新感微寒,暑氣益下,寒氣益上,遂交爭而病作矣。小柴胡慮其助寒,不可用也;若用於癉瘧,又嫌其助燥矣。
近有見柴胡無效,或病轉增劇,不得其故,妄謂用之太早,引邪入里;又謂升散太過,有傷正氣,皆未得柴胡之性者也。《神農本經》柴胡功用,等於大黃,是清解之品,其疏散之力甚微,性情當在秦艽、桔梗之間,能泄肝中逆氣,清膽中熱氣濁氣。自唐以前,無用柴胡作散劑者,宋以後乃升、柴並稱矣。
傷寒邪至少陽,是大氣橫結而漸化熱矣,故以此兼開兼降之劑緩疏之,豈發散之謂耶?
白話文:
世人普遍認為柴胡是治療瘧疾的主要藥物,因為小柴胡湯能治療寒熱往來的症狀。但我深入思考後發現,小柴胡湯是治療寒熱往來的方劑,並不是治療瘧疾的正方。 《金匱要略》中記載,此方去半夏,加栝蔞,用於治療瘧疾發作時口渴的症狀,也說可以治療勞瘧,其主要用途由此可見。瘧疾的本病,是寒濕之邪侵犯太陽經,暑熱之邪侵犯太陰經,兩種邪氣在脊椎與膜原之間交爭而發病,治療宜用九味羌活湯加味。
還有一種瘧疾稱為癉瘧,《內經》認為是陰氣耗盡,陽氣獨行,這是內有暑熱,外有輕寒束縛,津液耗竭而引起的,治療宜用白虎湯加味。這兩種瘧疾,一種偏寒一種偏熱,都是邪氣盛的正瘧。小柴胡湯中的藥物,是滋養以扶助衛氣,只有當榮氣不足,衛氣內陷,榮衛不和,出現寒熱往來的虛證時,才能使用。人參、甘草、黃芩用來益氣清熱;柴胡、半夏用來提升衛氣,疏通榮氣;生薑、大棗用來調和陰陽。
因此,對於因勞倦傷氣,中氣下陷,津液耗竭,衛氣停滯於榮分而不能通達的人,服用小柴胡湯效果極佳,所以稱為治勞瘧。但對於普通的瘧疾,都是寒濕從下而上侵犯太陽經,上達脊椎,內犯心包,暑熱之邪從上而下侵犯太陰經,內伏於膜原,外又感受輕寒,暑熱向下,寒氣向上,於是交爭而發病。小柴胡湯擔心其助長寒邪,所以不能使用;若用於癉瘧,又擔心其助長燥熱。
近期有人發現柴胡治療瘧疾無效,甚至病情加重,原因不明,便妄稱用藥過早,導致邪氣入里;或說柴胡升散過度,損傷正氣,這些都是不了解柴胡藥性的人說的。《神農本草經》中記載柴胡的功效與大黃相當,是清熱解毒的藥物,其疏散之力很弱,藥性介於秦艽、桔梗之間,能泄肝中逆氣,清膽中熱濁之氣。唐代以前,沒有用柴胡作為發散藥的;宋代以後才將柴胡與升麻並列使用。
傷寒邪氣少陽經,是大氣阻塞而逐漸化熱,所以用這種兼開兼降的藥物緩慢疏通,哪裡是發散的說法呢?
3. 仲景方當分四派
昔人謂仲景傷寒方分三大綱:曰桂枝,曰麻黃,曰青龍是也。然此三方,皆隸太陽,何得以該全書之旨耶?竊嘗反復《傷寒》一部,其方當分四派: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細辛為一派,是發表之法也;理中、四逆、白通、真武為一派,是溫里之法也;柴胡、瀉心、白虎、梔鼓為一派,是清氣分無形虛熱之法也;承氣、陷胸、抵當、化瘀為一派,是攻血分有形實邪之法也。
其中參伍錯綜,發表之劑,有兼溫中,有兼清氣,有兼攻血;清裡之劑,有兼攻血,有兼發表,更有夾有溫里者。變化無方,萬法具備。故學者但熟讀《傷寒》、《金匱》方而深思之,有得於心,如自己出,自能動中規矩,肆應無窮矣。
白話文:
古人認為張仲景《傷寒論》的方劑可分為三大綱:桂枝、麻黃、青龍湯。但這三方都屬於太陽病的治療,無法涵蓋全書的內容。我反覆研讀《傷寒論》後,認為應該將其方劑分為四派: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細辛湯為一派,是發散風寒的療法;理中、四逆、白通、真武湯為一派,是溫暖腸胃的療法;柴胡、瀉心、白虎、梔子豉湯為一派,是清泄氣分虛熱的療法;承氣、陷胸、抵當、化瘀湯為一派,是攻治血分實邪的療法。
這些方劑之間相互配合、錯綜複雜,發散風寒的藥方中,有些兼具溫暖腸胃的作用,有些兼具清泄氣分的功效,有些兼具攻治血分的功效;溫暖腸胃的藥方中,有些兼具攻治血分的功效,有些兼具發散風寒的功效,甚至還有同時溫暖腸胃的藥方。變化多端,方法齊全。因此,學習者只要熟讀《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方劑並深入思考,就能融會貫通,如同自己創造方劑一般,在遵循規律的基礎上,灵活运用,變化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