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0)

1. 黃疸黑疸

黃之為色,血與水和雜而然也。人身血管、液管,相副而行,不相淆亂者,各有管以束之也。血分濕熱熏蒸,肌理緩縱,脈管遂弛而不密,血遂滲出,與液相雜,映於膚,泄於汗,而莫不黃。故治之法,或汗或下,必以苦寒清燥,佐入行瘀之品,為攝血分之濕熱而宣泄之也。

白話文:

黃色的形成,是因為血液和體液混合在一起。人體的血管和淋巴管並行而走,不會混亂,是因為它們都有管道包住。但是,如果血液中濕熱燻蒸,肌肉和組織鬆散,血管就會鬆弛不密,血液就會滲出,與體液混合,反映在皮膚上,形成黃色汗液。因此,治療的方法,可以用發汗或瀉下的方式,配合苦寒清燥的藥物,加入行瘀的方劑,可以去除血液中的濕熱並宣洩出去。

濕熱去則脈管復堅,血液各返其道,而清濁分矣。陰黃者,以其本體內寒也,虛陽外菀,與濕相搏肌肉腠理之間,仍自濕熱,非寒能成黃也。陽黃色深厚者,熱盛則津液蒸腐,化為黃黏之汁,與血相映,故色厚也;陰黃色暗淡者,無根之熱,不能蒸腐津液,盡化稠黏,而水多於血,故色淡也。

白話文:

當濕熱消退時,脈絡會恢復堅實,血液也會回到各自應走的路徑,清氣和濁氣就會分明。

出現陰黃症狀的人,是因為身體內本有寒氣,虛陽外浮,與濕氣在肌肉間搏鬥,仍然會有濕熱,而不是寒氣導致發黃。

陽黃症狀顏色深厚的人,是因為熱盛導致津液蒸發腐敗,化為黃稠的汁液,與血液相映,所以顏色很深。

陰黃症狀顏色暗淡的人,是因為熱力不足,不能蒸發腐敗津液,完全化為稠黏液體,而且水分多於血液,所以顏色比較淡。

夫血之所以旁滲者,以血既為濕所停凝,而前行有滯,氣又為熱所逼迫,而橫擠有力,加以肌理鬆弛,而血因之旁滲矣。蓄血發黃,亦此理也。《內經》謂癉成為消中,濕熱菀久而化燥火也,亦有消成為癉者。燥火得涼潤滋清之劑,已殺其勢,未淨其根,余焰內灼,轉為濕熱也。

白話文:

血液會滲出的原因,是因為血液被濕氣凝聚,前進受阻,而氣又受到熱氣逼迫,橫向擠壓有力,加上肌肉組織鬆弛,所以導致血液滲出。蓄積的血液發黃,也是這個道理。《內經》說癉病會轉化為消渴症,濕熱長期積聚而化為燥火,也有消渴症轉化為癉病的。燥火得到涼潤滋清的藥劑,已經遏制了它的勢頭,但還沒徹底清除它的根源,餘火在內灼燒,轉變為濕熱。

黑疸,乃女勞疸、谷疸、酒疸日久而成,是腎虛燥而脾濕熱之所致也。腎惡燥而脾惡濕,腎燥必急需他臟之水精以分潤之,適值脾濕有餘,遂直吸受之,而不覺並其濕熱之毒。而亦吸入矣。脾腎濁氣,淫溢經脈,逐日飲食之新精,亦皆為濁氣所變亂,全無清氣挹注,周身血管,不得吐故納新,遂發為晦暗之黑色矣。

白話文:

黑疸是女性勞倦性黃疸、穀氣鬱結性黃疸、酒後黃疸長期發展而成的,是由於腎臟虛弱乾燥和脾臟濕熱引起的。腎臟不喜歡乾燥,脾臟不喜歡濕氣,腎臟乾燥時急需其他臟腑的水分來滋潤它。恰好脾臟濕氣過剩,於是直接吸收這些水分,而沒有意識到也同時吸收了其中的濕熱毒素。這些毒素會被吸入脾腎中,使脾腎產生濁氣,溢出經脈,導致每天飲食中的新精血也被濁氣所混亂,完全沒有清氣注入。周身血管無法吐出舊血納入新血,於是出現皮膚晦暗發黑的症狀。

第微有辨焉:其腎水不甚虛,而脾胃自虛,濁氣下溜者,病在中焦,為易治也;其色黑而浮潤,腎水虛甚,吸受脾之濁氣,如油入面,深不可拔,病在下焦,其色黑而沉滯。治中焦者,清胃疏肝,滋腎利水,即小柴胡、茵陳五苓是也;陰黃者,黃連枳實諸理中湯主之。治下焦者,滋腎補肺,不得清胃,更不得利水,滋腎丸、大補陰丸加參、耆可也,必待肺氣已充,腎陰已復,始從清胃利水;若陰黃者,茵陳四逆主之。總須兼用化血之品一二味,如桃仁、紅花、茜草、丹參之類。

為其已壞之血不能復還原質必須化之,而後無礙於新血之流行也。

白話文:

第微有明確區分:

  • 腎水不是非常不足,但脾胃虛弱,濁氣下行:這是中焦的病症,比較容易治療。色澤偏黑但浮潤,說明腎水非常不足,吸納了脾胃的濁氣,就像油融入麵粉一樣,難以清除,這是下焦的病症,色澤偏黑而沉滯。
  • 治療中焦:清熱養肝、滋腎利水,可以使用小柴胡、茵陳五苓這類藥方。陰黃色:可以使用黃連枳實等理中湯。
  • 治療下焦:滋腎補肺,不能清熱,也不能利水,可以使用滋腎丸、大補陰丸加上人參、黃芪。等肺氣充盈,腎陰充足後,再考慮清熱利水。如果出現陰黃色:可以使用茵陳四逆這類藥方。
  • 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同時使用化瘀血的藥物,比如桃仁、紅花、茜草、丹參等。

2. 注冬

前人有陰虛注夏之說,余又創陽虛注秋之說,近察人間之病,似有可名注冬者。常見有人每交冬令,即氣急痰多,咳嗽喘促,不能見風,不能正眠,五更以後,即須危坐,面色蒼黃,顴頰浮腫,腿痠背脹,舉動不便,飲食、二便如常,亦可赤澀溏泄,春分漸暖,始漸平愈。

白話文:

以前的人說陰虛容易在夏天發病,我則提出陽虛容易在秋天發病的說法。最近觀察世間的病症,似乎還有可以稱為「注冬」的。常見有人每當冬天來臨,就會氣喘、痰多、咳嗽喘鳴,不能吹風,不能平躺入睡,清晨五點以後,必須坐起來纔不會感到喘促,臉色蒼白,顴骨浮腫,腿腳痠痛、背部脹痛,行動不便,飲食、大小便正常,也可能會出現小便赤紅、大便溏泄的症狀。等到春天來臨,天氣漸暖,這些症狀才會逐漸好轉。

此乃脾、腎之陽兩虛,腎中水邪上溢於肺,脾中濕邪下溜於腎,上下濕熱濁陰瀰漫,肝陽疏泄宣發之性抑鬱而不得舒。其人目胞浮而似腫者,脾氣滯也,目光露努而少神者,肝氣滯也。故必待木氣得令許久,肝氣始能升舉,始能泄腎邪而醒脾陽,與《內經》秋傷於濕,冬生咳嗽之證相似。

白話文:

這是因為脾陽和腎陽都虛弱,腎中的水分向上溢出到肺部,脾中的濕氣向下滲透到腎部,上下濕熱濁陰瀰漫,導致肝陽疏洩宣發的功能被抑制而無法舒暢。這種人眼皮腫脹好像要浮起來,這是脾氣滯留的緣故;目光呆滯沒有神采,這是肝氣滯留的緣故。所以必須等到木氣(肝氣)得到調養一段時間,肝氣才能升起,才能疏泄腎中的水分,醒醒脾陽,與《內經》中所說的「秋天受濕傷,冬天就會咳嗽」的道理相似。

然傷濕為新病,此乃逐年如此,至時即發,形同痼疾,得不謂之注冬乎?朱丹溪謂:逐年入冬即患咳喘者,時令之寒,束其內熱也;先於秋月,泄去內熱,使寒至無熱可包,則不發喘九。即此證也。第泄熱之說,猶有可議者。此證雖因內有濕熱,實因陽氣虛弱,寒濕在表,三焦不得宣通,始蘊蓄而成痰熱也,雖無表證,實由表邪。治法當以苦淡清其里,辛溫疏其表。

白話文:

即使濕氣傷害是新發的疾病,但每年都如此,到了特定時間就會發作,就像慢性病一樣,難道能不稱之為「注冬」的疾病嗎?朱丹溪說:每年一入冬就患上咳嗽喘息的人,是因為時令寒冷,束縛了體內的熱氣所致;在秋月時提前泄去內熱,讓寒氣到來時沒有熱氣可以包裹,這樣就不會發作喘息。這與本證是一樣的。但關於泄熱的說法,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本證雖然是因為內有濕熱,但實際上是因為陽氣虛弱,寒濕停留在體表,三焦無法宣通,才開始積蓄形成痰熱,即使沒有表證,實際上是由於表邪所致。治療方法應該是使用苦淡的藥物來清瀉體內,辛溫的藥物來疏通體表。

苦淡如二妙散、胃苓湯之屬;辛溫如荊防敗毒散、沖和湯之屬。古用越婢半夏湯,麻黃、石膏並用,最為有義。若年深歲久,痰涎膠固,寒濕深刺筋骨者,更非海浮石、海蛤粉、瓦愣子、煅牡蠣、焦楂、桃仁、赭石、礞石,不能滌其痰;非細辛、羌活、白芷、葛根諸品,不能攻其表;非黃柏、側柏、膽草、柴胡、苦參大苦大寒,不能泄其濁而堅基。

白話文:

以苦味平和的藥物為主,例如二妙散、胃苓湯。以辛味溫和的藥物為主,例如荊防敗毒散、沖和湯。

古人使用的越婢半夏湯,同時使用了麻黃和石膏,是最有道理的。如果病情時間長、痰濕黏稠,寒濕深入筋骨,那麼就需要使用海浮石、海蛤粉、瓦愣子、煅牡蠣、焦楂、桃仁、赭石、礞石等藥物來化痰;使用辛涼類藥物,如細辛、羌活、白芷、葛根等來治療外邪;使用苦寒類重藥,如黃柏、側柏、膽草、柴胡、苦參等來清熱利濕、固本培元。

且宜先於夏月,乘陽氣宣發之令,預為加減多服,使筋骨腠理無有留邪,腸胃三焦無有伏濕,則陰邪下泄,真陽外充,膻中泰然,百體俱適矣。其補藥止宜菟絲、杜仲、牡蠣、海螵蛸,苦堅鹹溫,鎮固腎氣,不宜薑、桂辛烈灼陰也;更不宜承氣、陷胸重泄脾腎真氣也。若以蘇、杏降氣,則伐氣而上虛;耆、術補脾,則助邪而中滿。

白話文:

最好在夏季陽氣旺盛的時候,適時調整服用藥物,讓筋骨腠理不會留下病邪,腸胃三焦不會有濕氣積聚。這樣,陰邪就會從下路排出,真陽之氣充沛在外,膻中部位平和舒暢,全身各處也會都感覺舒適。

補藥只適合用菟絲子、杜仲、牡蠣、海螵蛸等藥材,它們具有苦、堅、鹹、溫的特性,可以固攝腎氣。不宜使用薑、桂等辛烈藥物,會灼傷陰氣;也不宜用承氣、陷胸類藥物,會嚴重耗傷脾腎真氣。

如果用蘇子、杏仁來降氣,會損傷元氣而導致上虛;如果用耆老、蒼朮來補脾,會助長濕邪而導致中焦脹滿。

3. 食填太陰證似結胸似溫毒似陰虛

凡生冷、堅硬難化之物過食,停於胃脘,以致發熱、氣喘、胸口結痛拒按、大便秘結,有五六日、十餘日不動者,全似結胸,而斷不可以大、小陷胸法治也。陷胸是因誤下,邪氣內陷,與內痰相裹;此乃初起即見結痛,是有形之物阻塞氣化,非氣化壅結也。若依陷胸治之,洞腸穿胃,形氣俱傷矣。

白話文:

如果過量食用難以消化的生冷、堅硬食物,這些食物會停留在胃中,導致發熱、氣喘、胸口結痛、按壓不適、大便祕結,甚至五六天、十幾天大便不通。症狀很像陷胸,但絕對不能用治療陷胸的方法(大、小陷胸法)來處理。

陷胸是誤服異物或邪氣內陷,導致氣化受阻。從一開始就會出現結痛,是因為有形之物阻塞了氣血循環,並不是氣化壅結造成的。如果按照治療陷胸的方法,會導致腸胃穿孔,造成嚴重的身體損傷。

其證兩側頭痛,是食阻少陽之生氣也。舌苔或白厚,或黃厚,而上覆以黑,是胃脘之血為冷食所逼而停凝也。舌尖起小紅粟累累,甚則紫黑,延及兩邊,心熱如焚,口乾索水而不欲咽,是胃陽不能斡運而上越,又挾有死血也。故小兒傷食寒熱,病愈後,多有吐血數口,及下血一二次者,此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兩側頭疼,是因為食物阻礙了少陽經的生氣所致。舌苔可能是白厚或黃厚,上面還覆蓋著黑色,這是因為胃部的血液被冰冷的食物逼迫而停滯凝結。舌尖出現許多小紅點,嚴重時會變成紫黑色,並蔓延到兩側,伴隨心口發熱如同火燒,口乾想喝水卻不想吞咽,這是因為胃部的陽氣無法運轉而向上逆行,並且夾帶著瘀血。因此,小兒吃壞肚子後,即使病好了,也常會吐血幾口,或者拉血一兩次,這就是原因。

凡寒熱證及內癰證,多挾死血也。三五日,有飲水無度者,是宿食蒸腐化熱也。此時遍身悗熱,神識昏迷,胸高氣粗,若誤作溫毒,治以涼解,陽氣泄傷,食轉不化而洞下矣。亦有肢冷額熱,困倦無力,呼吸不續,自汗盜汗者,若誤作陰虛,治以滋補,中氣愈郁,痞滿愈甚,甚者化為腸癰、胃癰,積為肺癰,輕亦傳為痢疾矣。

白話文:

凡是寒熱證和內癰證,大多數都夾雜著死血。三五天內,如果有喝水過度的情況,是宿食蒸腐化熱。這時會出現全身發熱、神志昏迷、胸悶氣粗的症狀,如果誤認為是溫熱毒邪,而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會損傷陽氣,導致食物不能消化,從而出現腹瀉。也有人肢體冰冷、額頭發熱、睏倦無力、呼吸不接、自汗或盜汗,如果誤認為是陰虛,而用滋補的藥物治療,會導致中氣更加鬱結,痞滿症狀更加嚴重,嚴重的會化為腸癰、胃癰,積聚後成為肺癰,輕微的也會傳變為痢疾。

此病陽明胃腑形氣俱困,太陰肺臟氣化大傷,更有先傷他物,未及消化,旋又加以生硬者,其勢尤重,是胃之上下脘俱困矣。治之失法,死生反掌,故東垣首競競於此也。近時小兒最多此證,或當風乳食,或谷果雜下。其初起身忽大熱,面頰尤甚,腹痛夭糺;旋變寒熱往來,入夜即熱,五更為甚,天明即止,額與手心常熱,爪尖時冷,肚腹膨脹,漸見胸高氣急,鶩溏不暢,或先水瀉。稟賦弱者,不能化熱,即致洞下不起;化熱者,痰生於內,壅肺迫心,傳為驚風。

白話文:

這種病症是陽明胃腑以及形氣都虛弱了,太陰肺臟的氣化功能嚴重受損。加上先前受傷的其他部位尚未消化,現在又加上了難消化的生硬食物,情況就更嚴重了,胃的上下脘部都已經虛弱了。治療方法一旦不當,生死就在一瞬間,所以東垣先生特別重視這種情況。

近來小兒最常出現這種症狀,有的可能是吹風後餵了奶,有的可能是混雜著穀類、水果餵食。一開始時會突然出現高燒,臉頰特別燙,肚子疼、發育不良。接著會變成反覆發燒和發冷,到晚上會發燒,到了凌晨會更嚴重,到了天亮就會停止。額頭和手心經常燙,指甲尖有時發冷,肚子膨脹,逐漸出現胸口發悶、氣短,大便不通暢,或者先出現水瀉。體質虛弱的人不能化解熱氣,就會導致腹瀉不止;體質好的人會產生痰,積聚在肺部,壓迫心臟,繼而轉變為驚風。

病家、醫家以為既經泄瀉,不疑有食,起手則發表以虛其中氣,繼則清熱以冰其胃陽,久則或以為慢驚而墜痰,或以為陰虛而養腎,又以為氣虛而健脾補肺,亦有與檳榔、木香者。病家畏而不服,或服之而不知善其後,雜投攻補,而兒已胸過於頭,肚大於箕,不可為矣。此焦楂、桃仁、陳皮、紫菀一二劑之事耳!而眾醫集議,遷延無策,目睹情形,可笑可慨!

白話文:

病人和醫生都認為病人已經腹瀉,不會懷疑是進食問題。一開始就使用發汗藥來虛耗病人體內的元氣,接著使用清熱藥來抑制胃中陽氣。時間久了,有人認為這是慢驚症發作導致痰液沉降,有人認為這是陰虛需要滋養腎臟,也有人認為這是氣虛需要健脾益肺,甚至還有用檳榔和木香治療的。病人害怕而不敢服用,或者服用後不知道如何善後,胡亂使用攻補藥物,導致孩子的胸部比頭大,腹部比簸箕大,無法挽回了。其實,這些問題只需要用焦楂、桃仁、陳皮、紫菀這幾味藥連續服用一兩劑即可治癒!而眾多醫生聚在一起討論,遲遲沒有辦法,親眼目睹這種情況,既可笑又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