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漁齋醫話
清朝醫家黃凱鈞所著的《友漁齋醫話》,成書於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是一部融代理論闡釋、臨床經驗記錄、經典醫籍梳理與養生思想於一體的醫學著作。此書分上、中、下三冊,共計十卷(據自記則提及醫話八卷),內容豐富且具獨到見解,是研究晚清中醫學發展的重要文獻。
作者黃凱鈞在自記中坦陳其學醫之緣起。因自幼體弱多病,加之十九歲時父親辭世,使他毅然放棄科舉功名,轉而涉獵岐黃之術。學醫之路並非坦途,面對疑難雜症,他常常挑燈夜讀,遍翻方論,務求領悟其中精要,這種推本窮源的治學精神,使他逐漸積累了深厚的醫學功底。最初,他為年邁體弱的母親調治,藥到病除,初嘗醫學實踐的喜悅。隨著醫術的精進,家人及鄉里求診者絡繹不絕,近四十年的臨床實踐,雖自謙為「偏知」,但求「不致誤人」,這便是他著述此書的動力與基礎。
《友漁齋醫話》的結構安排,體現了作者由個人修養及基礎理論入手,繼而探討臨床實踐,最終歸結於養生保健的思路。雖然書籍介紹提到十卷,分上中下三冊,而自記中作者提及醫話六種(或八卷,視「二卷」的計算方式),並列舉了各部分的名稱:《一覽延齡》一卷、《橘旁雜論》二卷、《上池涓滴》一卷、《肘後偶鈔》二卷、《證治指要》一卷、《藥籠小品》一卷。這些卷名與書籍介紹中的上中下三冊內容基本契合。
上冊據介紹主要闡述中醫基礎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四診八綱、經絡腧穴等根本。黃凱鈞認為,陰陽五行是天地萬物及人體生理病理的基礎,陰陽的互根、相生、相制、平衡是健康的關鍵,失衡則致病。四診八綱是辨證論治的基石,通過望聞問切、表里寒熱虛實陰陽的辨析,得以明辨病因病位,制定治療方案。經絡腧穴則是氣血運行的通道,通過針灸推拿等手段可調理氣血,治療疾病。這些內容構成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框架。而自記中提及的《上池涓滴》一卷,旨在「急就之法」,匯集五臟見症、虛實用藥之宜,或許便是將這些基礎理論與臨床常見證候結合,提供一個快速掌握要領的途徑,體現了作者為學者考慮的良苦用心。
中冊則聚焦於中醫各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方法。書籍介紹籠統地提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範疇。結合自記中的卷名,《肘後偶鈔》二卷應是作者平生臨床見聞與病案記錄的匯集,體現了「空言無補,必見諸實事」的醫學態度。而《證治指要》一卷則旨在將繁雜的治療方法「以短章包括,直指源流,兼附藥宜」,為學者提供清晰的辨證論治思路。這兩部分是《友漁齋醫話》臨床實踐經驗的核心體現。此外,《橘旁雜論》二卷,作為作者的「平生見聞」和「推原究本」的心得,或許包含了對疾病病機、診斷思路、治療原則的探討,以及對前人醫案方論的評析,是理論聯繫實際的橋梁。
下冊的重點是中醫養生保健。黃凱鈞將「攝生為第一」置於極為重要的地位,甚至將《一覽延齡》一卷列為全書之首。他認為,人體稟受天地至真之氣而成,本可延年立命,奈何「人不自愛,淪於夭札」,實為可惜。在《一覽延齡》的開篇,他以松雪為喻,強調順應其性則長存,違背其理則夭折,以此論證調攝養生的重要性。他詳細闡述了養生以「不傷為本」的核心原則,列舉了各種會耗損精氣、傷害身體的行為,包括思慮過度、強行勉力、情志失調、起居無度、貪圖物欲、煩憂不斷、久談多笑、飲食不節、作息不規等。他還提出了具體的養生準則,如唾不及遠、行不疾步、不過度用眼耳、避免久坐久臥、及時穿衣脫衣、不過飢過飽過渴、避免過勞過逸、不貪睡、少食生冷、飲酒避風、不過度沐浴、不懷遠大志向、避免極端氣候等。這些養生觀念,既承襲了歷代中醫養生的傳統,又融入了作者個人的實踐體會,系統而具體,極具指導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覽延齡》中,黃凱鈞還專設了「附胎育」和「附胎教」兩個小節,雖然自謙「雖非攝生,實立命之原」,但將其納入養生延齡的範疇,足見他對生命源頭和先天禀賦的重視。他強調適齡婚育、病後不急於完婚,避免「病蛾無能繭之蠶,破蕊無結實之果」,導致子嗣體弱或不聰慧。對於胎教,他則提倡孕婦保持心境純正,觀賞美物,聽聞經典,使秀氣入胎,以期生出賢良聰慧的子嗣。這些觀點結合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及對遺傳與環境影響的樸素認知,超越了單純的疾病治療,而上溯至生命孕育的源頭,體現了全生命週期的健康觀。
《友漁齋醫話》的另一重要內容,是對古今醫書的系統梳理與評述,即《橘旁雜論》中的「古今醫書大意」部分。作者認為醫書汗牛充棟,良莠不齊,故擇其精要者,「如三光之麗乎天,五味之益於口」,不可一日廢。他簡述了從神農《本草》、黃帝《素問》《靈樞》《難經》等中醫四大經典,到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再到後世葛洪《肘後方》、皇甫謐《甲乙經》、王叔和《脈經》、褚澄《褚氏遺書》、巢元方《巢氏病源》、孫思邈《千金方》等重要醫籍的作者、成書情況、主要內容及學術價值,並附帶對不同註釋版本的簡要評價(如推崇王冰注《素問》、滑壽注《難經》、徐彬注《金匱》、成無己注《傷寒》原注等)。這部分內容不僅展現了黃凱鈞紮實的醫學史功底和對經典的深入研讀,也為後學提供了一份珍貴的讀書指南,指引他們在浩瀚的醫籍中抓住重點,尋求善本,深入鑽研。他強調學習《傷寒論》應「各部俱宜探討深究」,學習《脈經》足以「占外知內,回死別生」,這些都是他讀書心得的真切體現。
總體而言,《友漁齋醫話》是一部結構嚴謹、內容廣博、論述精闢的中醫學著作。它不僅系統地梳理了中醫的基礎理論、辨證論治方法,更將大量的臨床經驗融於其中,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將養生保健置於首位,並將其理念貫穿於全書,從生命源頭的胎育胎教,到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細節,都給予了詳盡的指導,體現了「上工治未病」的預防醫學思想。同時,作者對歷代重要醫籍的系統介紹與評價,則展示了他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對中醫學傳承的貢獻。黃凱鈞的謙遜自記與劉嗣綰序中的高度讚譽相互映照,凸顯了其作為一名醫者的醫德與醫術。這部成書於清代中期的醫話著作,匯集了作者數十載的勤奮研讀與臨床實踐精華,無疑為後世醫學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深刻的啟迪,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