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鈞

《友漁齋醫話》~ 第一種 (1)

回本書目錄

第一種 (1)

1. 一覽延齡一卷

松有千年之固,雪無一時之堅。若植松於腐壞,不期而必蠹;藏雪於陰山,歷夏而不消。違其性則堅者脆,順其理則促者長。物情既爾,人理豈殊?然則調攝之術,又可忽乎?

白話文:

松樹可以生長千年而不朽,但雪花卻無法在一個時辰內保持堅固。如果把松樹種植在潮濕腐爛的土壤裡,很快就會被蛀蟲侵蝕;如果把雪花放在陰冷的山上,即使到了夏天也不會融化。違背了事物的本性,堅固也會變脆弱;順應事物的道理,短暫也會變成長久。物情既然如此,那人的道理又會不一樣嗎?那麼調養身體的辦法,又怎麼可以忽略呢?

人之胚胎,賴父母精血凝結而成。及至十月胎完,則父母精血一點也用不著,止做得一個胞胎。其中得父母一點神氣,日漸長大,其精血惡濁之物,日逐翻出。至十月滿足,翻天覆地,㘞(和去聲)地一聲,脫胎出世,其父母惡濁之氣,還不能盡;又去口血,剃胎髮,每月變蒸,輪為疹痘;至七八歲,又毀齒更生,然後氣體漸清。知慮漸長,別立乾坤,自成造化;漸至十五六歲,再為父母矣。

豈非天地一團至真之氣所成乎?人不自愛,淪於夭札,不能延年立命,實為可惜!

白話文:

人的胚胎是由父母的精血凝結而成的。等到懷孕十個月胎兒出生後,父母的精血一點用不上了,只剩下一具胎兒的身體。這個胎兒有著來自父母的一點神氣,逐漸長大,他身上的精血和惡濁之物每天都會一點一點的排出來。直到十個月後,胎兒出生,胎兒父母的惡濁之氣,還不能完全排出體外;又要去除口腔中的血,剃掉胎毛,每個月都要長出疹子,直到七八歲,又要換牙,然後氣體逐漸清澈。知慮漸漸增長,自成天地,形成自己的世界;逐漸到了十五六歲,就成為了父母。

附胎育,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古之制也。今人以病男羸女,為不了而畢姻;或男女病患新瘥,以吉日之迫而結婚。病蛾無能繭之蠶,破蕊無結實之果。少年少女,三關神逸,五神志蕩,房中分外,業種成胎。或侏儒不振;或巨首瞠目,雖具人形,實無聰慧。其次學術行淫,執法無戒,咜鬼使神,產男生女,望之不似。余實見之,每為憐憫。

白話文:

胎教

附胎教,受娠之後,始終無犯,則胎氣真純,可無小產之患,而有靈光入夢;或有瑞氣相憑而生賢良君子。是以古今史傳分明,五祖山誡禪師,慕蘇老泉而為東坡學士,武夷丹士,投真漆匠之家,而產西山先生;嵩道者,受史衛王之供,而出嵩之丞相。凡投胎奪舍之靈,常有神童茂異之士。故胎教之法,使孕婦常觀良金美玉,瑚璉簠簋之器,又聽講誦經史傳集,而使秀氣入胎。欲其生而知之,是乃仁術也。投胎奪舍之說,吾儒所無;胎教之法,自不可少。(以上二則雖非攝生,實立命之原。)

在懷孕之後,開始就不要再犯錯,這樣胎兒的氣質純正,就不會造成小產的危害,胎兒也會夢見有靈光;或者有祥瑞之氣相伴,而生出賢良君子的後代。因此,古今史書中記載得很清楚,五祖山誡禪師,仰慕蘇老泉,而成為東坡學士;武夷丹士,投胎到真漆匠之家,而生出西山先生;嵩山道者,受到史衛王的供養,而出嵩山的丞相。凡是投胎奪舍的靈魂,往往都是神童奇異的人物。因此,胎教的方法是讓孕婦經常觀看良金美玉、瑚璉簠簋等器物,又聽聖賢經典,使秀氣進入胎兒。希望他們生下來就懂得很多道理,這是仁慈的術法。投胎奪舍的說法,儒家沒有;胎教的方法,自古以來不可或缺。(以上兩則雖然不是養生的方法,但實際上是立命之源。)

天地之氣,不升則不降,不出則不入。虛管溉滿,捻上懸之,水固不泄,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頓溉不久,為氣不出而不能入也。養生者能存其神,則氣自裕;神之所至,氣亦隨之而往焉。盈天地間皆氣也。長生久視之術,其要在此。人顧損精以耗其氣何哉?

白話文:

天地之間的氣,如果不升騰,就不會落下;如果不出,就無法進入。空虛的管子灌滿水,把管子倒掛起來,水一定不會漏出來,這是因為沒有上升的氣就不能下降。空空的瓶子瓶口很小,倒水不久就滿了,這是因為氣不能從瓶子裡出去,就不能倒水進來。養生的人能夠保持自己的精神,氣自然就會充盈;精神所到之處,氣也隨之而往。天地之間到處都是氣,長生久視的祕訣就在這裡。人們為什麼要損害精氣,以致耗盡自己的氣呢?

養生以不傷為本,此要言也。且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為之,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汲汲所欲,傷也;慼慼所患,傷也;久談多笑,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急行喘促,傷也;善怒鬱勃,傷也。積陽至極早亡,早亡非道。

白話文:

養生的根本在於不損傷身體,這是一句很重要的話。如果能力不足,硬去想,就會傷身;如果力量不夠,卻勉強去做,就會傷身;如果過於悲痛哀傷,就會傷身;如果過於喜樂,也會傷身;如果睡眠休息不規律,也會傷身;如果汲汲追求慾望,也會傷身;如果憂慮煩惱,也會傷身;如果長時間談話或大笑,也會傷身;如果沉迷於酒醉嘔吐,也會傷身;如果飽食後立即睡覺,也會傷身;如果行走太急促而氣喘吁吁,也會傷身;如果性格急躁,或鬱悶不舒,也會傷身。陽氣積聚到極點就會早死,早死不是養生的正道。

是以養性之方,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極久,臥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凡食多則致積聚,飲多則成痰癖也。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浴,不欲遠願廣志,不欲規造異功。冬不欲極溫,夏不欲過涼;及露坐星夜,眠不動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

白話文:

因此,養生的方法,唾沫不及遠。走路不要急步,耳朵不要聽得太過,眼睛不要看得太過,坐著的時候不要坐得太久,睡覺的時候不要睡得太累。在感到冷之前穿上衣服,在感到熱之前脫掉衣服。不要等到極度飢餓才吃飯,吃飯不要吃得太撐。不要等到極度口渴才喝水,喝水不要喝太多,食物吃多了會造成積聚,水喝多了會形成痰癖。不要太勞累,也不要太安逸,不要起得太晚,不要讓汗流出來,不要睡得太多,不要吃太多的生冷食物,不要在風中喝酒,不要頻繁地洗澡,不要有遠大的願望和廣泛的志向,不要追求奇功異績。冬天不要太溫暖,夏天不要太涼爽。不要在露水和星夜下坐著,睡覺的時候不要動扇子;大寒、大熱、大風、大霧,都不應該冒險。

五味入口,不欲偏勝。凡言傷者,亦不便覺也,久則損壽耳。《養生要訣》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胸臆之設,猶宮室也;肢體之位,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川也;腠理之間,猶四衢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至人能理其身,亦猶明君能治其國。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愛其氣,所以全其身。

民弊則國亡,氣衰則身謝。

白話文:

五種味道入口,不要偏好某一種。所有說傷害身體的,也不容易立即察覺,時間久了就會損害壽命。《養生要訣》說:一個人的身體,就像是一個國家的縮影。胸腔和橫膈膜的部位,就像宮殿和房屋;四肢百骸的位置,就像郊野和邊境;骨骼節點的分佈,就像河流川流;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縫隙,就像四通八達的道路。精神就像君主,血液就像臣民,氣息就像人民。所以,道德高尚的人能夠調理自己的身體,就如同明君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國家。疼愛自己的臣民,才能使國家安定;保養自己的氣息,才能保全自己的身體。

又曰: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多笑則臟腑上翻,多言則氣海虛脫,多喜則膀胱不實,多怒則腠理血逆,多樂則心神蕩閒,多愁則面目焦枯,多好則智慮潰溢,多惡則肺爽奔騰,多事則筋脈乾急,多機則智慮沉逆。此乃伐人之生,甚於斧斤;蝕人之性,猛於豺虎。

白話文:

又說:思慮過多則精神分散,念頭繁重則心思費勞,歡笑過度則臟腑翻騰,說話過多則元氣耗散,喜悅過度則膀胱失守,憤怒過度則血脈逆亂,快樂過度則心神鬆散,憂愁過度則面目焦枯,喜愛過度則智力潰散,憎惡過度則肺氣狂亂,思慮過多則筋脈乾涸,才智過多則智慮消沉。這些都是摧殘人的生命,比斧頭、砍刀還要厲害;侵蝕人的天性,比豺狼、老虎還要兇猛。

又曰:心內澄則真人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物去其身;行欺詐則神悲,行爭競則神沮;輕侮於人則減算,殺害於物必傷年;行一善則魂神嘆,行一惡則魄神喜。魂神欲人生,魄神欲人死。常欲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形神安靜,災病不生矣。

白話文:

又說:內心平靜,就能使道德之根守住自己的位置;氣息內斂有條理,就能使邪氣遠離自身;行為欺詐,就會使精神悲傷;行為爭奪,就會使精神萎靡;輕視侮辱他人,就會減少壽數;殺害生命,一定會傷害年歲。行一件善事,魂神就會嘆息;行一件惡事,魄神就會歡喜。魂神希望人活著,魄神希望人死亡。所以,想要常得安泰,就要平心冷靜地生活,恬淡寡慾地修養自己,那麼形神就會安靜,災病也就不會發生了。

長生之道,莊子一段,亦自好看。如雲:黃帝問廣成子,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曰:善哉問!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知為敗,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人果能無勞爾形,無搖爾精,長生之道,可以無俟外覓。

白話文:

長生的方法,莊子中的一段話,也是很值得一看。如文中所說:黃帝問廣成子,怎樣養生才能長久?廣成子說:你的問題問得很好!最高深的修養之道,是幽玄莫測的;最高深的修養之道,是混沌不明的。不看、不聽,清靜的保養精神,形體自然會端正。務必寧靜清虛,不要勞累你的身體,不要擾動你的精神,這樣才能長生。謹慎的內斂外放,知道太多反而有害,我守住那個根本,以保住自身內在的和諧,所以已經活了 1200 歲了,身體也沒有衰老。人如果能夠不勞累身體,不擾動精神,那麼長生的方法,就不用到外面去尋找了。

眼者,神之牖;鼻者,氣之戶;尾閭者,精之路。人多視則神耗,多息則氣虛,(氣急之謂。)頻好內則精竭。務須時時閉目以養神,日逐調息以養氣,緊閉下元以養精。精充則氣裕,氣裕則神完,道家謂之三寶,又謂之大藥。此非惑於異端之教,實吾儒養生之常理耳。

白話文:

眼睛是精神之窗;鼻子是呼吸之門;尾閭是精氣之通道。人若是常常看東西,精神就會衰減;呼吸急促的時候,氣就會虛弱;如果頻繁地房事,精氣就會耗盡。所以一定要經常閉目養神,每天按時調節呼吸養氣,並且收斂下元來養精。精氣充盈了,氣就會充足,氣充盈了,精神就會充沛。道家將這三者稱之為三寶,又稱大藥。這不是相信其他的教派,而是我們儒家養生的基本道理啊。

精存於目,則其視明;精存於耳,則其聽聰;精留於口則其言當;精集於心,則其慮通。故閉四關,則終身無患。又口中欲不出謂之扃,外邪不入謂之閉。中扃外閉,何事不節;外閉中扃,何事不成。合文子之二語觀之,人何可不愛精而遠欲耶!

白話文:

  • 精氣充盈於眼睛,則視力清楚明亮;

  • 精氣充盈於耳朵,則聽力敏銳靈通;

  • 精氣充盈於嘴巴,則言語得體適當;

  • 精氣充盈於心中,則思慮通達清晰。

因此,如果能夠把精氣收藏在身體的四個關口(眼睛、耳朵、嘴巴、心),那麼就可以終生無患。

山中老人說:嘴巴不說話叫「扃」,外邪不入侵叫「閉」。裡面鎖住,外面封閉,沒有什麼事情不節制;外面封閉,裡面鎖住,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

綜合山中老人和文子的話來看,人怎麼能不愛惜精氣而遠離慾望呢!

人生類以眠臥為宴息,飲食為頤養。不知睡臥最不可嗜,禪家以為六慾之首,最損神氣。飲食亦不可過多,最能抑塞陽氣。升降失度,將以養生,實以殘生也。君子夙同夜寐,常使清明在躬,淡餐素食,當使腸胃清虛,則神氣周流,陰陽得位。此最養生之道,若肆志茵褥,恣啖濃鮮,殊非調護所宜也。

白話文:

人們通常把睡覺和休息、飲食和調養混為一談。不知道睡眠和休息是最不可貪戀的,禪家認為它是六慾之首,最損神氣。飲食也不可過多,最容易抑制陽氣。升降失度,想要養生,實際上是殘害生命。君子早起晚睡,常常保持頭腦清醒,清淡飲食,讓腸胃清爽虛靜,這樣神氣才能周流,陰陽才能協調。這纔是最養生的方法,如果放縱自己沉迷於茵褥,恣意大吃大喝濃厚鮮美的食物,那肯定不適合調養身體。

男子八歲而陽精生,十六歲而陽精泄,八八六十四而陽精竭。女子七歲而癸水生,十四歲而癸水降,七七四十九而癸水竭。予嘗驗之,男子之壽多阻於六十四歲之外,稍有不謹,多生腫脹風痹諸疾,而損壽元。故曰人生七十古來稀。女子之壽,多阻於四十九歲之外,稍有不謹,則多生崩淋中脘諸疾,亦多損壽元。

故知命者,於此耗竭之時,尤宜加謹,此真人鬼關捩也。

白話文:

男子八歲時,陽精開始生長;十六歲時,陽精開始洩漏;八八六十四歲時,陽精耗盡。女子七歲時,月經初潮;十四歲時,月經來潮;七七四十九歲時,月經停止。我曾經考察過,男子的壽命大多止於六十四歲之後,稍有不謹慎,多會患上腫脹、風痹等疾病,從而損害壽命。所以說人生七十歲古來就很少。女子的壽命,大多止於四十九歲之後,稍有不謹慎,則多會患上崩漏、中脘等疾病,也多會損害壽命。

邢和叔言:吾曹常須愛養精力,精力稍不足,則倦所臨事,皆勉強而無誠意,接賓客言語尚可見,況臨大事乎?大抵能慎保始終者,卻疾延年,老當益壯。雖有貧富之異,而營衛沖融,四時若春,比之抱病而富且貴,已為霄壤之隔矣。況能進進不已,則非常人所可知也。

白話文:

邢和叔說:我們做人,通常都要愛惜和培養自己的精神,如果精神稍有不足,那麼就會對所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感到疲倦,即使勉勉強強地去做,也不會有真誠的意圖。雖然接見賓客、談話時尚且如此,更何況是遇到大事呢?總的來說,能夠慎重地保全自己從頭到尾的人,都能夠卻除疾病,延年益壽,即使到了老年,也依然會身體強壯。雖然貧富有所不同,但是營衛之氣運行通暢,四季如春,比起終日抱病卻富貴的人,簡直是天壤之別了。況且如果能夠不斷進取,精進不已,那麼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比得上的了。

青州錄事參軍麻希慧年九十餘致仕,唐太宗問攝生術。對曰:臣無他術,惟是少情寡欲,節聲色,薄滋味而已。唐柳公度年八十,有強力。人問其術。對曰:平生未嘗以脾胃熟生物,暖冷物,以元氣佐喜怒。宋呂許公為相,問服食之法於任恭惠公。公曰:不曉養生之術,但中年因讀文選有悟耳。

白話文:

青州的參謀官麻希慧,九十多歲高齡致仕。唐太宗向他詢問養生之術。他回答說:“我沒有其他辦法,只因我少情慾,節制聲色,清淡飲食罷了。”唐朝柳公度八十多歲了,身體十分強健。有人問他養生的方法。他回答說:“我平生從不讓脾胃消化未煮熟的食物和冰涼的食物,也不讓元氣去輔助喜怒的情緒。”宋朝呂許公任宰相時,向任恭惠公詢問服食養生的方法。任公回答說:“我不懂養生的方法,只是在中年時讀《文選》有所感悟罷了。”

謂:石蘊玉而山輝,水含珠而川媚,許公深以為然。觀此三說,則養生之道,可以懸解,若夫煉服食以冀長生。此則方士之妄談,高明之士,慎勿惑焉!

白話文:

有人說:玉石蘊含在山石中,山石就會光輝燦爛;珍珠蘊含在水裡,水就會明媚可愛。許公對此說法深以為然。考察這三種說法,養生之道,應該可以豁然開朗,那些通過煉丹服藥來想求長壽的人。這無異是方士的胡言亂語,高明的人,謹慎不要被所惑!

唐同州刺吏孟銑致仕歸伊陽,年雖晚暮,志力如壯。嘗謂所親曰:若能保身養性者,常須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竊謂:善言莫離口,則德崇而福厚;良藥不離手,則病去而身康,固長久之術也。然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物療身病,又當法療心病,不尤為愈哉!

白話文:

唐朝同州刺史孟銑致仕退休後回到了伊陽,雖然年紀晚暮,但志力和精力卻如同壯年。他曾經對親友們說:「如果想保全身體健康,養護身心的話,就應該常常說好話,不離口;家中常備良藥,不離手。」我私下認為:常說好話,就可以積累德行,獲得福氣;良藥不離手,可以免除疾病,保全身體健康,這是長久養生之術啊!但是,不僅口要說好話,身更要行好事;藥物可以治療身體的疾病,法度可以治療心靈的疾病,這樣纔能夠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啊!

前明道林蔣先生偶抱疾病,歲乙亥病益甚,噦血幾不起。先生乃醫藥借寓道林寺一室,只以一力自隨,閉目趺足,默坐澄心,常達晝夜,不就枕蓆。一日忽香津滿頰,一片虛白,炯炯見前,猛然有省之間,而沉疴已霍然去體矣。先生嘗曰:某讀關洛諸書,見得萬物一體,未敢自信。

白話文:

從前在明朝,道林蔣先生偶染疾病,到了乙亥年,病情更加嚴重,嘔吐出血,幾乎一命嗚呼。蔣先生於是借住道林寺的一間房,作為醫治養病的處所,只帶了一個僕人伺候,閉上眼睛,盤腿而坐,專心致志、摒除雜念,經常這樣坐到天黑天明,不睡覺。有一天,突然感覺滿口生香,一片空靈澄澈,眼前一片光明,豁然貫通,頓時感到沉重的疾病已經不藥而癒,從身上消失了。蔣先生曾經說:我讀過關洛一派的書,知道萬物一體,但不敢肯定。

直到三十二三歲,因病去寺中靜坐,將怕死與戀老母念頭一齊斷卻,如此者半年餘。一旦,忽覺此心洞然,宇宙渾屬一身,呼吸痛癢,全無間隔。

白話文:

直到三十二三歲時,因為生病到寺廟中靜坐,將害怕死亡與思念老母親的想法一起斷絕,這樣過了半年多。有一天,突然覺得內心豁然開朗,宇宙都屬於自己,呼吸與疼痛都完全沒有阻隔。

宋晁文元公名迥,字明遠。天資純至,年過四十,登第始娶。得煉氣服形之法,謝事燕居,獨處道院,不治他務。戒家人無輒有請,惟二膳以時而進,既畢即徹,若祭享然。其言曰:辯不如訥,語不如默,動不如靜,忙不如間。又云:清勝於濁,靜勝於動,忘勝於思,默勝於語,性勝於情,五勝習熟,乃入道之漸門也。晚年耳中聞聲,自言如樂中簧,以為學道靈應之驗,享年八十四而卒。

白話文:

宋朝的晁文元,名喚作迥,字叫明遠。天資純潔敦厚,到了四十歲才開始考上了進士,才娶妻成家。他得到煉氣修身的方法,辭官隱退,獨自在道觀裡居住,不理會其他俗務。他告誡家人不要隨意打擾他,只在固定的時間裡送兩頓飯,吃完後就立刻撤掉,就像祭祀一樣。他說:「辯論不如沉默,說話不如靜默,行動不如安靜,繁忙不如閒適。」又說:「清澈勝於渾濁,安靜勝於喧鬧,忘卻勝於思考,沉默勝於言語,本性勝於情感,這五種勝過習俗熟悉之後,才能逐漸進入修道的境界。」到了晚年,他的耳朵裡聽到聲音,自己說就像音樂中的簧片,認為這是修道靈驗的徵兆,享壽八十四歲去世。

世言眉毫不如耳毫,耳毫不如老饕,此言老人饕餮嗜飲食,為永年之相也。此語未必然。飽食胃氣不展,多生疾患,藜藿次之,膏粱為甚;冬春次之,夏秋為甚。四分律載比邱有病,先斷飲食,亦一法也。猶憶先大父文相公,體中稍有不適,即禁飲食;年九十二卒,終身無臥床之病。

白話文:

世人常說眉毛不如耳毛細緻,耳毛不如老饕的鬍鬚細緻,這句話是說老人貪婪於飲食,並且把吃喝視為生活樂趣,是能長壽的相貌。但這話不一定正確。吃得太飽,會讓胃氣無法舒展,容易產生疾病,而吃粗茶淡飯的人次之,吃大魚大肉的人最嚴重;冬天和春天次之,夏天和秋天最嚴重。四分律記載,比丘人生病時,首先要斷絕飲食,這也是一種方法。還記得我父親文相公,身體稍有不適時,立即禁止飲食,他活到九十二歲纔去世,終身沒有臥牀不起的病痛。

胃氣運動故也。更見曹慈山先生,食精而少,不用晚餐,壽近百歲。傳聞大學士張公玉書,早飯一盞,食物無幾,至暮惟服凍米湯一碗,年近期頤。蓋食取補氣,不飢即已,飽是眾疾;至用藥物消導,尤傷和也。蘇公每與客食,未飽已舍七箸。予有五節一篇,其節食曰:美味雖悅口,脾弱運化難,老饕且任彼,負腹自安。

亦從閱歷而得。

白話文:

胃氣運行,所以能消化食物,使人感到飢飽。我曾拜訪曹慈山先生,他只吃精華的食物,很少吃,而且不吃晚餐,活了將近一百歲。據說大學士張公玉書,早上只吃一碗粥,吃的很少,到了晚上只喝一碗涼米湯,活了將近一百歲。吃東西是為了補充元氣,不飢餓的時候就不要再吃了,吃飽了會引起各種疾病;至於用藥物來消化食物,更是損傷脾胃的和氣。蘇東坡先生每次和客人吃飯,還沒吃飽就已經放下了七根筷子。我有一篇《五節》,其中有節食一節,說的是:美味的食物雖然好吃,但脾胃虛弱的人很難消化,貪吃的人就讓他們吃吧,我吃飽了就心安理得。

稽康《養生論》曰:神農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眩元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腑臟,醴醪鬻其腸胃。芳香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消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爾之軀,而攻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內外受敵〉體非木石,其能久乎?

白話文:

稽康在《養生論》中說:神農認為上等的藥物可以養命,中等的藥物可以養性。確實瞭解了性命之理,因此輔助養生以致通達。而世人不明察,只重視穀物,沉迷於聲色,目光眩惑於美色,耳朵追求靡靡之音;口味重傷了腑臟,酒類糟粕腐蝕了腸胃,芳香的麝香使骨髓腐敗,喜怒悖逆了正氣,思慮消耗了精神,憂傷歡樂損害了平和的元氣。人體就像狹小的屋舍,攻擊它的人不止一條道路;人體是容易疲竭的,從內到外都受到敵人的侵襲。身體不是木頭或石頭,怎麼能經得起長期侵襲呢?

《抱朴子》曰:凡養生者,欲令多聞廣見,而擇善焉〉偏修一事,不足賴也。又患好事之徒,各挾其所長;知元素之術者,則曰:知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惟行氣足以延壽矣;知屈伸之法者,惟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惟奇藥可以無病矣。學道之不能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

文中子曰:善養生者,先寢食而後醫藥。此言簡而有味。

白話文:

《抱朴子》說:凡是養生的人,都應該廣泛地聽聞、觀察,並從中選擇好的方法。只修習一種方法,是靠不住的。又擔心那些愛好養生的人,各人只拘泥於自己擅長的。他們知道房中術的人,就說:只要知道房中術,就可以長生不老了;懂得吐納術的人,就說:只要行氣就可以延年益壽了;懂得屈伸術的人,就說:只要導引就可以延緩衰老了;懂得草藥方的人,就說:只要有奇藥就可以不生病了。學道養生的人之所以不能有所成就,就是因為他們偏執於一種方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孫真人《衛生歌》:天地之間人為貴,頭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遺體能寶之,洪範五福確為最。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並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次求長生須戒性,火不出兮心自定,木還去火不生灰,人能戒性還延命。貪欲無窮忘卻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勞形散盡中和氣,更仗何因保此身。

白話文:

孫思邈的《衛生歌》:在天地之間,人是最珍貴的。頭像天,足像地。要好好珍惜父母遺留給我們的體魄,《洪範》提到的五福中最重要的是健康。在養生中要注意三種禁忌:大怒、大欲和大醉。若有其中之一,就要小心損失真正的元氣。接著要追求長壽,就要戒除暴躁。心火不發作,心自然安定。火沒有木就不能燃燒成灰。人如果能戒除暴躁個性,就可以延續壽命。貪慾無窮就會忘記精氣,用心過度就會失去元神。勞累會使中和之氣散盡,依靠什麼來保全身體呢?

心若太費費則勞,形若太勞勞則怯,神若太傷傷則虛,氣若太損損則絕。世人慾識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春噓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嘻肺腎寧,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熱難停。發宜多梳氣宜煉,齒宜數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崑崙,雙手揩磨常在面。

白話文:

  • 如果心思過度消耗,就會疲勞;身體過度勞累,就會衰弱;精神過度受傷,就會虛弱;氣血過度損傷,就會枯竭。

  • 世人想要了解養生之道,就要保持喜樂有度,減少嗔怒,心誠意正,去除煩惱,順應自然修養自身,遠離煩惱。

  • 春天「噓」聲可以明目,夏天「呵」聲可以養心,秋天「呬」聲可以寧肺,冬天「嘻」聲可以寧腎。四季皆可「呼」聲,有助脾臟消化食物,可以消除難以去除的熱量。

  • 頭髮要經常梳理,可以幫助理氣通絡;牙齒要經常叩擊,可以增強牙齒的健康;津液要經常嚥下,可以滋養身體;想要長生不老,就要修養崑崙穴,雙手摩擦臉部,可以幫助美容養顏。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減苦,秋來辛減少加酸。季月大寒甘略戒,自然五臟保平安,若能全減身康健,滋味能調少病纏。春寒莫使錦衣薄,夏月汗多須換著,秋冬覺冷漸加添,莫待病生才入藥。惟有夏月難調理,伏陰在內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至秋來成瘧痢。

白話文:

春天應減少食酸,宜多食甘;冬天宜多吃苦的,不宜吃鹹的;夏天增加辛味,減少苦味;秋天減少辛味,增加酸味。季節變換時寒冷嚴寒,應略微戒除甘味,自然五臟平安。如果能完全減少,身體就會健康,飲食有節制,就能少生病。

春季儘管寒冷,也不要穿得過少,夏季出汗,一定要勤換衣服,秋冬季節逐漸變冷,天冷就加衣,不要等到生病了才吃藥。夏季最難調理身體,因為內伏陰邪,應忌食冰水。瓜桃生冷,應少食,以免到秋天後變成瘧痢。

心旺腎衰色宜避,養精固腎當節制,常令腎實不空虛。日食須知忌油膩,太飽傷神飢傷胃,太渴傷血多傷氣;飢餐渴飲莫太過,免至膨脝損心肺。醉後強飲飽強食,去此二者不生疾。人資飲食以養生,去其甚者自安逸。食後徐行百步多,手摩臍腹食消磨;夜半靈根灌清水,丹田濁氣切須呵。

白話文:

  1. 心臟旺盛,腎臟衰弱時要避免特定的顏色,應當剋制房事,保護精氣,鞏固腎臟,經常使腎臟充實不空虛。

  2. 每日飲食要注意避免油膩,吃得太飽會傷害精神,太餓會傷害胃,太渴會傷害血液,太多會傷害元氣;飢餓時飲食不可過度,以免脹滿損害心肺。

  3. 喝醉酒後不要再喝,吃飽飯後不要再吃,杜絕這兩種情況就不會生病。

  4. 人們依靠飲食來養生,飲食應當適中,才能保持安逸。

  5. 飯後慢慢走上百步左右,用手按摩腹部,促進食物消化;半夜的時候靈根灌入清水,丹田中的濁氣必須呵出。

飲酒可以陶情性,劇飲過多防百病。肺為華蓋倘受傷,咳嗽勞神能傷命。慎忽將鹽去點茶,分明引賊入人家;下焦虛冷令人瘦,傷腎傷脾防病加。坐臥防風吹腦後,腦後受風人不壽;更兼醉飽臥風中,風入五內成災咎。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魚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鬼神俱不喜。

白話文:

  • 飲酒可以抒發感情,但如果喝得太過量就會有百害而無一利。

  • 肺臟是人體的華蓋,一旦受傷會導致咳嗽,勞神就會傷命。

  • 喝茶時不要加鹽,這就如同引賊入室;下焦虛冷會讓人變瘦,損傷腎臟和脾臟,疾病也會加重。

  • 坐或臥時要防止風吹到腦後,腦後受風會影響壽命;如果在醉酒和飽腹時臥在風中,風就會進入人體五臟六腑,造成災禍。

  • 雁有秩序,狗有義氣,黑魚朝著北方跪拜,懂得臣子的禮儀;人如果不講禮義,反而去吃這些動物,天地鬼神都會不高興。

養體須當節五辛,五辛不節反傷身;莫教引動虛陽發,精竭容枯百病侵。不問住家或住外,若遇迅雷風雨大,急宜端肅畏天威,靜坐澄心須謹戒。思愛牽纏不自由,利名縈絆幾時休,放寬些子留余福,免致中年早白頭。頂天立地非容易,飽食暖衣寧不愧;思量難報罔極恩,朝夕焚香拜天地。

身安壽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積善多;惜命惜身更惜氣,請君熟玩衛生歌。

白話文:

養生必須要注意節制五辛,不節制五辛反而會損傷身體;不要讓五辛引動虛陽上發,精氣枯竭,容顏衰老,各種疾病侵襲。無論是居住在家中還是在外,如果遇到迅雷電閃風雨交加的天氣,應該趕快端正身心,敬畏天威,靜心端坐,謹慎戒備。思慮過多,牽腸掛肚,無法自由解脫;利慾薰心,牽絆不斷,不知何時才能罷休。應該放寬一些,積攢餘福,避免中年過早白了頭髮。頂天立地生存不易,吃飽穿暖理應感到踏實;仔細想一想,天地養育之恩無以回報,早晚焚香禱告,向天地表示敬意。

《本草衍義》總序曰: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藥。以精神徇智巧,以憂患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極力勞形,噪暴氣逆;當風縱酒,餐嗜辛酸,肝為之病矣。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飢,脾為之病矣。呼叫過當,辯爭倍答;冒犯寒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

白話文:

《本草衍義》的總序說:那些沒有聽過大道的人,放縱自己的心思,違背養生的規律。用精神追求巧妙,用擔憂和患難追求得失,用勞苦追求禮節,用名利追求財富。這四種追求不放下,心裡就會生病。極力勞累,喊叫生氣,暴飲暴食,酗酒無度,肝就會生病。飲食生冷,寒熱失調;久坐久臥,或飽食或飢餓,脾就會生病。呼喊過度,爭辯激烈;冒犯寒熱,恣意飲食辛辣苦澀,肺就會生病。

久處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呼!此皆不思而自取之也。

白話文:

寵愛和屈辱不能使人驚恐,肝臟的木氣自然能寧靜平和;行動和靜止都能保持恭敬,心中的火氣自然能平和;飲食有節制,脾胃的土氣不會洩漏;調節呼吸,少說話,肺臟的金氣就能保持完整;恬靜無慾,腎臟的水氣就能充盈。這些都是我治生養性的良藥,各種人應當按照這些話辦事。

寵辱不驚,肝木自寧;動靜以敬,心火自平;飲食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恬然無欲,腎水自足。此皆吾生藥石,人當請事斯語。

人知惜生,每逢節氣,皆宜保養,而二至尤為緊要。夏至欲宜節,冬至欲宜絕。蓋二至陰陽消長之際,損人更甚。當一陽初生,其氣甚微,如草木萌生,易於傷伐,易稱至日閉關。《內經》:「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故保養精氣,為來春發生之本,退遠帷幕,較夏至為尤要也。

白話文:

人們都知道珍惜自己的生命,每逢節氣,都應該保養身體,而夏至和冬至尤為重要。夏至前應當適當節制,冬至前應當適當增減。蓋因夏至和冬至是陰陽消長之際,如果不及時保養,會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當春季陽氣初生時,其氣勢微弱,就像草木萌芽時容易受到傷害,所以《易經》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因此,保養精氣是春季生發的基礎,閉關養生比夏至更為重要。

《養氣訓》:一少思慮養心氣,二莫嗔怒養肝氣,三薄滋味養胃氣,四少言語養肺氣,五節房室養腎氣。人能留心五養,長壽永年無難也。

白話文:

《養氣訓》:

  1. 少一點思慮以養心氣。

  2. 不要生氣和發怒以養肝氣。

  3. 吃清淡一點以養胃氣。

  4. 少說話以養肺氣。

  5. 節制房事以養腎氣。

如果一個人能留心這五種養生方法,長壽延年就不難了。

譙國華元化善養性,弟子廣陵吳普、彭城樊阿授術於元化。嘗語普等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極耳。人體常搖動,則穀氣消,血脈通,病不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因馬念車,因車念蓋;趑趄囁嚅而未決,寤寐驚悸而不安。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兩腎中間,白膜之內,一點動氣,大如筋頭,鼓舞變化,開合周身,熏蒸三焦,消化水穀,外御六淫。內應萬慮,晝夜無停,八面受敵。

由是神隨物化,氣逐神消,營衛告衰,七竅反常矣!噫!業識茫然,安有止極,是在人知足知止耳!

白話文:

譙國人華佗擅長養生,他的弟子廣陵吳普、彭城樊阿都向華佗拜師學藝。華佗經常對吳普等人說:人的身體需要勞動,但不要過度。人體經常運動,穀氣就會消耗,血脈就會通暢,疾病就不會產生,就像門軸經常轉動就不會腐朽一樣。因為馬而想到車,因為車而想到車蓋;猶豫不決而感到不安,在睡夢中驚悸不安。人的陰陽精氣,微妙地融合凝結在一起;在兩腎之間,白膜之內,有一點動氣,像筋頭一樣大,它可以鼓舞變化,在全身開合運行,燻蒸三焦,消化食物,抵禦外界的六淫之氣。它還要應對內心的各種思慮,晝夜不停地運作,八面受敵。

人之始生,其氣日向上升。故齒毀復出,發剃再生,志慮聰明日長;及真精既溢之後,其氣日漸下降。初則便溺處毫毛,次則兩脅下毫毛,精神已虧於體矣;又次則兩頰生髭髯,精神已虧於首矣。然猶有精血充滿,髭髯毫毛尚黑;迨至中年,則精血不能充滿,而頤頰皓素,霜雪滿顛,齒落不生,發落不出矣。君子見其徵,則知其內;驗其符,則省其中。

而頤體養精,惜氣存神,雖若逐亡,猶恐不及,況縱欲以戕生,損身以促命乎?

白話文:

人初生時,元氣一天天向上運行。因此,脫落的牙齒還會長出,剃過的頭髮也還會再長,心智聰明、眼力敏銳,一天天增長;等到腎精精液充盈完畢之後,元氣一天天向下沉降。起初,汗毛長在小便排泄處,接下來,汗毛長在兩脅下方,這時人的精神體力已經虛弱了;再下來,臉頰兩側長出鬍鬚,這時人的精神體力已經開始從頭部虛弱了。可是,這時人的精血仍然充盈,鬍鬚、毛髮也還是黑色的;等到中年,人的精血就無法充盈了,下巴、臉頰又白又素,頭髮花白,牙齒脫落無法再生,頭髮脫落無法再長了。有學問的人看到這些徵兆,就知道人的內在狀況;驗證這些徵兆所對應的病症,就可以瞭解人的內臟狀況。

血肉之軀,未嘗無病。鳥獸亦血肉也,巢居穴處,飽而後己,何以無病?馬牛鷹鷂,亦鳥獸也。乃亦有病何也?以鳥獸未嘗受羈靮,而馬牛鷹鷂,則轡縶任人故耳。夫人,勞心勞力,為治人事人之所役,使安得不為諸疾之所侵。君子見其始,即知其終。善為心主,不為形役,病安從生?

白話文:

人類都是血肉之軀,難免會有疾病。鳥獸也是血肉之軀,牠們居住在巢穴中,吃飽了就休息,為什麼牠們沒有疾病呢?馬、牛、鷹、鷂等也是鳥獸,牠們為什麼也有疾病呢?這是因為鳥獸沒有受到人類的羈絆和束縛,而馬、牛、鷹、鷂等則被人類用韁繩和籠子控制,所以牠們生病了。人,操勞心力,為了治理人事而忙於奔波,被各種事物牽制,怎能不受到各種疾病的侵襲呢?有智慧的人看到事物的開始,就知道它的結果。善於以心為主導,不被外物所役使,疾病又怎麼會產生呢?

宣和中,一兵偶為車傷,蹩不能行。遇一道人,敷以少藥,步履如初。兵大感激,遍遊天下,訪求其人,少致謝悃。一日復遇諸途,哭泣拜謝。道人曰:吾施恩於人多矣,誰如子者,授以秘訣,兵遂得道。文子聞之,詣兵問道,兵曰:清靜是道,簡易為上。文子頓若有省。噫!知清靜之為道,與簡易之為道,何俟他求!

白話文:

宣和年間,有一個士兵不慎被車撞傷,腿不能走路。他遇到一個道士,道士敷以少許藥物,他的腿就如初一樣能走路了。士兵非常感激,到處去尋找這個人,想要當面致謝。有一天,他終於在路上遇到了道士,他哭著拜謝道士。道士說:「我幫助過很多人,像你這樣感恩的人不多,我授予你祕訣,你就可以得道了。」士兵於是得道。文子聽說後,去拜訪士兵詢問道法,士兵說:「清靜是道,簡易是最高境界。」文子頓時有所領悟。啊!知道清靜是道,簡易是道,那何必再求其他呢!

黃退庵動靜說:世間物龜靜而壽,蟾蜍亦靜而壽;鹿動而壽,猿亦動而壽。蓋龜與蟾蜍能服氣,鹿與猿得良草美果,更逍遙于山林,故皆獲永年也。如牛馬亦一靜一動,不能長年者,為系役於人者也。前人多稱人能靜默必長壽,其理果然。有好動者,亦長壽。要知動靜於人,不可勉強。

白話文:

黃退庵在《動靜說》中說:世間的動物中,烏龜安靜而長壽,蟾蜍也安靜而長壽; 鹿愛動也長壽,猴子也愛動也長壽。這是因為烏龜和蟾蜍能夠服氣,鹿和猴子能夠吃到好的草和美味的果子,並且在山林中逍遙自在,所以都獲得了長壽。像牛和馬,也是一個安靜一個愛動,但是它們不能長壽,這是因為它們被人類役使。古人大多說,人能安靜沉默一定會長壽,這個道理確實如此。但是也有愛動的人,也長壽。要知道動靜對人來說,不能勉強。

喜靜則靜,喜動則動,動中思靜,靜中思動,皆人之常情也。更如靜中亦動觀書,動中亦靜垂釣,無論動靜,總歸於自然。心情開曠,則謂之養生也可。若心情不開曠,靜亦不是,動亦不是。最靜之人,食後亦宜散步,以舒調氣血;好動之人,亦宜默坐片時,以凝形神。如此雖不服氣,不居山林,亦往往能至大年。

白話文:

喜歡安靜就安靜,喜歡運動就運動,在運動中思慮安靜,在安靜中思慮運動,都是人常有的情感。再如,在安靜中也能動態地讀書,在運動中也能靜態地釣魚,不論是運動還是安靜,都回歸到自然。心情開朗通透,就可以稱為養生。如果心情不開朗通透,靜也不是,動也不是。最安靜的人,飯後也應該散步,以舒展氣血;喜歡運動的人,也應該靜坐片刻,以凝聚形神。如此雖然不服用補氣的藥物,不居住在山林中,也往往能夠活到高壽。

養生家每講導引,如抱崑崙,鳴天鼓,撼天柱,暖心腎,摩足心,漱津叩齒諸法,更有般運演五禽等術。人能久習常行,亦去宿疾,身強耐老。非不願習焉,奈余心疏野,必欲依時合刻而行,反覺為難。舊有自述詩:衛生有術翻嫌苦,固齒無方悔嗜甜一聊,正謂此也。但於五更叩齒,晨起用冷水漱口,亦能固齒。

白話文:

養生的專家經常講授導引之術,比如抱崑崙(伸展脊椎)、鳴天鼓(深呼吸促進血液循環)、撼天柱(鍛鍊腰背)、暖心腎(溫暖丹田位置)、摩足心(按摩腳底)、漱津叩齒(以唾液漱口、叩擊牙齒)等方法。此外,還有各種運動五禽戲等。人能經常練習並持之以恆,不但可以消除舊疾,而且身體強壯而延年益壽。並不是不願意學習這種導引的方法,只是我的心性疏懶散漫,一定要按照時間合適的時候做,反而顯得困難。過去有自述的詩:養生的方法,反倒嫌它辛苦,鞏固牙齒的方法,卻後悔嗜好甜食。這正是說這種情況。但每天清晨五更時叩齒,早上起牀用冷水漱口,也可以鞏固牙齒。

夜間設遇心火上炎,臥不能寐,漱津滿口,作三次咽,如是數行,所謂華池之水,能降浮火。蓋叩齒漱津,亦不可廢。余皆非予所知,故概不錄。修煉家有黃芽白雪,嬰兒奼女,金童木母,鉛汞龍虎諸名,不過人之五臟氣血別號耳。更以精氣神為三寶,為大藥,其法迴環顛倒,順受逆行。

白話文:

晚上如果遇到心火上炎,無法睡覺,含口水在口中,分三次慢慢吞下去,這樣反覆幾次,就好像華池的水,可以降伏浮火。叩齒漱津的功法,也不可廢棄。其他的方法我都沒學過,所以概括來說不予記載。修煉家們有黃芽白雪、嬰兒奼女、金童木母、鉛汞龍虎等諸多名稱,其實不過是人體五臟氣血的別稱而已。再把精氣神視為三寶,作為大藥,其修煉的方法迴環顛倒,順著受氣,逆著運行。

故《參同契》單說易象,蓋易亦逆數也,非有傳授,雖魏伯陽復生,亦不能從事於其間。予不解修煉之術,而於五臟氣血,亦可粗述。心為一身之主,使寂然不著一念,我未見其人,亦難到此境;先賢主敬之說,亦不過不使放逸,收此心在腔子里。有事即應,如鏡照物;過後便無,常活潑潑地,養個歡喜神。

白話文:

因此,《參同契》一書只講述《易經》的象徵意義,因為《易經》也是一種逆向數學,沒有傳授,即使魏伯陽重生,也無法參與其中。我不瞭解修煉的方法,但對於五臟氣血,也可以粗略地說明。心是身體的主宰,讓它寂靜不動,沒有雜念,我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也很難達到這種境界;先賢主張敬畏的說法,也只是不放縱,讓心收斂在胸腔裡。遇到事情就應對,就像鏡子照物;事了之後就沒有了,一直生動活潑,養成一個歡喜的神。

能如是,於心為不負矣。肝主木,應風,應東方,應春令;木喜條達,喜滋養。能無怒無郁,逍遙自得,則於肝為無負矣。脾主土,應中央,應長夏,喜香燥,喜動靜有節。能不過勞,節飲食,則於脾為無負矣。肺主金,主氣,應西方,應秋令,為嬌藏,畏冷畏熱,畏憂思。

白話文:

如果能夠做到這些,那麼就可以對得起自己的心了。肝臟主木,與風相應,與東方相應,與春季相應。木喜歡條達,喜歡滋養。能夠做到不生氣不抑鬱,逍遙自在,那麼對肝臟也就沒有愧疚了。脾臟主土,與中央相應,與長夏相應,喜歡香燥,喜歡動靜有節。能夠不過度勞累,節制飲食,那麼對脾臟也就沒有愧疚了。肺臟主金,主氣,與西方相應,與秋季相應,為嬌藏,怕冷怕熱,怕憂思。

能未寒先衣未熱先解,不飲過熱之酒,少言語事,怡情悅志,則於肺為無負矣。腎主水,應北方,應冬令,喜潤惡燥,畏窮思極想,畏色欲損精。能恬淡寡欲,少飲火酒,並金石之藥,則於腎為無負矣。人能留心五負,雖不燒丹鍊汞,其去長生久視之法不遠矣!

白話文:

能在寒冷之前穿上衣服,在炎熱之前脫掉衣服,不喝過熱的酒,少說話,做事,怡情悅志,那麼對肺部就沒有虧欠了。腎臟主水,與北方和冬季相應,喜歡潮濕討厭乾燥,害怕窮思極想,害怕色慾損害精華。能恬淡寡欲,少喝烈酒,以及金石類藥物,那麼對腎臟就沒有虧欠了。人能留意五臟的虧欠,雖然不燒丹煉汞,可是也離長生久視的方法不遠了!

嘗閱養生之說,惟天隱子所著八篇,包括妙秘,簡而易行,長生久視,無出是書。自伯陽以來,此為最矣。其曰神倦,人稟靈氣,精明通悟,學無滯塞,則謂之神,宅神於內,遺照於外,自然異於俗人,則謂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於修我靈氣,勿為世俗所淪折;遂我自然,勿為邪見所凝滯,則成功矣。

白話文:

我一直都有閱讀養生的書籍,當中,只有天隱子寫的八篇最能包含精妙的養生方法,而且容易理解又容易實行,是長生不死的不二法門。從伯陽(老子)以來,這本是最好的養生書了。他認為,神倦,是指人稟賦靈氣,精明而智慧,學習沒有障礙,而稱此為神。將神收藏於內心,展現於外,以致與普通人不同,則稱之為神仙。所以,神仙也是人,只要能修練自己的靈氣,不被世俗的影響所扭曲;實現自我自然,不被邪見所凝固,那麼就可以成功了。

又曰:天地之道,易簡者也,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開目盡見,無假繁巧。故曰易簡,神仙之德也。(至道不繁,至德無為。)然則以何道求之?曰:無求不能知,無道不能成。凡學神仙,先知易簡,苟言涉奇詭適。足使人執迷,無所歸本,此非言學也。又曰:易有漸卦,老氏有漸門。

白話文:

又說:天地之道,是容易簡化的,天地在我的頭上,腳下,睜眼就可見,不用繁瑣的技巧。所以說容易簡化,是神仙的德行。(至高的道不繁瑣,至高的德不出手。)那麼用什麼方法來追求呢?說:不追求就不能知道,沒有方法就無法成就。凡是學習修仙,先要知道容易簡化,如果言談涉及怪異詭異就合適。足夠讓人迷惑,找不到回歸的根本,這不是談修仙。又說:易經有漸卦,老子有漸門。

人之修真達性,不能頓悟,必漸而進之,安而行之,故設漸門。一曰齋戒,二曰安處,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何謂齋戒?曰:澡身虛心。澡身者,非湯沐去垢而已。蓋其法在節食調中,摩擦暢外者也。齋戒者,齋乃潔淨之務;戒乃節約之稱,有飢即食,食勿令飽;百物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敗腐閉氣難化之物勿食,此所謂調中也。手掌摩擦皮膚溫熱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

白話文:

人要修養自身,不能一下子頓悟,必須循序漸進,並且安詳平靜地去做,所以設定了「漸門」這個方法。第一是齋戒,第二是選擇安靜的地方,第三是存想,第四是坐忘,第五是神解。什麼是齋戒?意思是清潔身體,淨化心靈。清潔身體,並不是單純的沐浴去除污垢而已。而是通過控制飲食來調節身體,並且讓手掌摩擦皮膚,讓外在溫暖流通。齋戒的「齋」是潔淨的意思,「戒」是節制的意思,餓了就吃,但不要吃飽;食物沒熟就不要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不要吃,腐敗變質、有異味的難以消化的東西不要吃,這就是所謂的「調節身體」。用手掌摩擦皮膚,讓身體溫暖、去除寒氣,這就是所謂的「暢通外在」。

久坐久立久勞役,皆宜戒也。此是形骸調理之法,形堅則氣全,是以齋戒為漸門之首。何謂安處?非華亭邃宇,重裀廣塌之謂也。在乎南向而坐,東首而寢;屋宜陰陽適中,明暗相半。吾所居室,四邊皆窗戶,遇風即闔,風息即開;前簾後屏,太明則下簾以和其內映,太暗則捲簾以通其外曜。內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俱安,則身亦安矣。

白話文:

長時間坐下、站立或勞動,這都應該儘量避免。這是保養身體的方法,身體強健則正氣充足,所以齋戒是漸入佳境的首要。什麼是安居?不是指華美的亭臺樓閣,寬敞舒適的牀榻。而是在於朝南而坐,朝東而睡;房屋應陰陽適中,明暗參半。我所住的房間,四面都是窗戶,遇到風就關閉,風停就打開;前面有簾子,後面有屏風,太亮了就放下簾子以調和室內的明亮,太暗了就捲起簾子以引進室外的光亮。內心能安寧,眼睛能安適,身心都安適了,身體也就安寧了。

明暗尚然,況天地之氣,有亢陽之攻肌,淫陰之侵體,豈不傷哉!太多情欲,太多事慮,豈能安其內外哉?故學道以安處為次。何謂存想?曰:存謂存我之神,想為想我之身。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心與目皆不離我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凡人終日視他物,故心亦逐外走;終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

白話文:

光明與黑暗尚且如此,何況天地之氣,有太陽太過亢盛而侵襲肌膚,有陰氣太過淫邪而侵蝕身體,豈能不受到傷害!過多的情慾,過多的思慮,豈能安心內外?因此修道以安處為次要。什麼是存想?所謂存想,就是存養我的精神,想像我的身體。閉上眼睛就能看到自己的眼睛,收回心思就能看到自己的心。心與眼都不離開我的身體,不傷害我的精神,則就是存想的漸進過程。凡人整天都去看別的事物,所以心也跟著向外走;整天都在接觸別的事情,所以眼睛也跟著向外看。

營營浮光,未嘗內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歸根曰靜,靜曰覆命。成性存神,眾妙之門,此存想之漸,學道之功半矣。坐忘者,目存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知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何謂不見,曰形都泯故。或問:何由得心不動?天隱子默而不答。

白話文:

不穩定地浮光掠影觀察,從不反求自身,怎麼能不生病且短命呢?因此,回歸根本就是靜,靜就是恢復生命力。修養本性,保存神識,這是各種妙處的關鍵,是存想工夫的第一步,學道功夫已經完成一半了。坐著遺忘一切,眼睛張開著卻忘了張開眼睛,走路卻看不到自己走路,這難道不是對「坐」的體會嗎?眼有所見卻不知自己看到,這難道不是對「忘」的體會嗎?怎麼叫作不走路?回答說:心不動,所以是「不走路」。怎麼叫作看不見?回答說:身體都泯滅了,所以是「看不見」。有人問:怎樣才能做到心不動?天隱子沉默著沒有回答。

又曰:何由得形都泯?天隱子瞑而不視。問者有悟而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隱子果何人也?於是彼我兩忘,了無所照。齋戒謂之信解,(言無信心即不能解。)安處謂之間解。(言無間心即不能解。)存想謂之慧解,(言無慧心即不能解。)坐忘謂之定解。(言無定心即不能解。

白話文:

又說:如何才能使形體完全消失?天隱子閉上雙眼不再觀看。提問者有所領悟而退出。他說:道果在我這裡了!我究竟是誰?天隱子究竟是誰?於是忘卻彼此,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觀照。齋戒就是信仰理解,(說的是沒有信心就不能理解。)安處就是間接理解,(說的是沒有間接之心就不能理解。)存想就是智慧理解,(說的是沒有智慧之心就不能理解。)坐忘就是堅定理解,(說的是沒有堅定之心就不能理解。)

)信間慧定,四門通神,謂之身解。故神之為義,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陰陽變通,天地長久,兼三才而言謂之易。(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齋萬物而言,謂之道德。(老子《道德經》是也。)本一性而言,謂之真如。(涅盤法:華楞岩皆一性。)入四真如,歸於無為。

白話文:

  1. 身體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就像智慧和法力貫穿於四肢百骸,這被稱為「身解」。

  2. 因此,神靈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它可以不經過任何行動而到達任何地方;而不受時間限制,可以瞬間到達任何地方。它使陰陽變幻運行,天地間生生不息,並統治著天地人三才,這就是易經的含義。

  3. 因此,易經的變化無窮,而變化也是為了貫通,貫通則是為了長久。

  4. 從宇宙萬物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都可以用道德來解釋。

  5. 而從根本上來說,這一切都是真實和完美的。

  6. 涅槃法、華嚴經和楞嚴經都宣揚同一種本性。

  7. 進入四種真如的境界,最終回歸到無為的狀態。

(《圓覺經》云:佛身有為,至於無為。)故天隱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動因萬物,靜因萬物;邪由一性,真由一性,是以生死動靜,邪真物我,皆以神而解之。在人謂之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故神仙之道,五歸一門。(謂五歸於漸、終同仙矣。)按:天隱子,即唐時天台司馬承禎也。

意者,不欲自顯其名耶!

白話文:

《圓覺經》說:佛有無為的身體、也有有為的身體(佛陀有肉體也有靈魂)。因此,天隱子出生於易經的太極之中,死於易經的太極之中;動而成為萬物,靜而成為萬物;邪惡源自於一性,真實也源自於一性,因此生死、動靜、邪惡、真實、事物、自我,這些都因為神而解釋。在人間被稱為仙,在天上被稱為天仙,在地下被稱為地仙,因此神仙之道,不論是漸進或最後歸宿,都一樣成為仙佛了。註解:天隱子,即唐朝時天台派的道士司馬承禎。

稽叔夜云:服藥求汗,或有未獲愧情一生,渙然流漓,情發於中,而形於外,則知七情之傷,人顯而易見。故心不撓者神不疲,神不疲則氣不亂,氣不亂則身泰壽延矣。此段亦說得明確可聽。

白話文:

稽叔夜說:服用藥物求出汗,有時沒有效果,愧疚一輩子。要是汗水淋漓,心情從內心發散於體外,那麼就知道七情是傷害人的,這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心不勞累,精神就不疲憊,精神不疲憊,氣血就不紊亂,氣血不紊亂,身體就安康長壽。這段話也說得很明確,可以聽得進去。

《保生要錄》曰:衣服厚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厚;盛熱夜臥,大伏亦必著單;冬月綿衣,莫令甚厚,寒則頻添數層。如此則令人不驟寒驟熱也。故寒時而熱則減,則不傷於溫;熱時而寒則加,則不傷於寒。寒熱不時,妄自脫著,則傷於寒熱矣。

白話文:

《保生要錄》裡提到:衣服的穿著,應該要配合當下的天氣。夏天不能穿得太少,冬天不能穿得太厚。即使在大熱天睡覺的時候,也要穿一件單衣。冬天穿棉衣,不要穿得太厚,如果覺得冷,可以多穿幾層。這樣,就可以避免身體突然變冷或變熱。所以,在寒冷的時候穿太多衣服過熱,就應該減掉多餘的衣服,這樣就不會造成身體過熱。在炎熱的時候穿太少而感到寒冷,就應該加件衣服,這樣就不會著涼。如果季節變化無常,又隨意地減少或增加衣服,就會受到寒熱的傷害。

寒欲漸著,熱欲漸脫,腰腹下至足脛,寧使略溫為得;胸上至頭,不妨稍涼。涼不至凍,溫不至燥。衣為汗濕即易,薰衣火氣未歇,不可便著。夫寒熱均平,形體適中,則疾疚不生,壽年自永。補寒月之被,或綿或絮,不可過厚,亦宜逐層添蓋;至春漸暖漸減,被須四五床,方能隨時應用;厚被綿絮不可過五斤,薄以一斤為止。初春天驟暖,仍蓋厚被,必至傷溫。

否則手足舒露,反致受寒,故被須厚薄隨時,寒暖消息,乃為善養生也。

白話文:

寒冷應該逐漸增加,炎熱應該逐漸減退,腰腹部以下到腳脛,偏暖一點比較好;胸部以上到頭部,稍微涼一些也沒關係。涼爽但不至於凍,溫暖但不至於燥熱。衣服一旦被汗水浸濕就要立刻更換,薰過的衣服火氣沒有散盡,不可馬上穿。如果寒熱均衡,身體狀況適中,則疾病痛苦就不會發生,壽命自然會延長。冬天加的被子,無論是棉被還是絮被,都不能太厚,也要一層一層地添加;等到春天逐漸變暖了就逐漸減少,被子需要四五牀,才能隨時使用;厚被、絮被不能超過五斤,薄被以一斤為限。春天剛來時氣溫驟然升高,仍蓋厚被,一定會因太過溫暖而生病。

又曰:飲食所以資養人之血氣。血則榮華形體,氣則榮衛四肢,不可極飢而食,極飽而徹。凡食太熱則傷骨,太冷則傷筋;雖熱不得灼唇,雖冷不得凍齒。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鹽。凡食汗出,勿令洗面,令人少顏色。夏月飲酒,切莫當風,最易受病。醉飽之後,切忌便臥,此非病尋人,人自尋病也。

又人家自造米麵團餅多傷脾胃,最難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飢腹多食,以快一時之口。

白話文:

又說:飲食是滋養人血氣的。血能滋養形體,氣能使四肢經脈氣血運行順暢,不可極度飢餓才吃飯,吃得極飽才停止。吃飯時,食物太熱會傷骨頭,食物太冷會傷筋脈;即使食物熱,也不可燙到嘴脣,即使食物冷,也不可凍到牙齒。吃飯時,熱的食物比冷的食物好,少的食物比多的食物好,煮熟的食物比生的食物好,淡的食物比鹹的食物好。吃飯後出汗,不要馬上洗臉,否則會使人面色變差。夏季飲酒,切莫當風飲酒,很容易生病。醉酒飽食後,切忌馬上睡覺,這不是疾病尋找人,而是人自己找疾病。

春季攝生。遇風日融和,當從園林亭閣虛敞之處,憑欄凝眺,用濾滯懷,以暢生氣不可默坐,以生他郁。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減一重,不可暴去。

白話文:

春季養生。遇到風和日麗的天氣,應該去園林、亭閣開闊的地方,靠著欄杆凝望遠眺,讓心情舒暢,使生氣暢通。不能默然靜坐,以免產生鬱悶的情緒。天氣時冷時熱,不能一下子脫去棉衣。老人血氣不足,骨骼疏鬆,體質虛弱,容易遭受風寒的侵襲。準備一件夾衣,遇暖天就換上,一層一層地漸少,不能一下子全脫掉。

夏季攝生。夏至後伏陰在內,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宜從虛堂靜室,水亭木陰,潔淨空敞之處,遠卻賊風,自然清涼,心宜恬淡,冰雪胸懷,不可以熱為熱,輒生熱惱。其於肥膩當戒,不得坐臥星下,睡著使人扇風,取涼一時,風入腠理,漸迫臟腑,其患不測。

白話文:

夏季養生。夏至後,伏陰在體內,即使天氣炎熱也不宜吃冰水和霜淇淋,喝涼粉、涼水,吃冷粥,肚子吃飽後又受寒,一定會得霍亂。夏季養生應該在寬敞寂靜的房間,或者是靠近水邊、樹蔭、寬敞乾淨的場所,遠離惡風,自然保持清爽,心要保持淡然閒適,就像冰雪一樣的胸懷。不能因為天氣炎熱,就心裡燥熱,動不動就煩躁惱怒。對於肥膩的食物要戒除,不要坐在或睡在戶外陰涼處,睡時若讓人扇風,雖然暫時可以涼爽一時,但風會侵入肌膚,漸漸迫入臟腑,其後果難以預料。

秋季攝生。近年天氣遲緩,往往早春多寒,早秋多熱;晚春尚寒,晚秋尚熱。時過中秋,尚有裸體洗浴者。故早中二秋,調攝與夏同。諺云:人過七月半,可稱鐵羅漢。蓋謂三伏炎蒸,啖生冷,愛風涼,表學受傷。當秋風束縛之時,汗孔閉塞,伏邪欲泄,或瘧或痢作焉。攝生之士,能謹於夏,再謹於夏秋,可無瘧痢之患矣。

白話文:

秋季養生。近年來,天氣變化遲緩,往往早春寒冷,早秋炎熱;晚春寒冷,晚秋炎熱。過了中秋節,還有人赤身裸體洗澡。所以,早秋和仲秋,調養身體與夏季相同。俗話說:「人過七月半,可稱鐵羅漢。」這是說,三伏酷暑時,人們貪吃生冷食物,喜歡風涼,表面上受到傷害。當秋風吹起時,汗孔閉塞,潛伏的邪氣想要發出來,或者發作瘧疾或痢疾。養生的人,能在夏季謹慎,再在夏秋之際謹慎,就可以沒有瘧疾和痢疾的煩惱了。

然石成金改;人過八月半,方為鐵羅漢。蓋謂七月中至八月中三十日,尚有流金爍石,庚金亢伏之候,正宜留心保養,有深意在焉。

白話文:

然而,就在石頭變成金的過程中,人到了八月十五過後,就會變成鐵羅漢。這是說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三十日這段時間,仍然會有金屬流動並閃爍,庚金旺盛卻潛伏的時期,這正是應該注意保養身體的時候,這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冬季攝生。冬三月天地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以待日光。設遇早起,須飲溫酒一杯,食物少許,既冒大風霧露,亦不致中傷,胃實肌充故也。大寒之時,宜處密室,多燒香爐,以藉暖氣,不得用大火烘炙,損人。手足應心,不可以火炙;手引火入心,令人煩躁。冬月陽氣在內,陰氣在外。

白話文:

冬季養生。冬季的三個月中,天地閉塞,水結冰,大地裂開,不要打擾陽氣,早睡晚起,等待日光。若遇上早起,應喝一杯溫酒,吃少量食物。即使是冒著大風大霧,也不會受到傷害,因為胃氣充足,肌肉豐滿。大寒之時,應待在密閉的房間,多燒香爐,以藉助暖氣,不得用大火烘烤,以免傷人。手腳應注意保暖,不可用火烤;手如果將火引到心臟,會令人煩躁。冬季,陽氣在內,陰氣在外。

老人多有上熱下冷之患,不宜沐浴。陽氣內蘊之時,若加湯火所逼,必出大汗。高年骨節疏薄,易於感動,多生外疾。雖壯盛之年,宜遠房帷,維持陽氣,以為來春發生之本。

白話文:

老人常常會有上身發熱、下身怕冷的疾病,不宜洗澡。正當身體陽氣內蘊的時候,如果再遭受熱水的逼迫,必定會大汗淋漓。老年人骨骼疏鬆,很容易受風寒,容易產生外感疾病。即使是在壯盛的年齡,也應該遠離房事,保養陽氣,作為來年春發生機的基礎。

黃退庵曰:前賢往哲之言,切於人之養生保命者。已採錄若干條,若能探求不懈,亦足以永年益算矣。但世人屏棄俗緣,形如槁木,心若死灰者,千萬人之中,恐無一人也。今以平居自處之境錄一通,與違生明理之君子觀之,或有取乎凡人。總宜平明即起,今日應行之事,於卯後午前,逐件料理定當;午後仍可讀書靜坐,澆花掃地,稍勞其體。仲春至仲秋,可早息,余或稍遲;冬夜雖長,不宜至更深。

白話文:

黃退庵說:前人先賢的言論,對於人的養生保命非常重要。我已經收集了許多條,如果能夠不斷地探求,也足以延長壽命。但是,世人能夠拋棄世俗的牽掛,形同枯木,心如死灰的人,在千萬人之中,恐怕沒有一個人。如今,我把平日處世的情形記錄下來,與違背養生之道、不明曉道理的君子們觀賞,或許會對普通人有益。總的原則是,每天早上早早起牀,當天應做的事情,要在卯時以後、午前完成並安排妥當;下午仍可讀書、靜坐、澆花、掃地,稍微勞累一下身體。從仲春到仲秋,可以早點休息,其他時間可以稍微晚一點;冬夜雖長,也不宜到深夜。

少壯之年,於二至大寒大暑,雷雨月蝕之宵,醉飽勞動之後,憂未能釋,怒未能解之時,房室切宜遠也。飲酒所以謀歡,若至嘔吐委頓,則失矣。食物量腹而受,寧少無多;夏月尤宜淡泊,使臟腑清虛,不致生疾。力不能為之事,莫放心中,應事必使割藤,則心無所繫。偶有所失,勿慼慼於心;非理之來,當平心恕過好言慰之,或量力賙濟,自然變怒為悅而去矣。千謀萬算,須知總由乎天。

白話文:

在年輕力壯的時候,在冬至、大寒、大暑、雷雨、月蝕的夜晚,以及醉酒、飽食、勞累之後,憂愁不能釋懷,憤怒不能消解的時候,房事應該嚴格節制。飲酒是為了尋歡作樂,如果喝到嘔吐委頓的地步,那就是過度了。飲食應該根據腹部的容量而定,寧可少吃一點,也不要多吃。夏季尤其應該清淡飲食,使臟腑清淨虛靜,不至於生病。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要放在心上,對待事情必須果斷,這樣心裏纔不會有牽掛。偶爾有所失意,不要耿耿於懷;如果有人無理取鬧,應該平和地包容他的過錯,用好言好語安慰他,或者根據自己的能力救濟他,這樣自然會使他的憤怒轉變為喜悅而去。一千個謀略,一萬個算計,要知道總是由天決定。

不如守吾之拙,為人之美,莫大乎孝與不淫不殺;不食牛肉,更能存心利人利物。不但自己福大壽長,子孫定為良善保家也。言雖淺陋,然於為人之道,養生之功,亦有小補云爾。

白話文:

何不堅守我自己樸實、不強出頭的本分,把別人的長處和優點當作自己的美德,有什麼比孝順父母、不邪淫殺生更重要的呢?不吃牛肉,可以更加存留我的慈悲心腸,利益他人萬物。這樣不但自己福大壽長,子孫必定是善良、可以保家衛國的人。我說的話雖然淺陋,但是在為人處世的道理、養生健身的方法上,也能起到一點小小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