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鈞

《友漁齋醫話》~ 第二種 (1)

回本書目錄

第二種 (1)

1. 橘旁雜論上卷

談天鄒衍,心好未能;買藥韓康,身堪為偶。才既局於匡濟,志非甘以沉淪,乃感文正之言,良醫豈易。然而尺短寸長,不揣孤陋,古今並論,或有可取。與其矜全而不語,曷若糊覆而見收?

白話文:

大談天性論理,雖然心滿意足,但卻買藥來治療身心疾病,所謂的「身心康健」,最終也只能做為夫妻間的陪伴。我的才能雖然被困頓的環境所侷限,但志向不甘於沉淪,於是領悟到文正公(顏之推)的話:「上天有好生之德,哪裡會找不到好醫生呢?」古人的尺短寸長,並不都是孤獨和憂愁的,古人和今人所論述的,或有可取的地方。與其空談完整可又不知所云,還不如模糊收斂而事理分明呢?

2. 古今醫書大意

古今醫書,汗牛充棟,何可勝言哉?自上古及周秦兩漢,魏晉六朝,唐宋元明至國朝,名賢代出,各自成家,其書不下幾千百種。其中砂混南金,魚目亂珠者,亦復不少;今汰其繁,而檢其要若干種。如三光之麗乎天,五味之益於口,誠不可一日廢焉。每種略疏其大旨,俾人知所採擇;而訪求善本,有欲熟讀者,有欲熟玩者,有欲查閱者,此皆在人神而明之者也。

白話文:

從古至今的醫書,數量之大,就像堆積如山的書籍,根本就無法說得清楚了。從上古一直到周秦、兩漢、魏晉、六朝、唐宋元明,再到我們現在這個朝代,有很多有名望的醫學家代代出現,他們各自創立了門派,他們所寫的書,至少也有上千、上百種。在這些書中,有很多是像沙粒混雜在金子裡,像魚眼睛混雜在珍珠裡,也同樣是不少的;現在把那些繁瑣的書淘汰掉,然後把重要的書挑選出來有幾十種。就像太陽、月亮與星星的光輝照耀著天空,五種味道對人的味覺有益,真的不能有一天廢除了它們。每種書都簡略地闡明其主要旨意,以便人們知道去選用;而尋找好的版本,有的想要熟讀,有的想要熟練地玩味,有的想要查閱,這都在於人的智慧和明察了。

自上古神農著《本草》,辨草木、金石、蟲魚、禽獸之性,一日而化七十毒,合人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條晰寒熱升降之治。計藥三百六十五種,分上中下三品,是為方書之祖。黃帝作《素問》,與岐伯、雷公等六臣更相問難,其言通貫三才,包括萬象,雖張、李、劉、朱諸人,終身鑽仰,竟無能盡其蘊奧;唐·啟元子王冰註釋,頗為補益。

白話文:

自古以來神農本草,辨別草藥、金石、昆蟲、魚、禽獸的特性,一天就轉化了七十多種毒藥,結合了人體的五臟六腑、十二經脈,詳細闡述了寒熱升降的治療方法。收錄了 365 種藥物,分為上、中、下三種,是藥學著作的鼻祖。黃帝創作《素問》,與岐伯、雷公等六位大臣互相問答,他們的論述貫通天地人三才,包羅萬象,即使是張仲景、李時珍、劉完素、朱震亨等名醫,終其一生鑽研仰慕,也無法完全領會其中的精髓。唐朝的啟元子王冰對其進行註釋,對它有一定的補助。

《靈樞經》十二卷,是書論針灸之道,俞穴脈絡之曲折,醫者終莫能外;與《素問》通號《內經》。《難經》二卷,周秦越人撰,計八十一難。發明《內經》之旨,辭義古奧,猝不能通。元·滑壽伯仁所注,較諸家箋釋,則為明暢。《金匱要略》,漢·張機仲景撰,晉·王叔和編,世罕傳本。

白話文:

《靈樞經》共十二卷,這本書討論針灸的方法,經脈穴位的分佈情況,醫者最終都不能捨棄這些內容;與《素問》統稱為《內經》。《難經》共二卷,是周朝和秦朝的越人撰寫的,一共提出八十一種難題,發明瞭《內經》的宗旨,辭義幽深難懂,不能一下子就理解透徹。元代的滑壽伯仁所做的註釋,與各家的註釋版本相比,更能讓人一目瞭然。《金匱要略》是漢代的張機仲景撰寫的,晉朝的王叔和編撰,世間很少流傳有它的版本。

宋·王洙始於秘閣錄出,凡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為醫雜症者之祖。國朝徐彬忠可注為獨善。又有《傷寒論》十卷,亦叔和編次,金·成無己註解。後賢以叔和將原文顛倒錯亂,各出己見以成書,如方中行之前條辨,程郊倩之後條辨,喻嘉言之《尚論篇》,誠為各有發明;然無互有膠柱之處,莫若無己之原注為得。總之講《傷寒》者,各部俱宜探討深究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典籍。它起源自宋代的王洙,在祕閣錄中錄出,共有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個方子,被視為醫學雜症治療的基礎。國朝的徐彬忠可對此進行了詳細注釋,成為了一本專門的著作。此外,還有一套《傷寒論》十卷,由叔和編輯整理,金代的成無己進行瞭解釋和註解。

然而,後來的學者認為叔和在整理原始文本時可能出現了顛倒和錯誤,各自根據自己的理解編寫了新的版本。例如方中行和程郊倩對於某些條目的討論,以及喻嘉言的《尚論篇》,這些確實都包含了獨到的見解和創新的想法。但是,如果要評估這些不同版本的好壞,還是以成無己的原始註解為準更為合適。

總而言之,對於《傷寒論》的研究,每一個學者都應該深入探索和仔細研究,以獲得全面的理解。

《明理論》五十篇,論方五十篇,皆無己所撰,以發明仲景意也。《肘後方》八卷,晉·葛洪稚川撰,凡分五十三類,但有方而無論。梁·陶貞白增修,金·楊用道附註。《甲乙經》八卷,晉·皇甫謐士安撰,蓋合《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諸書,撮其精要,以成是經,言針灸之法最悉。

白話文:

《明理論》有五十篇,討論藥方的文章也有五十篇,都不是我自己寫的,而是為了闡述仲景的思想。《肘後方》有八卷,是晉代葛洪稚川編撰的,總共分為五十三類,只有藥方沒有議論。梁代陶貞白增修,金代楊用道做注釋。《甲乙經》有八卷,是晉代皇甫謐士安編撰的,它合併了《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書,撮取其精要,編成這部經典,對針灸的方法闡述得最為詳細。

《脈經》十卷,晉·王叔和撰,敘陰陽表裡,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神門,條十二經、二十四氣、奇經八脈,以舉五臟六腑三焦四時之疴;若網在綱,有條不紊。披誦之,足以占外知內,回死別生焉。《褚氏遺書》一卷,南齊·褚澄彥道撰,凡十篇。發明氣血陰陽之奧,其論寡婦僧尼之異治,發前人所未發。

白話文:

《脈經》這部書共十卷,是晉代王叔和所著。它詳細地敘述了陰陽表裡,辨別了三部九候,分述了人迎、氣口、神門等穴位,條列了十二經脈、二十四節氣、奇經八脈,以便舉出五臟六腑三焦四時所致的病症。這本書就像一張網,有條不紊。閱讀它,足以憑藉外在的症狀來瞭解內在的病症,並能讓瀕死之人轉危為安。《褚氏遺書》這部書共一卷,是南齊褚澄彥道所著。它共十篇文章。闡述了氣血陰陽的奧祕,其中關於寡婦、僧人和尼姑的特殊療法,是前人所沒有提出的。

至宋嘉泰中始有刻本。《巢氏病源》五十卷,隋大業中巢元方等奉敕撰,凡六十七門,一千七百二十條。然但論病源,不載方藥,後賢往往採擇所論以成書,則歷代寶為圭臬矣。《千金方》三十卷,唐·孫真人思邈撰。後因方中多用虻蟲、水蛭,別撰《千金翼方》。以他藥代之,以惜物命。

白話文:

直到宋朝嘉泰年間纔有刻本。《巢氏病源》五十卷,是隋朝大業年間,巢元方奉皇帝的旨意寫成,總共有六十七類,一千七百二十條。但書中只討論疾病的根源,沒有記載治療的藥方,後世賢者們常常採集他的論述寫成書,所以歷代都將之視為圭臬。《千金方》三十卷,是唐朝的孫真人思邈寫的。後來因為書中經常使用虻蟲和水蛭,他另寫了一本《千金翼方》。以其他藥物代替,以珍惜物命。

後有混作九十三卷。其為原書與否,已不可詳。《外臺秘要》四十卷,唐·王燾撰,是書作於出守鄴郡時,故曰《外臺》。凡一千一百四門。皆先論後方,古聖專門授受之法,多在其中。惟以針法無益而有損,削之不載。又如《普濟本事方》十卷,宋·許叔微撰,皆經驗諸方,並記醫案,故以《本事》為名。

白話文:

後來又混亂地編成了九十三卷。這些內容究竟是不是原書的內容,已經沒法詳細考察了。《外臺祕要》四十卷,是唐代王燾編著的,這本書的成書時間是在他出守鄴郡的時候,所以叫做《外臺》。有四百一十四個類目。每個類目都先討論,然後再介紹偏方。古時候醫學聖賢們保存著專門的授受方法,大多數都記載在這本書中。這本書只是因為覺得針灸方法無益反而有損,所以把它刪去沒有收錄。另外像《普濟本事方》十卷,是宋朝許叔微編著的,這本書都是有驗證的各種偏方,同時還記載了醫案,所以取名為《本事》。

其書屬詞簡雅,偽醫不能甚解,故罕傳習,然多入微之論。《素問原病式》一卷,金·劉完素守真撰,以《素問·至真要大論》所列病機十九條,演為二百七十七字。立全書綱領,而逐條辯析,其大旨多主於火。又撰《宣明方論》十五卷,其大旨本《素問》及《金匱要略》,而用藥多主寒涼。

白話文:

這本書的文字簡潔雅緻,偽造的醫書難以完全理解,所以很少流傳,然而有很多精闢的論述。《素問原病式》一卷,是金朝劉完素守真撰寫的,以《素問·至真要大論》所列的十九條病機,演繹成二百七十七個字。確立了全書的綱領,並逐條辯論,其大旨多以火為主題。又撰寫了《宣明方論》十五卷,其大旨依據《素問》和《金匱要略》,而用藥多以寒涼為主。

蓋因天時地氣而施。泥之者非,廢之者亦非也。《病機氣宜》三卷,金·張元素撰,其書分三十門,於脈證多所闡明。李濂《醫史》稱:劉完素病傷寒,不能自醫,得元素治之乃愈,則其術侔完素矣。《儒門事親》十五卷,金·張從正子和撰。其曰《儒門事親》者,以為儒者能明其理,而事親當知醫也。

白話文:

中醫治療疾病,是根據天時、地氣的變化而進行的。在泥古不化的同時,也不能完全否認古人的經驗。由金朝張元素撰寫的《病機氣宜》一書,全書共分三十卷,主要闡述了脈象與證候的關係。李濂在《醫史》中記載:劉完素病情嚴重,不能自救,後得張元素的治療後才得以痊癒,說明張元素的醫術與劉完素不相上下。由金朝張從正和撰寫的《儒門事親》一書,全書共十五卷。書名取名為《儒門事親》,是因為儒學能夠明理,而侍奉父母的人應該懂得醫學。

其法以汗吐下三法作諸症,惟宜治六淫外感,不可為常訓。用之得宜,取效亦捷,在因證而施治之。《內外傷辨惑論》三卷,金·李杲東垣撰。發明內傷之症,有類外感,大旨培補脾胃為主。又撰《蘭室秘藏》六卷,凡二十一門。其歸重於脾胃,極言寒涼峻劑之害。蓋隱挽劉張二家之流弊也。

白話文:

他的方法是使用發汗、催吐、瀉下的方式來治療各種疾病,但只適合治療六種外來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不能作為常規治療方法。如果使用得當,見效也快,在需要使用時才使用。金朝李杲東垣撰寫的《內外傷辨惑論》三卷,探討了內傷性疾病,與外感性疾病有相似之處,主要以調理脾胃為主。另外,他還撰寫了《蘭室祕藏》六卷,共二十一門。他的著作中非常重視脾胃,極力地強調寒涼性藥物的危害。這也是為了糾正劉完素和張從正兩位醫家的弊端。

又《脾胃論》十二卷,申明培補脾土,升陽益胃,與《辨惑論》相輔而行。《醫壘元戎》十二卷,元·王好古撰。以十二經為綱,首傷寒附雜症,大抵祖仲景之意,參以其師張元素、李杲之法,與朱震亨門徑小異。又撰《此事難知》二卷,皆闡明李杲之緒論,於傷寒診治尤詳。

白話文:

《脾胃論》十二卷,詳述了培補脾土、升陽益胃的方法,與《辨惑論》相輔相成。《醫壘元戎》十二卷,是元代王好古撰寫的。以十二經為綱領,首先是傷寒附雜症,大致上遵循了仲景的意思,參考了他的老師張元素、李杲的方法,與朱震亨的門徑略有不同。又撰寫了《此事難知》二卷,都闡明瞭李杲的緒論,對傷寒的診治尤為詳細。

杲《傷寒會要》,久已散佚,惟賴此尚存其梗概。《格致餘論》一卷,元·朱震亨丹溪撰。其說以人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以補陰為宗。又撰《局方發揮》一卷,以《和劑局方》多溫補燥烈之藥,耗損真陰,乃著此書以闢之。後之分別門戶以相攻者,自此為始。又撰《金匱鉤元》三卷,以補陰為宗,其以郁論病,亦開後來無窮之悟。

白話文:

《傷寒會要》这本书已经散失了很久,只有这本书还保留着它的概要。元代朱震亨丹溪所著的《格致餘論》一卷,认为人体阳气常盛,阴气常虚,因此以补阴为主要治法。他还著有《局方發揮》一卷,认为《和剂局方》中多用温补燥烈之药,会耗损真阴,因此写这本书来纠正。后世医学界分门别类互相攻讦的现象,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此外,他还撰写了《金匱鉤元》三卷,以补阴为宗,其以郁论病的观点,也为后人开拓了无限的思路。

《推求師意》二卷,明·戴元禮撰。元禮為震亨之弟子,既校補震亨《金匱鉤元》,又闡發其未盡之意,以成是書。震亨用黃柏、知母補陰,或過於苦寒,以伐生氣;元禮能調劑其所偏,尤為善學。《薛氏醫案》七十八卷,明·薛己立齋撰。蓋裒其生平著作,共為一編。所自著者九種,訂正舊本而附以己說者十五種。

白話文:

《推求師意》被明朝的戴元禮撰寫成兩卷,戴元禮是震亨的弟子,在校補震亨的《金匱鉤元》著作的過程中,撰寫了這本《推求師意》補全震亨的意思。震亨在使用黃柏、知母來滋補陰氣的時候,總是會使用過於苦寒的藥物,這會損害生氣。戴元禮能夠調整其所偏頗的地方,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態度。

《薛氏醫案》由明朝的薛己立齋撰寫成七十八卷,將他一生撰寫的作品匯編為一編。當中九種是自己撰寫的著作,還有十五種是對舊著作進行校正並附上自己的說法。

考其大旨,以命門為真陽真陰,而氣血為陰陽所化,常用者不過十餘方,而隨機加減,變化不窮。後趙獻可作《醫貫》,述己之說,而主持太過,遂至膠柱鼓瑟,非己之本意也。《名醫類案》十二卷,明·江瓘撰,其子應宿增補,凡二百五門。所採上自秦越人、淳于意;下至元、明名醫治驗方論,多所辨證,不但以捃拾為富也。

白話文:

從中醫的根本思想來看,將命門視爲真陽真陰,而氣血是因陰陽而生成的。在臨牀上所常用的藥方大約只有十幾種,但依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變化多端,沒有窮盡。後來趙獻可寫了《醫貫》,闡述自己的醫學理論,並且過於堅持自己的見解,導致僵化不變,違背了他的本意。《名醫類案》共十二卷,是明朝江瓘編寫的,他的兒子江應宿增補了內容,總共有二百五十四個門類。書中所選的內容上起秦越人和淳于意的時期,下到元朝和明朝的名醫所治療的驗方和理論,很多都是經過辨證論治的,並不是簡單地蒐集堆砌而成。

《赤水元珠》三十卷,明·孫一揆撰,凡分七十門,每門又各條分縷析,辨別疑義。大旨以明證為主,故於寒熱虛實表裡氣血八端,言之甚詳;其論古今病症,名實混淆之處,尤為細密。其醫案亦能發明病源,可取也。又《醫旨緒餘》二卷,以臟腑氣血經絡腧穴,推明陰陽五行之理,並論諸家之長短。

白話文:

《赤水元珠》是明朝孫一揆寫的,一共有30卷,分為70個門類,每個門類都有條理地分析、區分疑難問題。整本書的主要目的是以確鑿的證據為基礎,因此在寒熱、虛實、表裡、氣血八個方面,都解釋得很詳細;而且在討論古今病症時,對於名稱和實際情況混淆的地方,探討得特別詳細。裡面的醫案也能夠找出病的根源,值得借鑑。此外,還有《醫旨緒餘》兩卷,以臟腑、氣血、經絡、腧穴出發,闡明陰陽五行的道理,並評論了各家的優缺點。

《證治準繩》一百二十卷,明·王肯堂撰。凡五種:雜症、傷寒、瘍科、幼科、女科,附以類方,其擴採繁富,條理分明。考方論者,莫賅洽於是書。《本草綱目》五十二卷,明·李時珍瀕湖撰。取諸家本草,刪復補漏訂訛,匯為一編。凡十六部,六十二類,所取諸藥一千八百七十一種,圖三卷,百病主治二卷。

白話文:

《證治準繩》是一本由明朝王肯堂撰寫的中醫著作,一共有一百二十卷。它包含五個部分:雜症、傷寒、瘍科、幼科和女科,還附有類方。這本書內容豐富、條理分明,是研究方論的必備之書。

《本草綱目》是一本由明朝李時珍撰寫的中醫著作,一共五十二卷。它取材於各種本草著作,並對其進行了刪改和補充,彙編為一書。全書共分十六部、六十二類,收錄藥物一千八百七十一種,並繪有藥物圖三卷,還列舉了各種疾病的主治方法二卷。

考證精搏,與《證治準繩》俱為醫學之淵海。又《奇經八脈考》一卷,以人身十二經脈,醫家所共知,惟陽維、陰維、陽蹺、陰蹺、沖、任、督、帶,為奇經八脈,醫所易忽。因各詳其證治,並附以氣口九道脈圖,闡發《內經》之旨。《廣筆記》四卷,明·繆希雍仲淳撰。其大旨以劉完素、朱震亨為宗,與張介賓同時,而門徑迥異。

白話文:

《奇經八脈考》一書與《證治準繩》一樣都是中醫學問的寶庫。除此之外,作者還寫了一卷《奇經八脈考》,人體的十二經脈,醫家都知道,但陽維、陰維、陽蹺、陰蹺、衝、任、督、帶,這八條奇經,往往容易被醫生忽視。因此,作者逐一詳盡地講解了奇經八脈的證治,並附上了氣口九道脈圖,闡發了《內經》的奧義。《廣筆記》一共四卷,是明朝的繆希雍仲淳所寫的。他的主要思想以劉完素、朱震亨為宗,他與張介賓是同時期的人,但他們的學術思想卻截然不同。

繆捷變而或以巧失,張持重而或以緩誤,亦互有得失也。又撰《本草經疏》三十卷,分為十部,每藥皆有發明,故謂之疏。王懋竑作《石膏辨》,頗詆諆之,然亦一家之學也。《類經》三十卷,明·張介賓景岳撰。以《素問》、《靈樞》析為三百九十條,分十二類,釐為十七卷;又益以《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註釋亦為通貫詳悉。雖不免割裂古書,而門目分明,易於尋檢,洵為後學之實筏也。

白話文:

繆捷變通而偶爾以技巧失誤,張仲景持重慎重而偶爾以緩慢耽誤,也都是各有得失。另外撰寫了《本草經疏》三十卷,分為十部,每種藥物都有發明,所以稱為疏。王懋竑寫了《石膏辨》,很貶低繆捷變的學說,但也是一家之學。《類經》三十卷,是明朝張介賓景嶽撰寫的。把《素問》、《靈樞》析為三百九十條,分為十二類,釐為十七卷;又增加了《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註釋也都貫通詳悉。雖然難免割裂古書,但是門目分明,便於查找,實是後學者的實用筏子。

李杲、羅從謙嘗有是作,不自介賓始。又撰《景岳全書》六十四卷。大旨以溫補為宗,然執持太過,故傳其說者,功過相半。《溫疫論》三卷,《補遺》一卷,明·吳有性又可撰。其說以傷寒中脈絡,因表入里;瘟疫之氣,自口鼻而入,伏於募原,在不表不里之間,治法迥異,乃撰此書以辨別之。蓋崇禎辛巳,疫氣蔓延數省,以傷寒法治之多死,因推究而得其病源焉。

白話文:

李杲、羅從謙曾經有這樣的著作,沒有從介紹賓客開始,又撰寫《景嶽全書》六十四卷。大體上以溫補為原則,但執持太過,因此傳播他的說法的人,功過參半。《溫疫論》三卷,《補遺》一卷,明代·吳有性又可撰寫。他的說法是傷寒在經絡之中,從表入裏;瘟疫之氣,從口鼻而入,潛伏在募原,在不表不裏之間,治療方法完全不同,於是撰寫此書加以區別。崇禎辛巳年,瘟疫蔓延了數省,用傷寒的方法治療的人多死,因此探究而獲得其病源。

《痎瘧論疏》一卷,明·盧之頤撰。所論證治用藥,分寒熱虛實之辨,至為詳悉。《醫門法律》六卷,國朝喻昌嘉言先生撰。大旨為針砭庸醫而作,每門先冠以論,次為法為律,法者療病之例,律者糾誤療之失也。所治醫案,為《寓意草》。明審證候,意亦不似他家醫案,但稱治驗,而不言其所以然。

白話文:

《痎瘧論疏》一卷,是明朝盧之頤所撰寫的。其中討論的證治用藥,分為了寒熱虛實的區分,並且非常詳細。

《醫門法律》六卷,是清朝喻昌嘉言先生所撰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批評庸醫而寫的。每門題目前面都有論述,接下來是法律條文,法律是治療疾病的條例,法律是糾正錯誤的治療方法。

所治醫案,寫成《寓意草》。清楚的審查證狀,意思也不太像其他醫家的醫案,只是提到治驗,卻沒有說出為什麼。

其論秋燥一症,超越古今。《傷寒舌鑑》一卷,國朝張登撰,以舌苔辨傷寒證因,以身所閱歷,定為一百二十圖,頗顯明易見。如國朝張倬《傷寒兼證析義》一卷,王子接晉山《古方選注》三卷、《得宜本草》一卷,魏之琇《續名醫類案》六十卷,徐大椿洄溪《本草百種錄》一卷、《蘭臺軌範》八卷、《傷寒類方》一卷、《醫學源流論》二卷,皆所表表,業斯道者,咸宜備覽焉。

白話文:

談到秋天乾燥症這一病症,他的理論超越了古今。《傷寒舌鑑》一書,是清朝張登撰寫的,他用舌苔來診斷傷寒的病因,根據自己所見過的病例,繪製了一百二十張圖,十分清晰易懂。像清朝張倬的《傷寒兼證析義》一書,王子接的《晉山古方選注》三卷,《得宜本草》一卷,魏之琇的《續名醫類案》六十卷,徐大椿的《洄溪本草百種錄》一卷,《蘭臺軌範》八卷,《傷寒類方》一卷,《醫學源流論》二卷,都是比較出名的醫學著作,研究中醫的人,都應該廣泛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