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鈞

《友漁齋醫話》~ 第四種 (22)

回本書目錄

第四種 (22)

1. 大便燥結

周(三六)納食作泛,大便燥結。此飢飽勞役,中氣受傷,《內經》所謂:「九竅不和,都屬胃病。」是也。

黨參,麥冬,半夏,陳皮,茯苓,川斛,甘草,蔗漿

白話文:

這個人(三六歲,姓周)吃飯後容易覺得噁心想吐,大便乾燥難解。這是因為飢餓、飽食不定,加上過度勞累,導致脾胃的運化功能受損。《黃帝內經》說的「人體九個孔竅不協調,都屬於胃的毛病」就是這個道理。

可以用以下藥物來調理:黨參、麥冬、半夏、陳皮、茯苓、川斛、甘草、蔗漿。

2. 吐血

沈(三八)脈虛數,逢勞吐血,此得之勞傷脾氣,脾不統血。經云:勞者溫之。是證必當溫養,若見脈數咳嗆吐紅,輒投寒涼,損抑中氣,其病必增。

黨參(二錢),生於術(二錢),黃耆(二錢炒),歸身(一錢五分黑),桂枝木(五分),五味子(十粒),橘皮(八分),炙草(四分)

加薑、棗。

陳女(二十),春末起咳嗆,長夏吐紅,惡風潮熱脈數。蓋由肺受風熱,氣不外泄,致血妄行,非陰虛火升之比,可以勿憂,但輕疏太陰,彈指奏功。

杏仁(二錢,研),防風(一錢),薄荷(一錢),桑葉(一錢五分,蜜水炒),丹皮(一錢五分),前胡(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甘草(四分)

又前方理表降氣,熱退嗽寧,可見吐紅一症,屢有外感。昧者不察,潤補雜投,竟有弄假成真。治病求本,醫門要訣,今但清養肺胃。

麥冬(二錢),茯苓(二錢),苡仁(三錢),橘紅(八分),杏仁(二錢研),北沙參(二錢),連翹(一錢五分),甘草(四分)

徐(四五),勞傷營氣,復感新寒,發熱喘促吐紅,病甚危急,姑用解表以救里逆。

香豉(三錢),紫蘇(一錢五分),杏仁(三錢),前胡(一錢五分),桔梗(一錢),橘皮(一錢),丹皮(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甘草(四分),姜皮(四分),細蔥頭(五個)

兩服熱緩嗽減,吐血未止,脈左細軟,右浮弦皆數,舌苔淡黃,脈症可補,因右手浮弦,風邪未盡,佐理表一二味為穩。

黨參,苡仁,生地,歸身炭,麥冬,茯苓,甘草,橘皮,半夏,杏仁,薄荷,

三帖去杏、薄,加於朮、黃耆、炙草,十餘劑方起。

咳嗽吐血

陳(四三),咳嗽吐血,或稠或稀,時覺左腹氣升,臥著尤甚,形淡畏風,脈軟微數。前醫先用杏仁、薄荷,疏降肺氣,其咳更頻。或以燥火刑金,投洋參、麥冬之類,並納大減。逆予診治,此土虛不能生金,金虛不能制木,致肝氣上逆,胃受木侮,傳導失宜,飲食不化精微,而成痰涎,一派濁氣熏蒸,凝行上騰,肺為華蓋,焉得不為之病乎?所以疏散則愈耗其金,涼潤則虛其母,治法必滋化源,平其所勝,方可奏效。

黨參(三錢本應用人參,因價極貴,姑以代之),於朮(二錢),茯苓(一錢五分),炙草(四分),橘皮(一錢),半夏(一錢五分),牛膝(一錢五分),通草(七分),丹皮(一錢五分),桑葉(一錢)

十帖病去大半,繼進人參生脈散三服,仍用前方,去桑、丹,加肉桂、黃耆、苡仁而痊愈。按:此症治之不當,必致肌肉日削,痰涎日多,不消數月,危境立至。所以詳論病情,俾業斯道者,得其涯涘焉。

蔡(三四),胸脹喘促,咳嗽吐紅,脈大而數。古稱脈大為勞,數為虛,證由勞傷脾元,土不生金,肺失清降,治當滋其化源。

白話文:

吐血

一個病人脈象虛弱而數,勞累時會吐血,這是因為勞累損傷了脾氣,脾臟不能統攝血液。古書上說,勞累的人要溫補。這個病症必須溫養,如果脈象數、咳嗽、嗆咳、吐紅色血,就用寒涼藥物,會損傷中氣,病情反而會加重。

處方:黨參二錢,生白朮二錢,黃耆二錢(炒),熟地黃一錢五分(黑),桂枝五分,五味子十粒,陳皮八分,炙甘草四分,加生薑、大棗。

一位二十歲的女子,春末開始咳嗽、嗆咳,到長夏時吐紅色血,怕風,發熱,脈象數。這是因為肺受風熱,氣機不能宣洩於外,導致血液妄行,不是陰虛火旺,不必擔心,只要輕輕疏通太陰經就能奏效。

處方:杏仁二錢(研),防風一錢,薄荷一錢,桑葉一錢五分(蜜水炒),丹皮一錢五分,前胡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炙甘草四分。

之前的處方是疏解表邪,降逆氣,熱退咳嗽就會好轉,可以看出吐血的症狀很多是外感引起的。愚昧的人不了解病情,胡亂使用滋補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治病要抓住根本,這是醫學的要訣,現在只要清養肺胃即可。

處方:麥冬二錢,茯苓二錢,苡仁三錢,橘紅八分,杏仁二錢(研),北沙參二錢,連翹一錢五分,炙甘草四分。

一位四十五歲的病人,勞累損傷了營氣,又受了新的風寒,發熱、呼吸急促、吐血,病情危急,先用解表藥物來救治裡證。

處方:香豉三錢,紫蘇一錢五分,杏仁三錢,前胡一錢五分,桔梗一錢,陳皮一錢,丹皮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炙甘草四分,薑皮四分,細蔥頭五個。

服用兩劑藥後,發熱、咳嗽減輕,但吐血未止,左脈細弱,右脈浮弦且數,舌苔淡黃,從脈症來看可以補益,因為右脈浮弦,風邪未盡,所以再加一兩味疏解表邪的藥物比較穩妥。

處方:黨參,苡仁,生地黃,熟地黃炭,麥冬,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杏仁,薄荷。

服用三劑後去掉杏仁、薄荷,再加入白朮、黃耆、炙甘草,十幾劑藥後病情好轉。

一位四十三歲的病人,咳嗽吐血,痰或稠或稀,有時感覺左腹部氣體上升,躺著時更甚,體形消瘦,怕風,脈象軟弱而數。之前的醫生先用杏仁、薄荷疏通降肺氣,結果咳嗽更頻繁了。或者用燥熱的藥物治療,使用人參、麥冬等藥物,病情反而加重。我診治後發現,這是脾虛不能生肺金,肺金虛弱不能制約肝木,導致肝氣上逆,胃受肝木克伐,氣機升降失調,飲食不能化生精微,形成痰涎,濁氣熏蒸,上逆於肺,肺臟怎能不生病呢?所以,疏散會更加耗損肺金,涼潤會使脾臟(肺之母)更虛弱,治療方法必須滋養脾胃,平復肝氣,才能有效。

處方:黨參三錢(應該用人參,但因為價格太貴,暫且用黨參代替),白朮二錢,茯苓一錢五分,炙甘草四分,陳皮一錢,半夏一錢五分,牛膝一錢五分,通草七分,丹皮一錢五分,桑葉一錢。

服用十劑藥後病情減輕,接著服用三劑人參養榮湯,仍然使用之前的處方,去掉桑葉、丹皮,加入肉桂、黃耆、苡仁,痊癒。按:這個病症治療不當,會導致肌肉消瘦,痰涎增多,幾個月內就會危及生命。所以詳細論述病情,讓學習醫術的人能有所領悟。

一位三十四歲的病人,胸悶、呼吸急促、咳嗽、吐血,脈象洪大而數。古書上說,脈象洪大是勞累的表現,脈象數是虛弱的表現,這個病症是因勞累損傷了脾臟的元氣,脾土不能生肺金,肺臟不能清降,治療應該滋養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