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鈞

《友漁齋醫話》~ 第四種 (10)

回本書目錄

第四種 (10)

1. 脾胃

某,腰痠胸滿,納食作膨,遇風寒慄,虛浮之脈,中陽欠運何疑?補中益氣加桂枝六分,三帖效。

白話文:

這個人,腰部痠痛、胸口脹滿,吃東西後肚子容易脹氣,遇到風寒會發抖怕冷,脈象虛弱浮散,這明顯是中焦陽氣運行不暢的問題,還需要懷疑什麼呢?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六分量的桂枝,服用三帖就見效了。

2. 癆損

沈(二六),陰平陽秘,水火既濟,自然無病。今則反之,上熱下寒,故所見咽痛音低,咳嗽涎痰,此屬上熱;足冷便泄,溲血,此屬下寒,脈來浮數無根,損疾成癆,誠為重候。幸胃氣尚可,試投一方以補救之。

麥冬(二錢),元參(一錢),茅草根(二錢,以上三味輕清上焦之熱),黨參(一錢五分),蒸冬朮(一錢五分),茯神(一錢五分),山藥(一錢五分,以上四味補土生金),廣皮(八分),牛膝(一錢五分,以上二味理氣達下,使痰涎下行)

兩服便實胃納稍增,夜嗽未寧,前方加五味子十粒,早上服。補腎水,暖命門,引火歸元,加減金匱腎氣丸。

熟地(三兩),萸肉(一兩),山藥(一兩),茯苓(一兩),丹皮(一兩),澤瀉(一兩),牛膝(一兩),桂心(四錢),破故紙(一錢)

張(二六)形寒夜熱,盜汗氣短,咳嗆脈,虛數而弦,綿延四載,嘆從前醫治,不遇明眼。此積勞成損,急宜補土生金,兼治營血。

黨參,蒸冬朮,茯苓,苡仁,黃耆,熟地,五味子,橘皮,歸身,炙草,大棗,浮小麥

四服知,又十劑,四年沉痼痊愈。此等虛症,若藥料不道地,不能成功。所以業斯道者,藥物豈可不講哉!設遇窮鄉僻壤之人,尤宜指點某家藥材妥當,莫輕其價,方為合法。前方藥品,乃貧家之人參也。黃耆產陝西為上,余方多劣,但辨糯體無渣味甘,金井玉欄者為佳耳。

白朮,台州寧國、江西諸處俱產,野生最上;臺之種術,亦自功效,惟欲蒸透,防、黨驗法同黃耆。

白話文:

癆損

一個人(沈先生,二十六歲),原本陰陽平衡,水火調和,自然不會生病。但現在情況相反,出現上熱下寒的狀況。所以他表現出咽喉疼痛、聲音低啞、咳嗽有痰等上熱的症狀;同時又有手腳冰冷、腹瀉、小便帶血等下寒的症狀。把脈發現脈象浮數而無力,這種損耗的疾病發展成癆病,情況相當嚴重。幸好他的脾胃功能還算可以,嘗試用一個藥方來補救。

第一個藥方:

  • 麥冬(兩錢):滋養肺陰,清肺熱。
  • 元參(一錢):清熱涼血,滋陰降火。
  • 茅草根(兩錢):清熱利尿,引熱下行。 (以上三味藥物,主要針對上焦的虛熱。)
  • 黨參(一錢五分):補中益氣,健脾養胃。
  • 蒸冬朮(一錢五分):健脾燥濕,補氣升陽。
  • 茯神(一錢五分):寧心安神,健脾利濕。
  • 山藥(一錢五分):健脾益氣,滋補脾陰。 (以上四味藥物,主要是補養脾胃,以促進肺金的生長。)
  • 廣陳皮(八分):理氣化痰,健脾和胃。
  • 牛膝(一錢五分):引藥下行,活血通經。 (以上二味藥物,主要是理順氣機,使痰涎下行。)

服用了兩劑藥,大便變得成形,食慾也稍微增加,但晚上咳嗽仍未停止,所以在原方基礎上加入五味子十粒,早上服用。

接下來,需要補腎水,溫暖命門,引導虛火下歸於元,使用加減過的金匱腎氣丸。

第二個藥方(加減金匱腎氣丸):

  • 熟地(三兩):滋補腎陰,填精補髓。
  • 山茱萸(一兩):溫補肝腎,收斂固澀。
  • 山藥(一兩):健脾益氣,滋補脾陰。
  • 茯苓(一兩):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 牡丹皮(一兩):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 澤瀉(一兩):利水滲濕,清洩腎火。
  • 牛膝(一兩):引藥下行,活血通經。
  • 桂心(四錢):溫補命門之火,散寒止痛。
  • 補骨脂(一錢):溫腎壯陽,固精止瀉。

另外一位病人(張先生,二十六歲),出現形體畏寒、夜間發熱、盜汗、氣短、咳嗽氣喘,脈象虛數而弦,病程綿延四年。感嘆之前醫生治療不力,沒有找到真正病因。這也是因為長期勞累導致的虛損,急需補養脾土,以促進肺金的生長,同時也要兼顧營血的調理。

第三個藥方:

  • 黨參
  • 蒸白朮
  • 茯苓
  • 薏苡仁
  • 黃耆
  • 熟地
  • 五味子
  • 橘皮
  • 當歸身
  • 炙甘草
  • 大棗
  • 浮小麥

服用四劑藥後病情有所好轉,又服用十劑,四年來的慢性疾病就痊癒了。這種虛弱的疾病,如果藥材不夠道地,就不能成功治癒。所以從事中醫這一行業的人,對於藥材品質豈能不講究呢?如果遇到偏遠地區的病人,更應該指點他們到哪家藥店購買藥材比較可靠,不要因為價格便宜就隨意選擇,這樣才能符合醫道。

關於藥材:

前面提到的藥方中的藥材,可以說是貧窮人家的人參。黃耆以產自陝西的品質為最佳,其他地方產的品質較差。要辨別品質好的黃耆,要選糯性、沒有渣滓、味道甘甜、外觀像金井玉欄的。白朮,台州、寧國、江西等地都有產,野生的品質最好。台州種植的白朮也有效用,只是要蒸透,防風、黨參的驗證方法和黃耆相同。

3. 童勞

陳(八歲),童子咳嗆內熱,已經三年,證屬童勞,治宜滋養化源,清降肺氣。

黨參,北沙參,茯苓,苡仁,地骨皮,桑皮,生冬朮,麥冬,橘皮,炙草,枇杷葉

方立甚妙,童勞安得不愈?三年沉痼,四服而愈。

白話文:

陳姓孩童(八歲),咳嗽氣喘,體內有熱,已經三年了,病症屬於「童勞」。治療應該滋養身體根本,清除肺部的熱氣。

使用的藥方包含:黨參、北沙參、茯苓、薏仁、地骨皮、桑白皮、生白朮、麥門冬、橘皮、炙甘草、枇杷葉。

這個藥方開得非常好,童勞怎麼可能治不好呢?三年的頑固病症,吃了四帖藥就好了。

4.

周氏(十四)兼旬進食輒嘔,近日粥飲亦吐,神識潦倒,大為危候。皆因平素善怒,肝血不足,木火易升,上凌胃土。擬苦辛酸法,必可納穀,再商扶治。

黨參(二錢),半夏(一錢五分),生白芍(一錢五分),川連(六分),生牡蠣(三錢),橘白(八分),丹皮(一錢五分),山梔(一錢五分),吳茱萸(三分),老薑渣(二錢)

服一劑,胸脘寬舒,納食不嘔,面青稍退,略有口苦,臍旁動氣,宜養脾陰,切戒動怒。

生地,歸身,白芍,丹皮,牡蠣,桑葉,麥冬,甘草

數劑安然。後因不戒於怒復發,仍來招余,力辭難治,纏綿兩月,竟成膈症而歿。

外母(五七),丙午仲秋,患晨起嘔吐黃水,腹痛泄瀉,食物些微亦脹,神氣潦倒,將成重候。切脈左浮弦,右沉澀,知為肝木不平,脾胃虛弱。用斯意調治不效,改投溫通酸斂而愈。因夏月喜飲井泉,及生冷瓜桃之類,脾胃虛寒,肝火上乘所致。

吳茱萸(六分),乾薑(一錢),黨參(一錢五分),白朮(二錢),白芍(一錢五分),烏梅肉(七分),煨木香(三分),炙草(五分),大棗(二枚)

一服嘔止,再劑能下紫血數塊,腹即不痛,納食亦安,惟大便未實,換方:

黨參,炒白芍,茯苓,橘皮,破故紙,山藥,肉果,炙草,菟絲餅

六服痊愈。

陳(四三),病發先瀉,既吐食並酸水,旬日一發,經歷三年,欲成反胃。自述當臨發時,汗出寒慄。此病由於厥陰濁陰上僭,致脾胃氣弱,傳化無節,納導無權。治當苦降辛散,甘補酸收,法烏梅丸意,臨發前一日服。

桂枝木,白蔻仁,半夏,川連,黨參,生冬朮,當歸,白芍,烏梅,茯苓,炙草

張(十五),咳嗆彌月,嘔吐飲食,便燥如慄。詢述臍旁宿有塊上攻,即咳吐食物。此係厥陰之氣犯胃,胃不下降所致,今以抑肝通腑潤腸。

烏梅,鱉甲,生白芍,生地,半夏,通草,歸身,麥冬,玉竹

又,病減大半,惟午餐吐尚未除,脈來短數,中氣亦虛,前法兼補胃。

歸身,白芍,生地,黨參,蒸冬朮,鱉甲,烏梅,麥冬,半夏

凡人病中,虛實不可不辨也。有神色慘淡,不能起坐,似乎虛極,而不知病氣未去也。何以辨之?當察其胃中不快納少,舌胎或黃或黑,便赤口渴,身有寒熱,是其驗也。設投補劑,鮮不誤事。無以上諸症,而見神色慘淡,起坐不能,方是真虛,惟胃悶納少,更當辨其虛否。

白話文:

周先生(十四歲)已經有二十天左右吃東西就想吐,最近連喝粥也會吐,精神狀況很差,這情況很危險。這是因為他平時容易生氣,導致肝血不足,肝火容易旺盛,向上侵犯脾胃。我打算用苦味、辛味和酸味的藥物來治療,應該可以讓他恢復進食,之後再考慮用補養的方式來調理。

我開的藥方是:黨參(八克),半夏(六克),生白芍(六克),川黃連(二克),生牡蠣(十二克),橘皮(三克),丹皮(六克),山梔子(六克),吳茱萸(一克),老薑渣(八克)。

他吃了一劑藥後,胸口和胃部覺得舒暢很多,可以吃東西也不會吐了,臉色發青的情況也稍微減輕,但還是有點口苦,肚臍旁邊有氣在跳動,這是要開始保養脾陰了,同時一定要避免生氣。

後來的藥方是:生地,當歸,白芍,丹皮,牡蠣,桑葉,麥冬,甘草。

吃了幾劑藥後,身體就康復了。但後來因為他沒有控制好情緒,又生氣導致舊病復發,再來找我看病,我認為很難治好,拒絕了。結果拖延了兩個月,最終還是因為膈症(食道阻塞)而過世了。

我的岳母(五十七歲),在丙午年中秋的時候,早上起床會吐出黃水,肚子痛又拉肚子,吃一點點東西肚子就脹氣,精神狀況很差,快要變成重症。我把脈發現左手脈象浮弦,右手脈象沉澀,知道是肝氣不順,脾胃虛弱。我用這個方向治療沒有效果,後來改用溫通和酸斂的藥方才治好。這是因為夏天她喜歡喝井水,還有吃生冷的瓜果,導致脾胃虛寒,肝火向上侵犯所造成的。

我開的藥方是:吳茱萸(二克),乾薑(四克),黨參(六克),白朮(八克),白芍(六克),烏梅肉(三克),煨木香(一克),炙甘草(二克),大棗(二枚)。

她吃了一劑藥後就止住了嘔吐,再吃一劑就能排出一些紫色的血塊,肚子也不痛了,也能順利吃飯了,只是大便還沒有完全成形,所以我換了藥方:

黨參,炒白芍,茯苓,橘皮,補骨脂,山藥,肉豆蔻,炙甘草,菟絲子餅。

吃了六劑藥就痊癒了。

陳先生(四十三歲),發病的時候先拉肚子,之後會吐出食物和酸水,每十天左右發作一次,已經持續三年了,快要變成反胃了。他自己說快發病的時候,會冒汗發抖。這種病是因為肝經的陰濁之氣向上侵犯,導致脾胃虛弱,消化功能失調,沒有辦法好好吸收和排泄。治療應該用苦味藥來降氣,辛味藥來疏散,甘味藥來補益,酸味藥來收斂,參考烏梅丸的藥理,在發病前一天吃藥。

我開的藥方是:桂枝木,白蔻仁,半夏,川黃連,黨參,生白朮,當歸,白芍,烏梅,茯苓,炙甘草。

張先生(十五歲),咳嗽一個月,而且會吐出食物,大便乾硬如栗子。他說肚臍旁邊一直有一個硬塊會往上跑,導致他咳嗽和吐食物。這是因為肝經的氣向上侵犯胃部,導致胃氣不下降所造成的,現在要用抑制肝氣、疏通腸胃、滋潤腸道的方法來治療。

我開的藥方是:烏梅,鱉甲,生白芍,生地,半夏,通草,當歸,麥冬,玉竹。

之後,病情減輕了大半,只有中午吃飯還會吐,脈象短而快,中氣也虛弱,所以之前的治療方法要加上補養脾胃的藥。

我開的藥方是:當歸,白芍,生地,黨參,蒸白朮,鱉甲,烏梅,麥冬,半夏。

一般人得病,虛證和實證一定要分清楚。有些人臉色很差,沒有力氣坐起來,看起來好像很虛弱,但其實病邪還沒有去除。要怎麼分辨呢?應該觀察他的胃口不好,吃不下東西,舌苔可能是黃色或黑色,大便赤紅、口渴,身體有時候發冷有時候發熱,這些都是病邪未去的徵兆。如果這時候用補藥,通常會耽誤病情。如果沒有這些症狀,但看起來臉色很差,沒力氣坐起來,才是真正的虛弱,但是胃口不好,還是要仔細分辨是不是真的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