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鈞

《友漁齋醫話》~ 第二種 (5)

回本書目錄

第二種 (5)

1. 為醫須明十弊論

治病如救焚,須器械整齊,同心合力,處置有方,自然手到成功,存乎其人耳。其不能者,蓋有大弊十端,列舉於後。一曰不辨。陰陽氣血,表裡虛實寒熱,此十字是醫家綱領;風寒暑濕燥火之外感,勞倦飲食七情之內傷,必須分晰的確,施治方得有效。若胸中茫然,頭痛治頭,腳痠醫腳,此固粗工之不足道也。

白話文:

治療疾病就像撲滅火災,必須設備齊全,同心協力,處理得法,自然會手到病除、藥到病除,這完全取決於醫生本身。不能達到這種境界的,大概有十種很大的弊病,列舉如下:

一、不辨症候。陰陽、氣血、表裡、虛實、寒熱,這十個字是醫學家的綱領;風寒暑濕燥火的外感,勞倦飲食、七情內傷,必須分清,治療纔能有效。如果心裡一片糊塗,哪兒疼醫哪兒,這種粗枝大葉的行為是毫無價值的。

二曰辨不真。如六淫之邪,知其外感,而所傷何氣,所中何經,則又不能分曉。頭痛惡寒,知為感冒,而伏邪發泄,不具表症,亦應汗散。凡此之類,難以枚舉。若不辨真,與不辨無異。三曰過於小心。孫真人云:小心膽大。原是至言,相須而不可相離。但一味小心,亦歸誤事。

白話文:

第二種是辨認不真。比如六種外來邪氣的侵襲,知道是外感,但不知道傷了哪種氣,侵犯了哪條經絡,那麼也就不能分清。頭疼惡寒,知道是感冒,但伏邪發散,沒有表證,也應當發汗散邪。凡是這一類,很難一一列舉。如果不能辨認真假,那就和不辨認完全一樣了。第三種是過於小心。孫真人說過:小心膽大。本是至理名言,相互依賴,不可分離。但一味小心,也會誤事。

如實火當清,杯水難勝車薪之火;裡急當下,弱弩安及高舉之鴻。竟有以水不能制火為無火,射不能中禽為去遠,遂改弦易轍,得而復失,良可嘆也。四曰粗心膽大。因其平素不學,臨症之際,得末忘本。有一醫於孟夏治一症,見有畏風自汗,頭痛脈緩,竟投桂枝湯,下咽而斃,猶曰此傷寒明法也。殊不知霜降後,春分前,猶有伏暑伏寒陽症,現病相同,況其非時者乎?五曰假立名目。

白話文:

如果真是熱病,應該清熱,一杯水很難撲滅車載的柴火;病情急需治療,卻像弩箭無法射中高飛的大雁。竟然有人因為水撲不滅火,就說沒有火,射箭射不到鳥,就說距離太遠,於是改變方針,結果又失去先前的成果,實在令人惋嘆。

第四種,魯莽膽大。平時不學習,看病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忘記了根本。有個醫生在盛夏看病,看到一個病人畏風自汗、頭痛、脈搏緩弱,竟然給他服用桂枝湯,結果喝下後就死了,還辯稱這是傷寒的正確方法。殊不知在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仍有伏暑、伏寒、陽證等疾病,病症和傷寒相似,更何況這個病人病得不合時節呢?

第五種,隨便下診斷。

病雖多岐,原可一貫,縱使千變萬化,必窮其源。設遇一二理所難通,沉思莫測,不妨直道相告,推賢任能,切不可不知為知,強立名目亂投雜治。緣病家知醫者鮮,但我不可自欺也。六曰固窒不通。執偏知偏見,固屬害事;即援引合節,亦當思地氣之各別,天時之不同膏粱藜藿,體質殊途,但執成法以從事,難其必無弊焉。故先賢以執成方治今病,比以拆舊料改新屋,必經匠手,此圓機之謂也。

白話文:

疾病種類繁多,來源卻大同小異,即使變化無窮,也一定能找到根源。如果遇到一兩種道理難以貫通,思考難以捉摸,不妨直言相告,推賢任能,切不可不知裝知,強行立下名目,胡亂投藥治療。因為病人懂得醫理的很少,但我卻不能自欺欺人。六、固執不通。固執偏見,見識淺薄,本身就是害事;即使援引古書,合乎道理,也應該考慮到各地氣候不同,季節不同,富貴人家飲食精緻,貧苦人家飲食粗糙,體質不同,如果一味照搬成法來治療,難道就能沒有弊端嗎?所以先賢們用成方來治療當今的疾病,比喻為用舊材料改建新房屋,一定要經過工匠之手,這就是圓通機變的意思。

七曰性急誤事。如膨脹一症,原有虛實寒熱氣血水蟲之分,惟虛與寒兩種,最難調治,藥非一日數劑不瘳。病家不肯耐性,醫家必須明說,少服無效,但服至二三十劑,必有應驗,使彼敬信,方能有濟。為醫最忌當圓勿圓,當執勿執。遇此等症,識見不真,希圖速效,往往舍補用峻,或下或疏,以致敗事。

白話文:

第七種是性急誤事。像腫脹這種疾病,本來有虛實寒熱氣血水蟲之分,其中虛與寒兩種,最難醫治,藥物不是一天幾劑就能治好的。但病人家屬不耐煩,醫生必須說明白,告訴他們吃少量的藥無效,但如果服用到二十到三十劑,就一定會有效果,讓他們敬重信任,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做醫生最忌諱當圓滑的時候不圓滑,當堅持的時候不堅持。遇到這種疾病,如果見識不夠,想求快,往往放棄滋補而使用峻烈的藥物,或者攻下或者疏通,以致於敗事。

中風痹痿等症,皆因臟腑虛損,日積月累而成,俱宜緩圖,一涉性急,多致不起。八曰貪心損德。疾病侵擾,富貴貧賤,皆所不免。然經營勞力之人,易於受邪,即如時疫流行,多生於飢寒勞役之輩;三瘧腸癖,亦農夫居多。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予習醫有年,所治大半系貧苦之人,藥物維艱,安望其報,是必細心切問,和言安慰。

白話文:

中風、痺症、痿弱等病症,都是因內臟機能虛弱損傷,日積月累而成的,都需要慢慢調理,如果操之過急,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八種傷德行為中,貪心損害道德。疾病的侵襲,無論貧富貴賤,都是難以避免的。但是,經常勞動的人,更容易遭受疾病的侵襲,比如時疫流行,大多發生在飢餓、寒冷、勞役過度的人羣中;瘧疾、腸胃疾病,也多發於農民。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我行醫多年,所治療的大多是貧困的人,藥物短缺,哪能指望他們報答我,因此我一定會細心詢問,和顏悅色地安慰他們。

若存厭惡,致起輕忽,傷德非細。九曰妄自為能。孫思邈唐季之真人,其治人疾病,必詳問至數十語,必得其情而後已。何後人反智,以三部難形之脈,決人無窮之病,若非淺學無知,必遵古賢之訓。十曰虛耗精神。醫之為道,首重保生,未有自己不立而能立人者也。《內經》四氣調神諸篇,皆貴怡養。

白話文:

一、存有厭惡或輕忽之心,損德並不小。

二、妄自為能。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為人診治疾病時,必定問得詳細,問到幾十句話,務必瞭解患者的病情之後才停止詢問。為什麼後代的人卻反其道而行之,只用三部很難辨別的脈象,就要斷定一個人無窮無盡的病症,如果不是淺學無知,那就一定是違背古賢的教訓。

三、消耗自身的精神。醫師的職責,首要任務是保全生命,沒有自己站穩腳跟的人,不可能救助別人。《內經》中關於四氣養生、精神調理的諸多篇章,都十分強調怡養的重要性。

故業斯道者,遠酒色財氣,及一切耗心費神之事,養得一片精明,閒來讀書會意,臨症至誠聰明。一遇疑難之疾,方能專心構思,志在必得。如是利濟,始為仁術焉。較之雜務分心,用意膚淺,奚啻霄壤哉?

白話文:

所以從事醫道的人,應該遠離酒、色、財、氣,以及所有消耗心神的事情,保持心神清明。閒暇時閱讀書籍以領會其中的意義,診治病患時要真誠且聰明。一旦遇到困難的疾病,才能專心思考,立志一定要解決。這樣才能真正有益於救死扶傷,才算得上是仁愛的醫術。相比那些因為處理各種雜事而分心,用心淺薄的人,差距何止天壤之別?

2. 論金石

或問曰:金石之藥,埋之不腐,煮之不爛,用能固氣,可以延年;草木之藥,未免腐爛,焉有固駐之功?答曰:金石之藥,其性慓悍,而無津液之潤。人服金石,當壯盛時,未見其害;及其衰弱,毒則發焉。夫壯年氣盛則能制,血旺則能行,故不發也。及其氣虛血衰,不能行制,毒積於臟腑,大患生焉。

白話文:

有人問:金石類的藥物,埋在地裡不會腐爛,煮很久也不會軟爛,因此能夠固攝元氣,可以延年益壽;像草木類的藥物,沒有辦法避免腐敗,怎麼可能有固攝元氣的功效?

回答說:金石類的藥物,藥性強勁霸道,沒有津液的滋潤。人服用金石類的藥物,在身體強壯的時候,不到毒發的時候,是看不到傷害的;等到身體衰弱的時候,毒性就會發作了。壯年人的元氣旺盛,能夠控制金石類藥物的毒性,氣血充沛,就能夠將其運行於體內,因此不會發作。等到元氣虛弱,氣血衰敗,便不能夠運行控制毒性,毒性就會積聚在臟腑之中,以致引發重大的疾病。

何固駐之有?或問曰:亦有未衰弱而石發,何也?答曰:憂恚在心,氣血不宣暢,營衛澀滯,不能行石,熱結不散,隨其所積,發諸癰瘡。又有服石之人,倚石熱而縱欲,恃石勢而啖肥濃,以為奇效,而不知精液潛耗,猛熱遂作,烈火燎原,罕不焦土,問曰:金石之為害若此,農皇何以標之於本經?答曰:大虛積冷之人,不妨暫服,疾愈即止,亦無害也。

白話文:

有什麼能夠固定石發的因素嗎?有人問道:有人身體還沒有衰弱,卻發作了石發,這是為什麼呢?我答道:憂慮怨恨積聚在心中,氣血不能順暢運行,營衛運行受阻,不能夠排出石發的因素,熱量積聚不散,隨著積聚的部位,發作成為癰瘡。還有人服用石發的藥物,依賴石發的熱性而放縱情慾,依靠石發的藥勢而大量食用肥膩的食物,認為這是奇效,卻不知道精液因此而潛在損耗,猛烈熱氣於是產生,大火燎原,很少不變成焦土的。有人問道:金石類的藥物危害如此之大,神農氏為什麼把它們列入本經呢?我答道:體質虛弱多寒的人,服用一段時間是沒有問題的,等疾病痊癒後就停止服用,也不會有害處。

又問曰:石性標悍,臟衰則發,今病者先虛而後服石,豈能制其勢力乎?且未見其害何也?答曰:初服之人,石勢未積,又乘虛冷之體,焉得發邪。又曰:草木自不能久,豈能益人載?答曰:服之不倦,勢力相接,積年之後,必獲大益。夫攻之藥,以疾瘥見功;固駐之方,覺安為效。

形神既寧,則壽命日永矣。

白話文:

又有人問:石頭性情剛烈兇悍,臟腑衰弱的時候就會發病,現在病人先虛弱才服食石藥,難道能控制石藥的剛烈特性嗎?而且為什麼沒有看到石藥的危害呢?答道:剛開始服用的人,石藥的剛烈特性還沒有積累起來,又遇到虛弱寒冷的體質,怎麼會發病呢?

又有人說:草木本身就不能長久存在,怎麼能夠長久益人呢?答道:服食石藥不間斷,石藥的剛烈特性就能不斷接續,積累多年以後,一定會得到很大的益處。那些攻伐疾病的藥物,以疾病痊癒來驗證療效;那些固本扶正的藥方,以感覺舒適為療效。

3. 輕重失宜先後失序

醫貴適中,毋太過,毋不及。用藥失於不及,譬如淺力之弓,取獸百步之外;又如升斗之水,救車薪之火,勢必無濟也。用藥失於太過,譬如牮屋,用機過力,梁柱損裂;又如飲酒過量,嘔吐委頓,有何益乎?徒見其害。二者似是而實謬,為醫不可不知也。治病先表后里,先攻後補,先本後標,先氣後血,此一定之理也。

白話文:

醫術應當恰到好處,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用藥如果不足,就像力量弱的弓,想在百步之外射中獵物;又像用升斗之水,去拯救一車熊熊烈火,肯定無濟於事。用藥如果過度,就像用機器過度用力去拆房屋,導致樑柱損壞裂開;又像飲酒過量,嘔吐不振,有什麼好處呢?只會看到危害。這兩種情況看起來是對的,但實際上是謬誤的,做醫生的不可不知。治療疾病應當先治療表證,再治療裡證;先攻邪,再補正氣;先治根本,再治標症;先治氣,再治血,這是必定不變的道理。

然而有先里後表者,(如痘瘡斑疹不起,用承氣下之。)有表裡並治者,(如傷寒之用大柴胡湯。)有先補後攻者,(古人治大積大聚多用先補後攻。)有攻補並施者,(如枳朮丸、黃龍湯)有先標後本者,(所謂急則先治其標。)有標本並顧者,(如參蘇飲、人參白虎之類。

白話文:

然而,有先治表證後治裡證的(例如痘瘡、斑疹不發作,用承氣湯下瀉治療);有表裡證同時治療的(例如傷寒用大柴胡湯治療);有先補養後攻下的(古人治療大積大聚的疾病,多先用補藥,後用攻藥);有攻補並用的(例如枳朮丸、黃龍湯);有先治標後治本的(所謂緊急情況下先治療標證);有標本證同時兼顧的(例如參蘇飲、人參白虎湯等)。

)有先血後氣者,(如用承氣後用白虎等湯。)有氣血並治並補者。(如通聖散、八珍湯之類。)為醫亦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有些病症會先出現出血症狀,之後再出現氣虛症狀(例如在服用承氣湯後再服用白虎湯等藥方)。有些病症則同時治療氣虛和血虛,同時補益氣血(例如通聖散、八珍湯等藥方)。作為一名醫生,也應該瞭解這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