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崇原

《本草崇原》是清代著名醫藥學家張志聰所著,後由其弟子高世栻續成,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完成。這部著作以闡明《神農本草經》的原理為核心,深入分析藥物的性味與功能,並提出一系列藥理與中醫學理論,對後世中醫藥學的研究與實踐影響深遠。

一、書籍背景與目的

《神農本草經》作為中國醫學藥學的基礎典籍,記載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分為上品、中品和下品,分別對應人體不同層面的調養和治療。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後世對其內容的理解與應用逐漸偏離原意。張志聰在《本草崇原》中,試圖回歸《神農本草經》的本源,旨在解釋其深奧的藥性理論,並透過五運六氣學說結合中醫藥理,闡明草木金石等藥材與人體之間的關係。

書中強調,理解藥性應從天地自然與五行六氣的角度出發,而非僅將藥物視為對症的工具。這一觀點深刻體現了作者對中醫學哲學層面的深入思考,旨在引導讀者不僅知其「用」,更要探其「性」,從而達到「知其性而用之,則用之有本,神變無方」的境界。

二、核心內容與理論

1. 五運六氣與藥性關係

張志聰認為,藥物的性味根源於天地之間的五運六氣,即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這三陰三陽之氣,以及五行(金木水火土)的運行規律。他指出,不同藥物的性味與其所生長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

例如:

  • 人參:「稟天宿之光華,鍾地土之廣厚」,故能「補人之五臟」,其甘中微苦、微寒之性,能「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 甘草:「味甘,氣得其平」,能「調和臟腑,通貫陰陽」,故能「主治五臟六腑之寒熱邪氣」,並「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
  • 石斛:「生於石上,得水長生」,稟「水石之專精而補腎」,同時味甘色黃,能「奪中土之氣化而補脾」,主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

這些藥物的性味透過與自然界的六氣交互作用,使其具備了特定的治療功效,展現了張志聰對藥性本源的深刻洞察。

2. 上品藥與養生

《本草崇原》特別強調上品藥的養生功能。上品藥物通常「無毒」,適合長期服用,其主要目的是「養命延年,益氣輕身,神仙不老」,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預防醫學理念。

書中對上品藥的闡釋,例如:

  • 人參:強調其「久服輕身延年,益智寧神」的功效。
  • 石斛:提及其「強陰益精,濃腸胃」,能助人體水精運行,土氣充盈。
  • 甘草:則有「堅筋骨、倍氣力,久服輕身延年」之效。

這些記載說明上品藥通過調養氣血、強健正氣來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與《神農本草經》「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的理念一脈相承。

3. 藥物性味的細緻解析

張志聰對藥物性味的解釋深入細緻,他認為性味的不同源於自然界五行的變化。

  • 白朮與蒼朮:雖同屬「術」,但「白朮性甘溫,質多脂液,乃調和脾土之藥也」,主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而「蒼朮氣味苦溫,性燥而烈」,「凡欲補脾,則用白朮,凡欲運脾,則用蒼朮」,明確區分了兩者的功用差異。他還特別糾正後人混淆二術的錯誤,指出「白朮之味,實兼甘辛苦三味」,且「止汗唯白朮有此功,用蒼朮反是」。
  • 地黃:「色黃,味甘性寒,稟太陰中土之專精,兼少陰寒水之氣化」,其性「唯下行」,能「填骨髓,長肌肉」。他還提到「生者尤良」,並解釋了生地與熟地的製備方式對藥效的影響,熟地黃「性稍減,補腎相宜」,因其「甘中之苦味盡除,故寒性稍減,蒸熟則黑,故補腎相宜」。
  • 天門冬與麥門冬:兩者皆「稟少陰冬水之精」,但功能側重不同。「麥門冬氣味甘平,質性滋潤,凌冬青翠」,能「助胃補腎」,主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而「天門冬氣味苦平」,「體質多脂,始生高山,蓋稟寒水之氣,而上通於天」,主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屍」,他批判了後世「天門冬補中有瀉,麥門冬瀉中有補」的錯誤觀點。

張志聰在細辛、芍藥、黃連等藥物的闡釋中,也強調了對《神農本草經》原文的忠實,並糾正後世對藥性氣味的誤解,例如他指出細辛「味辛臭香,無毒。主明目利竅」,駁斥了「細辛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閉不通而死」的說法。

4. 藥材製備與應用方法

除了分析藥性,張志聰還記錄了許多藥材的製備方式和應用原則。例如,他提到地黃需要製成熟地以增強其滋補作用;菟絲子需經溫水淘洗與多次曝曬方能發揮最佳療效。他還特別指出,「凡藥皆可煮飲,獨當歸言煮汁飲之者,以中焦取汁變化而赤,則為血。當歸滋中焦之汁以養血,故曰煮汁。謂煮汁飲之,得其專精矣。」這反映了他對藥材炮製與應用細節的重視,認為這能影響藥效的發揮。

在對附子的闡釋中,他強調了附子「本身有一兩餘者,方為有力」,並詳細介紹了其炮製方法:「以刀削去皮臍,剖作四塊,切片,用滾水連泡二次,去鹽味、毒味,曬半燥,於銅器內炒熟用之。」他還批判了後世醫家「以童便煮之」的做法,認為這是「因訛傳訛,習焉不知其非耳」。

三、與《神農本草經》的比較

《本草崇原》作為《神農本草經》的解釋與發展,不僅保留了原書的分類和功能描述,還進一步拓展和細化了其理論。

  • 對藥性理論的闡釋:張志聰以五運六氣學說為核心,深入闡釋了藥性與天地自然規律的契合,使得讀者更易理解其原理,避免了後世醫家「不探其原,只言其治」的弊病。他指出:「後人纂集藥性,不明《本經》,但言某藥治某病,某病須某藥,不探其原,只言其治,是藥用也,非藥性也。知其性而用之,則用之有本,神變無方。」
  • 增補內容與辨析:雖然《本草崇原》以闡明《本經》為核心,但張志聰在其中對後世醫家的某些誤解和偏頗進行了糾正。例如,他將紫蘇從《綱目》的中品改列為上品,並闡明其「通神明,輕身耐老」的養生功效。他還對芍藥的酸寒收斂之說進行了糾正,強調其「苦平」之性,並指出「新產婦人忌用芍藥」的說法是錯誤的。在黃連的闡釋中,他指出「大凡苦寒之藥,多在中品下品,唯黃連列於上品者,陰中有陽,能濟君火而養神也。」同時,他也批評了「黃柏瘡用,一言蔽之」的簡化理解,強調其交濟陰陽、調和水火的廣泛功用。
  • 批判與篩選:張志聰對於一些後世的訛誤和偏頗理解進行了糾正,提出「去偽存真」的態度。他在多處批評了後世醫家「不體經義,不窮物理,相沿去心久矣」、「擅改聖經,誤人最甚」的現象。他甚至直言不諱地指出李東垣、王好古等醫家在藥性發明上的「臆說」和「謬妄之論」,強調「學者看本草發明,當合經論參究,庶不為前人所誤」。這表明他對《本經》的權威性與本源性有著極高的尊重和堅守。

四、對後世的影響

《本草崇原》對於後世中醫藥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理論上的補充與創新:該書將五運六氣學說與藥性學說相結合,為中醫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奠定了基礎。它不僅是對《神農本草經》的深入解讀,更是對中醫藥理學的系統化和哲學化。
  2. 養生理念的傳播:張志聰對上品藥養生功能的重視,以及對「治未病」理念的闡發,促進了中醫養生理論的發展,使人們更加關注藥物在預防疾病和延年益壽方面的作用。
  3. 藥材應用的規範化:書中詳細的藥材性味解析、製備與使用方法,為後世臨床應用提供了可靠參考,有助於糾正藥物誤用、濫用的現象,提升中醫藥的療效與安全性。
  4. 學術精神的啟示:張志聰在書中展現的嚴謹考證、批判繼承的學術精神,對後世中醫學者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強調「學者能於此會悟之,則神農觀天察地窮理盡性之學,庶幾近之」,鼓勵學者深入探究醫學本源,而非盲目遵從俗說。

五、結語

《本草崇原》是一部集哲學思考與實用知識於一體的醫藥學經典。張志聰通過闡釋《神農本草經》,進一步完善了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系,並提出了回歸自然、遵循天地規律的治療觀點。該書不僅是對傳統本草學的延續,更是一次創新性的突破,為後世中醫藥學的理論與實踐指明了方向。正如書末王琦所跋:「學者苟能依此而詳繹之,舉一反三,引伸觸類,自可以入烈山氏之藩籬,而得其妙用,視彼因陋就簡之徒,雜採世俗之說,以處方定劑者,其得失不大有逕庭耶。」這部著作的價值在於其對中醫本源的堅守和對後世的啟迪,對於學習和研究中醫藥學的人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寶典。


卷上 本經上品 (1)

卷上 本經上品 (2)

卷上 本經上品 (3)

卷上 本經上品 (4)

卷上 本經上品 (5)

卷上 本經上品 (6)

卷上 本經上品 (7)

卷上 本經上品 (8)

卷上 本經上品 (9)

卷上 本經上品 (10)

卷上 本經上品 (11)

卷上 本經上品 (12)

卷上 本經上品 (13)

卷上 本經上品 (14)

卷上 本經上品 (15)

卷上 本經上品 (16)

卷上 本經上品 (17)

卷上 本經上品 (18)

卷上 本經上品 (19)

卷上 本經上品 (20)

卷上 本經上品 (21)

卷上 本經上品 (22)

卷上 本經上品 (23)

卷上 本經上品 (24)

卷上 本經上品 (25)

卷上 本經上品 (26)

卷上 本經上品 (27)

卷上 本經上品 (28)

卷上 本經上品 (29)

卷上 本經上品 (30)

卷上 本經上品 (31)

卷上 本經上品 (32)

卷上 本經上品 (33)

卷上 本經上品 (34)

卷上 本經上品 (35)

卷上 本經上品 (36)

卷上 本經上品 (37)

卷上 本經上品 (38)

卷上 本經上品 (39)

卷上 本經上品 (40)

卷上 本經上品 (41)

卷中 本經中品 (1)

卷中 本經中品 (2)

卷中 本經中品 (3)

卷中 本經中品 (4)

卷中 本經中品 (5)

卷中 本經中品 (6)

卷中 本經中品 (7)

卷中 本經中品 (8)

卷中 本經中品 (9)

卷中 本經中品 (10)

卷中 本經中品 (11)

卷中 本經中品 (12)

卷中 本經中品 (13)

卷中 本經中品 (14)

卷中 本經中品 (15)

卷中 本經中品 (16)

卷中 本經中品 (17)

卷中 本經中品 (18)

卷中 本經中品 (19)

卷中 本經中品 (20)

卷中 本經中品 (21)

卷中 本經中品 (22)

卷中 本經中品 (23)

卷中 本經中品 (24)

卷中 本經中品 (25)

卷中 本經中品 (26)

卷中 本經中品 (27)

卷中 本經中品 (28)

卷中 本經中品 (29)

卷中 本經中品 (30)

卷中 本經中品 (31)

卷中 本經中品 (32)

卷中 本經中品 (33)

卷中 本經中品 (34)

卷下 本經下品 (1)

卷下 本經下品 (2)

卷下 本經下品 (3)

卷下 本經下品 (4)

卷下 本經下品 (5)

卷下 本經下品 (6)

卷下 本經下品 (7)

卷下 本經下品 (8)

卷下 本經下品 (9)

卷下 本經下品 (10)

卷下 本經下品 (11)

卷下 本經下品 (12)

卷下 本經下品 (13)

卷下 本經下品 (14)

卷下 本經下品 (15)

卷下 本經下品 (16)

卷下 本經下品 (17)

卷下 本經下品 (18)

卷下 本經下品 (19)

卷下 本經下品 (20)

卷下 本經下品 (21)

卷下 本經下品 (22)

卷下 本經下品 (23)

卷下 本經下品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