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張志聰歿而書未成,後由弟子高世栻續成

《本草崇原》~ 卷上 本經上品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本經上品 (2)

1. 白朮

氣味甘溫,無毒。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術始出南鄭山谷,今處處有之,以嵩山、茅山及野生者為勝。其根皮黃,肉白,老則蒼赤,質多膏液,有赤白二種。《本經》未分,而漢時仲祖湯方始有赤朮、白朮之分,二術性有和暴之殊,用有緩急之別。)

白話文:

這項技術最初出自南鄭山谷,現在各地都有,以嵩山、茅山和野生的為佳。它的根皮是黃色的,肉是白色的,老了就變成青紅色,質地很油膩,有赤白兩種。《本經》沒有區分,而漢朝仲祖湯方始有赤朮、白朮之分,赤朮和白朮的性質有和緩和暴烈的區別,使用上也有緩急之別。

(按:《本經》單言曰術,確是白朮一種,蒼朮固不可以混也,試取二術之苗、葉、根、莖、性、味察之,種種各異。白朮近根之葉,每葉三岐,略似半夏,其上葉絕似棠梨葉,色淡綠不光。蒼朮近根之葉,作三五叉,其上葉則狹而長,色青光潤。白朮莖綠,蒼朮莖紫。白朮根如人指,亦有大如拳者,皮褐色,肉白色,老則微紅。

白話文:

《本經》一書中單獨提到的術,確實是白朮的一種,蒼朮絕對不可以混淆。我們試著取白朮和蒼朮的苗、葉、根、莖、性質、味道來觀察,各種各樣都不同。白朮近根的葉子,每片葉子有三個分叉,略微像半夏,其上方的葉子完全像棠梨葉,顏色淡綠不光亮。蒼朮近根的葉子,呈三到五個分叉,其上方的葉子狹長,顏色青綠光潤。白朮的莖是綠色的,蒼朮的莖是紫色的。白朮的根像人的手指,也有大如拳頭的,皮是褐色,肉是白色,老了之後略微發紅。

蒼朮根如老薑狀,皮色蒼褐,肉色黃,老則有硃砂點。白朮味始甘,次微辛,後乃有苦。蒼朮始甘,次苦,辛味特勝。白朮性和而不烈,蒼朮性燥而烈,並非一種可知。後人以其同有術名,同主脾胃,其治風寒濕痹之功亦相近,遂謂《本經》兼二術言之,蓋未嘗深辯耳;觀《本經》所云止汗二字,唯白朮有此功,用蒼朮反是寫得相混耶。

白話文:

蒼朮的根部形狀像老薑,表皮呈蒼褐色,內部黃色,老的蒼朮會有硃砂點。白朮的味道先甘,然後微辛,最後纔有苦味。蒼朮的藥性先苦,最後甘和,辛味較明顯。白朮的藥性平和而不強烈,蒼朮的藥性燥烈,這兩種藥物並非一種,不能混為一談。後人由於它們同有「朮」這個名稱,並且都能治療脾胃病,它們在治療風寒濕痹方面也有相似的功效,因此認為《本經》包括蒼朮和白朮兩種藥。但實際上《本經》中所說的「止汗」,只有白朮有這個功效,如果用蒼朮,反而會加重出汗,明顯是錯誤的。

白朮之味,《本經》云苦,陶弘景雲甘,甄權云甘辛,張杲云味苦而甘,今取浙中所產白朮嘗之,實兼甘辛苦三味。夏採者,辛多甘少,冬採者,甘多辛少,而後皆歸於苦。是知諸說各舉其偏,而未及乎全也。隱菴於《本經》原文定苦字為甘字,爰以白朮為調和脾土之品,甘是正味,苦乃兼味,故採弘景之說,以訂正之耳。)

白話文:

白朮的味道,《本經》說它是苦的,陶弘景說它是甘的,甄權說它是甘辛的,張杲說它的味道是苦而甘的。如今取浙江中部所產的白朮嚐一嚐,實際兼有甘、辛、苦三種味道。夏天採摘的,辛辣味多,甘味少;冬天採摘的,甘味多,辛辣味少;而後者都歸於苦味。由此可知,各種說法各執一偏,而沒有兼顧全面。隱菴在《本經》原文中將“苦”字改為“甘”字,便以白朮為調和脾土的藥物,甘是正味,苦是兼味,所以採用陶弘景的說法,以糾正它。

白朮氣味甘溫,質多脂液,乃調和脾土之藥也。主治風寒濕痹者,《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白朮味甘,性溫,補益脾土,土氣運行,則肌肉之氣外通皮膚,內通經脈,故風寒濕之痹證皆可治也。夫脾主肌肉,治死肌者,助脾氣也。又脾主四肢,痙者,四肢強而不和。

白話文:

白朮具有甘甜溫和的氣味,其質地柔軟且富含油脂,是一種調理脾土的藥物。用來治療風寒濕痹症,《素問·痹論》中說:當風、寒、濕三種病邪同時侵襲人體,就會合為痹症。白朮味甘,性溫,可以補益脾土,當脾氣運行暢通時,肌肉之氣就能外通皮膚,內通經脈,因此可以治療風寒濕痹症。脾主肌肉,治療死肌的方法是幫助脾氣運轉。此外,脾也主四肢,痙症是四肢強直而不協調的病症。

脾主黃色,疸者,身目黃而土虛。白朮補脾,則痙疸可治也。止汗者,土能勝濕也。除熱者,除脾土之虛熱也。消食者,助脾土之轉運也。作煎餌者,言白朮多脂,又治脾土之燥,作煎則味甘溫而質滋潤,土氣和平矣。故久服則輕身延年不飢。

白話文:

脾臟主司黃色。患上黃疸的人,身體和眼睛都會發黃,這是因為脾臟虛弱所致。白朮具有補益脾臟的作用,可以治療痙疸。止汗是由於脾臟能勝過濕氣。除熱是指消除脾臟虛熱。消食是指幫助脾臟運化食物。將白朮做成煎服的餌藥,是因為白朮油脂豐富,又能治療脾臟燥熱,做成煎服的餌藥,味道甘溫,質地滋潤,可以使脾氣平和。所以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延年益壽,而且不會飢餓。

愚按:太陰主濕土而屬脾,為陰中之至陰,喜燥惡濕,喜溫惡寒。然土有濕氣,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發生萬物。若過於炎燥,則止而不行,為便難脾約之證。白朮作煎餌,則燥而能潤,溫而能和,此先聖教人之苦心,學者所當體會者也。

白話文:

我認為:太陰主司濕土而屬脾臟,是最陰中的陰,喜歡乾燥討厭濕氣,喜歡溫暖討厭寒冷。但是,土壤要有濕氣,才能灌溉四面八方,就像土地有了雨露,才能孕育萬物。如果過於炎熱乾燥,就會停止運作,出現便祕、脾臟收縮的症狀。白朮煎成膏藥,既乾燥又能滋潤,溫暖又能調和,這是先聖教導人們的良苦用心,是學習者應該體會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