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張志聰歿而書未成,後由弟子高世栻續成

《本草崇原》~ 序

回本書目錄

1.

《神農本草》謂之《本經》,計三百六十五種,以應周天之數。上品一百二十五種為君,無毒。主久服,養命延年,益氣輕身,神仙不老。中品一百二十種為臣,或有毒,或無毒。主通調血氣,卻邪治病。下品一百二十種為佐使,或有毒,或無毒,或大毒。主除寒熱邪氣,破積聚癥瘕,中病即止。

夫天地開闢,草木始生。農皇仰觀天之六氣,俯察地之五行。六氣者,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三陰三陽是也。五行者,甲己運土,乙庚運金,丙辛運水,丁壬運木,戊癸運火,五運五行是也。本五運六氣之理,辨草木金石蟲魚禽獸之性,而合人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寒熱升降補瀉之治。天地萬物,不外五行。

其初產也,有東南西北中之五方。其生育也,有春夏秋冬長夏之五時。其形有青黃赤白黑之五色,其氣有臊焦香腥腐之五臭,其質有酸苦甘辛鹹之五味。著為藥性,開物成務,傳於後世,詞古義深,難於窺測。後人纂集藥性,不明《本經》,但言某藥治某病,某病須某藥,不探其原,只言其治,是藥用也,非藥性也。知其性而用之,則用之有本,神變無方。

襲其用而用之,則用之無本,窒礙難通。余故詮釋《本經》,闡明藥性,端本五運六氣之理,解釋詳備。俾上古之言,瞭如指掌。運氣之理,炳如日星,為格物致知,三才合一之道。其後人之不經臆說,逐末忘本者,概置勿錄。學者能於此會悟之,則神農觀天察地窮理盡性之學,庶幾近之。

後世之書,有涉訛謬者,屏棄勿道,可也。

白話文:

《神農本草》這本書,又被稱為《本經》,總共記載了三百六十五種藥材,這是為了對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天數。其中,上品藥材有一百二十五種,這些藥材沒有毒性,主要用於長期服用,可以滋養生命、延年益壽、增強體力、使身體輕盈,甚至達到像神仙一樣不老的效果。中品藥材有一百二十種,有些有毒,有些沒有毒,主要用於疏通和調節氣血,驅除邪氣,治療疾病。下品藥材有一百二十種,有些有毒,有些沒有毒,甚至有些有劇毒,主要用於去除寒熱邪氣,消除體內積聚的腫塊,只要疾病得到控制就應該停止使用。

天地開創之初,草木開始生長。農皇(指神農氏)抬頭觀察天空中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低頭觀察大地上五種不同的物質運行。所謂的六氣,指的是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也就是三陰三陽;而五行,指的是甲己屬土,乙庚屬金,丙辛屬水,丁壬屬木,戊癸屬火,這就是五運五行。根據五運六氣的道理,辨別草木、金石、蟲魚、禽獸的屬性,並與人體的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相結合,從而有了寒熱溫涼、升降補瀉的治療方法。天地萬物,都離不開五行。

起初,這些藥材產自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它們的生長有春夏秋冬長夏五個時令;它們的形態有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它們的氣味有臊、焦、香、腥、腐五種臭味;它們的本質有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將這些特性歸納為藥性,以此來開拓事物、成就功業,並傳給後代,但由於文字古老,含義深奧,難以理解。後人編纂藥性時,不理解《本經》的原理,只是簡單地說某種藥材治療某種疾病,某種疾病需要用某種藥材,不去探究藥理的根本,只說它能治病,這只是在使用藥材,而不是了解藥性。如果了解了藥性再使用,就能夠用得其本,變化無窮。

如果只是照搬前人的用法,而不了解藥性,就會用得沒有根據,產生阻礙,難以變通。因此,我重新詮釋《本經》,闡明藥性,以五運六氣的道理為根本,進行詳細的解釋。讓上古的學說,像指著手掌一樣清晰明瞭,讓運氣的道理,像太陽和星星一樣明亮。這就是探究事物原理,獲得知識,達到天、地、人三者合一的途徑。至於後人那些沒有根據的臆測,捨本逐末的說法,一概不予收錄。學者如果能夠理解這些道理,那麼就接近了神農氏觀察天地、窮究事物原理的學問了。

後世的書籍,如果內容有錯誤,應該摒棄,不要提及,這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