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張志聰歿而書未成,後由弟子高世栻續成

《本草崇原》~ 卷上 本經上品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本經上品 (3)

1. 蒼朮(附)

氣味苦溫,無毒。主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白話文:

這種草藥味道苦且性溫,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風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僵硬壞死、抽搐和黃疸,可以清熱並幫助消化,可用來製作煎煮的食物或藥材。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健、延長壽命並且不易感到飢餓。

白朮性優,蒼朮性劣,凡欲補脾,則用白朮,凡欲運脾,則用蒼朮,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如補多運少,則白朮多而蒼朮少。運多補少,則蒼朮多而白朮少。品雖有二,實則一也。

白話文:

白朮的性能優良,蒼朮的性能較差。凡是想補益脾臟的,就使用白朮;凡是想運化脾臟的,就使用蒼朮;想補益和運化兼顧的,就兩種藥同時使用。如果要補益的多,運化的少,就使用白朮多而蒼朮少;如果要運化的多,補益的少,就使用蒼朮多而白朮少。雖然兩者性質不同,實際上卻是一體的。

《本經》未分蒼白,而仲祖《傷寒》方中,皆用白朮,《金匱》方中,又用赤朮,至陶弘景《別錄》,則分而為二,須知赤白之分,始於仲祖,非弘景始分之也。赤朮,即是蒼朮,其功用與白朮略同,故仍以《本經》術之主治為本,但白朮味甘,蒼朮兼苦,白朮止汗,蒼朮發汗,故止汗二字,節去不錄。後人謂:蒼朮之味苦,其實蒼朮之味,甘而微苦。

白話文:

《本經》並沒有區分蒼朮和白朮,但仲祖的《傷寒》方中都使用白朮,《金匱》方中又使用赤朮,到了陶弘景的《別錄》,才將其分為兩種。必須知道赤朮和白朮的區分,是始於仲祖,而不是陶弘景。赤朮就是蒼朮,它的作用與白朮大致相同,所以仍然以《本經》術之主治為基礎。但白朮味甘,蒼朮兼苦,白朮止汗,蒼朮發汗,所以「止汗」兩個字就刪去不記載了。後人說蒼朮味苦,實際上蒼朮的味道是甘而微苦的。

2. 薯蕷

氣味甘平,無毒。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

白話文:

中藥甘平,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內傷,補養虛弱的人,去除寒熱邪氣,補益中氣,增強體力,增長肌肉,強壯陰精。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耳聰目明,身體輕盈不飢餓,延緩衰老。

(薯蕷即今山藥,因唐代宗名預,避諱改為薯藥,又因宋英宗名署,避諱改為山藥。始出嵩高山谷,今處處有之,入藥野生者為勝。種薯蕷法,以杵打穴,截塊投於杵穴之中,隨所杵之竅而成形,如預備署,所因名薯蕷也,今時但知山藥,不知薯蕷矣。)

白話文:

薯蕷就是現在的山藥,因為唐代宗名為預,為了避諱改為薯藥,又因為宋英宗名為署,避諱改為山藥。薯蕷最早出產於嵩高山谷,現在各地都有種植,但是用於入藥的還是野生薯蕷為最佳。種植薯蕷的方法是,用杵打出洞穴,將薯蕷塊截斷投進杵穴中,薯蕷會隨著杵打出的洞穴成形,就像預先寫好署這個字,因此得名薯蕷。現在的人只知道山藥,卻不知道薯蕷了。

山藥氣味甘平,始出中嶽,得中土之專精,乃補太陰脾土之藥,故主治之功皆在中土。治傷中者,益中土也。補虛羸者,益肌肉也。除寒熱邪氣者,中土調和,肌肉充足,則寒熱邪氣自除矣,夫治傷中,則可以補中而益氣力。補虛羸,則可以長肌肉而強陰。陰強,則耳目聰明。氣力益,則身體輕健,土氣有餘,則不飢而延年。

白話文:

山藥味甘、性平,產自中嶽一帶,得中土精華,是補益脾土的良藥,所以它的藥效主要在脾土部位。對於治療中土受傷,是益壯脾土。對於補益虛弱的人,益補肌肉。對於去除寒熱邪氣,脾土調和,肌肉充盈,寒熱邪氣自然就會消除了。而且,治療中土受傷,可以補益中氣,增加體力。補益虛弱的人,可以增強肌肉,壯大陰氣。陰氣強盛,耳目就會聰明。體力增強,身體就會輕捷健康。脾土之氣充足有餘,就不會感到飢餓,延年益壽。

凡柔滑之物,損即腐壞,山藥切塊,投於土中,百合分瓣種之,如種蒜法,地黃以根節多者,寸斷埋土中,皆能生長。所以然者,百合得太陰之天氣,山藥、地黃得太陰之地氣也。

白話文:

凡柔軟滑潤的東西,被損壞就會腐壞。山藥切成塊狀,埋入土中,百合分成小瓣種下,就像種植蒜頭一樣。地黃選擇根莖多的地方,切成一寸長埋入土中,都能生長。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百合適應寒涼的氣候,山藥和地黃都生長在地下,適應涼性的土地。

3. 石斛

氣味甘平,無毒。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久服,厚腸胃。

白話文:

這東西味道甘淡,沒有毒性。主要能治療內傷,去除風濕,調理氣機,補充五臟的虛弱和勞損導致的消瘦,能夠增強體力並提升精氣。長期服用的話,可以增強腸胃的功能。

(石斛始出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今荊襄、漢中、廬州、台州、溫州諸處皆有。一種形如金釵,謂之釵石斛,為俗所尚,不若川地產者,其形修潔,莖長一二尺,氣味清疏,黃白而實,入藥最良。其外更有木斛,長而中虛,不若川石斛之中實也。又有麥斛,形如大麥,累累相連,頭生一葉,其性微冷。

白話文:

石斛最初出產在六安山谷水旁的石頭上,現在荊襄、漢中、廬州、台州、溫州等地都有。有一種形狀像金釵,稱為釵石斛,很受人們的喜愛,但不如川地產的石斛好。川石斛的形狀修長整潔,莖長一、兩尺,氣味清淡疏散,黃白色而結實,是入藥的最佳選擇。此外,還有一種木斛,形狀細長而中間空虛,不如川石斛的裡面結實。還有一種麥斛,形狀像大麥,一顆一顆連接在一起,頭上生有一片葉子,性情略微寒冷。

又有竹葉斛,形如竹,節間生葉。又有雀髀斛,莖大如雀之髀,葉在莖頭,性皆苦寒,不堪用之。石斛叢生石上,其根糾結,莖葉生皆青翠。干則黃白而軟,折之懸掛屋下,時灌以水,經年不死,俗呼為千年潤。)

白話文:

還有竹葉斛,形狀像竹子,節間長出葉子。還有雀髀斛,莖大像麻雀的大腿,葉子長在莖頂,性味都苦寒,不能用。石斛生長在石頭上,根部互相纏結,莖葉都很青翠。乾燥後變成黃白色而且柔軟,把它折斷後懸掛在屋簷下,經常澆水,可以活很多年,俗稱為「千年潤」。

(愚按:今之石斛,其味皆苦,無有甘者,須知《本經》諸味,皆新出土時味也,干則稍變矣。善讀聖經,當以意會之。)

白話文:

(我認為:當今的石斛,味道都是苦的,沒有甘甜的。必須知道《本經》中記載的各種藥物的味道,都是 تازه採收時的原始味道,一旦乾燥後,味道就會略有不同。在閱讀經典時,應該用心領會其中的深意。)

石斛生於石上,得水長生,是稟水石之專精而補腎。味甘色黃,不假土力,是奪中土之氣化而補脾。斛乃量名,主出主入,治傷中者,運行其中土也。除痹者,除皮脈肉筋骨五臟外合之痹證也。夫治傷中則下氣,言中氣調和,則邪氣自下矣。除痹則補五臟虛勞羸瘦,言邪氣散除,則正氣強盛矣,脾為陰中之至陰,故曰強陰。

腎主藏精,故曰益精。久服則土氣運行,水精四布,故厚腸胃。

白話文:

石斛生長在石頭上,依靠水生長,它吸收了水和岩石的精華,能夠補腎。它的味道甘甜,顏色黃色,不需要依靠土壤生長,它奪取了中土之氣,能夠補脾。斛是容量的名稱,它主管出入,用來治療傷中的患者,運行中土之氣。除痹就是去除皮脈、肌肉、筋骨和五臟外合的痹證。治療傷中就要讓中氣和順,邪氣自然就會消散。去除痹證就要補益五臟虛勞、羸瘦,邪氣散除,正氣就會強盛。脾是陰中之至陰,所以說強陰。

《本經》上品,多主除痹,不曰風寒濕,而但曰痹者,乃五臟外合之痹也。蓋皮者,肺之合。脈者,心之合。肉者,脾之合。筋者,肝之合。骨者,腎之合。故除痹即所以治五臟之虛勞羸瘦,是攻邪之中而有補益之妙用。治傷中即所以下氣,是補益之中而有攻邪之神理云。

白話文:

《本經》中上品,大多用於消除關節疾病,沒有說是風寒濕造成的,而只說是痹,這是因為它是五臟相互結合導致的痹症。皮膚是肺的相互作用,脈絡是心的相互作用,肌肉是脾的相互作用,筋腱是肝的相互作用,骨骼是腎的相互作用。因此,消除痹症就是用來治療五臟虛弱、勞累、瘦弱,這是攻邪之中有補益的妙用。治療傷中,也就是用來瀉火,這是補益之中有攻邪的神妙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