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張志聰歿而書未成,後由弟子高世栻續成

《本草崇原》~ 卷下 本經下品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本經下品 (15)

1. 白芨根

氣味苦平,無毒。主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去,痱緩不收。

(白芨近道處處有之,春生苗,葉如生薑藜蘆,三四月抽出一臺,開花紅紫色,長寸許,中心吐舌,宛若草蘭,今浙人謂之箬蘭。花後結實,七月中熟,黃黑色,根似菱,黃白色,有三角節,間有毛,可為末作糊,性稠黏難脫。)

白話文:

白芨在靠近道路的地方很常見,春天發芽,葉子像生薑和蘆薈,三四月份抽出一枝花葶,開花紅紫色,長約一寸,花心吐舌,就像草蘭花一樣,如今浙江人把它稱為箬蘭。花後結出果實,七月中旬成熟,果實呈黃黑色,根像菱角,黃白色,有三角形節,間有茸毛,可以磨成粉末做成糊,這種糊稠黏難以脫落。

白芨氣味苦平,花紅根白,得陽明少陰之氣化。少陰主藏精,而精汁生於陽明,故主治癰腫惡瘡,賊風痱緩諸證。

白話文:

白芨的氣味苦且性平,花是紅色的,根是白色的,它吸收了陽明與少陰之氣。少陰主藏精,而精汁生於陽明,因此白芨主治癰瘡、惡瘡,以及風熱、痱子、緩急疼痛等症狀。

2. 白蘞根

氣味苦平,無毒。主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帶下赤白。

白蘞《本經》名白草,近道處處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蔓延赤莖,葉如小桑,五月開花,七月結實,根如雞鴨卵而長,三五枚同一窠,皮黑肉白。一種赤蘞,皮肉皆赤,而花實功用相同。)

白話文:

白蘞在《本經》中又名白草,在靠近山林的地方到處都有,在二月的時候生長出幼苗,多生長在森林中,枝莖為赤紅色的,葉子如同小桑葉,在五月開花,在七月結果,根像雞蛋或鴨蛋大小且較長,三到五個根莖生長在同一個土窠裡,表皮是黑色的,內部肉質為白色的。還有一種是赤蘞,表皮和肉質都是紅色的,而它們的花和果實的功效作用是一樣的。

斂者,取秋金收斂之義,古時用此藥敷斂癰毒,命名蓋以此。有赤白二種,賦稟與白芨相同,故主治不甚差別。白芨得陽明少陰之精汁,收藏於下,是以作糊稠黏。白蘞乃蔓草,性唯上延,而津液濡上,故兼除熱清目,小兒驚癇,及女子陰中腫痛,帶下赤白。又,治溫瘧者,主清下焦之熱,其性從下而上也。

白話文:

斂者,取秋金收斂之意,古時用此藥敷收癰毒,命名蓋以此,有赤白二種,賦稟與白芨相同,故主治不甚差別。白芨得陽明少陰之精汁,收藏於下,是以作糊稠黏。白蘞乃蔓草,性唯上延,而津液濡上,故兼除熱清目,小兒驚癇,及女子陰中腫痛,帶下赤白。又治溫瘧者,主清下焦之熱,其性從下而上也。

3. 鬼臼

氣味辛溫,有毒。主治殺蟲毒,鬼疰精物,辟惡氣,不祥,逐邪,解百毒。

鬼臼《本經》名九臼,《別錄》名天臼。出九真山谷及冤句、荊州、峽州、襄州,近以錢塘餘杭徑山者為上,生深山岩石之陰。其葉六出或五出,如雁掌,莖端一葉如傘,且對東向,暮則西傾,蓋隨日出沒也。花紅紫如荔枝正在葉下,常為葉所蔽,未常見日,故俗名羞天花。

白話文:

鬼臼:「本經」中稱為九臼,「別錄」中稱為天臼。出產於九真山谷和冤句、荊州、峽州、襄州。最近以錢塘餘杭徑山產的最為優良。生長在深山岩石的陰面。它的葉子有六出或五出,像大雁的腳掌,莖端有一片葉子像傘,而且總是朝向東方,到了晚上就朝向西方,這大概是因為它隨著太陽的出沒而變化。花朵紅紫色,像荔枝一樣,長在葉子下面,常常被葉子遮蔽,所以很少見到太陽,因此俗稱羞天花。

一年生一莖,莖枯則作一臼,新根次年另生,則舊根中腐,新陳相易,九年乃作九臼,九臼者有神,根形如蒼朮黃精之岐曲,以連生臼竅為別也,臼形如馬眼,故《本經》又名馬眼。)

白話文:

它每年長出一莖,莖枯萎後形成一個臼形物,新的根在第二年長出,那麼舊根的中央就會腐朽,如此新陳代謝,九年後就會形成九個臼,這九個臼具有靈性,根的形狀像蒼朮和黃精一樣曲折,但與它們的不同在於連續生出的臼形孔洞,臼的形狀像馬的眼睛,因此《本經》又稱它為馬眼。

鬼臼以九臼者為良,故名九臼。九,老陽之數也。陽者,天氣也。故《別錄》名天臼,氣味辛溫,稟太陽陽熱乾金之氣,故主殺蟲毒鬼痊精物,及惡氣不祥,並逐邪解百毒。《金匱》方治傷寒,令愈不復者,助太陽之氣也。蓋陽氣者,若天與日,此花隨天日旋轉,而又不見天日,猶天德唯藏,不自明也。

白話文:

鬼臼以有九個花托的為佳,所以取名為九臼。九,是老陽的數目。陽氣,就是天上的氣。因此《別錄》稱它為天臼,氣味辛溫,稟承太陽陽熱乾金之氣,所以可以殺蟲毒鬼痊精物,以及邪魔不祥,並可逐邪解百毒。《金匱》方用它來治療傷寒,能夠使人痊癒不再發作,是它能幫助太陽之氣的緣故。陽氣就像天與日,此花隨著天日旋轉,但又不見天日,就像天的德行只能隱藏,不能自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