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張志聰歿而書未成,後由弟子高世栻續成

《本草崇原》~ 卷中 本經中品 (7)

回本書目錄

卷中 本經中品 (7)

1. 木通

氣味辛平,無毒。主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去惡蟲。

(木通《本經》名通草,莖中有細孔,吹之兩頭皆通,故名通草。除士良撰《食性本草》改為木通,今藥中復有所謂通草,乃是古之通脫木也,與此不同。始出石城山谷及山陽,今澤潞、漢中、江淮、湖南州郡皆有,繞樹藤生,傷之有白汁出,一枝五葉,莖色黃白,干有小大,傷水則黑,黑者勿用。)

木通藤蔓空通,其色黃白,氣味辛平,稟土金相生之氣化,而通關利竅之藥也。稟土氣,故除脾胃之寒熱。藤蔓空通,故通利九竅、血脈、關節。血脈通而關竅利,則令人不忘。稟金氣,故去惡蟲。

防己、木通皆屬空通蔓草。防己取用在下之根,則其性自下而上,從內而外。木通取用在上之莖,則其性自上而下,自外而內,此根升梢降,一定不易之理。後人用之,主利小便,須知小便不利,亦必上而後下,外而後內也。

白話文:

木通的味道是辛辣平和的,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去除脾胃的寒熱之氣,疏通九竅、血脈和關節,使人增強記憶力,還能驅除惡蟲。

(《本經》稱木通為通草,因為它的莖中有細孔,吹氣時兩端都能暢通,所以得名通草。但除士良在《食性本草》中將其改名為木通。現在藥材中也有所謂的通草,其實是古代的通脫木,和這裡說的木通不一樣。木通最早產於石城山谷和山陽一帶,現在澤潞、漢中、江淮、湖南等地區也有,它是一種纏繞樹木生長的藤蔓,受傷時會流出白色汁液,一枝通常有五片葉子,莖的顏色是黃白色,乾燥後有粗細之分,碰到水會變黑,變黑的就不要使用。)

木通的藤蔓內部是空心的,顏色黃白,味道辛辣平和,它稟賦了土金相生的氣化,所以是能疏通關節和竅穴的藥物。它稟賦了土氣,所以能去除脾胃的寒熱。藤蔓內部空通,所以能疏通九竅、血脈和關節。血脈暢通,關竅疏利,人就能增強記憶力。稟賦了金氣,所以能驅除惡蟲。

防己和木通都是屬於空心的藤蔓植物。防己取用的是地下的根部,所以藥性是由下往上,從內而外發揮作用。木通取用的是地上的莖部,所以藥性是由上往下,從外而內發揮作用,這是根往上升,梢往下沉,一定不會改變的道理。後世的人用它來治療小便不利,要知道小便不利,也一定是先從上往下,由外而內疏通。

2. 葛根

氣味甘辛平,無毒。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

(葛處處有之,江浙尤多,春生苗,延引藤蔓,其根大如手臂,外色紫黑,內色潔白,可作粉食,其花紅紫,結實如黃豆莢,其仁如梅核,生嚼腥氣。《本經》所謂葛谷者是也。)

葛根延引藤蔓,則主經脈,甘辛粉白,則入陽明,皮黑花紅,則合太陽,故葛根為宣達陽明中土之氣,而外合於太陽經脈之藥也。主治消渴身大熱者,從胃府而宣達水穀之津,則消渴自止,從經脈而調和肌表之氣,則大熱自除。治嘔吐者,和陽明之胃氣也,治諸痹者,和太陽之經脈也。

起陰氣者,藤引蔓延,從下而上也,解諸毒者,氣味甘辛,和於中而散於外也。元人張元素曰:葛根為陽明仙藥,若太陽初病,未入陽明,而頭痛者,不可便用升麻、葛根,用之反引邪入陽明,為引賊破家也。愚按:仲祖《傷寒論》方有葛根湯,治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

又治太陽與陽明合病。若陽明本病,只有白虎、承氣諸湯,並無葛根湯證,況葛根主宣通經脈之正氣以散邪,豈反引邪內入耶。前人學不明經,屢為異說。李時珍一概收錄,不加辯證,學者看本草發明,當合經論參究,庶不為前人所誤。

(盧子由曰:《本經》痹字與風寒濕相合之痹不同,如消渴、身熱、嘔吐及陰氣不起,與諸毒皆痹也,故云諸痹。)

白話文:

葛根的味道甘甜辛辣,性質平和,沒有毒性。主要能治療口渴(消渴)、身體發高燒、嘔吐、各種麻木疼痛的症狀(諸痹),並能振奮男性生殖機能(起陰氣),以及解除各種毒素。

葛這種植物到處都有,尤其在江蘇、浙江一帶特別多。春天長出嫩芽,然後蔓延成藤蔓,它的根像手臂一樣粗大,外皮呈紫黑色,內部則是潔白的,可以磨成粉食用。它的花朵是紅紫色的,結的果實像黃豆莢,裡面的種子像梅子核,生吃帶有腥味。《本經》所說的「葛谷」指的就是這個。

葛根的藤蔓是蔓延生長的,所以它主要作用於經脈。葛根味道甘甜辛辣,磨成粉後是白色的,所以它能進入陽明經。葛根外皮呈黑色,花朵呈紅色,所以它與太陽經相合。因此,葛根是能疏通陽明經的中氣,並向外與太陽經脈相合的藥物。它之所以能治療口渴和身體發高燒,是因為它能從胃部宣發水穀的津液,這樣口渴自然就止住了;它也能從經脈調和肌膚表面的氣,這樣發燒自然就消退了。它能治療嘔吐,是因為它能調和陽明經的胃氣;它能治療各種麻木疼痛的症狀(諸痹),是因為它能調和太陽經的經脈。

所謂能振奮男性生殖機能(起陰氣),是因為葛根的藤蔓能從下向上蔓延生長;所謂能解除各種毒素,是因為它味甘辛,能調和體內之氣,並將毒素散發到體外。元朝的張元素說:葛根是治療陽明經疾病的仙藥。如果太陽經的疾病剛剛開始,還沒進入陽明經,只是頭痛的話,就不應該隨便使用升麻、葛根,用了反而會把邪氣引入陽明經,就像引狼入室一樣。我認為,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葛根湯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太陽經的疾病,症狀是脖子和背部僵硬不舒服、沒有汗、怕風。

葛根湯也能治療太陽經與陽明經合併的疾病。如果單純是陽明經的疾病,就只有使用白虎湯、承氣湯等,而沒有使用葛根湯的症狀。而且,葛根主要是宣通經脈的正常氣機來驅散邪氣,怎麼會反而把邪氣引入體內呢?前人因為沒有弄懂經絡的原理,所以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說法。李時珍把這些說法都收錄了,卻沒有加以辯證,後學者閱讀《本草發明》時,應該結合經絡理論深入研究,這樣才不會被前人的錯誤觀點所誤導。

(盧子由說:《本經》中提到的「痹」字,和風寒濕所造成的痹症不同,像口渴、發燒、嘔吐以及男性生殖機能無法正常發揮、各種毒素等,都屬於「痹」的範疇,所以說「諸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