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張志聰歿而書未成,後由弟子高世栻續成

《本草崇原》~ 卷中 本經中品 (6)

回本書目錄

卷中 本經中品 (6)

1. 秦艽

氣味苦平,無毒。主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秦艽出秦中,今涇州、鄜州、岐州、河陝諸郡皆有。其根土黃色,作羅紋交糾左右旋轉。李時珍曰:以左紋者良,今市肆中或左或右,俱不辨矣。)

秦艽氣味苦平,色如黃土,羅紋交糾,左右旋轉,稟天地陰陽交感之氣,蓋天氣左旋右轉,地氣右旋左轉,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主治寒熱邪氣者,地氣從內以出外,陰氣外交於陽,而寒熱邪氣自散矣。治寒濕風痹,肢節痛者,天氣從外以入內,陽氣內交於陰,則寒濕風三邪,合而成痹,以致肢節痛者,可愈也。地氣運行則水下,天氣運行則小便利。

白話文:

秦艽味道苦澀,藥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寒熱引起的疾病、寒濕造成的風痹(關節肌肉痠痛麻木等症狀),肢體關節疼痛,能使水往下行,有利尿作用。

(秦艽產於秦地一帶,現在的涇州、鄜州、岐州、河陝等地區都有。它的根部顏色像黃土,表面有像羅紋一樣交錯糾結,呈現左右旋轉的紋路。李時珍說:以紋路向左旋轉的品質較好,現在市面上賣的秦艽,不論紋路是向左還是向右,都無法分辨了。)

秦艽氣味苦澀、藥性平和,顏色像黃土,表面有羅紋狀的紋路交錯糾結,呈現左右旋轉,這是稟承天地陰陽交感之氣的表現。因為天上的氣是左旋右轉,地上的氣是右旋左轉,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通道。秦艽能治療寒熱引起的疾病,是因為地氣從內向外散發,陰氣與陽氣相交,寒熱邪氣自然散去。治療寒濕風痹、肢體關節疼痛,是因為天氣從外向內進入,陽氣與陰氣相交,寒濕風三種邪氣結合在一起形成痹症,導致肢體關節疼痛,可以用秦艽來治癒。地氣運行,則使水往下行,天氣運行,則能使小便順利排出。

2. 防己

氣味辛平,無毒。主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

(防己《本經》名解離,以生漢中者為佳,故名漢防己。江南諸處皆有,總屬一種,因地土不同,致形有大小,而內之花紋皆如車輻。所謂木防己者,謂其莖梗如木,無論漢中他處皆名木防己,即通草,名木通之義非。出漢中者,名漢防己,他處者,名木防己也。

上古諸方,皆云木防己湯,是木防己,乃其本名,生漢中佳,故後人又有漢防己之稱,其莖蔓延如葛,折其莖一頭吹之,氣從中貫,儼如木通,其根外白內黃,破之黑紋四布,故名解離。)

防己氣味辛平,色白紋黑,稟金水相生之氣化。其莖如木,木能防土,己者土也,故有防己之名。主治風寒溫瘧熱氣者,風寒之邪,藏於腎臟,發為先熱後寒之溫瘧。溫瘧者,熱氣有餘之瘧也。《經》云:溫瘧者,先熱後寒,得之冬中於風寒,此病藏於腎。防己啟在下之水精而輸轉於外,故治風寒溫瘧熱氣也。

諸癇除邪者,心包受邪,發為牛馬豬羊雞諸癇之證。防己中空藤蔓,能通在內之經脈,而外達於絡脈,故治諸癇除邪也。利大小便者,土得木而達,木防其土,土氣疏通,則二便自利矣。

愚按:防己氣味辛平,莖空藤蔓,根紋如車輻,能啟在下之水精而上升,通在內之經脈而外達,故《金匱要略》云: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者,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又云: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千金方》治遺尿小便澀,三物木防己湯主之。而李東垣有云:防己乃下焦血分之藥,病在上焦氣分者,禁用。試觀《金匱》諸方所治之證,果在氣分乎?血分乎?抑在上焦乎?下焦乎?蓋防己乃行氣通上之藥,其性功與烏藥、木通相類,而後人乃以防己為下部藥,不知何據。

東垣又云:防己大苦寒,能瀉血中濕熱,比之於人,則險而健者也,幸災樂禍,能為亂階,然善用之,亦可敵凶突險,此瞑眩之藥也。故聖人存而不廢噫。神農以中品之藥為臣,主通調血氣,祛邪治病,無毒有毒,斟酌其宜,隨病而用。如防己既列中品,且屬無毒,以之治病,有行氣清熱之功。

險健為亂之說,竟不知從何處得來,使後人遵之如格言,畏之若毒藥,非先聖之罪人乎。東垣立言,多屬臆說,蓋其人富而貪名,又無格物實學。李時珍乃謂千古而下,唯東垣一人,誤矣。嗟嗟,安得伊耆再治世,更將經旨復重宣。

白話文:

防己,味道辛辣平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風寒引起的溫瘧和熱病,各種癲癇,能去除邪氣,使大小便順暢。

(防己在《本經》中又叫做解離,以產於漢中的品質最好,所以又稱漢防己。江南各地也都有,雖然都屬於同一種,但因為各地土壤不同,形狀有大小的差別,而內部的花紋都像車輪的輻條。所謂木防己,指的是它的莖像木頭一樣,無論是產於漢中還是其他地方都叫做木防己,這跟通草(木通)的意義不同。產於漢中的叫做漢防己,其他地方的叫做木防己。

上古的方劑中,都說木防己湯,這裡的木防己是它的本名,產於漢中的品質最好,所以後人又稱它為漢防己。它的莖蔓生像葛藤,折斷莖的一端吹氣,氣體能從中間貫穿,很像木通,它的根外皮白色,內部是黃色的,剖開後有黑色紋路分布,所以叫做解離。)

防己氣味辛辣平和,顏色白,有黑色紋路,是稟受金水相生的氣化而成。它的莖像木頭,木能克制土,己屬土,所以有防己的名字。主要治療風寒引起的溫瘧和熱病,是因為風寒邪氣藏於腎臟,發病時會先發熱後發冷,溫瘧是指熱氣有餘的瘧疾。《經》上說:溫瘧,是先發熱後發冷,是因為冬天感受風寒引起的,這種病藏在腎臟。防己能啟動下焦的水精並將其輸送到體外,所以能治療風寒引起的溫瘧和熱病。

能治療各種癲癇,去除邪氣,是因為心包受到邪氣侵擾,會引發牛、馬、豬、羊、雞等各種癲癇症狀。防己莖中空像藤蔓,能疏通體內經脈,並將氣機輸送到絡脈,所以能治療各種癲癇,去除邪氣。能使大小便順暢,是因為土得木而疏通,木能克制土,使土氣疏通,大小便自然順暢。

我認為:防己氣味辛辣平和,莖中空如藤蔓,根部紋路像車輪的輻條,能啟動下焦的水精使其上升,能疏通體內經脈並向外輸導,所以《金匱要略》說:胸膈之間有支飲,病人會喘滿,心下感覺堵塞,臉色發黑,脈象沉而緊,發病數十日,醫生用吐或下法治療都不能痊癒,可以用木防己湯來治療。又說:風水病,脈象浮,身體沉重,出汗怕風的,可以用防己黃耆湯治療。

皮膚水腫,四肢腫脹,水氣在皮膚中,四肢微微顫動的,可以用防己茯苓湯治療。《千金方》治療遺尿、小便不暢,可以用三物木防己湯治療。而李東垣認為:防己是治療下焦血分的藥,病在上焦氣分的,禁用。試看《金匱》中的方劑所治療的病症,是在氣分呢?還是在血分?是在上焦呢?還是在下焦?其實防己是行氣、疏通上焦的藥,它的藥性功效與烏藥、木通相似,而後人卻將防己當成下部藥,不知道是什麼根據。

東垣又說:防己大苦大寒,能瀉血中的濕熱,比喻人,就是險惡而強健的人,幸災樂禍,能引起禍亂,但是如果善用它,也可以抵擋危險。這是瞑眩的藥。所以聖人保留它而不廢棄。神農把中品的藥當作輔助,主要作用是調和血氣,去除邪氣,治療疾病,無論藥是否有毒,都仔細斟酌,根據病情使用。防己既然被列為中品藥,而且沒有毒性,用來治病,有行氣清熱的功效。

說它險惡健壯,能引起禍亂,我真的不知道是從哪裡得來的,使後人把它當成格言一樣遵守,像毒藥一樣害怕,這不是先聖的罪過嗎?東垣所說的,大多是臆測之言,因為他富有而貪圖名聲,又沒有實證科學的精神。李時珍竟然說千古以來,只有東垣一個人,這就錯了。唉,要是能再有伊耆氏來治理世道,重新闡釋經典的宗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