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張志聰歿而書未成,後由弟子高世栻續成

《本草崇原》~ 卷中 本經中品 (6)

回本書目錄

卷中 本經中品 (6)

1. 秦艽

氣味苦平,無毒。主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白話文:

這種藥材味道苦,性平,無毒性。主要治療寒熱交加的病邪,寒濕引起的風濕痹痛,肢體關節疼痛,能幫助排水,促進小便通利。

(秦艽出秦中,今涇州、鄜州、岐州、河陝諸郡皆有。其根土黃色,作羅紋交糾左右旋轉。李時珍曰:以左紋者良,今市肆中或左或右,俱不辨矣。)

白話文:

秦艽產於秦地,現在涇州、鄜州、岐州、河陝等地都有。它的根呈土黃色,表面有交錯的羅紋,左右旋轉。李時珍說:以左旋紋的為佳,但現在市面上無論是左旋還是右旋的,都不加區分了。

秦艽氣味苦平,色如黃土,羅紋交糾,左右旋轉,稟天地陰陽交感之氣,蓋天氣左旋右轉,地氣右旋左轉,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主治寒熱邪氣者,地氣從內以出外,陰氣外交於陽,而寒熱邪氣自散矣。治寒濕風痹,肢節痛者,天氣從外以入內,陽氣內交於陰,則寒濕風三邪,合而成痹,以致肢節痛者,可愈也。地氣運行則水下,天氣運行則小便利。

白話文:

秦艽味苦,性平,顏色像黃土,木質紋理交錯,左旋右轉,它彙集了天地陰陽交感的氣息。 天氣自左向右旋轉,地氣自右向左旋轉,左右旋轉,是陰陽的規律。

秦艽能治療寒熱邪氣。地氣從內向外運行,陰氣交雜於陽氣,寒熱邪氣就會自行消散。

治療寒濕風痹,肢體關節疼痛。天氣從外向內運行,陽氣交雜於陰氣,寒濕風三種邪氣合而為一,導致肢體關節疼痛,用秦艽可以治癒。

地氣運行,則水液下降,天氣運行,則小便通暢。

2. 防己

氣味辛平,無毒。主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

白話文:

這種藥材味道辛而性平,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風寒、溫病、疟疾和熱病,對於各類癲癇也有療效,同時能夠祛除邪氣,幫助大小便通暢。

(防己《本經》名解離,以生漢中者為佳,故名漢防己。江南諸處皆有,總屬一種,因地土不同,致形有大小,而內之花紋皆如車輻。所謂木防己者,謂其莖梗如木,無論漢中他處皆名木防己,即通草,名木通之義非。出漢中者,名漢防己,他處者,名木防己也。

白話文:

防己:《神農本草經》中稱之為「解離」,以生長在漢中的為佳,因此得名漢防己。江南各處都有,總屬同一種,由於地土不同,導致形狀有大有小,而內部的花紋都像車輪輻條。所謂木防己,是指其莖梗堅硬如木,無論是漢中還是其他地方都叫做木防己,也就是通草,稱之為木通的說法不正確。產於漢中的稱為漢防己,其他地方的稱為木防己。

上古諸方,皆云木防己湯,是木防己,乃其本名,生漢中佳,故後人又有漢防己之稱,其莖蔓延如葛,折其莖一頭吹之,氣從中貫,儼如木通,其根外白內黃,破之黑紋四布,故名解離。)

白話文:

在古代的醫書中,都有記載木防己湯。木防己是木防己的本名,以生長在漢中地區的品質最佳,因此後世也稱之為漢防己。木防己的莖蔓生如野葛,莖折斷後,從一端吹氣,另一端的莖孔中就會貫通氣流,就像木通一樣。木防己的根部表面為白色,內部為黃色,剖開後可以見到黑色的紋路四處散佈,因此也稱之為解離。

防己氣味辛平,色白紋黑,稟金水相生之氣化。其莖如木,木能防土,己者土也,故有防己之名。主治風寒溫瘧熱氣者,風寒之邪,藏於腎臟,發為先熱後寒之溫瘧。溫瘧者,熱氣有餘之瘧也。《經》云:溫瘧者,先熱後寒,得之冬中於風寒,此病藏於腎。防己啟在下之水精而輸轉於外,故治風寒溫瘧熱氣也。

白話文:

防己的味道辛辣,性質平和,顏色呈現白色且帶有黑色紋路,具有金水相生之氣的變化。防己的莖如木,木能克土,己是土的意思,故有「防己」之名。防己主要治療風寒溫瘧熱症,風寒之邪藏於腎臟,發作時先是發熱,之後轉為寒症的溫瘧。溫瘧是指熱氣過剩的瘧疾。古經記載,溫瘧是指先發熱,然後轉為寒症,這是冬天感染風寒所引起的疾病,這種疾病藏於腎臟。防己可以激發位於下部的腎精,輸轉到體外,因此可以治療風寒溫瘧熱症。

諸癇除邪者,心包受邪,發為牛馬豬羊雞諸癇之證。防己中空藤蔓,能通在內之經脈,而外達於絡脈,故治諸癇除邪也。利大小便者,土得木而達,木防其土,土氣疏通,則二便自利矣。

白話文:

所有的抽搐狂症,甚至是邪氣引發的抽搐狂症,都是心包經受邪所導致的,典型症狀是抽搐狂叫,像牛、馬、豬、羊、雞一樣。山藥藤中空藤蔓,能夠通達內在的經脈,並貫通外在的絡脈,因此用來治療各種抽搐狂症,並消除邪氣。防己能夠利尿通便,這是因為土得木而變得通達,而木又能約束土,因此土的氣得以疏通,小便和大便自然而然就會暢通了。

愚按:防己氣味辛平,莖空藤蔓,根紋如車輻,能啟在下之水精而上升,通在內之經脈而外達,故《金匱要略》云: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者,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又云: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白話文:

我的看法是,防己性味辛平,莖部中空,藤蔓蔓生,根部的紋路像車輪輻條一樣,可以引導下焦的水液精氣上升,疏通內臟經脈,並讓其通達體表。因此,《金匱要略》中說:如果膈肌之間有積水,患者會感到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脈搏沉緊,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數十天,醫生用吐法和瀉法治療,卻沒有效果,可以用木防己湯來治療。另外,《金匱要略》中還說:如果風水脈浮,身體沉重,出汗後怕風,可以用防己黃耆湯來治療。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千金方》治遺尿小便澀,三物木防己湯主之。而李東垣有云:防己乃下焦血分之藥,病在上焦氣分者,禁用。試觀《金匱》諸方所治之證,果在氣分乎?血分乎?抑在上焦乎?下焦乎?蓋防己乃行氣通上之藥,其性功與烏藥、木通相類,而後人乃以防己為下部藥,不知何據。

白話文:

皮膚水腫,四肢浮腫,水液積聚在皮膚組織中,四肢肌肉跳動,可以使用防己茯苓湯治療。《千金方》記載,治療遺尿和排尿困難,可以使用三物木防己湯來治療。但是李東垣說,防己是作用於下焦血分的一種藥物,如果疾病在上焦氣分,就不能使用。我們看看《金匱》中記載防己的方劑治療的證狀,到底是在氣分還是血分、在上焦還是下焦呢?防己其實是一種促進氣機運行,通達上焦的藥物,它的藥性功效和烏藥、木通類似,但後人卻把防己當作下焦的藥物,不知道根據是什麼。

東垣又云:防己大苦寒,能瀉血中濕熱,比之於人,則險而健者也,幸災樂禍,能為亂階,然善用之,亦可敵凶突險,此瞑眩之藥也。故聖人存而不廢噫。神農以中品之藥為臣,主通調血氣,祛邪治病,無毒有毒,斟酌其宜,隨病而用。如防己既列中品,且屬無毒,以之治病,有行氣清熱之功。

白話文:

東垣又說:防己味苦性寒,能夠清瀉血中的濕熱,把它比作人,就像那些性格耿直剛正的人一樣,他們雖然可能會招致非議,但也能夠守正不阿,為正義而奮鬥。防己是可以治病的良藥,但也要慎用,因為它畢竟是寒性藥物,如果用多了,也會傷及人體的正氣。神農將防己列為中品藥物,認為它既可以通調血氣,祛除邪氣,治療疾病,而且是無毒的。但是,在使用防己時,也要根據病情的具體情況來斟酌用量,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險健為亂之說,竟不知從何處得來,使後人遵之如格言,畏之若毒藥,非先聖之罪人乎。東垣立言,多屬臆說,蓋其人富而貪名,又無格物實學。李時珍乃謂千古而下,唯東垣一人,誤矣。嗟嗟,安得伊耆再治世,更將經旨復重宣。

白話文:

將虛弱和健康混為一談的說法,不知道是從哪兒來的,以致後人奉為圭臬,避之唯恐不及,這不是先賢的罪過嗎?東垣的言論,多是臆想之說,大概是因為他富有卻貪圖名聲,學識又不足,而李時珍認為千古以來,只有東垣一人犯了這樣的錯誤,令人感慨,如果能有像伊耆一樣的人物再次出現,重新宣講經書的旨意,那是多麼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