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張志聰歿而書未成,後由弟子高世栻續成

《本草崇原》~ 卷中 本經中品 (5)

回本書目錄

卷中 本經中品 (5)

1. 澤蘭

氣味苦,微溫,無毒。主治金瘡,癰腫,瘡膿。

(澤蘭始出汝南諸大澤旁,今處處有之,多生水澤下濕地,葉似蘭草,故名澤蘭。莖方色青節紫,葉邊有鋸齒,兩兩對生,節間微香,枝葉間微有白毛,七月作萼色純紫,開花紫白色,其根紫黑色。)

澤蘭本於水,而得五運之氣,故主治三因之證。生於水澤,氣味苦溫,根萼紫黑,稟少陰水火之氣也。莖方葉香,微有白毛,邊如鋸齒,稟太陰土金之氣也。莖青節紫,葉生枝節間,其莖直上,稟厥陰之木氣也。主治金瘡癰腫瘡膿者,金瘡乃刀斧所傷,為不內外因之證。癰腫乃寒邪客於經絡,為外因之證,瘡膿乃心火盛而血脈虛,為內因之證。

澤蘭稟五運而治三陰之證者如此。

白話文:

澤蘭的味道是苦的,性微溫,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刀傷,以及癰腫、瘡膿等症狀。

澤蘭最初生長在汝南一帶的大片沼澤旁,現在各地都有,多數生長在水邊潮濕的低地。它的葉子像蘭草,所以叫做澤蘭。莖是方形的,顏色青色,有紫色的節。葉子的邊緣有鋸齒狀,兩片葉子相對生長,節間帶有淡淡的香味,枝葉間有少許白色的毛。七月的時候會長出純紫色的萼片,開的花是紫白色的,根是紫黑色的。

澤蘭生長在水中,吸收了五運的氣,所以可以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疾病。「三因」指的是外因、內因和不內外因。澤蘭生長在沼澤地,味道苦溫,根和萼片是紫黑色的,這是吸收了少陰水火之氣的緣故。莖是方形的,葉子有香味,帶有少許白毛,邊緣像鋸齒,這是吸收了太陰土金之氣的緣故。莖青色,節是紫色的,葉子長在枝節之間,莖向上直長,這是吸收了厥陰的木氣的緣故。能治療刀傷、癰腫和瘡膿,是因為刀傷是刀斧造成的,屬於不內外因造成的病症;癰腫是寒邪侵入經絡所導致的,屬於外因造成的病症;瘡膿則是心火旺盛、血脈虛弱引起的,屬於內因造成的病症。

澤蘭吸收了五運之氣,因此能治療三陰所引起的疾病,道理就是這樣。

2. 茜草根

氣味苦寒,無毒。主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別錄》云:治蠱毒,久服益精氣,輕身。

(茜草《詩》名茹藘,《別錄》名地血,一名染緋草,又名過山龍,一名西天王草,又名風車草。始出喬山山谷及山陰谷中,東間諸處雖有而少,不如西間之多,故字從西。十二月生苗,蔓延數尺,方莖中空有筋,外有細刺,數寸一節,每節五葉,七八月開花,結實如小椒,中有細黑子,其根赤色。《周禮》庶氏掌除蠱毒,以嘉草攻之,嘉草者,襄荷與茜也。

主蠱為最,故《別錄》用治蠱毒。)

茜草發於季冬,根赤子黑,氣味苦寒,稟少陰水火之氣化。方莖五葉,外有細刺,又稟陽明金土之氣化。主治寒濕風痹者,稟少陰火氣而散寒,陽明燥氣而除濕,陽明金氣而制風也。得少陰之水化,故清黃疸。《周禮》主除蠱毒,故補中,中土調和,則蠱毒自無矣。《素問》治氣竭肝傷,血枯經閉,故久服益精氣,輕身。

《素問·腹中論》岐伯曰:病名血枯者,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帝曰:治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賊骨,一藘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藘茹當作茹藘,即茜草也。

《本經》下品中有䕡茹。李時珍引《素問》烏賊骨藘茹方註解云:《素問》䕡茹,當作茹藘,而䕡與藘音同字異也。愚謂:烏賊骨方,當是茜草之茹藘,非下品之䕡茹也。恐後人疑而未決,故表正之。

白話文:

茜草根,味道苦且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寒濕引起的風濕痹痛、黃疸,以及有補益脾胃的功效。《別錄》中記載,它能治療蠱毒,長期服用可以增強精氣,使身體輕盈。

茜草,在《詩經》中被稱為茹藘,《別錄》中則稱為地血,又名染緋草、過山龍、西天王草、風車草。它最早生長於喬山的山谷和山陰之地,東邊雖然也有但較少,不如西邊多,所以「茜」字從「西」。茜草在農曆十二月開始長出幼苗,蔓延數尺,莖呈方形中空,有筋絡,外表有細小的刺,每隔數寸就有一節,每節長有五片葉子。七、八月開花,結果實像小辣椒,裡面有細小的黑色種子。它的根是紅色的。《周禮》中記載,掌管祛除蠱毒的官員使用嘉草來攻治蠱毒,而這裡的嘉草指的就是襄荷和茜草。

茜草以治療蠱毒最為有效,所以《別錄》中才會用它來治療蠱毒。

茜草在冬季末尾時生長,根是紅色的,種子是黑色的,味道苦而性寒,具有少陰水火之氣轉化的特性。莖呈方形,有五片葉子,外表有細刺,又具有陽明金土之氣轉化的特性。它之所以能治療寒濕引起的風濕痹痛,是因為它具有少陰火氣能夠驅散寒氣,又具有陽明燥氣能夠去除濕氣,還具有陽明金氣能夠抑制風邪。它又獲得了少陰水氣的轉化,所以能清退黃疸。《周禮》中記載,茜草能祛除蠱毒,所以能補益脾胃,當脾胃功能調和了,蠱毒自然就消除了。《素問》中記載,茜草能治療因氣血耗竭造成的肝損傷,血枯經閉,所以長期服用可以增強精氣,使身體輕盈。

《素問·腹中論》中,岐伯說:「病名為血枯的,多是年輕時因大量失血,或者醉酒後行房,導致氣血耗竭,肝臟受損,所以月經量變少甚至停止。」黃帝問:「用什麼方法治療?」岐伯說:「用四份烏賊骨和一份茹藘,將這兩味藥合在一起,用麻雀蛋黃調和成丸,大小如小豆,每次飯後服用五丸,再用鮑魚汁送服,可以疏通腸道,並修復受損的肝臟。」這裡的茹藘應該是茜草,也就是茹藘。

《本經》的下品藥中有一味叫䕡茹。李時珍在引用《素問》烏賊骨藘茹方時註解說,《素問》中的䕡茹,應當是茹藘,䕡和藘只是讀音相同但字形不同的字。我認為:烏賊骨方所用的應該是茜草的茹藘,而不是下品藥的䕡茹。我擔心後人會產生疑惑而無法判斷,所以特別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