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張志聰歿而書未成,後由弟子高世栻續成

《本草崇原》~ 卷下 本經下品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本經下品 (9)

1. 葶藶子

氣味辛寒,無毒。主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

(葶藶子始出藁城平澤田野間,汴東、陝西、河北州郡亦有之,近以彭城、曹州者為勝。春初生苗,葉高六七寸,似薺,故《別錄》名狗薺。根白色,枝莖俱青,三月開花微黃,結角於扁小,如黍粒微長,黃色,《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許慎、鄭元注皆云:靡草、狗薺、葶藶之屬是也。)

葶藶花實黃色,根白味辛,蓋稟土金之氣化。稟金氣,故主治癥瘕積聚之結氣。稟土氣,故主治飲食不調之寒熱。破堅逐邪,金氣盛也。通利水道,土氣盛也。

(李杲曰:《本草十劑》云: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二味,皆大苦寒,一泄血閉,一泄氣閉,蓋葶藶之苦寒,氣味俱厚,不減大黃,又性過於諸藥,以泄陽分肺中之閉,亦能泄大便,為體輕象陽故也。《別錄》云:久服令人虛。朱丹溪謂:葶藶屬火性急,善遂水,病人稍涉,虛者宜遠之,且殺人,甚健何必久服而後虛也。李時珍曰:葶藶子有甜苦二種,正如牽牛黑白二色,急緩不同。

又如葫蘆甘苦二味,良毒亦異,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緩,雖泄肺而不傷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兼傷胃,故古方多以大棗輔之。若肺中水氣膹滿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則止,不可過劑,既不久服,何至殺人。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藶愈脹,用之不節,及反成病,亦在用之有節與不耳。

白話文:

葶藶子的味道是辛辣寒冷的,沒有毒性。它主要治療腹部腫塊、積聚,以及氣滯不通,還能處理飲食不當引起的寒熱問題,能破除堅硬的腫塊,驅除邪氣,並疏通水道,使小便順暢。

(葶藶子最初生長在藁城平坦潮濕的田野間,汴東、陝西、河北等地的州郡也有,但近年來以彭城、曹州產的品質最好。春天初生時長出幼苗,葉子高約六七寸,像薺菜,所以《別錄》稱它為狗薺。根是白色的,莖枝都是青色,三月開出淡黃色的小花,結出扁平細小的角果,像小米粒稍微長一點,呈現黃色。《月令》說:在孟夏這個月份,靡草會枯死。許慎、鄭玄都注解說:靡草,指的就是狗薺、葶藶這類植物。)

葶藶花和果實都是黃色的,根是白色而且味道辛辣,這應該是稟受了土和金的氣化所產生的。因為稟受了金氣,所以能治療腹部腫塊、積聚導致的氣滯。因為稟受了土氣,所以能治療飲食不調引起的寒熱問題。它能破除堅硬的腫塊,驅除邪氣,這是因為金氣旺盛。它能疏通水道,這是因為土氣旺盛。

(李杲說:《本草十劑》中提到:疏泄可以去除閉塞,葶藶子、大黃這兩種藥物,都是大苦大寒的藥性,一個能疏泄血閉,一個能疏泄氣閉。葶藶子苦寒的特性,氣味都很濃烈,不輸給大黃,而且藥性比其他藥物更強,主要用於疏泄肺中陽氣的閉塞,也能疏泄大便,因為它質地輕,屬陽。 《別錄》中提到:長期服用會使人身體虛弱。朱丹溪認為:葶藶子屬火性,藥性急促,善於排除體內水液,病人稍微涉入此藥,體虛的人應當遠離它,而且它可能導致死亡,體質健壯的人也沒必要長期服用而使身體虛弱。李時珍說:葶藶子有甜、苦兩種,就像牽牛花有黑、白兩種顏色,藥性有急有緩不同。

又像葫蘆有甘、苦兩種味道,藥效和毒性也不同,大體來說,甜的葶藶子下泄的藥性比較緩慢,雖然能疏泄肺氣,但不會傷胃,苦的葶藶子下泄的藥性比較急促,既能疏泄肺氣,也同時會傷胃,所以古方的處方大多會加入大棗來輔助。如果肺中水氣壅滯,導致呼吸急促,非用葶藶子不能排除,但是一旦水液排除就要停止用藥,不能過量,既然不長期服用,又怎麼會導致死亡呢?《淮南子》說:大戟能排除體內水液,葶藶子能消除脹滿,如果不加以節制地使用,反而會導致疾病,關鍵還是在於是否能恰當地使用。)

2. 蕘花

氣味苦寒,有毒。主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癥瘕,盪滌胸中留澼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蕘音饒。)

(蕘花始出咸陽、河南、中牟,今所在有之,以雍州者為勝,苗似胡荽,莖無刺,花細黃色,六月採花陰乾。)

《診要經終論》云:五月六月,天氣高,地氣盛,人氣在頭。蕘花氣味苦寒,花開炎夏,稟太陽本寒之氣,而合太陽之標陽,故苦寒有毒。傷寒者,寒傷太陽。蕘花氣合標陽,故治傷寒。溫瘧者,病藏於腎,蕘花氣稟寒水,故治溫瘧。膀胱水氣藉太陽陽熱而運行於周身,則外濡皮毛,內通經脈。

水氣不行,則為十二經脈之水。蕘花合太陽之陽,故下十二水,且破陰凝之積聚,及大堅之癥瘕。太陽之氣,從胸膈以出入,故盪滌胸中之留澼痰飲類也。不但盪滌胸中留澼,且除飲食內停之寒熱邪氣。水氣得陽熱以運行,故利水道。

按:《傷寒論》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若微利者,小青龍湯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大如雞子,形圓象心也。熬令赤色,取意象火也。是蕘花氣味雖屬苦寒,而有太陽之標陽,恐後世不能司歲備物,故加炮製如是爾。

白話文:

蕘花味道苦澀寒涼,有毒。主要用來治療傷寒、溫瘧等疾病,能排除體內十二經脈的水液,破除積聚的腫塊,對於堅硬的腫塊和腹中腫瘤都有療效,可以清除胸中積留的痰液和食物殘渣,以及寒熱引起的邪氣,並能疏通水道。

蕘花最早產於咸陽、河南、中牟一帶,現在各地都有,以雍州產的品質最好。它的幼苗長得像胡荽,莖上沒有刺,開細小的黃色花朵,通常在六月採摘花朵,陰乾後使用。

《診要經終論》中說:五月六月,天氣炎熱,地氣旺盛,人體的陽氣都集中在頭部。蕘花氣味苦寒,在炎熱的夏季開花,是稟受太陽本質寒涼之氣,又與太陽外在的陽氣相結合,所以性質苦寒且有毒。傷寒是寒邪侵犯太陽經所致,蕘花的氣味與太陽的陽氣相合,因此能治療傷寒。溫瘧是疾病潛藏在腎臟,蕘花的氣味稟承寒水之性,所以能治療溫瘧。膀胱的水氣藉由太陽的陽熱在全身運行,向外滋潤皮膚毛髮,向內暢通經脈。

如果水氣運行不暢,就會變成十二經脈中的水液積聚。蕘花與太陽的陽氣相合,因此能排除十二經脈的水液,並且能破除陰寒凝結成的積聚,以及堅硬的腫塊和腫瘤。太陽的氣機從胸膈出入,所以蕘花可以清除胸中的積留痰液、食物殘渣等。不僅能清除胸中的積滯,還能去除食物停留在體內引起的寒熱邪氣。水液得到陽熱的推動就能運行,因此能疏通水道。

《傷寒論》中說:傷寒病在表沒有解除,心下有水氣,會出現乾嘔、發熱和咳嗽的症狀。如果稍微腹瀉,可以使用小青龍湯加入蕘花,劑量像雞蛋那麼大,將蕘花熬製成赤紅色。這裡的「大如雞子」是指形狀圓潤像心臟,「熬令赤色」是取意於火的性質。這是因為蕘花氣味雖然屬於苦寒,卻帶有太陽的陽氣,恐怕後世的人不能夠掌握它的特性,所以才要經過炮製,使其性質溫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