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崇原》~ 卷下 本經下品 (8)
卷下 本經下品 (8)
1. 常山
氣味苦寒,有毒。主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
(常山又名恆山,出益州及漢中,今汴西、淮浙、湖南州郡皆有。生山谷間,莖高三四尺,圓而有節,其葉似茗,兩兩相對,二月作白花,青萼,五月結實青圓。常山者,根之名也。狀似荊根,細實而黃者,謂之雞骨常山,用之最勝,其苗別名蜀漆。古時根苗皆入藥用,今時但用常山,不用蜀漆,猶之赤箭、天麻,但用天麻,無有用赤箭者,蓋以其苗不復遠市耳。)
恆山,北嶽也。後以漢文帝諱恆,遂改名常山。此草名常山,亦名恆山。李時珍疑其始出於常山,故得此名,余以此思常山之草,蓋稟西北金水之化而氣出於東南。主治傷寒之寒熱者,從西北之陰而外出於陽也。熱發溫瘧者,乃先發熱之溫瘧。溫瘧病藏於腎,常山從西北而出於東南,則溫瘧可治也。
神氣乃浮,則鬼毒自散。陽氣外行,則胸中痰結自消,痰結消而吐逆亦平矣。
愚按:傷寒寒熱,言傷寒之病,先寒後熱也。熱發溫瘧,言溫瘧之病,先熱發而後寒也。言不盡意,以意會之。《陰陽離合論》云: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是太陽之氣根於少陰,主於膚表。常山從少陰而達太陽之氣以外出,所謂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者,是也。
白話文:
常山這種藥材,味道苦且性寒,帶有毒性。主要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交替、熱性瘧疾、鬼毒(可能指某些難以診斷的怪病),以及胸中痰液阻塞、想吐和反胃等症狀。
(常山又叫恆山,產於益州和漢中,現在汴西、淮浙、湖南等地都有。它生長在山谷間,莖高約一公尺左右,圓形且有節,葉子像茶葉,兩兩對生。二月開白花,花萼呈青色,五月結果,果實是青色的圓形。常山指的是這種植物的根。根的形狀像荊棘的根,細而堅實,黃色的稱為雞骨常山,藥效最好。它的苗又名蜀漆。古時候根和苗都入藥,現在只用常山根,不用蜀漆,就像赤箭和天麻,只用天麻一樣。大概是因為蜀漆的苗已經很少有人販賣了。)
恆山,就是古代的北嶽。後來因為漢文帝的名字中有「恆」字,為了避諱,就改名為常山。這種草藥名為常山,也叫恆山。李時珍認為它最初產於常山,所以因此得名。我認為常山這種草藥,大概是吸收了西北方的金水之氣,而其氣又向東南方散發。它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交替,這是因為它從西北方的陰氣轉而向外散發陽氣。熱性瘧疾指的是先發熱的瘧疾。這種瘧疾病根藏在腎臟,常山藥性從西北方發散至東南方,因此可以治療。
如果精神浮動不定,鬼毒自然會消散。陽氣向外運行,胸中的痰液阻塞也會自然消散,痰液消散後,想吐和反胃的症狀也會平復。
我認為,傷寒寒熱,指的是傷寒這種病,先發冷後發熱。熱發溫瘧,指的是溫瘧這種病,先發熱而後發冷。文字無法完全表達意思,只能意會。《陰陽離合論》說:聖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稱為廣明,後方稱為太衝,太衝這個地方,稱為少陰,少陰之上稱為太陽。這表示太陽之氣根源於少陰,主掌皮膚表面。常山藥性從少陰運行至太陽,使氣向外發散。這就是所謂「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的原因。
2. 蜀漆
氣味辛平,有毒。主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堅症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疰。
(常山之莖,名蜀漆,其功用亦與常山相等。)
蜀漆能通金水之氣,以救火逆,又能啟太陽之陽,以接助其亡陽,亦從陰出陽之藥也。故《傷寒·太陽篇》云: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又,《金匱論》云: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李時珍曰: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須在發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後,用之得宜,神效立見。用失其法,真氣必傷。
愚謂:瘧乃伏邪,有留於臟腑募原之間,而為三陰瘧者;有藏於腎臟,而為先熱後寒之溫瘧者;有氣藏於心,而為但熱不寒之癉瘧者。常山主通少陰太陽之氣,從陰出陽,自內而外,則邪隨氣出,所謂有故無殞。若邪已提出陽分。而反用攻利之劑,豈不妄傷正氣乎。李蘄陽數十年苦心始成《綱目》,而其間發明議論,有與經旨不合者,長於纂集,而少於參究故也。
白話文:
蜀漆,味道辛辣平和,有毒。主要治療瘧疾以及咳嗽氣逆、忽冷忽熱,腹中堅硬痞塊、積聚的邪氣,蠱毒、鬼疰等疾病。
(常山的莖,就叫做蜀漆,它的功效也和常山相當。)
蜀漆能疏通金、水二氣,用來救治火氣上逆的病症,又能啟發太陽經的陽氣,來接續輔助亡失的陽氣,也是一種從陰轉陽的藥物。所以《傷寒論·太陽篇》說:傷寒病脈象浮,醫生用火熱的藥物來強迫發汗,導致陽氣耗竭,必定會出現驚恐、精神錯亂、坐立不安等症狀,可以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來治療。另外,《金匱要略》說:瘧疾多為寒冷的症狀,就叫做牝瘧。用蜀漆散來治療。李時珍說:常山、蜀漆有劫痰、截斷瘧疾的作用,必須在發散表邪、將邪氣引導至陽分之後,用它們才能發揮神效。如果使用不當,就會傷害正氣。
我認為:瘧疾是潛伏的邪氣所致,有的潛伏在臟腑、募原之間,就成為三陰瘧;有的藏在腎臟,就成為先熱後寒的溫瘧;有的邪氣藏在心臟,就成為只有發熱沒有寒冷的癉瘧。常山主要疏通少陰、太陽之氣,從陰轉陽,從內向外,這樣邪氣就隨著氣而排出,這就是所謂的「有病就應該這樣治療,不會有壞處」。如果邪氣已經被引導至陽分,反而使用攻瀉的藥物,豈不是胡亂傷害正氣嗎?李蘄陽數十年苦心才完成《本草綱目》,但是其中有些發明的見解,與經典的旨意不符,他擅長收集整理,卻很少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