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張志聰歿而書未成,後由弟子高世栻續成

《本草崇原》~ 卷中 本經中品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中 本經中品 (21)

1. 枳實

氣味苦寒,無毒。主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

(枳實出河內洛西及江湖州郡皆有。近時出於江西者為多,其木如橘而小,高五七尺,葉如橙,多刺,春開白花結實,至秋始成。《周禮》云:橘逾淮而北為枳,今江南枳橘皆有,江北有枳無橘,此是種類各別,非逾淮而變也。七八月採者為枳實,九十月採者為枳殼。愚按:實者乃果實之通稱,言實殼亦在其中矣。)

枳實氣味苦寒,冬不落葉,稟少陰標本之氣化,臭香形圓,花白多刺,穰肉黃白。又得陽明金土之氣化,主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者,得陽明金氣而制風,稟少陰水氣而清熱也。除寒熱結者,稟少陰本熱之氣而除寒,標陰之氣而除熱也。止痢,長肌肉者,得陽明中土之氣也。

五臟發原於先天之少陰,生長於後天之陽明,故主利五臟,得少陰之陰,故益氣,得陽明之氣,故輕身。

仲祖本論,有大承氣湯,用炙厚朴,炙枳實。小承氣湯,用生厚朴,生枳實,生熟之間,有意存焉。學者不可不參。

白話文:

枳實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風邪侵入皮膚,引起的像麻子、豆子大小的紅疹,而且搔癢難耐的症狀。可以消除體內的寒熱結聚,止瀉,促進肌肉生長,疏通五臟,補益氣,使身體輕盈。

(枳實在河內、洛西以及各個江湖州郡都有出產。近代以江西出產的為多。它的樹木像橘子樹但比較小,高度約五、六尺,葉子像橙子,有很多刺。春天開白花,結果實,到秋天才成熟。《周禮》說:「橘子過了淮河以北就變成枳」,現在江南地區枳和橘都有,江北地區只有枳沒有橘,這是因為種類不同,不是因為過了淮河而變異。七、八月採收的叫做枳實,九、十月採收的叫做枳殼。我認為:「實」是果實的通稱,所以說枳實也包含了枳殼。)

枳實味道苦、性寒,冬天不落葉,稟承了少陰的標本之氣。它氣味芳香,形狀圓潤,花朵白色,多刺,果肉黃白色。又具有陽明金土的特性。它主要治療風邪在皮膚,引起的像麻子、豆子大小的紅疹,而且搔癢難耐的症狀,是因為它具有陽明金氣可以制風,同時具有少陰水氣可以清熱。能消除寒熱結聚,是因為它稟承少陰的本熱之氣可以驅除寒邪,又具有少陰的陰氣可以清除熱邪。它能止瀉、促進肌肉生長,是因為它具有陽明中土的特性。

五臟的起源來自先天的少陰,生長於後天的陽明,所以枳實能夠疏通五臟。它具有少陰的陰氣,所以能補益氣,具有陽明的陽氣,所以能使身體輕盈。

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大承氣湯用的是炙過的厚朴、炙過的枳實,小承氣湯用的是生的厚朴、生的枳實,使用生熟藥材之間,是有所考量的。學習醫理的人不可不仔細研究。

2. 枳殼(附)

氣味苦酸,微寒,無毒。主治風痹、淋痹,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脅風,安胃,止風痛。(《開寶本草》附。)

上世本草只有枳實,至宋《開寶本草》,始分枳之小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愚謂:小者其性藏密而氣全,大者其性宣發而氣散,或云:大者氣足而力虛,小者氣不足而力薄。不知氣之足也,在於旺時,若過其時,則反薄矣。又,李東垣云:枳殼緩而枳實速。王好古云:枳殼主高,枳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未免臆說不經。

後學遵而信之,寧無萸乎。須知實與殼,其種未始有殊也。種既無殊,則緩速氣血之說,何可分乎。

白話文:

枳殼,味道苦酸,稍微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風濕痺痛、淋病痺痛,能疏通關節,治療因勞累引起的咳嗽,以及背部和肩胛骨的悶脹疲倦感。它能散開胸膈間的痰液積滯,排除體內的水分,消除腹部脹滿,治療脅肋部的風痛,使胃氣安定,並能止痛。

以前的本草書只有提到枳實,直到宋代的《開寶本草》,才將小的枳實稱為枳實,大的稱為枳殼。我認為,小的枳實藥性內斂而氣足,大的枳殼藥性宣發而氣散。有人說,大的枳殼氣足但藥力虛弱,小的枳實氣不足但藥力薄弱。其實,氣的足夠與否,在於它生長旺盛的時候,如果過了這個時期,反而會變得薄弱。

另外,李東垣說枳殼藥性緩慢,枳實藥性迅速。王好古說枳殼主治上部的病症,枳實主治下部的病症,上部主氣,下部主血,這些都難免是沒有根據的主觀臆斷。後來的醫者都遵循並相信這些說法,難道沒有偏頗之處嗎?要知道枳實和枳殼,它們的種子原本沒有不同。既然種子相同,那所謂藥性緩慢迅速、主氣主血的說法,又怎能區分呢?

3. 山茱萸

氣味酸平,無毒。主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久服輕身。

(山茱萸今海州,兗州,江浙近道諸山中皆有。木高丈餘,葉似榆有刺,二月開花白色,四月結實如酸棗,色紫赤,九月十日採實,陰乾去核用肉。)

山茱萸色紫赤而味酸平,稟厥陰少陽木火之氣化。手厥陰屬心包,故主治心下之邪氣寒熱。心下乃厥陰心包之部也。手少陽屬三焦,故溫中。中,中焦也。中焦取汁,奉心化赤而為血,血生於心,藏於肝。足厥陰肝主之血,充膚熱肉,故逐周身之寒濕痹。木火氣盛,則三焦通暢,故去三蟲。血充肌腠,故久服輕身。

愚按:仲祖八味丸用山茱萸,後人去桂附,改為六味丸,以山茱萸為固精補腎之藥。此外並無他用,皆因安於苟簡,不深探討故也。今詳觀《本經》山茱萸之功能主治如此,學者能於《本經》之內會悟,而廣其用,庶無拘隘之弊。

白話文:

山茱萸的味道是酸味的,性質平和,沒有毒性。它主要治療胸口以下部位的邪氣,引起的發冷發熱,能夠溫暖中焦,驅除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還能去除體內的三種寄生蟲,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

(山茱萸現在在海州、兗州、江浙一帶附近的山區都有生長。樹木高約一丈多,葉子像榆樹一樣有刺。二月開白色小花,四月結出像酸棗一樣的果實,顏色是紫紅色的。九月十日採摘果實,陰乾後去掉果核,取果肉使用。)

山茱萸的顏色紫紅,味道酸平,具有厥陰和少陽木火之氣的變化特性。手厥陰經絡屬於心包,所以主要治療心口下方部位的邪氣,以及由此引起的發冷發熱。心口下方是厥陰心包所管轄的部位。手少陽經絡屬於三焦,所以能溫暖中焦。中焦是指身體的中央部位,也就是脾胃所在的部位。中焦能夠攝取食物的精華,提供給心臟轉化為血液。血液在心臟產生,儲存在肝臟。足厥陰肝經主管血液,血液能夠充養皮膚肌肉,所以山茱萸能夠驅除全身的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木火之氣旺盛,三焦就能暢通,所以能夠去除體內的三種寄生蟲。血液充足,肌肉就會強健,所以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

我認為:張仲景的八味丸使用了山茱萸,後人去除桂附,改為六味丸,將山茱萸當作固精補腎的藥物。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用途,這都是因為人們安於簡單,不深入探討的緣故。現在仔細觀察《本經》記載的山茱萸的功效和主治,應該是像前面所說的那樣。學習醫學的人如果能從《本經》中領悟它的真諦,並擴展它的用途,就不會受到狹隘的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