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崇原》~ 卷下 本經下品 (1)
卷下 本經下品 (1)
1. 附子
氣味辛溫,有大毒。主治風寒咳逆邪氣,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走,破症堅積聚,血瘕金瘡。
白話文:
這種藥材氣味辛温,含有劇毒。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引起的咳嗽、呼吸不順以及各種風邪氣滯;也能治療寒濕導致的關節僵硬疼痛、膝部疼痛以致無法行走;並能用來消除頑固的積塊與瘀血,以及治療刀傷或創傷。
(附子以蜀地綿州出者為良,他處雖有,為薄不堪用也。綿州領縣八,唯彰明出附子,彰明領鄉二十,唯赤水、廉水、昌明、會昌四鄉出附子,而又推赤水一鄉出者為最佳。其初種而成者,為烏頭,形如烏鳥之頭也。其附母根而生,雖相須實不相連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
白話文:
附子以四川省綿州產的為最好,其他地方也產,但品質較差,不堪使用。綿州管轄八個縣,只有彰明縣產附子。彰明縣管轄二十個鄉,只有赤水、廉水、昌明、會昌四個鄉產附子,其中又以赤水鄉產的附子品質最佳。附子最初種成後,叫做烏頭,形狀像烏鳥的頭。附子附在母根上生長,雖然互相依存但實際上並不相連,這就是附子的來歷,像孩子依附著母親一樣。
旁生支出而小者,名側子。種而獨生無所附,長三四寸者,名天雄。附子之形以蹲坐正節,而側子少者為上,有節多乳者次之。形不正而傷缺風皺者為下。其色以花白者為上,黑色者次之,青色者為下,俗呼黑附子,正以其色黑,兼以別於白附之子名耳。)
白話文:
側枝上生長出來的又比較細小的附子,叫做側子。四種附子中,這種附子播種而生,不依附著生其他東西,生長三到四寸的,名叫天雄。附子的形狀蹲坐、沒有節,而且側枝上的附子少的,質量較好;有節、乳突多的,質量次之。形狀不端正,有傷口、裂痕、皺紋的,質量最差。附子的顏色以花白色最好的,黑色次之,青色最差。民間將黑色的附子稱為黑烏,只是因為它的顏色黑,用來與白色的附子區別。
附子稟雄壯之質,具溫熱之性,故有大毒。《本經》下品之藥,大毒、有毒者居多,《素問》所謂毒藥攻邪也。夫攻其邪而正氣復,是攻之即所以補之。附子味辛性溫,生於彰明赤水,是稟大熱之氣,而益太陽之標陽,助少陽之火熱者也。太陽陽熱之氣,不循行於通體之皮毛,則有風寒咳逆之邪氣。
白話文:
附子具有強壯的本質,具有溫熱的性質,所以有很大的毒性。《本經》中下品的藥物,大多是大毒、有毒的,這就如《素問》中所說的毒藥可以攻克邪氣。如果攻克了邪氣,那麼正氣就會恢復,所以攻克邪氣也就是補益正氣。附子味道辛辣,性質溫暖,生長在彰明赤水,所以稟賦了大熱之氣,而增益了太陽的標陽,幫助了少陽的火熱。太陽陽熱之氣,如果不循行於全身的皮毛,就會有風寒咳逆的邪氣。
附子益太陽之標陽,故能治也。少陽火熱之氣,不遊行於肌關之骨節,則有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走之證。附子助少陽之火熱,故能治也。症堅積聚,陽氣虛而寒氣內凝也。血瘕,乃陰血聚而為瘕。金瘡,乃刀斧傷而潰爛。附子具溫熱之氣,以散陰寒,稟陽火之氣,以長肌肉,故皆治之。
白話文:
附子能增強太陽經的陽氣,所以能夠治療太陽經的證狀。少陽經的火熱之氣,不能運行於肌膚關節骨節,就會出現寒濕痹痛,拘攣,膝蓋疼痛,不能行走的症狀。附子能幫助少陽經的火熱之氣,所以能夠治療。症堅積聚,是陽氣虛弱,寒氣凝結在體內。血瘕,是陰血積聚而形成的腫塊。金瘡,是指刀斧等銳器傷及皮膚而潰爛的傷口。附子具有溫熱之氣,可以散去陰寒之氣,富含陽火之氣,可以生長肌肉,所以都能夠治療。
《經》云: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故在天時,宜司歲備物;在地利,在五方五土之宜。附子以產彰明、赤水者為勝,蓋得地土之專精。夫太陽之陽,天一之水也,生於膀胱水府,而彰明於上。少陽之陽,地二之火也,生於下焦之火,而赤日行天。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上說:草木生長出五種顏色,五種顏色的變化,多到眼花繚亂,數不勝數。草木生長出五種味道,五種味道的美味,多到難以盡頭,無法窮盡。天用五種氣體滋養人體,地用五種味道滋養人體。所以,在順應天時的時候,應該掌管歲數,準備好萬物;在順應地利的時候,應該選擇五行五土所宜。附子以生長在彰明、赤水的地方的為最好,大概是由於它獲得了土地的精華。太陽的陽氣,是天一之水,生於膀胱水府,而彰明於上。少陽的陽氣,是地二之火,生於下焦之火,而赤日行天。
據所出之地,曰彰明、曰赤水者,蓋亦有巧符者矣。學者欲知物性之精微,而五方生產之宜,與先聖命名之意,亦當體認毋忽。今陝西亦蒔植附子,謂之西附,性辛溫,而力稍薄,不如生於川中者,土厚而力雄也。又,今藥肆中零賣制熟附子,皆西附之類。蓋川附價高,市利者皆整賣,不切片賣,用者須知之。
白話文:
據產地狀況,有叫彰明、赤水的他們有個共同點。學習者希望知道物質的性質是如何精微,而五方生產的適宜條件,與先聖命名意境,也應該體認,不要忽略。現在陝西也種植附子,稱為西附,性情辛溫,但藥力稍差,不如生長在川中的,土地肥沃藥力強。另外,現在藥店中零售加工成熟的附子,都是西附之類的,因為川附價格高,市利者都是整賣,不切片賣,使用者必須知道。
凡人火氣內衰,陽氣外馳,急用炮熟附子助火之原,使神機上行而不下殞,環行而不外脫,治之於微,奏功頗易。奈世醫不明醫理,不識病機,必至脈脫厥冷,神去魄存,方謂宜用附子。夫附子治病者也,何能治命?甚至終身行醫,而終身視附子為蛇蠍。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發狂,而九竅流血;服之必發火,而癰毒頓生;服之必內爛五臟,今年服之,明年毒發。嗟嗟!以若醫而遇附子之證,何以治之。
白話文:
凡是人體火氣內衰,陽氣流失到體外,應立即使用炮製成熟的附子來幫助火氣的根本,使精神意識上升而不下沉,循環運行而不脫離體外,在初期治療,效果會相當容易。然而,世間的醫生不瞭解醫學原理,不認識病理機制,一定等到脈搏消失、身體冰涼,精神消失魂魄還存在時,才認為應該使用附子。附子是治療疾病的藥物,怎麼能治療死亡呢?甚至有人終身行醫,卻始終視附子為蛇蠍毒物。他們經常告訴別人:附子不能服用,服用了會發瘋,九竅流血;服用了會上火,膿瘡毒瘡馬上長出來;服用了會導致五臟內部腐爛,今年服用了,明年毒性就會發作。哎呀!像這樣的醫生遇到需要使用附子的症狀,該如何治療呢?
肯後利輕名而自謝不及乎?肯自居庸淺而薦賢以補救乎?必至今日藥之,明日藥之,神氣已變,然後覆之,斯時雖有仙丹,莫之能救。賢者於此,或具熱衷,不忍立而視其死,問投附子以救之,投之而效,功也。投之不效,亦非後人之過。前醫唯恐後醫奏功,祗幸其死,死後推過,謂其死,由飲附子而死。
噫,若醫而有良心者乎,醫不通經旨,牛馬而襟裾,醫云乎哉。
白話文:
肯居於安逸,輕視名利做不到的事情而自責嗎?肯認為自己才能淺薄而推薦賢能的人來彌補不足嗎?一定等到今天給他用藥,明天再給他用藥,精力和氣色已經發生變化,然後再治療他,這個時候即使有仙丹也無法挽救他。賢者對此,或者都對他抱有熱心,不忍心坐視他死去,試著給他服用附子來救他,用藥後見效,就是功勞。用藥後沒有效果,也不是後人的過錯。前面的醫生唯恐後來的醫生治療成功,只希望他死去,他死後推卸責任,說他死,是因為喝了附子而死。
如用附子,本身有一兩餘者,方為有力。側子分兩須除去之,土人慾增分兩,用木柸將側子敲平於上,故連側子重一兩五六錢者,方好。土人又恐南方得種,生時以戎鹽淹之,然後入柸敲平。是附子本無鹹味,而以鹽淹之,故咸也。製附子之法,以刀削去皮臍,剖作四塊,切片,用滾水連泡二次,去鹽味、毒味,曬半燥,於銅器內炒熟用之。蓋上古司歲備物,火氣司歲,則備溫熱之藥。
白話文:
如果使用附子,本身有超過1兩,則纔有效用。附子的側根部分一定要除去,當地人想要增加附子的分量,就會用木槌將附子的側根敲平,因此連同側根一起,重量纔有一兩五六錢,纔算好。當地人還擔心南方產的附子,在生長的時候以戎鹽醃製過,然後再放入木槌敲平。這是附子本身沒有鹹味,但因為以鹽醃製過,所以纔有鹹味。製作附子的方法,是用刀削去皮和肚臍,剖成四塊,切片,用滾水連續浸泡兩次,去除鹽味和毒性,曬到半乾,在銅器內炒熟即可使用。古代的司歲官備有各種物品,火氣主宰一年,因此需要準備溫熱的藥物。
《經》曰:司歲備物,專精者也。非司歲備物,氣散者也。後世不能如上古之預備,故有附子火炮之說。近世皆以童便煮之,乃因訛傳訛,習焉不知其非耳。
白話文:
經典上說:適應時令的變換,準備好相應的藥物,這是專精的人才做得到的事情。如果不能適應時令的變換,準備好相應的藥物,那麼元氣就會渙散。後世的人們不能像上古那樣做好各方面的準備,所以纔有了附子火炮的說法。近世的人都把附子用童便煮來吃,這是因為以訛傳訛,大家習慣了,不知道這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