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張志聰歿而書未成,後由弟子高世栻續成

《本草崇原》~ 卷下 本經下品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本經下品 (3)

1. 大黃

氣味苦寒,無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大黃《本經》謂之黃良,後人謂之將軍,以其有伐邪去亂之功力也。古時以出河西、隴西者為勝,今蜀川河東,山陝州郡皆有,而以川中錦紋者為佳。八月採根,根有黃汁,其性滋潤,掘得者,竿於樹枝上,經久始干。)

大黃味苦氣寒,色黃臭香,乃肅清中土之劑也。其性走而不守,主下瘀血血閉。氣血不和,則為寒為熱,瘀血行而寒熱亦除矣。不但下瘀血血閉,且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夫留飲宿食,在於腸胃,癥瘕積聚,陳垢不清,故又曰:盪滌腸胃,推陳致新。夫腸胃和,則水穀通利,陳垢去,則化食調中,故又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也。

《玉機真藏論》云: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胃氣安則五臟亦安,故又曰:安和五臟。

愚按:大黃抑陽養陰,有安和五臟之功,故無毒,而《本經》名曰黃良。但行泄大迅,下瘀破積,故別名將軍,而列於下品。

西北之人,土氣敦厚,陽氣伏藏,重用大黃,能養陰而不破泄。東南之人,土氣虛浮,陽氣外泄,稍用大黃,即傷脾胃,此五方五土之有不同也。又,總察四方之人,凡稟氣厚實,積熱留中,大黃能養陰,而推陳致新,用之可也。若素稟虛寒,雖據證,當用大黃,亦宜量其人而酌減,此因稟質之有不同也。

至傷寒陽明篇中,三承氣湯,皆用大黃。大承氣、調胃承氣與芒硝同用,所以承在上之火熱而調其腸胃,使之下泄也。小承氣但用大黃,不用芒硝,所以行腸胃之燥結也。燥結行而陰陽上下內外皆和。今人不知傷寒精義,初起但發散而消食,次則平胃而捱磨,終則用大黃以攻下,不察肌表經脈之淺深,不明升降出入之妙義。胸隔不舒,便謂有食,按之稍痛,更云有食。

外熱不除,必絕其谷,腸虛不便,必下其糞,處方用藥,必至大黃而後已。夫稟質敦厚,或感冒不深,雖遭毒害,不即殞軀,當一二日而愈者,必至旬日,當旬日而愈者,必至月餘。身愈之後,醫得居功。若正氣稍虛,或病邪猖獗,亦以此醫治之,此醫但知此法,鮮不至死。

噫,醫所以寄死生,可以盲瞽不明者,而察秋毫之末乎。不思結綱,但知羨魚,恥也。旁門管窺,居之不疑,恥更甚焉。

白話文:

大黃,味道苦澀,性質寒涼,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排除體內瘀血,治療因血瘀引起的閉經、發冷發熱等症狀,能破除腹部腫塊積聚,排除停留在體內的痰飲和積食,清理腸胃,促進新陳代謝,疏通水穀運行,調理脾胃消化,使五臟安和。

(《本經》稱大黃為黃良,後人稱之為將軍,因為它有去除邪氣、平定亂象的功力。古代認為產於河西、隴西地區的大黃最好,現在四川、河東、山陝等地都有,其中以四川產的、有錦紋的為佳。八月採收根部,根部有黃色汁液,性質滋潤,採挖後將其掛在樹枝上,經過很久才會乾燥。)

大黃味道苦澀,性質寒涼,顏色黃色,氣味芳香,是清理體內穢濁的藥物。藥性走竄而不停留,主要功效是排除瘀血和治療血閉。體內氣血不和,就會產生發冷發熱等症狀,當瘀血被排除,寒熱等症狀也就會消失。不僅能排除瘀血和血閉,還能破除腹部腫塊積聚,排除停留的痰飲和積食。這些停留的痰飲和積食積存在腸胃中,腹部腫塊積聚是體內陳舊污垢未能清理乾淨所致,所以說大黃可以清理腸胃,促進新陳代謝。當腸胃功能調和,水穀運行就會順暢,當體內陳舊污垢被清除,就能促進消化,調理脾胃,所以說大黃又能疏通水穀運行,調理脾胃消化。

《玉機真藏論》說:「五臟都從胃氣獲得滋養。胃是五臟的根本。」胃氣安和,五臟也會安和,所以說大黃能使五臟安和。

我認為,大黃具有抑制陽氣、滋養陰氣的功效,能夠安和五臟,因此被認為是沒有毒性的,所以《本經》稱它為黃良。但因其藥性迅速而強烈,能夠瀉下、排除瘀血、破除積聚,因此又被稱為將軍,並被列為下品藥物。

西北地區的人們,因為當地氣候的關係,土氣敦厚,陽氣伏藏於內,可以使用較多劑量的大黃,能起到滋養陰氣的作用,而不會過於耗損身體。東南地區的人們,因為當地氣候的關係,土氣虛浮,陽氣容易外泄,稍微使用大黃就會損傷脾胃。這就是不同地區的人們體質差異所導致的用藥差異。綜觀各地人群,凡是體質強壯、體內積熱的人,大黃能起到滋養陰氣、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可以使用。但如果本身體質虛寒,即使證狀符合需要使用大黃,也要根據個人體質酌情減少用量,這也是因為不同體質的差異所導致的用藥差異。

在《傷寒論》陽明篇中,三承氣湯都使用了大黃。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與芒硝同用,是為了承接體內上部的火熱,並調理腸胃,使體內火熱通過排泄排出。小承氣湯只用大黃,不用芒硝,是為了疏通腸胃中的燥結。當燥結被疏通,體內的陰陽、上下、內外就能夠調和。現在的人們不了解《傷寒論》的精髓,剛開始生病只是發散和消食,然後再用平胃的藥物來慢慢調理,最後才使用大黃來攻下,沒有仔細區分病邪在體表的深淺,也不明白升降出入的奧妙。只要感覺胸口不舒服,就認為是積食,按壓到稍微有點疼痛,就更是認為有積食。

體表熱邪沒有清除,就必須停止進食;腸胃虛弱導致便秘,就必須要通便;開出的藥方,一定會使用大黃才肯罷休。如果體質強壯,或者所感病邪不深,即使受到藥物的損害,也不會立即死亡,本來一兩天就能治好的病,往往要拖到十幾天才能好;本來十幾天就能治好的病,往往要拖到一個多月才能好。病好後,醫生還會自認為醫術高明。如果病人本身正氣稍微虛弱,或者病邪猖獗,也用這種方法治療,那幾乎沒有不死的。

唉,醫生是掌管生死的,難道可以如此盲目不明事理,連細微的差異都不能分辨嗎?不想著掌握總綱,只知道羨慕別人釣到的魚,真是可恥啊!只看到片面的道理,還深信不疑,這更是可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