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張志聰歿而書未成,後由弟子高世栻續成

《本草崇原》~ 卷上 本經上品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本經上品 (7)

1. 巨勝子

氣味甘平,無毒。主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久服輕身不老。

(巨勝一名胡麻,一名狗蝨。本出胡地,故名胡麻。巨,大也。本生胡地大宛,故又名巨勝,八谷之中,唯此為良。寇宗奭曰:胡麻正是今之大脂麻,獨胡地所產者肥大,因名胡麻,又名巨勝。今市肆中一種形如小茴,有殼無仁,其味極苦,偽充巨勝。夫巨勝即胡麻,是屬穀類,劉阮深入天台,仙女飼以胡麻飯,若有殼無仁,其味且苦,何堪作飯。須知市肆中巨勝系野生狗蝨,故有壁蝨胡麻之名。

壁蝨、狗蝨不堪入藥。如無胡麻,當於脂麻中撿色赤而肥大者用之,庶乎不誤。)

麻乃五穀之首,稟厥陰春生之氣。夫五運始於木,而遞相資生。主治傷中虛羸者,氣味甘平,補中土也。補五內,益氣力,所以治傷中也。長肌肉,填髓腦,所以治虛羸也。補五內,益氣力之無形,長肌肉,填髓腦之有形,則內外充足,故久服輕身不老。

白話文:

巨勝子,味道甘甜平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因傷病導致的身體虛弱消瘦,能夠滋補五臟,增強體力,促進肌肉生長,填補骨髓和腦髓。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

(巨勝又名胡麻,也叫狗蝨。它原本產於北方胡地,因此得名胡麻。巨,意思是大的。因為它生長於胡地的大宛,所以又名巨勝,在所有穀物中,只有它是最好的。寇宗奭說:胡麻就是現在的大脂麻,只有胡地產的才肥大,因此得名胡麻,又名巨勝。現在市面上有一種形狀像小茴香,有殼無仁,味道極苦的,是用來假冒巨勝的。要知道,巨勝就是胡麻,屬於穀物類,劉阮深入天台山時,仙女用胡麻飯招待他們,如果是有殼無仁,味道又苦的,怎麼能用來當飯呢?要知道市面上賣的巨勝其實是野生的狗蝨,所以才有壁蝨胡麻這個名字。

壁蝨、狗蝨不能入藥。如果沒有胡麻,應該從脂麻中挑選顏色偏紅而且肥大的來用,這樣才不會搞錯。)

麻是五穀之首,稟受了厥陰春季生發之氣。五運始於木,然後依次相生。它能治療因傷病導致的身體虛弱消瘦,是因為它味道甘甜平和,能夠補養脾胃。它能滋補五臟,增強體力,因此能治療因傷病導致的虛損。它能促進肌肉生長,填補骨髓和腦髓,因此能治療身體虛弱消瘦。滋補五臟,增強體力,是無形的補充;促進肌肉生長,填補骨髓和腦髓,是有形的補充,這樣內外都充足,所以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

2. 赤箭

氣味辛溫,無毒。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

(《本經》名赤箭苗也。宋《開寶本草》名天麻根也。《本經》主治,根苗並論。今則但用天麻,不用赤箭矣。始出陳倉川穀、壅州,及太山少室。春生苗,中抽一莖直上如箭竿,色正赤,貼莖梢之半,微有小紅葉,遠看如箭之有羽,有風不動,無風自搖,故有神草之名。

根形如王瓜,皮色黃白,曬乾則黑,去根三五寸,有遊子環列如衛,皆有細根如白髮,氣相通而實不相連,故根又有離母之名。)

赤箭氣味辛溫,其根名天麻者,氣味甘平。蓋赤箭辛溫屬金,金能制風,而有弧矢之威,故主治殺鬼精物。天麻甘平屬土,土能勝濕,而居五運之中,故治蠱毒惡氣。天麻形如芋魁,有遊子十二枚,周環之,以仿十二辰。十二子在外,應六氣之司天,天麻如皇極之居中,得氣運之全,故功同五芝,力倍五參,為仙家服食之上品。是以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

李時珍曰:補益上藥,天麻為第一。世人只用之治風,良可惜也。

白話文:

赤箭的味道辛辣溫熱,沒有毒性。主要能驅除鬼怪精靈、蠱毒和不好的氣。長期服用可以增強體力、使陰氣增長、身體肥壯健康。

《本經》稱赤箭為赤箭的苗。《開寶本草》則稱赤箭的根為天麻。《本經》在論述功效時,根和苗一起提到。現在只使用天麻,不再使用赤箭了。赤箭最初產於陳倉川穀、雍州,以及太山、少室等地。春天長出苗,中間抽出一根直立的莖像箭桿,顏色鮮紅,貼在莖頂端一半的地方,微微有些紅色的小葉子,遠看就像箭的羽毛一樣。有風吹的時候不動,沒有風的時候卻會自己搖擺,所以有神草的美名。

赤箭的根像王瓜,外皮黃白色,曬乾後會變黑。根部以上三五寸的地方,會有一圈像衛士一樣排列的遊子,每個遊子都有像白髮一樣的細根,這些根之間氣息相通但實際上並不相連,所以赤箭的根又有離母的別稱。

赤箭的味道辛溫,而它的根,也就是天麻,味道甘甜平和。赤箭的辛溫屬性歸於金,金能克制風邪,且具有像弓箭一樣的威猛力量,所以主要用於驅除鬼怪精靈。天麻的甘平屬性歸於土,土能勝過濕邪,且居於五運之中,所以能治療蠱毒和惡氣。天麻的形狀像芋頭,有十二個遊子環繞在它周圍,以象徵十二地支。這十二個遊子在外圍,呼應著六氣司天的運行,天麻就像皇極一樣居於中心,得到整個氣運的能量,因此功效可以媲美五芝,力量勝過五參,是修道之人服用的上品。所以長期服用,能增強體力、使陰氣增長、身體肥壯健康。

李時珍說:在補益的上等藥材中,天麻是第一位的。世人只把它用來治療風症,實在是太可惜了。

3. 乾地黃

氣味甘寒,無毒。主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療折跌絕筋。久服輕身不老。生者尤良。

(地黃《本經》名地髓。《爾雅》名芐,又名芑。始出咸陽川澤黃土地者佳,今處處有之,近似懷慶者為上。根色通黃,干則微黑,古時種子,今時種根,以根節多者,寸斷而蒔植之。制乾地黃法,以細小者搗爛取汁,拌肥大者,曬乾。)

地黃色黃,味甘性寒,稟太陰中土之專精,兼少陰寒水之氣化。主治傷中者,味甘質潤,補中焦之精汁也。血痹,猶脈痹。逐血痹者,橫紋似絡脈,通周身之經絡也。得少陰寒水之精,故填骨髓,得太陰中土之精,故長肌肉。地黃性唯下行,故字從芐。藉湯飲,則上行外達,故曰作湯除寒熱積聚。

除積聚,上行也。除寒熱,外達也。又曰除痹,言不但逐血痹,更除皮肉筋骨之痹也,除皮肉筋骨之痹,則折跌絕筋,亦可療矣。久服則精血充足,故輕身不老。生者尤良,謂生時多津汁而尤良,惜不能久貯遠市也。後人蒸熟合丸,始有生地、熟地之分。熟地黃功力與生地黃相等,性稍減,補腎相宜,所以然者,蒸熟,則甘中之苦味盡除,故寒性稍減,蒸熟則黑,故補腎相宜。

愚按:地黃入土最深,性唯下行,作湯則助其上達。日華子有天黃、地黃、人黃之分,謬矣。

白話文:

乾地黃

味道甘甜、性寒涼,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因損傷導致的體內不適,驅散血脈的阻塞,補充骨髓,增長肌肉。煎湯服用,可以消除體內寒熱積聚,也能夠去除痺痛,治療跌打損傷導致的筋骨斷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新鮮的乾地黃藥效更好。

(地黃在《本經》中被稱為地髓。《爾雅》中稱為芐,又名芑。最初產於咸陽一帶的川澤黃土地,現在各地都有種植,其中以接近懷慶產地的品質最好。根部顏色為黃色,乾燥後略微發黑。古代是用種子播種,現在則是種植根莖,以根節多的為佳,將其切成小段進行種植。製作乾地黃的方法,是用細小的根搗爛取汁,拌在粗大的根上,然後曬乾。)

地黃顏色為黃色,味道甘甜,藥性寒涼,蘊含著太陰中土的精華,又兼具少陰寒水的氣化作用。能治療損傷導致的體內不適,是因為它味道甘甜、質地潤澤,可以補充中焦的精氣。血痹,類似於脈痹。驅散血痹,是因為它的紋理類似於絡脈,可以疏通全身經絡。它能夠獲得少陰寒水的精華,所以能夠補充骨髓,獲得太陰中土的精華,所以能夠增長肌肉。地黃藥性向下,所以字形從「芐」。藉由湯劑服用,藥性則能向上並向外發散,所以說煎湯服用能夠消除體內寒熱積聚。

消除積聚,是讓藥性向上運行,消除寒熱,是讓藥性向外發散。又說能夠去除痺痛,意思是不僅能驅散血脈的阻塞,更能去除皮肉、筋骨的痺痛。能夠去除皮肉筋骨的痺痛,那麼跌打損傷導致的筋骨斷裂也能夠治療。長期服用,精血充足,所以能夠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新鮮的乾地黃藥效更好,是因為它新鮮時含有更多汁液,可惜不能長期保存、遠途販賣。後人將地黃蒸熟後製作成藥丸,才開始有了生地和熟地之分。熟地黃的功效與生地黃相當,但藥性稍微減弱,更適合補腎。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蒸熟後,甘甜中的苦味盡除,寒性也稍微減弱。蒸熟後顏色變黑,所以更適合補腎。

我認為:地黃深入土中,藥性向下運行,煎湯服用則有助於藥性向上發散。日華子將地黃分為天黃、地黃、人黃,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