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張志聰歿而書未成,後由弟子高世栻續成

《本草崇原》~ 卷上 本經上品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本經上品 (22)

1. 蒺藜

氣味苦溫,無毒。主治惡血,破瘕症積聚,喉痹,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

(蒺藜始出馮翌平澤或道旁,今西北地多有。春時布地,蔓生細葉,入夏做碎小黃花,秋深結實,狀如菱米,三角四刺,其色黃白,實內有仁,此刺蒺藜也。《爾雅》名茨。《詩》言:牆有茨者是也。

白話文:

蒺藜這種植物,最初由馮翌發現於平原或道路旁邊。如今在西北地區有很多。春天時生長在平地,蔓延生長著細葉。進入夏天時開花,花朵細小,呈黃色。秋天時結出果實,形狀像菱米,有三個角和四個刺,果實顏色是黃白色。果實內部有籽,這就是刺蒺藜。在《爾雅》一書中把它叫做「茨」。《詩經》中所說的「牆上長滿了茨」,就是指這種植物。

又,同州沙苑一種,生於牧馬草地上,亦蔓生布地,莖間密布細刺,七月開花黃紫色,九月結實作莢,長寸許,內子如脂麻,綠色,狀如羊腎,味甘微腥,今人謂之沙苑蒺藜,即白蒺藜也。今市肆中以茨蒺藜為白蒺藜,白蒺藜為沙苑蒺藜,古今名稱互異,從俗可也。)

白話文:

此外,同州沙苑還有一種植物,生長在牧馬草地上,也蔓延在地面上,莖上密佈細小的刺,於七月開花為黃紫色,九月結出莢果,長約一寸,裡面裝著像芝麻一樣的種子,呈綠色,形狀像羊腎,味道甘甜略帶腥味,現在的人稱它為沙苑蒺藜,也就是白蒺藜。現在市場上,茨蒺藜被當成白蒺藜,而白蒺藜卻被當成沙苑蒺藜,古今名稱不同,但從俗稱也可以。

蒺藜子堅勁有刺,稟陽明之金氣,氣味苦溫,則屬於火。《經》云:兩火合併,故為陽明,是陽明稟火氣而屬金也。金能平木,故主治肝木所瘀之惡血,破腸胃郛郭之癥瘕積聚,陰陽交結之喉痹,陽明胃土之乳難,皆以其稟銳利之質而攻伐之力也。久服則陽明土氣盛,故長肌肉。金水相生,故明目。長肌肉,故輕身。

白話文:

蒺藜果實堅硬帶刺,秉承陽明之金氣,氣味苦溫,所以屬於火。經書說:兩個火結合,所以是陽明,也就是陽明接受火氣而屬於金。金能平息木,所以主治肝木瘀滯的惡血,清除腸胃壁壘的癥瘕積聚,陰陽交結的喉痹,陽明胃土的乳房疾病,都是因為蒺藜秉承銳利之質和攻伐之力。長期服用則陽明土氣旺盛,所以能增長肌肉。金生水,所以能明目。增長肌肉,所以能減輕體重。

其沙苑蒺藜一種,生於沙地,形如羊腎,主補腎益精,治腰痛虛損,小便遺瀝。所以然者,味甘帶腥,稟陽明土金之氣,土生金而金生水也。

白話文:

沙苑蒺藜是一種生長在沙地裡的植物,它的形狀像羊的腎臟。它具有補腎益精的功效,可以治療腰痛虛損、小便遺瀝等疾病。之所以有這樣的功效,是因為沙苑蒺藜的味道甘甜中帶有一點腥味,它吸收了陽明土金之氣。土生金,金生水,因此沙苑蒺藜具有補腎益精的功效。

2. 桑根白皮

氣味甘寒,無毒。主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絕脈,補虛,益氣。(《綱目》誤書中品,夫桑上之寄生得列上品,豈桑反在中品也,今改入上品。)

白話文:

這種草藥的味道甘美,性微寒,無毒。主治中氣受傷,身體虛弱,精神不振,體重減輕,崩漏,絕脈,補養虛弱,增強元氣。(《綱目》中誤將其列入中品,而作為寄生於桑樹上的草藥卻被列入上品,桑寄生怎能反倒比寄生在桑上面的草藥低一等呢,所以現在改入上品。)

(桑處處有之,而江浙獨盛。二月發葉,深秋黃隕,四月椹熟,其色赤黑,味甘性溫。)桑名白桑,落葉後望之,枝幹皆白,根皮作紙,潔白而綿,蠶食桑精,葉絲如銀,蓋得陽明金精之氣。陽明屬金而兼土,故味甘。陽明主燥而金氣微寒,故氣寒,主治傷中,續經脈也。五勞,志勞,思勞、煩勞、憂勞、恚勞也。

白話文:

桑樹到處都有,但是以江蘇、浙江兩省最盛。二月發葉,深秋葉子變黃脫落,四月果子成熟,果實顏色赤黑,味道甘甜,性屬溫和。桑樹別稱白桑,落葉後望去,枝幹皆是白色,根皮可以製成紙張,潔白而且柔滑。蠶以桑葉為食,吐出的絲像銀子一樣,這得益於陽明金精之氣。陽明屬金而兼土,所以味道甘甜。陽明主燥而金性微寒,所以性屬寒涼,主要治療內傷,續接經脈。五勞指的是意志勞累、思考勞累、煩悶勞累、憂愁勞累、憤恨勞累。

六極,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也。羸瘦者,肌肉消減。崩中者,血液下注。脈絕者,脈絡不通。桑皮稟陽明土金之氣,刈而復茂,生長之氣最盛,故補續之功如此。

白話文:

六極是指氣、血、筋、骨、肌、精六種人體的基本組成部分。羸瘦者,肌肉消減。崩中者,血液下注。脈絕者,脈絡不通。桑皮稟承陽明土金之氣,刈而復茂,生長之氣最盛,所以有治療這些疾病的功效。

3. 桑葉

氣味苦寒,主除寒熱,出汗。

(按:《夷堅志》云:嚴州山寺有一遊僧,形體羸瘦,飲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衣皆濕透,如此二十年無藥能療,期待盡耳。監寺僧曰:吾有藥絕驗,為汝治之,三日宿疾頓愈,其方單用桑葉一味,乘露採摘,焙乾碾末,每用二錢,空腹溫米飲調服。或值桑落時,乾者亦堪用,但力不如新採者,桑葉是止盜汗之藥,非發汗藥。

白話文:

根據《夷堅志》的記載,嚴州山寺有一位遊僧,身材瘦弱,飲食很少,每晚一上牀,全身就會出汗,到天亮時衣服都濕透了。二十年以來,沒有藥物能治好,只能默默等待死亡。監寺僧人說:「我有絕妙的藥方,可以幫你治癒這個病。」三天後,遊僧的宿疾就痊癒了。這個藥方只用到了一種藥材,就是桑葉。在有露水的清晨採摘桑葉,烘乾後磨成粉末,每次用二錢,空腹時用溫米湯調服。如果是在桑葚成熟的季節,也可以使用乾桑葉,但效果不如新鮮桑葉好。桑葉是一種止盜汗的藥物,不是發汗藥。

《本經》蓋謂桑葉主治能除寒熱,併除出汗也,恐人誤讀作發汗解故表而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