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吞酸」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吞酸,中醫稱為「嘈雜」,是指胃中食物未消化,反流至食道,引起胸骨後燒灼感、泛酸水、噯氣等症狀。

吞酸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吃得過多、過油、過辣、過酸等刺激性食物,損傷脾胃,導致胃氣上逆。
  2. 情志不遂,長期精神壓力大、情緒不穩定,會導致肝氣鬱結,橫逆犯胃,引起吞酸。
  3. 脾胃虛弱,脾胃是人體主消化吸收的臟器,如果脾胃虛弱,運化功能失常,就會導致胃中食物積聚,反流而出,引起吞酸。

吞酸的症狀主要有以下幾點:

  1. 胸骨後燒灼感、泛酸水、噯氣。
  2. 飯後或夜間尤甚。
  3. 伴有胃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吞酸在中醫治療上,主要以健脾和胃、降逆止酸為主。常用中藥有香砂六君丸、保和丸、左金丸等。

此外,飲食調理和生活習慣的改善,對緩解吞酸也有一定的作用。飲食上要注意少吃油膩、辛辣、酸性食物,多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生活上要注意戒菸戒酒,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情。

吞酸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如果長期不治療,會導致胃黏膜受損,甚至引起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因此,如果出現吞酸的症狀,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胃苓湯

  • 1.《類證治裁》:「痰積脘痛必嘔惡,清中湯加海石、南星、香附。停飲脘痛必吞酸,胃苓湯、左金丸。食滯脘痛必噯腐,香砂枳朮丸加半夏曲。氣鬱脘痛,必攻刺脹滿,沉香降氣散。傷力脘痛,必瘀血停留,鬱金、歸尾、桃仁、蘇木,或手拈散。怒氣脘痛,必呃逆胸痞,半夏瀉心湯。蛔動脘痛,必有休止,安蛔丸。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平日心思鬱塞,胸滿少食,大便二三日或四五日一行,心下時時作痛,吐宿水者,或其人多胸脅煩脹,肩項強急,臍旁大肌堅韌,上入胸脅,下連小腹,或痛,或不痛,按之則必攣痛,或兼吞酸嘈雜等證者,俗稱疝積留飲痛,宜長服此方。當隔五日或十日時,用大陷胸湯或十棗湯等以攻之。

小陷胸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本方加枳實梔子者,是本方與枳實梔子豉湯合方之意。吞酸嘈雜有效者,茲不論,若不確認腹證,則不可輕用。」

半夏瀉心湯

  • 1.《皇漢醫學》:「下利如休息,而無膿血,唯水瀉耳,或自止則腹脹,瀉則爽然,而日漸羸憊,面色萎黃,噁心吞酸,時腹自痛者,與半夏瀉心湯兼用篤落丸為佳,且宜長服也。

生薑瀉心湯

  • 1.《皇漢醫學》:「…」《金匱》云:「中焦氣未和,則不能消穀,故使噫也。」《平脈法》云:「噫而吞酸,食不卒下。」又云:「上焦不歸,噫而吞酸。」皆同義也。蓋有宿停而含酸,謂之噫。酸水不出,曰乾噫。噫,即噯而食臭也,故曰乾噫食臭。曰噫氣者,皆無物出之謂也,即消化不良,兼吞酸嘈雜也。
  • 2.《皇漢醫學》:「求真按:「吞酸嘈雜者,停水兼炎證也。三瀉者,指半、甘、生之三瀉心湯也。」

吳茱萸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噫醋及醋心,吞酸嘈雜也。」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1.《皇漢醫學》:「和久田氏曰:「久寒者,非水毒之寒也,乃下焦之虛寒、疝毒、宿飲之類,集於胃口,抑塞陽氣,而妨飲食剋化之利,是也。此證但謂久寒,不詳其證,或雖有指吐利者。然由余所試驗,或因宿飲滯於中焦而成吐酸、吞酸等證者。或因冷氣衝逆,迫心下,攻胸脅,乾嘔,吐涎沫者。

平胃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並宜服。
  • 2.《仁齋直指方論》:「參苓平胃散(《御藥院方》),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宜服。
  • 3.《祖劑》:「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肉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翻胃等症
  • 4.《景岳全書》:「一、腳氣初起,無非濕滯,如無他證兼見,而身體重著者,單宜治濕,以分利為主。凡腳膝中濕,或腰腿痠疼,重著腫痛者,宜除濕湯。不問久近乾溼,並可用。若腳膝痠軟重著,而胃氣不清,或見噫氣吞酸脹滿者,平胃散。若腳氣浮腫而兼泄瀉者,宜五苓散,或胃苓湯。
  • 5.《古今醫統大全》:「(《御藥》)_參苓平胃散_,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脹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或自利,或霍亂,或嗝氣反胃,並宜服此。
▼ 展開更多

八味地黃丸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患前症,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先用補中益氣湯,又用五味異功散而愈。畢姻後復發,更手足並冷,飲食難化,或吞酸噯腐,用六君子、炮姜而痊,後又發,用八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而痊。

理中湯

  • 1.《女科折衷纂要》:「若飲食如常,大便堅實,胸腹痞脹,手足逆冷,面黃嘔吐,畏見風寒,此內真熱而外假寒也,亦用解毒湯、六味丸。若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吞酸噯氣,胸腹痞滿,手足逆冷,面赤嘔吐,畏見風寒,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亦用理中湯、八味丸。當求其屬而治之。經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 2.《瘍醫大全》:「張景岳曰:予嘗飲食少思,吞酸噯腐,諸藥不應,惟服理中湯,及附子理中丸有效。蓋此證,皆因中氣虛寒,不能運化鬱滯所致,故用溫補之劑,使中氣溫和,自無此證矣。
  • 3.《景岳全書》:「此義詳命門火候論中,當並察之。凡脾胃微虛,而若滿非滿,食少不化者,宜四君子湯,或異功散。若心脾氣虛,或氣有不順者,歸脾湯或治中湯。若三陰氣血俱虛,治節不行,而不便於溫者,宜五福飲。若中焦不暖,或噯腐,或吞酸而痞滿者,非溫補不可,宜溫胃飲、五君子煎,或理中湯、聖朮煎,或參姜飲。
  • 4.《景岳全書》:「彼自服護心散,嘔愈甚,復邀治。仍用前藥,更以補氣血藥,兩月而愈。大抵濕氣內侵,或感穢氣而作嘔者,必喜溫而脈弱,熱毒內攻而作嘔者,必喜涼而脈數。必須辨認明白。亦有大便不實,或腹痛,或膨脹,或嘔吐,或吞酸噯腐,此皆腸胃虛寒也,以理中湯治之。如不應,加熟附子二三片。
  • 5.《外科心法》:「彼自服護心散,嘔益甚。復邀治,仍用前藥,更以補氣血藥,兩月而愈。大抵濕氣內侵,或感穢氣而作嘔者,必喜溫而脈弱;熱毒內攻而作嘔者,必喜涼而脈數。必須辨認明白。亦有大便不實,或腹作痛,或膨脹,或嘔吐,或吞酸噯腐,此腸胃虛寒也,以理中湯治之。如不應,加熟附子二三片。

大承氣湯

  • 1.《醫學摘粹》:「_平胃散_(方見吞酸),_瓜蒂散_(方見痰飲),_大承氣湯_(方見溫證)

小建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胡(二十二歲),腎虛遺精,上年秋冬用填陰固攝而效,自交春夏遺發,吞酸不飢,痰多嘔吐。顯然胃逆熱鬱,且以清理(腎為胃之關,關內空虛,濁陽上逆,胃亦氣逆,鬱熱下損及中之類)

小柴胡湯

  • 1.《醫學實在易》:「吞酸病多屬於肝,宜以左金丸,連理湯加陳半為主方,小柴胡湯,平胃散佐之。

五苓散

  • 1.《中西溫熱串解》:「熱甚,則用川連、生朮、厚朴、橘白、淡生薑渣、酒煨大黃,水法丸服,此治氣阻不爽,治肺宜通法。濕傷脾陽,腹膨,用五苓散、二術膏,濕熱橫漬,脈腠腹滿,用小溫中丸,以及脘痞便溏之用苓桂朮甘湯,吞酸形寒之用苓薑朮桂湯。雖皆古人成法,而信手拈來,無不吻合。

苓桂朮甘湯

  • 1.《中西溫熱串解》:「熱甚,則用川連、生朮、厚朴、橘白、淡生薑渣、酒煨大黃,水法丸服,此治氣阻不爽,治肺宜通法。濕傷脾陽,腹膨,用五苓散、二術膏,濕熱橫漬,脈腠腹滿,用小溫中丸,以及脘痞便溏之用苓桂朮甘湯,吞酸形寒之用苓薑朮桂湯。雖皆古人成法,而信手拈來,無不吻合。

四物湯


桂枝茯苓丸

  • 1.《中國內科醫鑑》:「當初衄血之血壓有亢進症狀。兼用瀉心湯、桂枝茯苓丸、在某中途訴吞酸嘈雜。乃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坐骨神經痛甚時。用烏頭湯。稍稍用別種之治療方針。此後六個月間。連服大黃消石湯。病勢漸漸擊退大半。血壓最高者。右百三十至四十米里。左百三十五至四十五米里。此亦有趣之事也。附記之。

逍遙散

  • 1.《不居集》:「酸者木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火日盛,故為酸也。脾胃虛弱生痰,或兼吞酸噯腐,咳嗽噁心者,宜六君子湯隨病加減。若肝木乘脾,脾土不舒,而吞酸吐酸者,宜逍遙散、暢郁湯。

附子理中湯

  • 1.《校註婦人良方》:「若飲食如常,大便堅實,胸腹痞脹,飲食喜寒,手足逆冷,面黃嘔吐,畏見風寒,此內真熱而外假寒也,亦用解毒湯、六味丸。若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吞酸噯氣,胸腹痞滿,手足逆冷,面赤嘔吐,畏見風寒,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亦用附子理中湯與八味丸。當求其屬而治之。

越鞠丸

  • 1.《刪補頤生微論》:「_越鞠丸_,總治六郁,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化。
  • 2.《濟世全書》:「_越鞠丸_,治鬱結氣滯,以致胸膈痞悶或肚腹膨脹或咽喉不清,或痰氣不爽或飲食少思,或吞酸不腐,宜用此藥清之。若人脾胃虛弱,用六君子湯為主。大凡中氣虛弱,變症百出,難以名狀,但用四君補其脾胃,元氣漸復,諸症自退。若用治病之藥則誤矣。
  • 3.《成方便讀》:「_越鞠丸方越郁奇,諸般鬱結總相宜。芎蒼香附山梔曲,嘔吐吞酸自可稀。_
  • 4.《醫燈續焰》:「_越鞠丸_(丹溪),治六郁胸膈痞滿,或吞酸嘔吐,飲食不化。此治郁之聖藥也。
  • 5.《醫方集解》:「統治六郁,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六郁:氣鬱、血鬱、痰鬱、火鬱、濕鬱、食鬱也。六者之中,以氣為主,氣行則鬱散矣。吞酸嘔吐,由於痰火;飲食不消,由氣不運行。丹溪曰:氣升則食自降,六郁不言風寒者,風寒鬱則為熱也。滑伯仁曰: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當升者不得升。
▼ 展開更多

人參湯

  • 1.《聖濟總錄》:「治冷氣上逆,霍亂吐利,心腹撮痛,吞酸脹滿,不欲飲食,溫胃調中人參湯方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 1.《皇漢醫學》:「《用方經驗》本方主治曰:「平生敦阜證,或噫氣,或吞酸,心下不堅滿而膨脹者。」

左金丸

  • 1.《類證治裁》:「痰積脘痛必嘔惡,清中湯加海石、南星、香附。停飲脘痛必吞酸,胃苓湯、左金丸。食滯脘痛必噯腐,香砂枳朮丸加半夏曲。氣鬱脘痛,必攻刺脹滿,沉香降氣散。傷力脘痛,必瘀血停留,鬱金、歸尾、桃仁、蘇木,或手拈散。怒氣脘痛,必呃逆胸痞,半夏瀉心湯。蛔動脘痛,必有休止,安蛔丸。
  • 2.《成方切用》:「治肝膽鬱火,左脅作痛,或胸脅痛不可忍,吞酸吐酸,筋疝痞結,酒濕發黃。(肝火盛則脅痛,吞酸吐酸。亦由肝火上干肺胃,從木之化故酸。厥陰之脈絡陰器,濕熱干之,則成筋疝。肝木過盛,剋制脾土,則成痞結。)亦治噤口痢,湯藥入口即吐。(加糯米一撮濃煎,但得三匙下咽,即不復吐矣。)
  • 3.《醫方集解》:「治肝火燥盛,左脅作痛,吞酸吐酸,筋疝痞結(肝火盛,則脅痛;吞酸吐酸,亦由肝火上干肺胃,從木之化,故酸;厥陰之脈絡陰器,寒濕干之,則成筋疝;肝木過盛,剋制脾土,則成痞結);亦治噤口痢,湯藥入口即吐(本方加糯米一撮,濃煎,但得三匙下咽,即不得吐矣)。
  • 4.《醫方論》:「此方之妙全在苦降辛開,不但治脅痛、肝脹、吞酸、疝氣等症,即以之治時邪、霍亂、轉筋、吐瀉,無不神效。
  • 5.《醫方簡義》:「治肝火吞酸。
▼ 展開更多

六君子湯

  • 1.《類證治裁》:「日晡以歸脾湯下。調理年餘而愈。又治一婦,腹塊上攻作痛,吞酸痞悶,面色青黃,此肝脾氣滯症也、六君子湯加芎、歸、柴、連、木香、吳萸各少許,二服。又以歸脾湯,送下蘆薈丸。三月餘,肝脾和,諸症退。以調中益氣湯加茯苓、牡丹皮而經調。
  • 2.《續名醫類案》:「隨用六君子湯加薑汁炒山梔及吳茱萸,連服數劑,吞酸遂止,飲食少進。但口乾,瘡仍不起,色亦不赤,亦無膿,復如法灸二十餘壯,背臂頓便,瘡遂發。其時適秋,又投大補之劑及生脈散,以代茶飲。
  • 3.《景岳全書》:「六君子湯(補五),微溫,凡脾胃虛弱,或久患瘧痢,或嘔吐吞酸者宜此。
  • 4.《景岳全書》:「一、虛寒噁心,其證最多,若非猝暴而常見,或形氣不足之輩,悉以胃氣弱也。故凡治此者,多宜以溫補為主。若脾胃微虛生痰,或兼吞酸噯腐,咳嗽噁心者,宜六君子湯。若脾腎虛寒,痰滯咳嗽而噁心者,金水六君煎。若脾胃虛寒,或太陰自利腹痛,嘔吐噁心者,溫胃飲,或理中湯、聖朮煎。
  • 5.《不知醫必要》:「_六君子湯_,補,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或嘔吐吞酸,或咳嗽喘促等症。
▼ 展開更多

六一散

  • 1.《丹溪治法心要》:「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炒隨時令造為佐使,蒼朮、茯苓為輔助,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仍蔬菜自養則病易安。茱萸丸,治濕熱之帶氣者,濕熱甚者,用為嚮導,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六一散一料,吳茱萸一兩煮過。一方去茱萸加乾薑一兩,名溫清丸;又方六一散七錢,茱萸三錢,消痰。
  • 2.《成方切用》:「乾薑能散濕熱之氣。)加生柏葉生車前生藕節,名三生益元散,治血淋。加牛黃,治虛煩不得眠。除甘草,加吳茱萸一兩,名吳萸六一散,治濕熱吞酸。除滑石,加黃耆六兩,大棗煎,熱服,名黃耆六一散。治諸虛不足,盜汗消渴。(凡渴證防發癰疽。宜黃耆六一散。吞忍冬丸。

補中益氣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痘後作瀉久不愈,而肌體骨立,此脾腎虛弱也,用二神丸、五味異功散漸愈,因停食吞酸作瀉,肚腹重墜,此脾氣下陷也,先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佐以五味異功散漸愈;又用參耆四聖散、托裡散,治其瘡而痊。
  • 2.《保嬰撮要》:「一小兒患前症,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先用補中益氣湯,又用五味異功散而愈。畢姻後復發,更手足並冷,飲食難化,或吞酸噯腐,用六君子、炮姜而痊,後又發,用八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而痊。
  • 3.《保嬰撮要》:「一小兒痘後,不時寒熱噫氣,飲食吞酸,服二陳、枳實、黃連,更寒熱如瘧,腹墜下氣,此中氣復傷而下陷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各加乾薑、木香而愈。
  • 4.《秘珍濟陰》:「—,性沉多慮,吞酸胸滿,經水不行,用補中益氣湯加梔仁、香附。

二陳湯

  • 1.《盤珠集胎產症治》:「胸膈飽脹,惡食吞酸,手不可按,此飲食傷也,二陳湯加山楂、神麯。(和八)
  • 2.《丹溪手鏡》:「有因酒、牛乳,心痛十八年,時以一物拄之,脈三至弦弱而澀,吞酸,用二陳湯,白朮,黃芩,黃連,澤瀉,桃仁,郁李仁
  • 3.《醫學原理》:「凡嘔吐、噯氣、噁心、吞酸等症,悉以二陳湯加梔子、蒼朮、川芎、香附、生薑、砂仁、姜炒黃連、山楂、神麯、木香之類選而用之。
  • 4.《儒醫心鏡》:「同療吞酸與吐酸,本方加入炒茱連,更加蒼朮與白茯,行其濕熱便安痊。
  • 5.《醫學芻言》:「_飲食傷_,飲食傷為有餘,脘脹不舒,或吞酸噯腐,反飽不思食,古法以香砂枳朮丸為主,今時以二陳湯加神麯、山楂、砂仁、枳實。
▼ 展開更多

旋覆花湯

  • 1.《邯鄲遺稿》:「胎前吞酸者,此乃火也,以四物加黃柏、知母之類,或旋覆花湯治之。

瓜蒂散

  • 1.《醫學摘粹》:「_平胃散_(方見吞酸),_瓜蒂散_(方見痰飲),_大承氣湯_(方見溫證)

附子湯

  • 1.《備急千金要方》:「,關上脈沉,心下有冷氣,苦滿吞酸,宜服白薇丸、茯苓丸、附子湯,針胃脘補之。關上脈軟,苦虛冷,脾虛氣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湯、女萎丸,針關元補之。關上脈遲,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湯,針胃脘補之。關上脈實,胃中痛,宜服梔子湯、茱萸烏頭丸,針胃脘補之。
  • 2.《脈經鈔》:「關脈沉,心下有冷氣,苦滿吞酸,宜服白薇(《千金》下有「丸」字)、茯苓丸、附子湯,針胃脘補之。

順氣和中湯

  • 1.《濟陽綱目》:「_順氣和中湯_,治嘔吐翻胃,嘈雜吞酸,痞悶噫氣,噎膈,心腹刺痛,噁心,吐痰水。
  • 2.《萬病回春》:「_順氣和中湯_,治嘔吐翻胃、嘈雜吞酸、痞悶噫氣、噎膈、心腹刺痛、噁心吐痰水。
  • 3.《濟世神驗良方》:「順氣和中湯,治嘔吐、翻胃、嘈雜吞酸、痞悶噫氣、噎膈刺痛、噁心吐痰等證。

半夏湯

  • 1.《外臺秘要》:「又半夏湯,主痰飲癖氣吞酸方。
  • 2.《備急千金要方》:「治痰飲澼氣吞酸方。
  • 3.《千金翼方》:「主痰飲澼氣吞酸方。
  • 4.《外台秘要》:「又半夏湯,主痰飲癖氣吞酸方。
  • 5.《醫心方》:「《千金方》治心上痰蔭僻氣吞酸半夏湯方:

四君子湯

  • 1.《濟世全書》:「_四君子湯_,治脾胃虛弱,飲食少進,或肢體腫脹,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痰嗽吞酸。若因脾胃虛寒而致,宜香砂六君子;若因脾經鬱結而致,宜歸脾湯;若因肝木侮脾胃而致,宜用六君加木香、芍藥;若命門火虛而致,宜用八味丸。
  • 2.《不居集》:「_四君子湯_,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吞酸痰嗽等症。
  • 3.《女科撮要》:「_四君子湯_,治脾胃虛損,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肢體消瘦,或胸膈虛痞,痰嗽吞酸,或脾胃虛弱,停食而患瘧痢,或瘧痢因脾胃虛而不能愈。
  • 4.《明醫雜著》:「_四君子湯_,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痰嗽,吞酸,或脾胃虛弱,善患瘧、痢等症。
  • 5.《萬病回春》:「_四君子湯_,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痰嗽吞酸,或脾胃虛弱、善患瘧痢等症。
▼ 展開更多

四神丸

  • 1.《古今名醫彙粹》:「一儒者面色痿黃,吞酸噯腐,恪服理氣化痰之藥,大便不實,食少體倦,此脾胃虛寒,用六君子加炮薑、木香漸愈,更兼用四神丸而元氣復。此症苦中氣虛弱者,用人參理中湯,或補中益氣加木香、乾薑;不應,送左金丸或越鞠丸。若中氣虛,必加附子,或附子理中湯,無有不驗。
  • 2.《古今名醫匯粹》:「一儒者面色痿黃,吞酸噯腐,恪服理氣化痰之藥,大便不實,食少體倦,此脾胃虛寒,用六君子加炮薑、木香漸愈,更兼用四神丸而元氣復。此症苦中氣虛弱者,用人參理中湯,或補中益氣加木香、乾薑;不應,送左金丸或越鞠丸。若中氣虛,必加附子,或附子理中湯,無有不驗。
  • 3.《內科摘要》:「一儒者,面色痿黃,胸膈不利,吞酸噯腐,恪服理氣化痰之藥,大便不實,食少體倦,此脾胃虛寒,用六君加炮薑、木香漸愈,兼用四神丸而元氣復。此症若中氣虛弱者,用人參理中湯,或補中益氣加木香、乾薑,不應,送左金丸或越鞠丸。若中氣虛寒,必加附子,或附子理中湯,無有不愈。

保和丸

  • 1.《醫醫偶錄》:「諸積皆屬於脾,脾土果旺,則何物不化?至於成積,脾力之弱可知已。然積既已成勢,不能不用藥以消。夫欲消困脾之積,必更傷受困之脾,願治積者,必時時顧念脾土而後可。食積者,肚腹必硬,膨脹拒按,吞酸噯腐,不思飲食,保和丸、大和中飲等消之。脾虛者,六君子湯參用。
  • 2.《證治彙補》:「保和丸,治食鬱吞酸。腹滿噫臭。身熱便硬。(方見傷食)
  • 3.《保命歌括》:「胃中有宿食者,不喜食,胸腹脹滿,醋悶吞酸,吐出有酸燥之氣,法宜消食去積,宜東垣藿香平胃散,或丹溪保和丸主之。(方見內傷)。
  • 4.《證治匯補》:「保和丸,治食鬱吞酸。腹滿噫臭。身熱便硬。(方見傷食)
  • 5.《內科摘要》:「保和丸,治飲食停滯,胸膈痞滿,或吞酸腹脹。
▼ 展開更多

失笑散

  • 1.《胎產心法》:「馮氏用六君子湯送四神丸治之。若胸膈飽悶,或惡食吞酸,腹痛手不可按,此飲食所傷,治法見傷食門。若食既消而仍痛,按之不痛,更加頭痛、煩熱作渴、惡寒欲嘔等證,此是中氣被傷,宜溫補脾胃為主。若發熱腹痛,按之痛甚,不惡食吞酸,此是瘀血停滯,失笑散消之。

右歸丸

  • 1.《成方切用》:「蓋人參之功,隨陽藥則入陽分,隨陰藥則入陰分。欲補命門之陽,非加人參,不能捷效。如陽虛精滑,或帶濁便溏,加補骨脂酒炒三兩。如飧泄腎泄不止,加五味子三兩,肉豆蔻三兩,麵炒去油用。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脾胃虛寒之證,加乾薑三四兩,炒黃用。

養胃湯

  • 1.《女科撮要》:「一婦人飲食後,或腹脹,或吞酸,服枳朮丸,吞酸益甚,飲食日少,胸膈痞滿,腿內痠痛,畏見風寒,又服養胃湯一劑,腿內作痛,又二劑,腿浮腫,月經不行,余以為鬱結所傷,脾虛濕熱下注,侵晨用四君、芎、歸、二陳,午後以前湯送越鞠丸,飲食漸進,諸症漸愈。又用歸脾、八珍二湯,兼服兩月餘而經行。

葛花解酲湯

  • 1.《目經大成》:「若癖溺成勞,夙夜牛飲,如前症外,定加吞酸𩞄雜,溏瀉呃逆,甚則噎膈翻胃,水漿不能下咽。是湯徒能解酲,不聞起死。至若好氣之人,酒以僨事;好色之人,酒以助欲;機謀縱密,酒中常吐真言;謹慎自操,酒後每遭奇辱。身家之禍,又豈葛花輩之所能解哉。毋謂吾有此方,可以終老醉鄉矣。
  • 2.《醫方集宜》:「一酒客傷飲嘔惡吞酸頭疼拘倦宜用 葛花解酲湯
  • 3.《醫方集宜》:「治酒客傷飲嘔惡吞酸頭疼拘倦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痘後作瀉久不愈,而肌體骨立,此脾腎虛弱也,用二神丸、五味異功散漸愈,因停食吞酸作瀉,肚腹重墜,此脾氣下陷也,先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佐以五味異功散漸愈;又用參耆四聖散、托裡散,治其瘡而痊。
  • 2.《保嬰撮要》:「一小兒痘後,不時寒熱噫氣,飲食吞酸,服二陳、枳實、黃連,更寒熱如瘧,腹墜下氣,此中氣復傷而下陷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各加乾薑、木香而愈。

沉香散

  • 1.《楊氏家藏方》:「治中脘氣塞,元臟虛冷,胸膈痞悶,臍腹㽲痛,氣噎不快,繞臍虛鳴,嘔吐酸水,泄利虛滑,心痛氣刺,手足逆冷,倦怠少力,不美飲食,口苦舌澀,嘔逆噁心,噫氣吞酸,脅肋疼痛,喘滿氣逆,小便頻數。又治婦人脾血冷氣,發作不常及中惡腹痛,蠱毒疰忤,悉皆治之。

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痢後發熱煩躁,用四君、當歸、升麻、柴胡頓安,又用補中益氣湯而愈。又傷食作瀉,前症復作,吞酸,先用異功散加吳茱萸、木香為末,二服吞酸悉止;乃去茱萸、木香,治之而安。

右歸飲

  • 1.《成方切用》:「如小腹多痛,加吳茱萸六七分。如火衰不能生土,為嘔噦吞酸者,加炮姜二三錢。如陽衰中寒,泄瀉腹痛,加人參肉豆蔻,隨宜用之。如淋帶不止,加破故紙一錢。如血少血滯,腰膝軟痛者,加當歸二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