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偶錄》~ 附錄 (2)
附錄 (2)
1. 四愛物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豈可忍作殘害以逆天心?陸桴亭先生云:夫子有曰丘之禱久矣。苟正其身,則鬼神猶敬之。何有於紀?不然,則鬼神見訶,由我之失德也。修身而已,何可非禮宰殺?諂瀆鬼神,重增過惡。今人妄信師巫,偶有疾病,動輒宰殺淫祀,以祈福佑,鬼神有知,其能以酒食愚哉?高子遺書云,少殺生命,最可養心,最可惜福。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
不知刀俎之間,何等苦惱?我卻以日用口腹,人事酬應,略不為彼矜憐,豈復有人心乎?況欲延年愈病,乞憐鬼神,而先殺生造孽,愈折福減算矣。神其佑之乎?祀先供客,弗多餚品,兼用素菜。治病用藥,弗傷生命,刻刻以生物為心,稍可省者便省之。省殺一命,於吾心有無限安處,積此仁心慈念,於吾心有無限妙處,此又為善中一大功課也。內典云:人不殺,得長壽報。
白話文:
天地間最大的德行就是生生不息,人怎麼可以殘忍地傷害生命,逆天而行呢?陸桴亭先生說:「孔子曾說過:『我祈禱很久了。只要自身正直,鬼神都會敬畏。何必去占卜呢?若不然,鬼神責備我,是因為我自己的德行有虧。』修養自身就行了,怎麼可以違背禮儀去殺生呢?諂媚鬼神,只會更加罪孽深重。如今的人們妄信巫師,一旦生病,就動不動地宰殺動物,祭祀求福,鬼神如果有知,會被這些酒食愚弄嗎?」
高子遺書中說:「少殺生命,最能養心,最能保佑福氣。皮肉相連,痛苦相同,只是動物不會說話而已。
不知道刀俎之間,牠們承受著多麼痛苦?我卻只為自己日用飲食,人情往來,絲毫沒有憐憫之心,還有什麼人情可言呢?何況想要延年益壽,祈求鬼神保佑,卻先去殺生造孽,只會更加折損福氣,減少壽命。神明會保佑你嗎?
祭祀祖先,招待客人,不必準備太多菜餚,可以兼用素菜。治病用藥,不要傷害生命,時時刻刻以生物為念,能省則省。省殺一條生命,我的心中就會無限安寧,積累仁慈之心,我的心中就會有無限妙處,這也是為善中的一大功課。
內典中說:『人不殺生,就能獲得長壽的回報。』」
是以孫真人放龍子而傳方,壽八十九,尸解登仙。永禪師贖魚蝦而得度,壽九十六,證成佛果,皆信而有徵也。故延年要訣,以愛物為第四。
白話文:
因此,孫真人在放生龍子後留下了藥方,活到89歲,在屍體溶解後昇天成為神仙。永禪師因為救了魚和蝦而得到超脫,活到了96歲,證明瞭他的成就並達成了佛教的目標。這都是可信且有跡象表明是真實的事情。所以長命百歲的關鍵是要有一顆關心他人的善心,這是第四個重要的原則。
2. 五 寡欲
或說神仙之說有諸?程明道先生曰:若說白日飛昇之事,則目所未睹,至如居山林間,寡欲惜精,保行陳氣,以延年益壽則有之。譬如一爐火,置之風中則易過,置之密室則不易過,有是理也。程伊川先生謂張思淑曰:吾受氣甚薄,三十而浸盛,四十五十而後完,今吾年七十有二矣,校其筋骨於盛年無損也。若待老而求保生,是猶貧而後蓄積,雖勤無補矣。
劉元成先生曰:安世平居,未嘗服藥,方遷謫時,年四十有七,先妣必欲與俱,百端懇罷不允,安世念不幸使老親入於炎瘴之地,已是不孝,若非義固不敢為,父母惟其疾之憂,如何得無疾?只有絕欲一事可保無虞,遂舉意絕之。自此至今,未嘗有一日之疾,亦無宵夢之變。
白話文:
有人問:「神仙之說真的存在嗎?」程明道先生說:「像白日飛昇這種事,我們沒見過,所以無從得知。但像住在山林之中,減少慾望、珍惜精氣、保養元氣,這些方法可以延年益壽,是確實存在的。就好像一爐火,放在風中很容易熄滅,放在密室裡就不容易熄滅,道理是一樣的。」
程伊川先生對張思淑說:「我天生體質比較弱,三十歲才逐漸強壯,四十五歲左右才完全成熟。現在我七十二歲了,身體骨骼跟年輕時一樣強健。如果等到老了才想保命,就像窮人到老了才開始積蓄財富,即使再努力也於事無補。」
劉元成先生說:「安世平時不服用藥物,他被貶謫時,年紀四十有七,他母親一定要和他一起去,苦苦哀求,但他不允許。安世想,讓老母親到炎熱瘴氣的地方,已經是不孝,如果不是為了義理,他根本不敢去。父母最擔心的是他的身體,怎麼可能不生病呢?只有戒除慾望才能保證平安無虞,於是他下定決心戒絕一切慾望。從那時起,他至今沒有生過一天病,也沒有做過一次奇怪的夢。」
簡要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討論了中醫對延年益壽、保生之道的一些觀點。三位先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他們的看法:
- 程明道先生認為,雖然白日飛昇之說難以證實,但通過修煉身心、保養元氣可以延年益壽。
- 程伊川先生強調,保養身體要趁早,不要等到老了才開始,否則就無濟於事。
- 劉元成先生則以自身經歷證明,戒除慾望是維持健康、延年益壽的有效方法。
這段文字通過三位先生的觀點,展現了中醫對於養生、保生的重視,也體現了古代文人對生命和健康的深刻思考。
三十年來,血氣意興,只如當時。終日接師友劇談,雖竟夜不寐,翌朝精神如故。廣成子曰: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故延年要訣,以寡欲為第五。
白話文:
三十年來,身體的氣血與精神,都如同當初。整天與師友熱烈地討論,即使整夜不睡,第二天仍然精神飽滿。廣成子說:必須保持平靜與清淨,不要讓你的身體疲憊,不要讓你的精氣搖動,這樣纔能夠長久地活著。所以,延年益壽的關鍵,以減少慾望為第五個要素。
3. 六 惜福
達觀錄云:富者田連阡陌,金滿囊箱,狼籍之餘,猶足嘔童僕而飽狗彘。乃耕夫織婦,早作夜勤,終歲如牛馬,而衣食如乞丐,財止此數,富貴既於我獨豐,貧竅自於彼獨苦,我既不樂施以益彼不足,又不能崇儉以惜己有餘,天於我何親何私,何功何德,而令久享此乎?楊襄毅公父瞻之言曰:現在之福,積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將來之福,留於子孫者,不可不培。
昨非庵集云:人生衣食財錄,皆有定數。若儉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度,用盡則終。譬如錢一千,日用百則可旬日,日用五十可二旬,恣縱奢侈,立見敗亡,則一千一日用盡矣。或謂有廉儉而促,貪侈而長者,何也?曰:儉而命促者,當生之數少也,若更奢侈,則愈促矣。侈而命長者,當生之數多也。
白話文:
《達觀錄》中提到:富裕的人土地連綿不絕,財富滿溢,即使在浪費時,仍足以餵養奴僕和豬狗。然而農夫和織女,他們從早到晚辛勞工作,整年像牛馬一樣辛苦,但生活卻如同乞丐,財產僅限於此。他們既不樂於施捨以增加他人的不足,也不能節儉地珍惜自己的剩餘財富。老天對他們既無親情也無偏愛,既無功勞也無恩德,為什麼要讓他們長期享受這些呢?
楊襄毅公的父親楊瞻曾說:現在的幸福,是祖先積累下來的,不可以不珍惜。未來的幸福,要留給子孫的,不可以不培養。
《昨非庵集》中提到:人的一生,衣食財富,都有固定的數量。如果能節儉不貪婪,就能延長壽命。如果奢侈過度,財富消耗完畢,生命也就結束了。就好比有一千錢,每天用一百,可以使用十天,每天用五十,可以使用二十天。如果放任奢侈,會立刻面臨破產,那麼一千錢一天就用完了。有人認為,節儉的人壽命反而短,貪婪奢侈的人壽命反而長,這是什麼道理呢?回答是:節儉而壽命短的人,他的生命本來就少,如果再奢侈,壽命就會更短。奢侈而壽命長的人,他的生命本來就多,所以即便奢侈,壽命也不會縮短。
若更廉儉,則愈長矣。陳眉公先生亦云:省嗇淡泊,自有長久之理,是可以養壽也。故延年要訣,以惜福為第六。
或曰:窮通壽夭,莫非命也,但當順受而已。子謂人力可轉移壽數,何盜蹠之惡而壽,顏子之善而夭耶?殊不念夫子所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者,非謂命已前定,無可奈何,但當悠悠曠達,安分無求已也。正欲其小心敬畏,積善行仁,顧諟天之明命耳。是以壽縱百年,不可姑待明日。
天即一息,此志不容少懈。朝乾夕惕,寸陰是惜,明善誠身,惟日不足者,此君子立命之學也。小人之作惡而無忌憚者,由不知天命而不畏耳。況窮通壽天,顯晦一時,善惡邪正,遺留百世,是盜蹠之壽,雖生猶死也。顏子之夭,雖死猶生也。且也天人感應,毫髮不差,書不云乎,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即感應因果之說也。
白話文:
生命如同呼吸,片刻都不能懈怠。我們應該像早晨的太陽般充滿活力,像晚上警醒的鳥兒一樣警惕,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明辨善惡,修身養性,時刻覺得時間不夠用,這就是君子立身處世的學問。小人之所以敢為惡而不忌憚,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天命,不畏懼報應。況且,富貴貧賤、壽命長短,名聲顯赫與否,都是一時之事,而善惡邪正卻會留傳百世。所以,盜蹠雖然長壽,但生不如死;顏子雖然短命,但死後卻依然受到人們的尊敬。而且天地之間人與自然相互感應,絲毫都不會差錯,古書不就說過嗎:行善就會帶來吉祥,作惡就會招致災禍,這就是感應因果的道理。
易不云乎,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即生死輪迴之說也。總之惠迪吉,從逆凶,善即福,不善即禍,無念不善,即無不福,一念不善,即無不禍,天人合一,信不誣也。程明道先生亦曰: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感與應也矣。更有甚事?所以王祥臥冰則鯉躍,耿恭拜井則泉湧,蓋忠孝之減,通於神明,故靈響之臻,捷於桴鼓。不然,人亦萬物中之一物耳,何以能參天地,贊化育,而有旋乾轉坤之功用也耶?
白話文:
《易經》不曾說過嗎?精氣構成萬物,遊魂則帶來變化,這正是生死輪迴的道理。總之,行善則吉利,作惡則凶險,善行帶來福報,不善則招致禍患。心中無惡念,便無不福之報;一旦心生惡念,便無不禍之患。天地人合而為一,此言不虛。
程明道先生也說過:天地之間,只存在著感應。還有什麼事比這更重要呢?所以王祥臥冰,鯉魚躍出;耿恭拜井,泉水湧現,這都是因為他們的忠孝之心感動了神明,因此得到靈驗,如同擊鼓傳音般迅速。不然,人不過是萬物中的一種,何以能參與天地運行,協助化育萬物,並擁有改變天地的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