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偶錄》~
1. 附錄
2. 平人延年要訣六則
子夏曰:死生有命。孟子曰:夭壽不二。是死生壽夭自有定數,似非人力所能移者矣。殊不知聖賢言命有二,有氣數之命,有義理之命。氣數之命不能逃,義理之命所當盡。故子夏言死生有命,繼之曰:敬而無失。孟子言夭壽不二,繼之曰:修身以俟。聖賢教人,盡人合天,非欲其委心任運,無事操持也。
易曰:竅理儘性,以至於命。書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朱子云:既安於命。又當修其在己者,蓋以人定勝天,必然之理也。敦行錄云:君子不言命,養性所以立命,亦不言天,盡人可以迴天。故平人延年要訣六則,以代藥石針砭焉。
白話文:
子夏曾經說過,生死是由命運決定的。孟子也說過,早逝和長壽都是一樣的。這似乎表明,生命的長短似乎是命中註定,不是人的力量能改變的。然而,事實上,聖賢們談到的命運有兩種,一種是氣數的命運,一種是義理的命運。氣數的命運我們無法逃避,但義理的命運我們應該竭力去實現。因此,子夏在說生死由命之後,接下來就說了要恭敬地生活,不要犯錯。孟子在說早逝和長壽無差別後,接下來就說要修身養性,等待命運的安排。聖賢教導人們,盡人事,順天意,並非讓我們聽天由命,什麼都不做。
《易經》說,要探求道理,盡自己的本性,以達到對命運的理解。《書經》說,要永遠地配合命運,自己尋求更多的福祉。朱熹說,既已接受命運,又要修煉自己的品行,因為他認為,人的努力可以超越天命,這是必然的道理。《敦行錄》裡寫道,君子不會輕易談論命運,通過修養自己的性情來確立命運,也不會輕易談論天命,因為只要盡人事,就可以改變天命。
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六個延年益壽的要訣,就像藥物和針灸一樣,能幫助我們保持健康。
3. 一 存心
真西山先生曰:余聞之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又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夫雞鳴而起,未與物接,善烏乎施?存心養性,此人事也。與天何與?嗚呼!明乎此而後之為善之本也。蓋天命之性,賦之於人,本皆至善,自失汨之以私,亂之以欲,然後不善而之惡耳。
心者,所以主乎性者也。吾能敬畏齋慄,如臨君父,如對神明,則本心常存,而性不失矣。循性而行,何往非善?是為不負天之所予者,此即所以事天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為此而已。苟存乎此,天下之善皆由此出,雖功被萬物,澤及百世,亦是此而充之耳。故曰為善之本也。
李二的先生曰:為學之要,只在不自欺。念慮微起,善與不善一毫不能自掩,知善即實行其善,知惡即實去其惡,不昧所知,心方自慊。又曰:縱心於幽獨,自謂無人見聞,不知人即不見不聞,而天知必見必聞,未嘗不洞若觀火。故一念之萌,上帝汝臨,一動之非,難逃天鑑。
人參隨時隨事,體認天理,克去有我之私,得全天理之正,則廓然大公,物來順應,自然動合天心,斷必受天之枯。書曰:惟德動天,無遠不屆,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昔司馬溫公嘗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不可對人言耳。范文正公謂賈狀元曰:惟君不憂不顯,惟不欺二字,可以終身行之。
此二公者,靜存動察,但求內省不疚而已,豈有心邀福也?然天道常與善人,故皆位躋臺輔,壽享期頤,何莫非存心誠敬之應也。六祖云: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故延年要訣,以存心為第一。
白話文:
真實的西山先生說:我聽孟子說過,那些能隨著雞鳴而起身,勤勉地行善的人,都是舜帝那樣的人。他又說保持我們的良心,養育我們的本性,這就是我們侍奉上天的方式。在雞鳴時起身,還沒有與外界接觸,善行在哪裡施展呢?保持良心,養育本性,這是人的事情。與上天又有什麼關係呢?啊,明白了這些道理,然後才能知道行善的根本。因為上天賦予我們的本性,原本都是極善的,只是自己迷失了方向,讓私慾混淆了本性,才會產生不善和惡行。
良心,是主宰本性的東西。如果我能心懷敬畏,像面對君王父親一樣,像面對神明一樣,那麼我的良心就能常存,本性就不會失去。按照本性去行動,無論去哪裡,做什麼,都是善行。這樣做,就是不辜負上天所給予我們的,這就是侍奉上天的方式。那些隨著雞鳴而起身,勤勉地行善的人,就是為了這個目標。只要能保持這種心態,天下的善行都由此而出,即使功勳遍及萬物,恩澤延續百世,也只是這種心態的擴展而已。因此,這就是行善的根本。
李二的先生說:學習的關鍵,就在於不自欺欺人。當思緒微起,善與不善,一點點都不能掩飾,知道善就實際去做,知道惡就實際去除,不隱瞞自己的知曉,這樣心才能真正得到滿足。他又說:在孤獨時放縱心靈,自以為沒有人看見,卻不知道人或許看不見,聽不到,但是上天一定能看見,聽到,一切都如同明鏡般清楚。所以,一個念頭剛萌芽,上天就在你面前,一個行動的錯誤,很難逃過上天的審視。
人們應該隨時隨地,體驗認知天理,克服自私自利,才能全然符合天理,那麼就會有博大的公正,事物來臨時順應天理,自然動作符合上天的心意,必然會受到上天的庇佑。《書經》說:只有道德能感動上天,沒有遠近之分,最真誠的心如果不能感動上天,那是從未有過的。昔日的司馬溫公曾經說:我並沒有超越常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所做的事情,都能夠坦然地告訴別人。范文正公對賈狀元說:只要你不在乎是否顯赫,只要能做到不欺騙二字,就可以終身奉行。
這兩位先生,靜下心來反思,行動時洞察一切,只求內心無愧而已,他們並沒有刻意追求福報。然而,上天的道義總是傾向於善人,所以他們都位居高官,享有長壽,這都是保持良心誠敬的回應。六祖說:一切的福報田地,都不離開心田,所以延年益壽的關鍵,把保持良心放在第一位。
4. 二 敦本
孔門論學,惟務求仁。有子首言孝弟為仁之本。夫子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其體極宏深,用極廣大矣。而推本始於孝弟,蓋以孝弟為百行之先,萬化之源也。子路曰:昔者由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之後,南遊於楚,從□□□□□□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願食藜藿,為親負米,□□□也。
樹欲靜而風不寧,子欲養而親不逮,往而不可返者年也。逝而不可追者親也。嗟乎!親恩罔極,為子者即竭畢生之力而事之。養其口體,悅其心志,尚不能酬其萬一,況桑榆晚景,人壽幾何?盡朝夕承歡,左右就養,亦去日苦多,來日苦少矣。何得尚悠忽泄視,漫不關懷,使其親愁腸百結,遺恨終天耶?夫孝道無窮,及時為貴。
為子者毋使親年日短,而悔吾心之未盡,毋使子力日裕,而傷吾親之不逮。詩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良可念也。楊子曰:事父母自知其不足音,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親之謂也。孝子愛日,夫舜之大孝,至終身慕父母,其心止知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耳。未嘗祈天之眷顧也。
然孝德升聞,至祿位上壽之必得,若響應之捷者,何也?蓋孝道之大,貫三才,通神明,光四海,至貴之行,配天之德也。是以百福未易備也,惟孝則備。上壽未易享也,惟孝則享。善應錄云:紀邁至孝,年躋百齡,嚴綬友于,歲登天耋,故延年要訣,以敦本為第二。
白話文:
在孔子的學說中,最注重的是追求仁德。有子首先提出孝順與悌敬是仁德的根本。孔子認為古代的賢君有著至高無比的道德和要道,以此來順應天下,使得百姓能和睦相處,上下無怨。這種道德的內涵極為深遠,影響範圍極為廣大。然而,他強調這一切的根本始於孝順與悌敬,因為孝悌被視為所有行為的先導,以及萬事萬物發展的源泉。
子路曾說:當我侍奉雙親的時候,我們常常只能吃野菜粗糧,為了讓雙親能吃到米,我甚至會到百里外的地方背米回家。但在我雙親離世後,我南下到了楚地,那裡的生活富裕,我可以用大鼎烹煮美食,坐在堆疊的褥墊上用餐。然而,我卻多麼希望能夠回到過去,再次吃那些野菜粗糧,再次背米回家侍奉我的父母,然而,這些都已無法實現了。
樹木想要靜止,但風卻不停息;子女想要孝順,但父母卻可能已經不在。時間一旦流逝,便無法回頭;親情一旦失去,便無法再追回。唉!親恩無邊,作為子女,就算耗盡一生的力量來侍奉他們,養活他們的身體,讓他們心情愉悅,也難以償還他們對我們的萬分之一的恩情,更何況是在人生的晚年,人的壽命還有多少呢?盡管我們日夜陪伴,盡心侍奉,但剩下的日子總是比未來的日子少。我們怎麼能對此視而不見,對父母的關懷漠不關心,讓他們滿腹憂愁,遺憾終生呢?孝道無窮,把握當下最重要。
作為子女,我們不能讓父母的年歲逐漸減少,而感到自己的孝心尚未完全展現;也不能讓自己的能力逐漸增強,卻為父母無法享受到而感到遺憾。《詩經》中寫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確實值得我們深思。楊子說:只有像舜一樣的人,才能在侍奉父母時,清楚地知道自己做得還不夠。無法持久的事情,就是侍奉父母。孝子珍惜每一刻,舜的大孝,直到生命終結,他都深深地思念著父母,他只知道無法得到父母的認同,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如果不能順從父母,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兒子。他並沒有祈求上天的眷顧。
然而,孝德的傳揚,往往會帶來爵位、壽命等各種好處,就像迴音一樣迅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孝道的重要性,貫穿天地人三界,通達神明,照亮四海,是最尊貴的行為,與天德相匹配。因此,各種福報不是輕易就能獲得的,唯有孝順的人才能獲得。長壽也不是輕易就能享受的,唯有孝順的人才能享受。《善應錄》中寫道:紀邁極度孝順,年紀已逾百歲;嚴綬和他的兄弟們也都活到了高齡。因此,延年益壽的關鍵,將孝順視為第二重要的事情。
5. 三 仁民
朱子云:仁者心之德,愛之理,善之長也。程子謂醫書以手足痿痹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彼物欲錮蔽之人,視天地萬物,與己無涉,猶四肢百骸,氣脈不相貫通矣。故博施濟眾,仁者之功用,是以君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也。
王軒錄先生曰:以天地之心為心,方才盡得自己心,以民物之事為事,庶幾成得一人事。徐養齋先生曰:君子處世,不論窮達,不可無仁心。若聞一夫不獲,見一物失所,自若測然不忍處,思有以濟之,但力有所限,勢有所難,則盡吾心可也。昔竇禹鈞為諫議大夫,年三十無子,夢祖父謂之曰:汝宜早修,汝不壽,且無子。
禹鉤唯諾,修省積善,同宗外姻,有喪不能舉者,為出錢葬之,前後凡二十七喪,有女貧不能嫁者,為出錢嫁之,凡二十八人,故舊相知由公活者數十家,四方賢士賴以舉火者,不可勝數,與夫還金義館,種種善事,難以枚舉。後復夢祖父曰:汝無子,壽且促,因行陰德,延壽三紀,賜五子榮顯。
公果享年八十二歲,談笑而終,子孫俱貴顯。古云:謙抑盈滿,是禍福關,仁厚刻薄,是修短關。吳文正公曰:量之寬洪者壽,心之慈祥者壽。夫子亦曰:仁者壽。故延年要訣,以仁民為第三。
白話文:
朱熹說:「仁」是源自內心的美德,是愛的原則,是善行的起點。程子提到醫學上將手腳麻痺、失去感覺稱為「不仁」,這個說法極為恰當。仁者認為天地萬物皆為一體,都與自己息息相關。如果認定這些都是自己的一部分,那麼又有什麼做不到呢?然而,那些被私慾矇蔽的人,看待天地萬物與自己毫無關係,就像身體的四肢百骸,氣脈無法互相貫通一樣。因此,廣泛施捨、救助眾人,這是仁者的功能。所以君子會先親近自己的親人,然後再進一步去愛護人民,最終擴大到所有生物。
王先生說:以天地之心為自己的心,這樣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心;以人民和萬物的事為自己的事,這樣才能真正做好一個人該做的事。徐先生說:君子在世上,無論是貧困還是富裕,都不可以沒有仁愛之心。如果聽到有人生活困難,看到有物失去其所,自己就會感到不安,想要去幫助他們,只是力量有限,有些情況難以改變,但只要盡力去做,就已經足夠了。過去,竇禹鈞擔任諫議大夫時,年僅三十卻無子嗣,夢中祖父告訴他:你應該早日修行,因為你壽命不長,而且沒有子孫。
禹鈞聽從祖父的教誨,開始反省自身並積累善行。對於同族和親戚中,有喪葬困難的人,他出錢幫忙,總共幫助了二十七場喪禮;對於貧窮無法出嫁的女孩,他也出錢幫助,總共幫助了二十八人。因此,他救活了數十個家庭,幫助了無數的賢士,做了許多善事,如還金義館等,實在難以一一列舉。後來,他又夢到祖父告訴他:你本來沒有子孫,壽命又短,但因為行善積德,得以延長壽命三十年,並且被賜予五個光耀門楣的兒子。
果然,公爵享年八十二歲,安詳地離開人世,他的子孫都享有榮華富貴。古人說:謙遜剋制自滿,是禍福的關鍵;仁厚對待他人,是決定壽命長短的關鍵。吳文正公說:心胸寬廣的人壽命長,心地善良的人壽命長。孔子也曾說過:仁者壽命長。因此,延年益壽的關鍵,以仁愛待人排在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