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偶錄》~ 附錄 (1)
附錄 (1)
1. 平人延年要訣六則
子夏曰:死生有命。孟子曰:夭壽不二。是死生壽夭自有定數,似非人力所能移者矣。殊不知聖賢言命有二,有氣數之命,有義理之命。氣數之命不能逃,義理之命所當盡。故子夏言死生有命,繼之曰:敬而無失。孟子言夭壽不二,繼之曰:修身以俟。聖賢教人,盡人合天,非欲其委心任運,無事操持也。
易曰:竅理儘性,以至於命。書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朱子云:既安於命。又當修其在己者,蓋以人定勝天,必然之理也。敦行錄云:君子不言命,養性所以立命,亦不言天,盡人可以迴天。故平人延年要訣六則,以代藥石針砭焉。
白話文:
子夏說:生死都是命中註定的。孟子說:短命與長壽不會有兩樣。這說明死生與壽命都有固定的數量,似乎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但我們必須知道聖賢談論命運有兩種,一種是氣數的命運,一種是義理的命運。氣數的命運無法逃避,義理的命運應該去盡力完成。因此,子夏認為生死都是命中註定的,他接著說:恭敬地遵循,不要出錯。孟子認為短命與長壽不會有兩樣,他接著說:修身養性,等待命運的安排。聖賢教導人們,要讓人的行為符合天道,並不是讓人放棄自己的意志,任由事情發展。
《易經》說:理解事物的本質,並以此來決定命運。《書經》說:永遠與命運相配,自己尋找更多的幸福。朱熹認為:既然接受了自己的命運,就應該去完善自己,因為人的決策可以勝過天命,這是必然的道理。《敦行錄》中提到:君子不談論命運,養育自己的本性就是建立命運,也不談論天,通過努力可以改變天命。因此,《平人延年要訣六則》提供了六個方法,用來替代藥物和針灸。
2. 一 存心
真西山先生曰:余聞之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又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夫雞鳴而起,未與物接,善烏乎施?存心養性,此人事也。與天何與?嗚呼!明乎此而後之為善之本也。蓋天命之性,賦之於人,本皆至善,自失汨之以私,亂之以欲,然後不善而之惡耳。
心者,所以主乎性者也。吾能敬畏齋慄,如臨君父,如對神明,則本心常存,而性不失矣。循性而行,何往非善?是為不負天之所予者,此即所以事天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為此而已。苟存乎此,天下之善皆由此出,雖功被萬物,澤及百世,亦是此而充之耳。故曰為善之本也。
白話文:
真西山先生說:我聽孟子說過,雞鳴就起床,勤奮地行善的人,是舜的同類。又說,存養心性,是奉事天道的根本。可是,雞鳴起床時,尚未與外界事物接觸,行善於何處呢?存心養性,這是人事,跟天道有什麼關係呢?唉!明瞭了這點,才能知道行善的根本。因為天賦給人的本性,本就至善,是我們自己迷失在私慾之中,才導致不善,甚至走向惡的。
心是主宰性情的,如果我們能夠心存敬畏,像面對君父,像面對神明一樣,那麼本心就會常存,而性也不會迷失。遵循本性而行,又怎麼會做不到善事呢?這就是不辜負上天所賦予我們的,也是奉事天道的根本。雞鳴起床,勤奮地行善的人,正是為了這個道理。只要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天下所有的善事都會從此出發,即使功德遍及萬物,恩澤流傳後世,也不過是這一點的延伸而已。所以說,這是行善的根本。
李二的先生曰:為學之要,只在不自欺。念慮微起,善與不善一毫不能自掩,知善即實行其善,知惡即實去其惡,不昧所知,心方自慊。又曰:縱心於幽獨,自謂無人見聞,不知人即不見不聞,而天知必見必聞,未嘗不洞若觀火。故一念之萌,上帝汝臨,一動之非,難逃天鑑。
人參隨時隨事,體認天理,克去有我之私,得全天理之正,則廓然大公,物來順應,自然動合天心,斷必受天之枯。書曰:惟德動天,無遠不屆,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昔司馬溫公嘗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不可對人言耳。范文正公謂賈狀元曰:惟君不憂不顯,惟不欺二字,可以終身行之。
白話文:
李二先生說:學習的關鍵,就在於不欺騙自己。只要心中一有念頭,無論善念惡念,都毫無掩飾,知道是善就努力實行,知道是惡就堅決去除,不要違背自己的認知,這樣心才能夠安然自得。
他又說:即使獨自一人,也不要放縱自己的心,以為沒有人看見、沒有人聽見。要知道,即使沒有人看見,沒有人聽見,上天卻能洞悉一切,無所不知,無所不聞。所以,心中剛冒出一個念頭,上天就看到了;做出任何不善的舉動,也無法逃脫上天的鑒察。
因此,無論何時何地,都要體察天理,克制自私的念頭,才能保持天理的正道,這樣就能做到心胸坦蕩,光明磊落,無論遇到什麼事都能順應天意,自然而然地合乎天心,必將得到上天的庇佑。
書上說:「只有德行才能感應上天,其影響力無遠弗屆。至誠的祈求,沒有不會感應的。」
古時候司馬溫公曾經說過:「我沒有什麼比別人高明的地方,只是我平生所做的事,從來沒有不可對人言說的。」
范文正公對賈狀元說:「只有你不擔心不能顯達,只有不欺騙這兩個字,才能夠讓你一輩子都能遵循。」
此二公者,靜存動察,但求內省不疚而已,豈有心邀福也?然天道常與善人,故皆位躋臺輔,壽享期頤,何莫非存心誠敬之應也。六祖云: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故延年要訣,以存心為第一。
白話文:
這兩個人,只是安靜地存在著,活動時觀察自己,只追求自我反省沒有罪過罷了,哪裡是有意圖去祈求幸福呢?然而上天常常會幫助善良的人,所以他們都官居高位,長壽到百歲,這些都是因為心中保持恭敬和誠懇所得到的回應啊。六祖說:所有的福報都不離開人的思想,因此延年益壽的重要法則是以保持心中的敬畏感為最重要的事情。
3. 二 敦本
孔門論學,惟務求仁。有子首言孝弟為仁之本。夫子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其體極宏深,用極廣大矣。而推本始於孝弟,蓋以孝弟為百行之先,萬化之源也。子路曰:昔者由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之後,南遊於楚,從□□□□□□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願食藜藿,為親負米,□□□也。
樹欲靜而風不寧,子欲養而親不逮,往而不可返者年也。逝而不可追者親也。嗟乎!親恩罔極,為子者即竭畢生之力而事之。養其口體,悅其心志,尚不能酬其萬一,況桑榆晚景,人壽幾何?盡朝夕承歡,左右就養,亦去日苦多,來日苦少矣。何得尚悠忽泄視,漫不關懷,使其親愁腸百結,遺恨終天耶?夫孝道無窮,及時為貴。
白話文:
孔門學說重視追求仁愛,有子首先提到孝順與悌敬是仁愛的根本。夫子認為先王有極端高尚的道德原則和重要方法可以順應天下,使得人民和睦相處,上下無怨無仇,其原則非常宏大深邃,用途廣泛。然而,這些原則的根本在於孝順與悌敬,因為他們認為孝順與悌敬是各種德行的首領,是萬物變化的源泉。
子路曾說:當他服侍雙親時,常常只能吃藜草與豆類做成的食物,為了雙親,他需要負糧往返百里之外。雙親去世後,他南遊楚地,享用到金銀鍾製成的樂器,坐在織有彩色圖案的席上,擺放著排列成排的鼎,他希望再次回到過去,吃藜草,為雙親負糧,那是他再也無法實現的心願。
樹木想要靜止卻風不斷,子女想要奉養雙親卻不及時,逝去的時間無法再回頭,親人的生命更是無法追回。親情的恩惠無限,做子女的即使耗盡一生的精力來奉養雙親,餵飽他們的身體,滿足他們的心意,仍然無法報答他們的十分之一,更不用說面對晚年,人的壽命有多長。即使每天都在雙親身邊,早晚都承歡膝下,照顧他們,但過去的日子已經太多,未來的日子卻越來越少。為什麼還能放任自己悠閒,對親人的關懷毫不在意,讓他們的內心充滿痛苦,留下終生的遺憾呢?孝順之道永無止境,最重要的是把握現在。
為子者毋使親年日短,而悔吾心之未盡,毋使子力日裕,而傷吾親之不逮。詩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良可念也。楊子曰:事父母自知其不足音,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親之謂也。孝子愛日,夫舜之大孝,至終身慕父母,其心止知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耳。未嘗祈天之眷顧也。
然孝德升聞,至祿位上壽之必得,若響應之捷者,何也?蓋孝道之大,貫三才,通神明,光四海,至貴之行,配天之德也。是以百福未易備也,惟孝則備。上壽未易享也,惟孝則享。善應錄云:紀邁至孝,年躋百齡,嚴綬友于,歲登天耋,故延年要訣,以敦本為第二。
白話文:
作為子女的,不要讓父母年歲短暫,而後悔自己對他們的孝心未盡;也不要讓自己擁有充足的財力,卻傷心於沒有及時盡孝。
詩經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良可念也。」楊子說:「侍奉父母,要從自身認知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做到孝道,這是不是舜的作為呢?不能長久的事情,就是侍奉父母。」孝順的子女珍惜光陰,舜之所以成為大孝之人,就是因為他終其一生都懷念父母,心中只知道自己不能沒有父母,不能違背父母,這就是做子女的道理。 他從未祈求上天的眷顧。
然而,孝行卻能感動上天,獲得高官厚祿和長壽,就如同響應一般快速。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孝道至高無上,貫穿天地人三才,通達神明,照耀四海,是最尊貴的行為,與天德相配。因此,百福不易齊備,只有孝順才能齊備。長壽不易享有,只有孝順才能享有。善應錄記載:紀邁至孝,活到百歲;嚴綬友於,活到八十歲。所以延年益壽的要訣,第二條就是敦本,也就是孝順父母。
4. 三 仁民
朱子云:仁者心之德,愛之理,善之長也。程子謂醫書以手足痿痹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彼物欲錮蔽之人,視天地萬物,與己無涉,猶四肢百骸,氣脈不相貫通矣。故博施濟眾,仁者之功用,是以君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也。
王軒錄先生曰:以天地之心為心,方才盡得自己心,以民物之事為事,庶幾成得一人事。徐養齋先生曰:君子處世,不論窮達,不可無仁心。若聞一夫不獲,見一物失所,自若測然不忍處,思有以濟之,但力有所限,勢有所難,則盡吾心可也。昔竇禹鈞為諫議大夫,年三十無子,夢祖父謂之曰:汝宜早修,汝不壽,且無子。
白話文:
朱子與程子談仁心:
朱熹說:「仁是人心中的美德,是愛的本質,是善的根本。」程頤則說:「醫書上把手足麻痺稱為不仁,這個說法最能精準地描述仁的意義。仁者將天地萬物視為一體,認為天下萬物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認清了這一點,何事不可為?那些心胸狹隘、自私自利的人,看待天地萬物就像看待自己的四肢百骸一樣,彼此之間沒有聯繫,毫無同情之心。」因此,博施濟眾,是仁者的責任,所以君子要先愛自己的親人,再推及愛百姓,最後愛護萬物。
王軒錄先生談修心:
王軒錄先生說:「要以天地之心為自己的心,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本心;要以百姓和萬物的利益為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齊家。」
徐養齋先生談仁心:
徐養齋先生說:「君子處世,無論貧窮富貴,都不能沒有仁心。如果聽到有人受苦,看到有事物無處安放,就應該心生不忍,想辦法幫助他們。即使能力有限,情況困難,也要盡力去做,這就是仁心的表現。」
竇禹鈞的故事:
從前,竇禹鈞擔任諫議大夫,三十歲時膝下無子,夢到自己的祖父對他說:「你應該早點修身,你的壽命不長,而且不會有子嗣。」
禹鉤唯諾,修省積善,同宗外姻,有喪不能舉者,為出錢葬之,前後凡二十七喪,有女貧不能嫁者,為出錢嫁之,凡二十八人,故舊相知由公活者數十家,四方賢士賴以舉火者,不可勝數,與夫還金義館,種種善事,難以枚舉。後復夢祖父曰:汝無子,壽且促,因行陰德,延壽三紀,賜五子榮顯。
公果享年八十二歲,談笑而終,子孫俱貴顯。古云:謙抑盈滿,是禍福關,仁厚刻薄,是修短關。吳文正公曰:量之寬洪者壽,心之慈祥者壽。夫子亦曰:仁者壽。故延年要訣,以仁民為第三。
白話文:
禹公为人忠厚老实,勤俭节约,乐善好施。对于同宗族的外戚,有丧事却无力操办的,他便出钱安葬,前后共计二十七次。对于家境贫寒无法嫁娶的女子,他也出钱帮助她们嫁出去,一共帮助了二十八人。此外,他帮助过许多老朋友,也扶持过无数四方贤士,这些事迹数不胜数。除了这些,他还捐钱修建义馆,做了许多好事,难以一一列举。后来,禹公梦见祖父对他说:“你没有儿子,寿命也短,但你行善积德,所以延寿三纪,并赐你五子荣显。”禹公果然活到八十二岁,谈笑间安然离世,子孙也都富贵显赫。古人说:“谦虚则平安,骄傲则招祸;仁慈则长寿,刻薄则短命。”吴文正公也说:“心胸宽广的人寿命长,心地慈祥的人寿命长。”孔子也说:“仁者寿。”因此,延年益寿的关键,在于仁爱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