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鎧

《保嬰撮要》~ 卷六 (19)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9)

1. 黃疸

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故黃疸者,脾之色也。夫人身之神,貴於藏而默用,見於外則內虛矣。其症皆因脾氣有虧,運化失職,濕熱留於肌膚,發而為疸。錢仲陽所謂身痛背疆,二便澀滯,遍身面目爪甲皆黃是也。小便褐色者難治。療法宜固脾為先,如專用克伐寬中澹泄利水之藥,則鮮有不至危者矣。

若初生及百日半年之間,不因病而身黃者,胃熱苔黃也。腹大食上為脾疳,兼作渴飲冷者,用瀉黃散。小便不利者,茵陳湯。病後發黃,肢體浮腫者,用白朮散。清便自調,肢冷嗜臥者,益黃散。身淡黃白者,調中丸及補中益氣湯加茵陳。身熱膈滿,肌膚面目皆黃者,加減瀉黃散。

辨其所以:若閉目壯熱,多哭不已,大小便赤澀,口中熱氣者,乃妊娠厚味貽毒之候也,母子並服生地黃湯,仍忌酒面五辛熱物。設不自慎,誤傷脾土,急則變為驚風吐瀉,緩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眼目障閉,多成疳疾矣。又有脾虛發黃者,當於脾胃中求之。

治驗

一小兒旬日內,先兩目發黃,漸及遍身,用瀉黃散一服而瘥。

一小兒生旬日,面目青黃,此胃熱苔黃也,用瀉黃散,乳調服,少許即愈。後復身黃吐舌,仍用前藥而安。

一小兒因乳母食鬱而致飽脹咽酸,遍身皆黃,余以越鞠丸治其母,瀉黃散治其子並愈。

一小兒患前症,服五苓散、消食丸之類,其黃不退,作渴飲湯,腹膨少食,余謂胃氣虛,津液少,故喜飲湯;脾氣虛,故腹脹少食也,先用白朮散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一小兒飲食不調,腹脹身黃,小便金色,雜用自治之劑,作渴飲水,余謂胃氣實熱。先用瀉黃散二劑,其渴頓止,用梔子柏皮湯,其黃亦退,用白朮散而飲食進。

茵陳湯,治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至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瘀熱在裡而發黃也,或傷寒七八日,小便不通,腹微黃,身黃如橘色者。

茵陳蒿(嫩者一兩),大黃(三錢半),梔子(大者三枚)

上每服一錢,水煎服。

犀角散,治黃疸,一身盡黃。

犀角(一兩),茵陳,葛根,升麻,龍膽草(酒炒),甘草,生地黃(各半兩),寒水石(三錢)

上每服三錢,水煎服。一方栝蔞根汁,和蜜服。

小半夏湯,治黃疸,小便色不變,自利腹滿而喘者,不可除熱,熱去必噦。

半夏(湯洗七次)

上每服二三錢,姜三片,水煎服。

消食丸,治胸膈氣痞,乳食不消,身後黃者。(方見嘔吐乳)

茵陳五苓散,即五苓散加茵陳。每服一錢,溫水調下,日三服。

導赤散(二方見五淋)

越鞠丸(方見天釣)

承氣湯

小柴胡湯(二方見痙症)

調中丸(即理中丸,方見冷瀉)

白話文:

黃疸

醫書上說:黃色對應於身體的中央,並與脾臟相通,所以黃疸這種病症,可以說是脾臟的顏色表現。人身體的精氣神,貴在藏於體內默默運作,如果顯露在外,就表示體內虛弱了。黃疸的病症,通常都是因為脾氣虛弱,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濕熱積留在皮膚,進而引發黃疸。就像錢仲陽所說的,會出現身體疼痛、背部僵硬、大小便不順暢、全身包含臉部、眼睛、指甲都變黃等症狀。如果小便呈現深褐色,就比較難以治療。治療方法應該以鞏固脾臟為優先,如果只用一些攻伐、寬中、淡滲、利水的藥物,往往會使病情更加危險。

如果新生兒或百日、半年內,不是因為疾病而出現身體發黃的現象,通常是胃熱引起的,表現為舌苔發黃。如果腹部腫大、吃東西後容易反胃,這是脾疳的症狀,如果還喜歡喝冷飲,可以使用瀉黃散治療。如果小便不順暢,可以使用茵陳湯。如果是病後才出現黃疸,而且四肢浮腫,可以使用白朮散。如果大便正常,四肢冰冷而且喜歡躺著,可以使用益黃散。如果身體呈現淡淡的黃白色,可以使用調中丸或是補中益氣湯加上茵陳。如果身體發熱、胸悶、皮膚和臉部都呈現黃色,可以使用加減瀉黃散。

要分辨黃疸的成因:如果是緊閉雙眼、發高燒、不斷哭鬧、大小便赤澀、口中熱氣很重,通常是因為孕婦飲食太過油膩濃重,導致胎毒所引起的。應該讓母子同時服用生地黃湯,並且要忌酒、麵食、五辛等熱性食物。如果孕婦不注意這些禁忌,損傷到脾胃,病情會急速惡化,可能會轉變成驚風、嘔吐、腹瀉,如果病情發展緩慢,則會出現四肢浮腫、小便不順暢、眼睛看不清楚等問題,最後大多會形成疳疾。另外,也有因為脾虛而引起的黃疸,這就要從脾胃方面來調理。

治療驗例

有一個小孩出生十天內,先是眼睛發黃,然後蔓延到全身,服用瀉黃散一帖就痊癒了。

有一個小孩出生十天,臉色發青黃,這是胃熱引起的舌苔發黃,用乳汁調和瀉黃散少量服用,很快就好了。之後身體又發黃,而且吐舌頭,再次服用之前的藥方也痊癒了。

有一個小孩因為乳母吃了鬱結的食物,導致小孩飽脹、咽酸,全身發黃。我先用越鞠丸治療他的母親,再用瀉黃散治療他的孩子,結果都痊癒了。

有一個小孩患了上述症狀,服用五苓散、消食丸等藥物,黃疸卻沒有消退,反而出現口渴喝水、腹脹、食慾不振。我認為這是因為胃氣虛弱,津液不足,所以才會喜歡喝水;脾氣虛弱,所以才會腹脹、食慾不振。先用白朮散慢慢治療,之後再用補中益氣湯就痊癒了。

有一個小孩因為飲食不調,腹脹、身體發黃、小便呈現金色,胡亂服用自己調製的藥,反而出現口渴喝水。我認為這是胃氣實熱的表現,先用瀉黃散兩劑,口渴的症狀就停止了,再用梔子柏皮湯,黃疸也消退了,最後用白朮散就恢復食慾了。

茵陳湯,治療陽明病,有發熱出汗的症狀,這表示熱邪發散,所以不會出現黃疸。如果只有頭部出汗到頸部就停止,而且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這表示瘀熱積在體內,所以才會出現黃疸。也適用於傷寒七八天,小便不通暢,腹部微微發黃,身體黃得像橘子一樣的病症。

  • 茵陳蒿(嫩的,一兩)
  • 大黃(三錢半)
  • 梔子(大的,三枚)

以上藥材,每服用一錢,用水煎服。

犀角散,治療黃疸,全身發黃的症狀。

  • 犀角(一兩)
  • 茵陳、葛根、升麻、龍膽草(酒炒)、甘草、生地黃(各半兩)
  • 寒水石(三錢)

以上藥材,每服用三錢,用水煎服。另一種方法是用栝蔞根汁,加入蜂蜜一起服用。

小半夏湯,治療黃疸,小便顏色沒有改變,但卻腹瀉、腹脹、氣喘的病症,這種情況不能用清熱的藥物,否則會引起呃逆。

  • 半夏(用湯洗七次)

以上藥材,每服用二三錢,加入薑三片,用水煎服。

消食丸,治療胸膈悶塞、消化不良,身體後背發黃的症狀。(藥方在嘔吐的章節)

茵陳五苓散,即五苓散加上茵陳。每次服用一錢,用溫水調服,一天服用三次。

導赤散(兩種藥方在五淋的章節)

越鞠丸(藥方在天釣的章節)

承氣湯

小柴胡湯(兩種藥方在痙症的章節)

調中丸(即理中丸,藥方在冷瀉的章節)

平胃散(藥方在脾胃虛冷的章節)

使君子丸(藥方在蛔蟲的章節)

益黃散(藥方在脾臟的章節)

地黃湯(即濟生地黃湯)

白朮散(藥方在積滯的章節)

四味肥兒丸(藥方在嘔吐的章節)

瀉黃散(藥方在脾臟的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