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

1. 小兒脈證第七十八

小兒之脈,七至為平。更察色脈,與虎口紋。

三歲以下小兒,純陽之體。形質小,呼吸促。脈之周行駃而應指疾,大約以七至為平,非若大人四至為平也。其太過為數、為熱,不及為遲、為寒,則與大人無異矣。雖然脈至七八,難全為準,必察其色,與所見之證,更視虎口之紋,而病情始無隱匿。蓋五臟之列於面,各有定部。

如左腮屬肝,右腮屬肺,額上屬心,鼻屬脾,頦屬腎是已。諸邪之見於部,亦各有定色。如赤為熱,白為寒,黃為積,青黑為痛是已。虎口者,食指內側連大指作虎口形,故曰虎口。是處肌皮嫩薄,紋色顯明,即肺手太陰經脈之盡處,諸脈大會此經。察色者,即所以察脈也。

白話文:

孩童的脈搏,每七次跳動為正常。更要觀察孩子的面色和脈象,以及虎口的紋路。

三歲以下的孩童,體質屬純陽。身形嬌小,呼吸急促。脈搏的運行速度快,對手指的反應也很快,大約以七次跳動為正常,不像成人以四次跳動為正常。脈搏過快代表熱症,過慢代表寒症,這與成人的情況相同。

雖然孩童脈搏每七、八次跳動,並不能完全準確,但必須觀察孩子的面色,以及所表現出來的症狀,還要觀察虎口的紋路,才能確診病情,不致隱瞞。因為五臟在面部都有固定的部位。

例如左臉頰屬於肝臟,右臉頰屬於肺臟,額頭屬於心臟,鼻子屬於脾臟,下巴屬於腎臟。各種邪氣在面部也都有固定的顏色。例如紅色代表熱症,白色代表寒症,黃色代表積滯,青黑色代表疼痛。虎口是指食指內側連接大拇指形成的虎口形狀,因為這個地方的肌肉和皮膚很薄,紋路顯著,又是肺手太陰經脈的終點,各種脈絡在此匯聚。觀察虎口的顏色,也就是觀察脈象。

故色赤為熱,在脈則數。色白為寒,在脈則遲。色黃為積,在脈則緩。色青黑為痛,在脈則沉弦。此皆自然之理,非可牽會。雖無五部之分,而有三關之別。指初節曰風關,二節曰氣關,三節曰命關。紋色見風關者輕。再進,則上氣關為重。再進,則直透命關為最重,甚則主死。

由風邪而干正氣,正氣不能勝而迫及於命,漸進漸深之象也。至如外證。肝病,主諸風顫掉。實則目直叫呼,脅痛項急,呵欠頓悶,二便閉塞。虛則咬牙多欠,目閉羞明。心病,主驚。實則發搐叫喊或笑,發熱,欲飲水,頻吐舌。虛則悸,臥不安,畏見人,舌痿不能乳。脾主困。

白話文:

因此,臉色發紅代表身體發熱,在脈象上表現為脈搏跳動頻率快。臉色發白代表身體寒冷,在脈象上表現為脈搏跳動緩慢。臉色發黃代表身體積熱,在脈象上表現為脈搏跳動緩和。臉色發青發黑代表身體疼痛,在脈象上表現為脈搏跳動沉而弦緊。這些都是自然的規律,不可強行牽強附會。雖然沒有五部的區分,但有三個關卡的不同。手指的第一個關節稱為風關,第二個關節稱為氣關,第三個關節稱為命關。紋色出現在風關者病情較輕。再往裡進,到達氣關則病情較重。再往裡進,直接穿透命關則病情最重,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死亡。

由於風邪侵犯正氣,正氣無法抵抗而被迫及於生命,這是病情逐漸加重、逐漸深入的表現。至於外在的症狀,肝病,主要表現為四肢顫抖、手腳無力。如果病情嚴重,患者會眼睛直直地叫喊,肋骨疼痛、脖子僵硬,打呵欠、胸悶,大小便閉塞。如果病情虛弱,患者會咬牙、經常打呵欠,眼睛閉著怕光。心臟病,主要表現為驚恐。如果病情嚴重,患者會抽搐、叫喊或大笑,發燒,想喝水,不停地吐舌頭。如果病情虛弱,患者會心悸、睡覺不安,害怕見人,舌頭麻痺無法說話。脾臟病,主要表現為睏倦。

實則困頓,身重肌熱,腹脹硬,唇腫而渴。虛則吐瀉不食,慢風,四肢不收,口流涎。肺主喘。實則胸滿喘促悶亂。虛則哽氣,呵欠,寒慄。腎主恐怖。畏明,不能立,二便清泄,足冷。但有虛證,而無實證。以上諸證,不過言其大概耳。至於傾移傳變,何可勝紀。惟圓機之士,參合色脈,識本知標,溯流窮源,錯綜體認。

縱不能臻聖神之域,諒亦不在工巧之下矣。

白話文:

如果身體虛弱,就會感到困倦無力,身體沉重,肌肉發熱,腹部脹滿堅硬,嘴唇腫脹且口渴。如果身體虛弱,就會出現嘔吐、腹瀉、食慾不振、慢性風寒、四肢無力、流口水等症狀。肺主呼吸,如果肺氣實則胸部脹滿,呼吸急促,感到胸悶氣亂。如果肺氣虛則容易哽咽,打呵欠,身體發冷。腎主恐懼,如果腎氣虛則會畏光,站立不穩,大小便清稀,足部冰冷。如果只出現虛證,沒有實證,則以上症狀只是一個大概。至於疾病的發展變化,實在是變化無窮,難以盡數。只有精通醫術的人,才能根據患者的面色、脈象,識別病根,找出病因,追溯病源,綜合體察,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

即使不能達到聖人般的醫術,也能夠比一般庸醫技藝高超。

2. 襁褓

《千金》論云:小兒宜用父故絮,女用母故絮為衣,勿用新綿及過厚,令壯熱生瘡,發癇。又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為佳。

白話文:

《千金方》裡說:小孩應該穿父親或母親舊棉絮做的衣服,不要使用新的棉花和太厚重的衣服,會讓孩子產生高燒、長疹子,甚至引發痙攣症狀。同時也會使孩子的骨骼變得柔軟無力。最好能經常接觸自然光線和空氣。

3. 乳哺

乳者,奶也。哺者,食也。乳後不得便與食,哺後不得便與乳。小兒脾胃弱,乳食相併,難以克化。周歲以上,必成乳癖、食癖,作熱作疼,疳病從此始。丹溪曰:小兒腸胃薄窄,一切酸鹹甜辣、魚肉水果,濕面煎炒,俱是發熱難化之物,皆宜禁絕。只與熟菜白粥。非唯無病,且不縱口,可以養德。

婦人無知,唯務姑息。畏其啼哭,無所不與。積成痼疾,雖悔何及。乳母尤宜謹節。飲食下咽,乳汁便通。情欲中動,乳脈便應。兒得此乳,疾病立至。不吐則瀉,不瘡則熱。驚搐夜啼,口糜腹痛諸疾,所由來矣。病之初來,其溺必少,便須詢問,隨證治母,可消患於未形也。

白話文:

母乳是嬰兒的食物,餵奶後不宜馬上吃東西,吃東西後也不宜馬上餵奶。嬰兒脾胃嬌弱,乳汁和食物一起吃,不容易消化吸收。周歲以上的嬰兒,如果一直這樣混著吃,就容易形成乳食積滯,導致發熱疼痛,甚至出現疳病。名醫朱丹溪說,小兒腸胃嬌嫩,各種酸鹹甜辣、魚肉水果,濕面煎炒的食物,都很難消化,容易引起發熱,應當完全避免。只給孩子吃熟菜白粥,不僅可以預防疾病,還能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助於養成良好的品德。

有些母親不懂得科學育兒,只顧著哄孩子,孩子一哭就給吃,不加節制。結果孩子積食成疾,後悔也來不及了。哺乳期的母親更應該謹慎飲食。她們吃下去的食物,會直接影響乳汁的品質。如果母親情緒波動,乳汁也會受到影響。孩子喝了這樣的乳汁,很容易生病,出現嘔吐、腹瀉、發熱、口瘡、腹痛、驚搐、夜啼等問題。如果孩子生病初期,排尿量明顯減少,就應該及時詢問醫生,針對母親的情況進行治療,才能消除隱患,防止疾病發展。

乳母亦不宜用狐臭、癭瘻、喘嗽、疥癬、頭瘡、聾啞、齆鼻、癇證之人。

《肘後》云:兒生三日,宜助穀神。碎米作飲如乳,與兒大豆許,令咽之。頻與三豆許。三七日可哺。

《千金》云:兒哺早,不勝穀氣,令頭面體生瘡,愈而復發,尪羸難養。一月後,雖哺勿多。不嗜食,勿強與之。寶鑑云:兒五十日,可哺如棗核。百日彈丸。早晚二哺。莫當風解衣澡浴,及帶哭而乳,冒冷而哺。又不可在神佛驢馬畔及各房異戶,皆令兒為病。

錢乙云:惜兒過當,三兩歲猶未飲食,致脾胃弱,一生多病。半年後,宜煎陳米稀粥時與之。十月後,漸與稠粥助中氣,自然易養少病。

白話文:

餵奶的母親,也不適合有狐臭、甲狀腺腫、咳嗽喘不過氣、疥瘡、頭瘡、聾啞、鼻塞流涕、癲癇等疾病的人。

《肘後備急方》說:嬰兒出生三天後,就要幫助穀神消化。將米粉作成像乳汁一樣的飲品,給孩子喝一小粒大豆的量,讓他吞下去。經常給他喝,每次三粒大豆的量。七天後就可以餵奶了。

《千金要方》說:嬰兒太早餵奶,承受不住穀物之氣,會導致頭面和身體長瘡,好了又復發,身體虛弱難以養育。一個月後,雖然可以餵奶,但不要給太多。如果孩子不愛吃東西,不要強迫他吃。醫書上說:嬰兒五十天大時,可以餵他像棗核大小的食物。一百天大的嬰兒,可以餵他像彈丸大小的食物。早晚各餵一次,不要在風中解開衣服洗澡,也不要帶著哭聲餵奶,也不要在寒冷的地方餵奶。也不要在神佛、驢馬附近以及不同的房間和戶外,這些都會讓孩子生病。

錢乙說:如果過度憐惜孩子,到了三兩歲還沒有開始吃飯,就會導致脾胃虛弱,一輩子容易生病。半歲後,應該用陳米煮稀粥給孩子吃。十個月後,逐漸用稠粥來幫助孩子脾胃,這樣孩子就會容易養育,少生病。

《外臺》崔氏:初哺兒,用平定成日,醜、寅、辰、巳、酉日吉。男忌戊、己,女忌丙、丁日。

小兒四、五歲,當斷乳而不肯斷者,(宜畫眉膏。)斷後,肉食宜少少漸進,則無疳癖之患。

田氏曰:大凡小兒過暖生熱,熱極生風。提抱生癰,喂飼生癖。盛夏浴後,勿即乳兒,兒啼勿即與乳,令兒成胃毒,或秋成痢。浴後良久,身體燥,兒啼後,俟氣息平,方可乳。盛啼即乳,多令氣逆成呃。

《千金》論曰:乳兒勿過飽,飽則溢而吐。若乳來多猛,取出挼後再乳,或先捏去宿汁乳之。乳母欲寐,當以臂枕兒頭與乳平。母欲睡熟,即奪其乳。恐其不知飽足,亦成嘔吐。父母交合,兒臥於側,或驚起,勿與乳。蓋氣亂未定,亦能害兒。

白話文:

崔氏在《外臺》中說,初生的嬰兒,用平定成日(即出生後第一天)的丑時、寅時、辰時、巳時、酉時為吉利時間。男嬰忌諱戊日、己日出生,女嬰忌諱丙日、丁日出生。

孩子四五歲時,應該斷奶,但有些孩子不願意斷奶,可以考慮用畫眉膏幫助他們斷奶。斷奶後,肉食應該少量逐漸增加,這樣就不會患上疳癖症。

田氏說,一般來說,孩子過於溫暖就會生熱,熱極就會生風。提抱孩子容易長癰瘡,餵養孩子容易患上癖症。盛夏時節,孩子洗澡後不要馬上給他吃奶,孩子哭鬧也不要馬上給他吃奶,這樣會導致孩子胃中毒,或者在秋天患上痢疾。洗澡後要過很久,等身體乾燥了再給孩子吃奶,孩子哭鬧後,要等他呼吸平穩了再給他吃奶。如果孩子哭鬧時馬上給他吃奶,很容易導致氣逆成呃逆。

《千金方》中說,嬰兒不要餵食過飽,吃飽了就會溢出嘔吐。如果乳汁流得過猛,可以先擠出一些乳汁,再給孩子餵奶,或者先捏去一些乳汁再餵奶。乳母想要睡覺時,應該用手臂枕著嬰兒的頭,讓嬰兒與乳房保持水平。乳母想要睡熟時,應該把嬰兒從懷裡抱開,不要讓嬰兒一直吃奶,以免孩子不知飽足,也容易導致嘔吐。父母行房時,嬰兒睡在旁邊,可能會被驚醒,不要馬上給他吃奶。因為孩子的氣息還沒平定,吃奶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顱囟經》曰:夏不去熱乳,令兒嘔吐。冬不去寒乳,令兒瀉痢。侵早乳兒,皆須捏去宿乳。乳汁勿投於地。蟲蟻食之,令乳無汁。宜沃東壁上。

張渙曰:乳母須每日三時摸兒項後風池。若壯熱者,即須熨之,使微汗即愈。(風池在頭項筋兩轅之邊。)切不可妄針灸,亦不可輒吐下。蓋針灸傷兒經絡,吐下動兒臟腑也。

嬰兒半歲,尻骨已成,乳母當教兒學坐。二百日外,掌骨成,教令地上匍匐。三百日,臏骨成,教令獨立。周歲,膝骨成,教令行步。此皆一定之法。世人惜兒,懷抱過時,柔痿筋骨,為害非淺。

白話文:

《顱囟經》裡說:夏天不把熱奶去掉,會讓孩子嘔吐。冬天不把寒奶去掉,會讓孩子拉肚子。早產的孩子,都要捏掉宿奶。乳汁不要倒在地上,蟲蟻吃了會讓乳汁減少。應該把它倒在東牆上。

張渙說:乳母每天要摸三次孩子的後頸風池穴。如果孩子發熱,就用熱敷,稍微出汗就會好。(風池穴在頭頸部筋兩側的邊緣。)絕對不能亂針灸,也不能隨便讓孩子吐瀉。因為針灸會傷孩子的經絡,吐瀉會影響孩子的臟腑。

嬰兒半歲時,尾骨已經長成,乳母應該教孩子學坐。二百天後,手掌骨長成,教孩子在地上爬行。三百天,膝蓋骨長成,教孩子站立。一週歲,膝蓋骨長成,教孩子走路。這些都是固定的方法。世人疼愛孩子,抱的時間過長,就會使孩子的筋骨柔軟無力,危害很大。

4. 初生

兒在胎,藉胎液以生臟腑。分娩時,口含血塊。啼聲出,即嚥下。此毒內伏命門,外感天時,多發為驚風瘡疹等病。須於未啼時,用綿裹指,急挖去,用黃連、豆豉、朱、蜜、甘草解之,後出痘亦輕。又或難產,或冒風寒垂危者,勿即斷臍帶。急烘綿絮,包抱懷中。以胎衣置火中,更用火紙捻,於臍帶上下往來燎之。

使暖氣入腹,必自蘇。尤戒浴,恐腠理泄而外邪乘也。看舌下有膜如榴子連舌,致啼不出,聲不轉,速以指爪斷,或用葦刀割之,微有血出即活。若血出多,燒發灰,豬脂和塗之。兒上下唇與齒齦連處,皆有一筋牽引。若上唇筋緊,即生上煉。下唇筋緊,即生下煉。上煉生瘡滿頭,或眉間如癬狀。

白話文:

嬰兒在母體中依靠胎液發育臟腑,出生時口含血塊,啼哭後會將其吞下。這種毒素潛伏在命門,容易受到外感風寒而引發驚風、瘡疹等疾病。因此,在嬰兒未啼哭前,應立即用棉花包裹手指,將血塊挖除,並用黃連、豆豉、朱砂、蜂蜜、甘草解毒,之後出痘也會比較輕。此外,如果難產或受風寒垂危,不要立刻剪斷臍帶,要趕緊用棉絮烘熱,將嬰兒抱在懷裡。用胎衣放在火中燒,並用火紙捻在臍帶上下來回灼燒,使溫暖氣息進入腹中,嬰兒就會甦醒。特別要注意不要洗澡,以免毛孔張開,外邪入侵。如果觀察到嬰兒舌下有一層膜,像石榴籽一樣粘連著舌頭,導致無法啼哭,聲音也無法轉換,要立即用手指或指甲將膜剪斷,或者用蘆葦刀割開,只要有少量血流出來就代表孩子可以活。如果血流得太多,就用燒成灰的頭髮和豬油混合塗抹。嬰兒上下嘴唇和牙齦交接處,都有一條筋連接。如果上嘴唇的筋緊,就會生上煉;如果下嘴唇的筋緊,就會生下煉。上煉會導致滿頭長瘡,或者眉間出現癬狀。

瘙癢不已,複流黃汁,至處生瘡。下煉起腰背,漸至四肢,患亦如上。若不治,或頭面相通,累年不輕,令夭折;或成大病,惟每早拭口佳。

兒生三日,以桑、槐、榆、桃、柳嫩枝各三寸長者二三十節,煎湯。適冷熱,入豬膽汁一枚浴之。勿久。浴湯用豬膽、益母草,不生疥瘡。用金銀花、虎頭骨、麝、丹砂,辟惡氣、客忤驚癇。用桃、梅、李、楮根葉,解體熱溫疫。須臨浴時煮。紀用經浴法。用寅、卯、酉日吉,壬、午、丁、未、癸、巳凶。不能上三日,勿犯下三日。又三日、五日、七日宜浴。

白話文:

皮膚奇癢難耐,而且流出黃色的液體,到處都長出瘡傷。病症從腰背開始,逐漸蔓延到四肢,症狀與之前相同。如果不治療,可能會蔓延到頭面,持續多年不癒,甚至造成夭折;也可能發展成嚴重的疾病,但每天早起漱口可以改善病情。

新生兒出生三天後,可以用桑、槐、榆、桃、柳等樹的嫩枝各三寸長,取二三十節,煎湯。待溫度適宜後,加入一個豬膽汁,浸泡嬰兒沐浴。不可浸泡太久。用豬膽和益母草煮湯洗澡,可以預防疥瘡。用金銀花、虎頭骨、麝香、丹砂,可以驅除惡氣,防止驚厥。用桃、梅、李、楮樹根葉,可以解熱和治療溫疫。沐浴時須現煮藥湯使用。遵循經書記載的沐浴方法,選擇寅、卯、酉日吉利,壬、午、丁、未、癸、巳日凶險。不能在出生後三天內洗澡,也不能在出生後三天內洗澡。另外,出生後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適合洗澡。

小兒浴,勿先斷臍帶,恐水濕侵臍,有臍風、臍瘡等證。用清油調發灰敷臍佳。

《千金》云:臍勿以刀割。隔單衣咬斷,以暖氣呵七遍,即纏結所留帶致兒足趺上。斷訖,看臍帶中多有蟲,急剔去。不爾,入臍成疾。臍當長六寸,長則傷肌,短則傷臟。不以時斷,及挼汁不盡,暖氣漸微,即生寒,令兒臍風。寶鑑論斷臍。若用剪刀,先於懷中令剪暖。又水入臍,多天釣,痛苦啼叫,面青黑。

臍傷動,久不幹,傷外風,即口噤不可救。《聖惠》云:兒生一宿,抱近明無風處,看臍上有赤脈直上者,即於脈盡頭灸三壯,赤散即無患矣。裹臍必用軟練帛。若十許日,怒啼不止,必臍燥刺腹,或衣中有刺物。或換衣,或換裹,須細察之。

白話文:

嬰兒洗澡時,不要先剪斷臍帶,以免水氣侵襲臍部,造成臍風、臍瘡等疾病。可以用清油調和發灰敷在臍部,效果很好。

《千金要方》中記載:不要用刀割斷臍帶,可以用單衣隔着咬斷,然後用溫熱的氣體呵七遍,再將剩下的臍帶纏繞在嬰兒的腳踝上。斷臍後,要仔細檢查臍帶,裡面往往會有蟲子,要趕快剔除。否則,蟲子會進入臍部,導致疾病。臍帶應該長六寸,太長會損傷肌肉,太短會損傷內臟。如果沒有及時剪斷臍帶,或者臍帶的汁液沒有擦拭乾淨,溫熱的氣體逐漸消失,就會產生寒氣,導致嬰兒患上臍風。寶鑑中也論述了剪斷臍帶的方法,如果用剪刀,要先放在懷中讓剪刀暖和。此外,如果水進入臍部,嬰兒會經常哭鬧,痛苦不堪,面色也會變得青黑。

臍部受傷,很久不癒合,就會受外風侵襲,導致口噤不治。《聖惠方》中記載:嬰兒出生後一夜,要抱到明亮無風的地方,觀察臍部是否有紅色血管直通上方,如果有,就要在血管末端灸三壯,並服用赤散,就能避免疾病。包裹臍部一定要用柔軟的布帛。如果十天左右,嬰兒仍然不停地哭鬧,很有可能是臍部乾燥刺激了腹部,或者衣物中有刺物。要麼換衣服,要麼換包裹,仔細檢查一下。

崔氏云:兒衣須清水洗。勿令汙濁。新瓶盛,密蓋,置便宜處。三日後,依月吉地向陽處埋之。入土三尺,須牢築,令兒壽。若不謹,或為蟲畜傷食,主兒不壽,或橫亡。宜天德月空處埋,吉。(正月天德在辛,月空在丙辰。余詳官本歷日。)若遇反支,宜掛宅外福德上向陽高燥處。

待過月,然後依法埋藏,吉。甲、乙日生,丙、丁日藏。丙、丁日生,戊、己日藏。戊、己日生,庚、辛日藏。庚、辛日生,壬、癸日藏吉。

《集驗方》云:小兒初剃頭,不擇日,皆於滿月日剃之。蓋俗所尚。前產婦未得出房,於滿月,即與兒俱出。謂胎髮穢惡,有觸神灶,令兒不安,故於此日剃頭而出。凡剃頭須避風就暖。剃後,以杏仁三枚,去皮尖研碎。入薄荷三葉,再同研。卻入生麻油三、四滴,膩粉拌和,頭上擦,免生瘡疥熱毒。

白話文:

崔氏說:孩子的衣服要用清水洗,不要讓它弄髒。用新瓶子裝好,蓋緊瓶蓋,放在安全的地方。三天後,根據月曆選個吉利的日子,在向陽的地方埋掉。埋入土中三尺深,要蓋得牢固,這樣孩子才能長壽。如果不小心,可能會被蟲畜咬食,就會導致孩子短命,甚至橫死。最好選擇天德月空的位置埋藏,這樣最吉利。(正月天德在辛,月空在丙辰。其他月份的具體日期請查看官府公佈的歷書。)如果遇到反支的日子,就應該掛在宅外福德的位置,選擇向陽高燥的地方。

等孩子滿月後,再按照上述方法埋藏,就很吉利。甲、乙日出生,就選擇丙、丁日埋藏。丙、丁日出生,就選擇戊、己日埋藏。戊、己日出生,就選擇庚、辛日埋藏。庚、辛日出生,就選擇壬、癸日埋藏,這樣最吉利。

《集驗方》中記載:小兒第一次剃頭,不用選擇日子,一般都在孩子滿月那天剃。這是民間的習俗。產婦滿月後就可以出房,同時也給孩子剃頭。因為人們認為胎髮不潔,會觸犯神靈,讓孩子不安,所以要在滿月那天剃頭。剃頭時,一定要避風避寒,選擇溫暖的地方。剃頭後,用杏仁三枚,去掉皮尖後研成碎末,再加入薄荷三葉,一起研磨。然後滴入生麻油三、四滴,再加入膩粉拌勻,塗抹在頭上,可以防止頭上長瘡疥熱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