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附方

仲景小柴胡湯,《傷寒論》云: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此半表半裡,寒熱往來之藥也。今用治瘧之寒熱往來者皆效。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炙),生薑(各三兩),半夏(半斤),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加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

仲景白虎湯(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傷寒論》云: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又云: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大抵表裡皆熱,在表多汗,非閉郁之熱;在裡渴煩,非入腑堅實之熱,轉夏為秋之劑也。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白話文:

【附方】

仲景小柴胡湯:根據《傷寒論》的記載,對於病發五至六天,感受風邪,出現時冷時熱,胸口及側腹部悶脹不舒服,沉默寡言,食慾不佳,心裡煩躁且容易噁心嘔吐的情況。或者胸口煩悶但不噁心,或者口渴,或者腹部疼痛,或者側腹部有硬塊感,或者心下悸動,小便不通暢,或者沒有口渴,身體有輕微發熱,或者咳嗽等症狀,都可使用小柴胡湯治療。此藥適用於病在半表半里的狀態,對於治療瘧疾引起的時冷時熱也有良好的效果。

所需藥材:柴胡(250克),黃芩,人參,甘草(炙過),生薑(各90克),半夏(250克),大棗(12枚)。

這些藥材混合後,加入12公升的水,煮至剩6公升。然後濾掉藥渣,再煮至剩3公升。每次溫服1公升,一天三次。如果只有胸口煩悶而無噁心嘔吐,可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栝蔞實一個。如果口渴,可去掉半夏,增加人參至225克,並加入栝蔞根120克。如果腹部疼痛,去掉黃芩,加入芍藥90克。如果側腹部有硬塊感,去掉大棗,加入牡蠣120克。如果心下悸動,小便不通暢,去掉黃芩,加入茯苓120克。

如果不口渴,體表有輕微發熱,去掉人參,加入桂枝90克,服用後需保暖以微微出汗為佳。如果咳嗽,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和乾薑90克。

仲景白虎湯(加上人參則為人參白虎湯):根據《傷寒論》記載,對於脈象浮滑,表明表證有熱,裏證有寒的情況,白虎湯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另外提到,經過嘔吐和瀉下後,七八天仍未見好轉,熱氣聚集在裏,表裡都有熱象,常常感到畏風,極度口渴,舌頭乾燥且煩躁,想喝水數升的情況,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大體而言,表證和裏證都有熱象,表證多汗,不是閉塞鬱熱;裏證口渴煩躁,不是深入腑臟的堅實熱氣,這是從夏季轉向秋季的調理方法。

所需藥材:知母(180克),石膏(600克),甘草(炙過,60克),粳米(600毫升)。

將這些藥材混合,加入10公升的水,煮到米熟湯成。然後濾掉藥渣,每次溫服1公升,一天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