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三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上 (3)

1. 大青龍湯

仲景曰: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而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又曰: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喻嘉言曰:前條太陽中風四字,括寒而言。此傷寒二字,括風而言。風寒之脈證錯見,則桂枝與麻黃二湯不可用,不待言矣。仲景原文,但重乍有輕時六字,早已挈明。言但身重,而無少陰之欲寐,其為寒因可審。

況乍有輕時,不似少陰之晝夜俱重,又兼風因可審,所以敢力驅其在表之風寒。若脈微弱,身重欲寐,則內顧少陰,且不遑矣,敢發之乎。)

麻黃(六兩),甘草(炙),桂枝(二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雞子大塊),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煎。一服汗者,止後服。

仲景制方之意,本是桂枝麻黃二湯合用,易芍藥以石膏者。所以勝寒鬱之內熱,且以助青龍之勢而興雲雨也。然去芍藥之酸收,增石膏之辛散,外攻之力,猛而無制。在寒多風少,及風寒兩停之證,則用當而通神。其有風無寒之證,及微弱之脈。若不知辨而誤用之,有厥逆惕瞤而亡陽爾。

白話文:

大青龍湯

張仲景說: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脈象呈現浮緊,發燒怕冷,身體疼痛,沒有汗卻感到煩躁不安,這時就用大青龍湯來治療。如果脈象微弱,並且有汗出惡風的狀況,就不可以使用大青龍湯。如果誤用,會導致手腳冰冷、抽搐、肌肉顫動,這是錯誤的治療方式,要用真武湯來救治。

張仲景又說:傷寒的脈象呈現浮緩,身體不疼痛,但感到沉重,有時會覺得稍微輕鬆一點,如果沒有出現少陰病症狀,就可以用大青龍湯來發汗治療。(喻嘉言說:前面提到「太陽中風」這四個字,是概括地指寒邪而言。這裡說的「傷寒」這兩個字,是概括地指風邪而言。風邪和寒邪的脈象和症狀錯綜複雜地出現,就不能使用桂枝湯和麻黃湯,這是不需要多說的。張仲景原文中提到「但重,乍有輕時」這六個字,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意思是說,只是感到身體沉重,沒有少陰病那種想睡覺的症狀,可以判斷是寒邪引起的。加上有時會覺得稍微輕鬆一點,就更能判斷是風邪引起的,所以才敢用藥強力驅散體表的風寒。如果脈象微弱,身體沉重又想睡覺,這表示體內有少陰病,連照顧身體內部都來不及了,哪裡還敢用藥發汗呢?)

大青龍湯的組成:麻黃(六兩)、炙甘草、桂枝(二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像雞蛋大的塊狀)、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服藥後如果出了汗,就停止服用,不再繼續喝。

張仲景開立這個處方的用意,本來是把桂枝湯和麻黃湯合用,只是把芍藥換成石膏。這樣做可以解除寒邪引起的內熱,並且幫助大青龍湯的藥效,就像興雲降雨一樣。然而,去除芍藥的酸收特性,增加石膏的辛散之性,對外攻邪的力量就變得強烈而沒有節制。在寒邪多而風邪少,或者風寒兩邪勢均力敵的狀況下,使用大青龍湯才能發揮功效。但是如果遇到只有風邪而沒有寒邪的症狀,或者脈象微弱的情況,如果沒有仔細辨證就誤用大青龍湯,可能會導致手腳冰冷、抽搐顫動,甚至導致陽氣耗竭的危險。

2. 小青龍湯

仲景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發熱惡寒,頭痛身痛,屬太陽表證。仲景書中,凡有里證兼表證者,則以表不解三字該之。內有水飲,則水寒相搏,水留胃中,故乾嘔而噎。水寒射肺,故咳而喘。

水停則氣不化,津不生,故渴。水漬腸間,故下利。水蓄下焦,故小便不利而少腹滿。)又曰: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喻嘉言曰:風寒挾水飲上逆,津液不下行,故不渴。渴則可知其津液不逆,為寒去欲解之徵也,乃用小青龍湯,大率以輕劑助其欲解之勢爾。

麻黃去節,桂枝,芍藥(酒炒),細辛,甘草(炙),乾薑(三兩),半夏,五味子(半升),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麻黃髮汗,利則不宜。利,水橫行也。加蕘花,導水也。

)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半夏燥津液,栝蔞根撤熱生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噎,水寒塞窒氣也,附子利氣而散水寒。)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茯苓淡滲,能通竅而利水道。)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喘,水氣射肺,而聲息不利也。

加杏仁,潤肺以下氣也。)

周禹載曰:素常有飲之人,一感外邪,傷皮毛,蔽肺氣。停於心下,而上下之氣不利焉。喘滿咳嘔,相因而見。於是以五味收金,乾薑散陰,半夏祛飲,而尤妙在用細辛為少陰經表藥,且能走水。人之水氣,大抵發源於腎,故少腹滿,小便不利,因而作喘。安知少陰不為遺害,乃以細辛搜豁伏邪,走而不留,而後以上主散之藥,皆靈動也。

(金匱云: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徐忠可注曰:溢飲者,水已流行歸四肢,以不汗而致身體疼重。蓋表為寒氣所侵而疼,肌體著濕而重,全乎是表,但水寒相離。猶之風寒兩傷,內有水氣,故以大青龍小青龍主之。然大青龍合桂麻而去芍加石膏,則水氣不甚而挾熱者宜之。

倘咳多而寒伏,則必以小青龍為當。蓋麻黃去杏仁,桂枝去生薑,而加五味乾薑半夏細辛,雖表散而實欲其寒飲之下出也。觀仲景論太陽中暍,謂身熱疼重,而脈微弱,乃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一物瓜蒂湯主之。然曰發其汗,則惡寒甚,而此獨主二湯,發表為急。豈非以溢飲所犯,其源非中暍,且腠理稍固,不若夏月之易汗乎。

彼在夏月,腠理本疏,又中暍在先,故主吐。然則夏月身不熱,非中暍而得是證,其亦宜二湯可知也。金匱云:先渴後嘔者,水停心下,小青龍湯主之。不治渴而專治水,水去而渴自止矣。金匱又云: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徐忠可注曰:此即支飲的證也,不用十棗湯,而用小青龍湯,必以其挾表也。

然此必病發於未然而不得臥,則勢亦孔亟,故暫以桂枝治表,姜半治飲爾。)

加石膏,名小青龍加石膏湯。(金匱)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金匱曰: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此條同是咳喘上氣脈浮,然前條目如脫狀,則喘多矣。喘多責寒,故以麻黃甘草為主,而加石膏以清寒變之熱。

此獨加煩躁,傷寒論中,寒得風脈而煩躁者,主以小青龍湯。故亦主小青龍,然壅則氣必熱,故仍加石膏爾。)

白話文:

小青龍湯

張仲景說:傷寒表證沒有解除,而且心下有水氣,出現乾嘔、發熱和咳嗽,有時會口渴,有時會腹瀉,有時會覺得咽喉堵塞,有時會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或者出現喘息,這些情況都可以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發熱怕冷、頭痛和身體疼痛,屬於太陽表證的症狀。仲景的書中,凡是兼有裡證和表證的,都用「表不解」這三個字來概括。體內有水飲,水和寒邪互相搏擊,水停留在胃中,所以會乾嘔和咽喉堵塞。水寒邪氣侵襲到肺部,所以會咳嗽和喘息。

水停滯在體內,氣就不能正常運行,津液也無法產生,所以會口渴。水浸漬在腸道之間,所以會腹瀉。水積蓄在下焦,所以會小便不利和小腹脹滿。)

又說:傷寒病人心下有水氣,咳嗽並稍微喘息,發熱但不口渴。服用湯藥後,出現口渴,這是寒邪消退,病情將要好轉的徵兆,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喻嘉言說:風寒邪氣夾帶著水飲向上逆行,津液無法向下運行,所以不會口渴。出現口渴,就可以知道津液沒有逆行,這是寒邪消退,病情將要好轉的徵兆,這時使用小青龍湯,主要用輕劑來幫助身體恢復。)

藥物組成:麻黃(去掉節),桂枝,芍藥(用酒炒),細辛,甘草(炙),乾薑(三兩),半夏,五味子(半升)。用水一斗,先煮麻黃,煮到剩八升時,撈出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濾去藥渣,溫服一升。如果出現輕微腹瀉,就去掉麻黃,加入蕘花(像雞蛋大小)熬煮到紅色。(麻黃發汗,腹瀉就不宜使用。腹瀉,是水液亂跑的表現。加入蕘花,是為了引導水液排出。)

如果口渴,就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三兩。(半夏會使津液乾燥,栝蔞根可以清除熱邪,產生津液。)

如果咽喉堵塞,就去掉麻黃,加入附子一枚(炮製過)。(咽喉堵塞,是水寒邪氣堵塞氣機的表現,附子可以疏通氣機,散寒祛水。)

如果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就去掉麻黃,加入茯苓四兩。(茯苓可以滲利水濕,能通利小便,疏通水道。)

如果喘息,就去掉麻黃,加入杏仁半升(去掉皮尖)。(喘息,是水氣侵襲肺部,導致呼吸不暢。加入杏仁,可以潤肺,使肺氣向下運行。)

周禹載說:平常體內有水飲的人,一旦感受外邪,損傷皮毛,就會阻塞肺氣。水飲停留在心下,導致上下氣機不利。喘息、胸悶、咳嗽、嘔吐等症狀會接連出現。因此,用五味子來收斂肺氣,用乾薑來驅散體內陰寒,用半夏來祛除水飲。其中最巧妙的是使用細辛,細辛既是少陰經的表藥,又能走散水氣。人體的水氣,大多起源於腎,所以會小腹脹滿、小便不利,因而引起喘息。怎能說少陰經沒有受到影響呢?所以用細辛來搜尋和疏散潛伏的邪氣,讓邪氣散走而不停留,之後再使用其他散邪的藥物,就都能發揮作用了。

《金匱要略》說:得了溢飲病的人,應該發汗,可以用大青龍湯或小青龍湯來治療。徐忠可注釋說:溢飲病,是水液已經流散到四肢,因為沒有發汗,導致身體疼痛沉重。主要是由於表受到寒邪侵襲而疼痛,肌肉受濕邪浸漬而沉重,這完全是表證的表現,但水寒邪氣是分離的。就像風寒兩邪同時侵襲,體內有水氣一樣,所以用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來治療。但是,大青龍湯是桂枝和麻黃合用,去掉芍藥,加上石膏,適合水氣不嚴重而兼有熱邪的人。如果咳嗽嚴重,而且寒邪潛伏,就必須用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是麻黃去掉杏仁,桂枝去掉生薑,而加入五味子、乾薑、半夏和細辛,表面上是發散表邪,實際上是想讓體內的寒飲向下排出。《傷寒論》中,張仲景論述太陽中暍,說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脈搏微弱,這是夏天受到冷水刺激,水液跑到皮膚裡面所致,可以用瓜蒂湯來治療。但是說要發汗,說明惡寒很嚴重,而這裡卻主要用這兩種湯藥,說明發散表邪是當務之急。難道不是因為溢飲病的病因不是中暍,而且腠理比較牢固,不如夏天容易出汗嗎?夏天腠理本來就疏鬆,又先有中暍,所以主要用吐法。那麼夏天身體不發熱,不是中暍引起的這種病症,也應該用這兩種湯藥來治療。

《金匱要略》說:先口渴後嘔吐,是水飲停留在心下,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不用治療口渴,而專注於祛除水飲,水飲去除,口渴自然就停止了。《金匱要略》又說:咳嗽、氣逆、倚靠著才能呼吸,不能躺下,可以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徐忠可注釋說:這就是支飲的症狀,不用十棗湯,而用小青龍湯,一定是因為兼有表證。如果病情在尚未發作時就不能躺下,說明病情很危急,所以先用桂枝來治療表證,用薑和半夏來治療水飲。

小青龍加石膏湯

加入石膏,就叫做小青龍加石膏湯。《金匱要略》用它來治療肺脹,咳嗽氣逆、喘息,並且有煩躁,脈象是浮的,而且心下有水。《金匱要略》說:咳嗽氣逆,這是肺脹。這種人喘息,眼睛像要脫落一樣,脈象浮大,可以用越婢加半夏湯來治療。這條和之前描述的都是咳嗽、喘息氣逆、脈象浮,但是之前說的眼睛像要脫落,說明喘息更嚴重。喘息嚴重,是因為有寒邪,所以用麻黃和甘草為主,加上石膏來清除寒邪轉化的熱邪。這裡特別強調有煩躁,在《傷寒論》中,寒邪受到風邪影響,就會出現煩躁,可以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所以也使用小青龍湯,但是因為體內有積塞,氣機就會鬱熱,所以還是要加入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