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三上 (3)
卷三上 (3)
1. 大青龍湯
仲景曰: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而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白話文:
仲景說:太陽中風,脈搏浮緊,發燒畏寒,全身疼痛,不流汗而煩躁的人,可以服用大青龍湯來治療。如果脈搏微弱,出汗怕風的人,不能服用。如果服用後出現厥逆,筋惕肉瞤,這是因為服藥方法錯誤引起的,可以用真武湯來搶救。
又曰: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喻嘉言曰:前條太陽中風四字,括寒而言。此傷寒二字,括風而言。風寒之脈證錯見,則桂枝與麻黃二湯不可用,不待言矣。仲景原文,但重乍有輕時六字,早已挈明。言但身重,而無少陰之欲寐,其為寒因可審。
白話文:
也就是說,傷寒病人脈搏浮而緩,身體不痛,但覺得沉重,突然感覺輕鬆,沒有少陰證的,可以用大青龍湯治療。
況乍有輕時,不似少陰之晝夜俱重,又兼風因可審,所以敢力驅其在表之風寒。若脈微弱,身重欲寐,則內顧少陰,且不遑矣,敢發之乎。)
白話文:
尤其在病情剛開始比較輕微的時候,不像少陰病白天晚上都症狀都很重,而且風邪因素可以仔細分辨,因此敢於努力驅除體表的風寒。如果脈搏微弱,身體沉重想要睡覺,那就得考慮少陰病了,別的且顧不上了,能發汗來治療嗎?
麻黃(六兩),甘草(炙),桂枝(二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雞子大塊),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煎。一服汗者,止後服。
白話文:
麻黃(六兩)、甘草(炙)、桂枝(二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雞蛋大小的塊狀)、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先把麻黃煮開後除去浮沫放。把除了麻黃以外的藥材都放入煎煮。喝一杯後,出汗的人就不必再繼續服用。
仲景制方之意,本是桂枝麻黃二湯合用,易芍藥以石膏者。所以勝寒鬱之內熱,且以助青龍之勢而興雲雨也。然去芍藥之酸收,增石膏之辛散,外攻之力,猛而無制。在寒多風少,及風寒兩停之證,則用當而通神。其有風無寒之證,及微弱之脈。若不知辨而誤用之,有厥逆惕瞤而亡陽爾。
白話文:
仲景創製這個藥方的用意,原本是將桂枝湯和麻黃湯兩方合用,而用石膏取代芍藥。所以既能戰勝寒鬱之內熱,又可以增強青龍湯的勢力來興起風雨。然而去掉芍藥的酸收作用,增強石膏的辛散作用,攻伐之力猛烈而難以控制。在寒冷風少,或風寒同時存在的疾病中,用這種藥方很合適且能收到神奇的效果。如有風無寒的疾病,或脈搏微弱的患者,若不懂得辨別而誤用,就會出現厥逆、心悸、陽氣耗竭而死亡。
2. 小青龍湯
仲景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發熱惡寒,頭痛身痛,屬太陽表證。仲景書中,凡有里證兼表證者,則以表不解三字該之。內有水飲,則水寒相搏,水留胃中,故乾嘔而噎。水寒射肺,故咳而喘。
白話文:
仲景說:傷寒表證沒有解除,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嗽,或是口渴,或是腹瀉,或是咽喉梗阻,或是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或是氣喘,可以用小青龍湯來治療。(發熱惡寒,頭痛身痛,屬於太陽表證。仲景的書中,凡是有裡證兼表證的,則以「表不解」三個字概括之。體內有水飲,則水和寒氣互相搏擊,水滯留在胃中,所以乾嘔而咽喉梗阻。水寒侵犯肺臟,所以咳嗽而氣喘。)
水停則氣不化,津不生,故渴。水漬腸間,故下利。水蓄下焦,故小便不利而少腹滿。)又曰: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喻嘉言曰:風寒挾水飲上逆,津液不下行,故不渴。渴則可知其津液不逆,為寒去欲解之徵也,乃用小青龍湯,大率以輕劑助其欲解之勢爾。
白話文:
將麻黃去掉節,桂枝、芍藥(經過酒炒)、細辛、炙過的甘草、三兩乾薑、半夏、半升五味子,和一斗水一起煮,先把麻黃煮一遍,煮到減少兩升,去掉上面的浮沫,再把其他的藥材放進去煮,煮到還剩下三升,去掉藥渣,溫熱後服用一升。如果服用後有輕微瀉肚子的現象,那就去掉麻黃,加入一個雞蛋大的蕘花,熬煮到呈現紅色的狀態。 (麻黃髮汗的功效很強,如果服用後有瀉肚子的情形,就不適合再用。瀉肚子是指身體裡的水液橫向運行。加入蕘花是為了引導水液正常運行。)
)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半夏燥津液,栝蔞根撤熱生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噎,水寒塞窒氣也,附子利氣而散水寒。)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茯苓淡滲,能通竅而利水道。)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喘,水氣射肺,而聲息不利也。
加杏仁,潤肺以下氣也。)
白話文:
口渴的患者,去除半夏,加入三兩栝樓根。(半夏燥津液,栝樓根撤熱生津。)噎住的患者,去除麻黃,加入一枚炮附子。(噎,水寒塞窒氣也,附子利氣而散水寒。)小便不利,小腹部脹滿的患者,去除麻黃,加入四兩茯苓。(茯苓淡滲,能通竅而利水道。)喘息的患者,去除麻黃,加入半升杏仁,去除皮尖。(喘,水氣射肺,而聲息不利也。)
周禹載曰:素常有飲之人,一感外邪,傷皮毛,蔽肺氣。停於心下,而上下之氣不利焉。喘滿咳嘔,相因而見。於是以五味收金,乾薑散陰,半夏祛飲,而尤妙在用細辛為少陰經表藥,且能走水。人之水氣,大抵發源於腎,故少腹滿,小便不利,因而作喘。安知少陰不為遺害,乃以細辛搜豁伏邪,走而不留,而後以上主散之藥,皆靈動也。
白話文:
周禹載說:平常就有飲酒習慣的人,一旦受到外邪的侵襲,就會傷及皮毛,遮蔽肺氣。飲邪停聚在心下,上下之氣不利,就會出現喘滿、咳嗽、嘔吐等症狀。因此,採用五味子收斂金氣,乾薑散除陰邪,半夏祛除飲邪。特別妙的是用細辛作為少陰經表的藥物,而且它還能走水。人體的水氣,大多發源於腎,因此少腹滿脹,小便不利,因而導致喘息。怎麼知道少陰經沒有遺留下的邪氣,就用細辛搜羅、疏通潛伏的邪氣,走而不留,然後再用以上散主治療的藥物,都是靈動有效的。
(金匱云: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徐忠可注曰:溢飲者,水已流行歸四肢,以不汗而致身體疼重。蓋表為寒氣所侵而疼,肌體著濕而重,全乎是表,但水寒相離。猶之風寒兩傷,內有水氣,故以大青龍小青龍主之。然大青龍合桂麻而去芍加石膏,則水氣不甚而挾熱者宜之。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說:溢飲病患者,應該發汗治療,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都可以治療。徐忠可注釋說:溢飲病是水液已流散到四肢,因為不發汗而導致身體疼痛腫脹,外層皮膚被寒氣侵襲而疼痛,肌肉體表著濕而沉重,這完全是外邪引發的,只是水氣和寒氣分開了。這就像風寒兩邪同時侵襲人體,體內又有水氣,所以用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治療。不過,大青龍湯合桂麻而除去芍藥、加上石膏,則水氣不嚴重而夾有熱症的患者適合服用。
倘咳多而寒伏,則必以小青龍為當。蓋麻黃去杏仁,桂枝去生薑,而加五味乾薑半夏細辛,雖表散而實欲其寒飲之下出也。觀仲景論太陽中暍,謂身熱疼重,而脈微弱,乃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一物瓜蒂湯主之。然曰發其汗,則惡寒甚,而此獨主二湯,發表為急。豈非以溢飲所犯,其源非中暍,且腠理稍固,不若夏月之易汗乎。
白話文:
如果咳嗽很多,而且還有怕冷的情況,那麼就一定要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因為麻黃可以去除杏仁,桂枝可以去除生薑,再加入五味乾薑、半夏和細辛,雖然表面上是發散的作用,但實際上是想讓寒飲從下面排出。看仲景對太陽中暑的論述,他說身熱疼痛厲害,但脈搏微弱,是夏季受了冷水,水在皮膚中運行所致,可用一物瓜蒂湯來治療。但是如果發汗,則惡寒會加劇,而這裡獨主兩個湯方,發表的藥物為急。難道不是因為溢飲所犯,其來源不是中暑,而且腠理稍固,不像夏季那麼容易出汗嗎?
彼在夏月,腠理本疏,又中暍在先,故主吐。然則夏月身不熱,非中暍而得是證,其亦宜二湯可知也。金匱云:先渴後嘔者,水停心下,小青龍湯主之。不治渴而專治水,水去而渴自止矣。金匱又云: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徐忠可注曰:此即支飲的證也,不用十棗湯,而用小青龍湯,必以其挾表也。
然此必病發於未然而不得臥,則勢亦孔亟,故暫以桂枝治表,薑半治飲爾。)
白話文:
在夏天,人們的皮膚毛孔本來就疏鬆,又先中暑了,所以容易嘔吐。那麼,在夏天身體不熱,沒有中暑卻得了這種嘔吐的病症,也可以知道用小青龍湯和十棗湯來治療。金匱要略中說:先口渴後嘔吐的,是水停留在心下引起的,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小青龍湯不治療口渴,而專門治療水停留在心下,水去了,口渴自然就止住了。金匱要略中又說:咳嗽逆氣上衝、呼吸困難、不能躺臥的,小青龍湯可以治療。徐忠可注釋說:這是支飲的病症,不用十棗湯,而用小青龍湯,一定是因為它兼有表症的緣故。
加石膏,名小青龍加石膏湯。(金匱)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金匱曰: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此條同是咳喘上氣脈浮,然前條目如脫狀,則喘多矣。喘多責寒,故以麻黃甘草為主,而加石膏以清寒變之熱。
此獨加煩躁,傷寒論中,寒得風脈而煩躁者,主以小青龍湯。故亦主小青龍,然壅則氣必熱,故仍加石膏爾。)
白話文:
加上石膏,改名為小青龍加石膏湯。(出自《金匱》)用於治療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的人,因為心下有水。(《金匱》說:咳而上氣,這是肺脹的症狀。這樣的人喘氣,眼睛就像脫眶一樣,脈搏浮大,用越婢加半夏湯來治療。這一條也是咳喘上氣脈浮,然而前一條眼睛就像脫眶一樣,喘氣就很多了。喘氣多,則責怪寒冷,所以以麻黃、甘草為主要藥物,而加上石膏來清除由寒冷引起的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