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三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上 (2)

1. 麻黃湯

(仲景),治傷寒太陽證,邪氣在表。發熱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痛,項背強,惡寒,惡風,(但有一毫頭痛惡寒。尚為在表。)無汗而喘,脈浮而緊。

亦治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表邪壅盛,陽氣不得宜發,故逆而作喘。若心下滿腹痛為實,宜下之。此胸中滿,胸中去表猶近,非裡實。雖有陽明,然與太陽合病,尚為在表,宜汗不宜下。經曰: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又曰:陽明病,應發汗,反下之,此為大逆。

或問兩經合病,當用兩經之藥,何以偏用麻黃湯耶?蓋邪自太陽而來,仍當提出太陽,不欲其陷入陽明,故不用葛根也。)亦治哮證。(哮喘由風寒客於背俞,且肺內有膠固之痰,復感寒而作。此湯散寒利肺,然唯氣實者,可暫用。)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二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甘草(炙一兩)先煮麻黃數沸,去沫,內諸藥煎,熱服,覆蓋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無汗再服。(凡用麻黃,去節,醋湯略泡,曬乾備用,庶免大發,冬月生用。傷寒初感,始於太陽,故以發汗為先,汗出則愈。

活人云:凡發汗病證仍在者,三日內可二三汗之,令腰以下周偏為度,王海藏曰:表證當汗,脈浮,急汗之。脈沉,緩汗之。里證當下,脈浮,緩下之。脈沉,急下之。三陽汗當急而下當緩,三陰汗當緩而下當急。按汗有大汗解表,微汗解肌之殊。下有急下,少與,微和,滲利之別。

)麻黃中空,辛溫氣薄,肺家專藥,而走太陽,能開腠散寒。(皮腠肺之所生,寒從此入,仍從此出。)桂枝辛溫,能引營分之邪,達之肌表。(桂入營血,能解肌,營衛和,始能作汗。)杏仁苦甘,散寒而降氣。甘草甘平,發散而和中,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是已。

除桂枝,加石膏,名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仲景)仲景曰: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中行曰:不可更行桂枝湯,則是已經用過也。桂枝固衛,寒不得泄,而氣轉上逆,所以喘益甚也。無大熱者,鬱伏而不顯見也,以傷寒之表猶在,故用麻黃以發之。

杏仁下氣定喘,甘草退熱和中,本麻黃正治之佐使也。石膏有徹熱之功,尤能助下喘之用,故易桂枝以石膏,誠為太陽傷寒誤汗轉喘之主治也。或問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桂枝即不可行,麻黃可行耶?無大熱,石膏可行耶。喻嘉言曰:治傷寒先分營衛,麻桂二湯,斷無混用之理。

此證太陽之邪,雖從汗解,然肺中熱邪未盡,所以熱雖少止,喘仍不止。故用麻黃髮肺邪,杏仁下肺氣,甘草緩肺急,石膏清肺熱,即以治足太陽之藥,通治手太陰經也。償誤行桂枝,寧不壅塞肺氣,而吐癰膿乎?)亦治溫瘧,先熱後寒。加白朮,名麻黃加朮湯。(金匱)仲景曰: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徐忠可曰:濕雖宜汗,但汗大出,則濕反不去,則知汗中自有法。故以麻黃湯為發汗之主,而加朮一味以為固,本清濕之地,則內外兩得矣。然發汗雖亦有火攻之法,而非治濕也,故又戒之。)去桂枝杏仁,加附子,名麻黃附子湯。(金匱)仲景曰: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

(小字宜玩,觀沉小屬少陰句,可知正水而不喘。脈沉而加小,即從少陰論治,亦即石水治法,所以石水不出方也。)浮者為風,無水虛腫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徐忠可曰:仲景於風水皮水裡水皆出方。獨所云石水不出方。觀所出之方,似乎責之手足太陽,手足太陰。

里水與急風,兼責陽明而用石膏。此獨另揭言水之為病,脈沉小者屬少陰。後即承之曰: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然則此方,或即所謂石水之主方耶,又即承麻黃附子甘草方。而曰脈浮者,宜杏子湯。即脈浮,不與前風水皮水方相同,豈非杏子方,乃正水而間有脈浮者,即為風水,宜用此方耶。(正水之下寒多者,似亦可用。

)蓋麻黃附子甘草方,即麻黃甘草二味爾。以少陰而加附子,發其龍火之真陽。協力麻黃甘草,以開久蝕之陰。杏子湯,因金囚不能暈水,故以脈浮者責肺金之熱,而瀉氣以泄其水之實爾。(經不顓言石水,可知正水亦有屬少陰者,故不若以脈沉為別爾。惟麻黃附子湯為少陰水主方,若脈浮,則浮者為風,故仍責肺。

而用杏子方爾。)若無水虛腫,此即所謂風氣相搏,氣強即為風水之屬也,故亦主發汗。〕除桂枝杏仁。名甘草麻黃湯。(金匱)仲景曰:里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徐忠可曰:里水,即一身面目黃腫,脈沉而渴,正水也。麻黃髮其陽,甘草以和之,則陽行而水去。

即有裡熱,不治自清爾。且以防質弱者,不堪石膏也。(水已成,則氣壅肺熱。故里水與風水,俱有用石膏者。不用桂枝,可知麻黃無桂枝,不全發表,大能通徹營中之氣,故用以治水爾)〕單去桂。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名三拗湯。(局方)治感冒風寒,咳嗽鼻塞。

(麻黃留節,發中有收,杏仁留尖,取其發。連皮,則行皮。甘草生用,補中有瀉也。)

忌汗諸證。傷寒傷風辨。陰陽表裡辨。

白話文:

標題:[麻黃湯]

(出自張仲景)用於治療傷寒太陽證,邪氣在體表的情況。症狀包括髮熱、頭痛、全身疼痛、腰痛、骨節痛、頸背強直、畏寒、怕風(只要有絲毫頭痛和畏寒,就說明邪氣仍在體表)。無汗且呼吸困難,脈象浮而緊。

也可治療太陽與陽明經合病,表現爲呼吸困難和胸悶。(表邪過於旺盛,陽氣無法正常散發,因此逆流導致呼吸困難。如果出現心下滿和腹痛,則是實證,應該採用瀉下療法。但此處的胸悶是因爲胸腔接近體表,不是裏實證。雖然有陽明經的症狀,但由於與太陽經合病,仍然屬於表證,應發汗而不是瀉下。經書上說: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適合使用麻黃湯。又說:陽明病,應當發汗,卻採用了瀉下,這是非常錯誤的。

有人問,兩經合病,應該使用兩經的藥物,爲什麼只使用麻黃湯呢?因爲邪氣從太陽而來,應該將它從太陽經排除,不希望它深入陽明經,因此不使用葛根。)也用於治療哮喘。(哮喘由風寒侵入背部的腧穴,加上肺內有固結的痰,再次受寒而發作。此湯可以驅寒利肺,但是隻有氣實的人,才能暫時使用。)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二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甘草(炙,一兩)先煮麻黃數次沸騰後,去掉泡沫,加入其他藥材煎煮,熱服,蓋被取微汗,病情緩解即可停止,不必喝完整劑,如果沒有出汗可以再服一次。(凡使用麻黃,去節,用醋水稍微浸泡,曬乾備用,這樣可以避免過大的發汗效果,在冬天可以直接使用。傷寒初起,始於太陽,因此首先應發汗,汗出則病癒。

活人云:凡發汗後,病症仍然存在,三天內可以再發汗兩三次,直到腰部以下都有汗出爲度。王海藏說:表證應當發汗,脈浮,應該迅速發汗;脈沉,應該緩慢發汗。裏證應當瀉下,脈浮,應該緩慢瀉下;脈沉,應該迅速瀉下。三陽證,發汗應迅速而瀉下應緩慢;三陰證,發汗應緩慢而瀉下應迅速。按汗有大汗解表,微汗解肌的區別。下有急下,少量,溫和,滲利的不同。

)麻黃中空,辛溫,是肺部的專藥,主要作用於太陽經,能夠開腠理驅寒。(皮膚腠理由肺產生,寒邪由此進入,也會由此排出。)桂枝辛溫,能引導營分的邪氣,達到肌表。(桂入營血,能解肌,營衛和調,才能出汗。)杏仁苦甘,既能散寒又能降氣。甘草甘平,既能發散又能和中,經書上說:寒邪內侵,應用甘熱治療,輔以苦辛藥。

除了桂枝,加入石膏,名爲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出自張仲景)張仲景說:發汗後,不能再使用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中行說:不能再使用桂枝湯,說明已經用過。桂枝固衛,寒邪無法排出,氣轉而向上,所以喘息更嚴重。無大熱者,是因爲寒邪鬱伏並未明顯顯現,由於傷寒的表證還在,因此使用麻黃來發汗。

杏仁降氣定喘,甘草退熱和中,本是麻黃正治的輔助藥物。石膏有徹底清熱的功效,尤其能幫助降低喘息,因此將桂枝換成石膏,確實是太陽傷寒誤汗轉喘的主要治療方法。有人問,發汗後,不能再使用桂枝湯,桂枝不可以使用,那麻黃可以嗎?無大熱,石膏可以使用嗎。喻嘉言說:治療傷寒首先區分營衛,麻桂二湯,絕沒有混用的道理。

此證太陽的邪氣,雖從汗解,但肺中的熱邪未盡,所以熱雖稍停,喘息仍未止。因此使用麻黃髮散肺邪,杏仁下降肺氣,甘草緩解肺急,石膏清除肺熱,即以治療足太陽的藥物,同時治療手太陰經。如果誤用桂枝,豈不會堵塞肺氣,導致吐膿血嗎?)也用於治療溫瘧,先熱後寒。加入白朮,名爲麻黃加術湯。(出自《金匱要略》)張仲景說:溼家身體煩疼,可以使用麻黃加術湯,發汗爲宜,慎勿用火攻之。

(徐忠可說:溼雖宜汗,但如果汗出過多,溼反而不去,可知汗中自有方法。因此以麻黃湯爲主發汗,而加入白朮作爲鞏固,本是清溼的地,內外都得到了調理。然而發汗雖也有火攻的方法,但並非治療溼證,因此又告誡不要使用。)去掉桂枝和杏仁,加入附子,名爲麻黃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張仲景說:水之爲病,其脈沉小,屬少陰。

(小字需仔細理解,看沉小屬少陰這句話,可知是正確的水病而不喘。脈沉而加小,即從少陰論治,也是石水的治法,所以石水不出方。)脈浮者爲風,無水虛腫者爲氣水,發其汗即愈,脈沉者,宜用麻黃附子湯。脈浮者,宜用杏子湯,〔徐忠可說:張仲景對風水、皮水、裏水都出了方,唯獨所說的石水不出方。看他所出的方,似乎責之於手足太陽、手足太陰。

裏水與急風,同時責陽明而使用石膏。這裏單獨提到水之爲病,脈沉小者屬少陰。後即接着說:脈沉者,宜用麻黃附子湯。那麼這個方,或許就是所謂的石水主方吧,又緊接着麻黃附子甘草方。而說脈浮者,宜用杏子湯。即使脈浮,不與前面的風水、皮水方相同,難道不是杏子方,正是水病而間有脈浮者,即是風水,應該使用此方嗎。(正水之下寒多者,似乎也可以用。

)麻黃附子甘草方,即只有麻黃和甘草兩味藥。以少陰而加附子,激發龍火的真陽。與麻黃甘草協同,開啓久蝕的陰。杏子湯,因爲金囚不能制水,故以脈浮者責肺金之熱,而瀉氣以泄水之實。(經書上不專門說石水,可知正水也有屬少陰的,所以不如以脈沉作爲區別。只有麻黃附子湯是少陰水的主方,如果脈浮,則浮者爲風,所以仍然責肺。

而使用杏子方。)如果沒有水虛腫,這就是所謂的風氣相搏,氣強即爲風水之類,所以也應該發汗。〕去掉桂枝和杏仁,名爲甘草麻黃湯。(出自《金匱要略》)張仲景說:裏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也主之。〔徐忠可說:裏水,即一身面目黃腫,脈沉而渴,是正水。麻黃髮其陽,甘草以和之,陽行而水去。

即使有裏熱,不治自清。而且防止體質弱者,無法承受石膏。(水已形成,則氣壅肺熱。所以裏水與風水,都有可能使用石膏。不用桂枝,可知麻黃無桂枝,不全發表,大能通徹營中之氣,因此用於治療水病。)〕單去桂枝。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名爲三拗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於治療感受風寒引起的感冒、咳嗽、鼻塞。

(麻黃保留節,發中有收,杏仁保留尖,取其發散。連皮,則行於皮。甘草生用,補中有瀉。)

禁忌發汗的各種情況。辨別傷寒與傷風。辨別陰陽表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