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三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上 (2)

1. 麻黃湯

(仲景),治傷寒太陽證,邪氣在表。發熱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痛,項背強,惡寒,惡風,(但有一毫頭痛惡寒。尚為在表。)無汗而喘,脈浮而緊。

白話文:

(仲景)在治療傷寒病的太陽證(初期階段)時,病邪在體表。症狀是發熱,頭痛,全身疼痛,腰痛,骨節疼痛,脖子後背僵硬,怕冷,怕風。即使只有一點頭痛怕冷,也被認為是表證。沒有汗出,卻氣喘,脈搏浮起而緊張。

亦治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表邪壅盛,陽氣不得宜發,故逆而作喘。若心下滿腹痛為實,宜下之。此胸中滿,胸中去表猶近,非裡實。雖有陽明,然與太陽合病,尚為在表,宜汗不宜下。經曰: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又曰:陽明病,應發汗,反下之,此為大逆。

白話文:

也治療太陽病和陽明病合病,喘息並且胸悶。

(表邪壅盛,陽氣不能正常發散,所以逆而喘息。如果是心下滿腹疼痛,是因為實證,應該用下法治療。這裡的胸中滿,胸中去表邪尚且接近,不是裡實證。雖然有陽明經的症狀,但是與太陽經合病,還是屬於表症,應該發汗,不應該用下法。經典說:陽明病,脈浮,沒有汗而喘息,發汗就可以治好,應該用麻黃。又說:陽明病,應該發汗,反而用下法,這是大逆。

或問兩經合病,當用兩經之藥,何以偏用麻黃湯耶?蓋邪自太陽而來,仍當提出太陽,不欲其陷入陽明,故不用葛根也。)亦治哮證。(哮喘由風寒客於背俞,且肺內有膠固之痰,復感寒而作。此湯散寒利肺,然唯氣實者,可暫用。)

白話文:

有人問:「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作,應該分別使用兩經的藥物,為什麼單一使用麻黃湯呢?」

原因是:病邪從太陽經而來,因此仍然應該昇陽以祛除病邪,不希望病邪深入陽明經,所以不使用葛根湯。

麻黃湯也可以治療哮喘。(哮喘是由風寒之邪侵犯背俞,肺內又有黏稠的痰液,再次受寒而發作。此湯可以散寒清肺,但只適用於氣虛的患者,可以暫時服用。)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二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甘草(炙一兩)先煮麻黃數沸,去沫,內諸藥煎,熱服,覆蓋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無汗再服。(凡用麻黃,去節,醋湯略泡,曬乾備用,庶免大發,冬月生用。傷寒初感,始於太陽,故以發汗為先,汗出則愈。

白話文:

麻黃(去掉節150公克),桂枝(100公克),杏仁(70粒,去皮尖),甘草(炙100公克),先煮麻黃幾次,去掉泡沫,加入其他藥物一起煎,熱飲,蓋被子讓自己微微出汗,病情就會好轉,不一定非得喝完所有的藥湯,若沒有流汗就再喝一次。(凡用麻黃藥材,去除節,放在醋湯裡泡一下,拿去曬乾備用,這樣就不會讓藥效太過強烈,冬季可以用生麻黃。傷寒剛開始的時候,從太陽經開始,因此先讓患者發汗,汗出來之後就會好。

活人云:凡發汗病證仍在者,三日內可二三汗之,令腰以下周偏為度,王海藏曰:表證當汗,脈浮,急汗之。脈沉,緩汗之。里證當下,脈浮,緩下之。脈沉,急下之。三陽汗當急而下當緩,三陰汗當緩而下當急。按汗有大汗解表,微汗解肌之殊。下有急下,少與,微和,滲利之別。

白話文:

活人書上說:凡是發汗病的症狀仍在的人,可以在三天內做兩三次發汗治療,讓腰部以下的部位都出汗。王海藏說:表證應該發汗治療,脈浮的人,可以快速發汗。脈沉的人,可以慢慢發汗。裡證應該下瀉治療,脈浮的人,可以慢慢下瀉。脈沉的人,可以快速下瀉。三陽證的發汗治療應該快速,下瀉治療應該緩慢。三陰證的發汗治療應該緩慢,下瀉治療應該快速。根據出汗的情況,有大量出汗以解表,微量出汗以解肌的區別。根據下瀉的情況,有急下、少下、微和、滲利等區別。

)麻黃中空,辛溫氣薄,肺家專藥,而走太陽,能開腠散寒。(皮腠肺之所生,寒從此入,仍從此出。)桂枝辛溫,能引營分之邪,達之肌表。(桂入營血,能解肌,營衛和,始能作汗。)杏仁苦甘,散寒而降氣。甘草甘平,發散而和中,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是已。

白話文:

麻黃是中空的、辛辣溫和、氣薄、是治療肺病的專門藥物,而且走太陽經,能夠疏散腠理、散寒。(皮膚腠理是肺臟生髮的地方,寒邪從這裡入侵,也從這裡排出。)桂枝辛辣溫和,能夠引出營分之邪,讓它到達肌表。(桂枝入營血,能夠解肌,營衛和調,才能出汗。)杏仁苦甘,散寒降氣。甘草甘平,疏散和中,經書上說:寒邪淫盛在內,治療要用甘熱的方法,配合苦辛的方法就可以了。

除桂枝,加石膏,名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仲景)仲景曰: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中行曰:不可更行桂枝湯,則是已經用過也。桂枝固衛,寒不得泄,而氣轉上逆,所以喘益甚也。無大熱者,鬱伏而不顯見也,以傷寒之表猶在,故用麻黃以發之。

白話文:

在桂枝湯中加入石膏,就稱之為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出自《傷寒論》)張仲景說:發汗之後,不能再服用桂枝湯,如果汗出、喘息,而且沒有高熱,可以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中行說:不能再服用桂枝湯,意思是用過桂枝湯了。桂枝湯鞏固衛氣,寒邪不能泄出,而氣上升逆行,所以喘息得更嚴重。沒有高熱,是鬱伏而不顯露,由於傷寒的表證還存在,所以用麻黃發汗解表。)

杏仁下氣定喘,甘草退熱和中,本麻黃正治之佐使也。石膏有徹熱之功,尤能助下喘之用,故易桂枝以石膏,誠為太陽傷寒誤汗轉喘之主治也。或問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桂枝即不可行,麻黃可行耶?無大熱,石膏可行耶。喻嘉言曰:治傷寒先分營衛,麻桂二湯,斷無混用之理。

白話文:

杏仁能行氣平喘,甘草可退燒和中。黃麻湯是治療太陽傷寒汗後喘咳的輔助藥方。石膏具有清熱、協助緩解喘咳的作用,因此既往的配方中使用桂枝能夠以石膏取代,這的確是陽症傷寒、誤汗轉喘的理想治療方法。有人問,發汗後應該避免服用桂枝湯,服用桂枝湯即應禁忌,是否還可以服用麻黃湯?若無熱證,是否可以使用石膏?喻嘉言說:治療傷寒應先區分營衛之證。麻桂兩湯,當然不能混用。

此證太陽之邪,雖從汗解,然肺中熱邪未盡,所以熱雖少止,喘仍不止。故用麻黃髮肺邪,杏仁下肺氣,甘草緩肺急,石膏清肺熱,即以治足太陽之藥,通治手太陰經也。償誤行桂枝,寧不壅塞肺氣,而吐癰膿乎?)亦治溫瘧,先熱後寒。加白朮,名麻黃加朮湯。(金匱)仲景曰: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白話文:

這種病症是太陽經的邪氣,雖然通過發汗而解除,但是肺中的熱邪沒有完全消除,所以熱雖然稍微止住,但喘仍然不止。因此使用麻黃來宣發肺邪,杏仁來宣降肺氣,甘草來緩解肺部的急迫,石膏來清除肺熱,也就是用治療足太陽經的藥物,同時治療手太陰經的病症。如果誤用桂枝,豈不是壅塞肺氣,而吐出癰疽膿液嗎?」也用於治療溫瘧,先發熱後畏寒。加入白朮,叫做麻黃加朮湯。(出自《金匱要略》)。仲景說:「濕熱體質的人身體煩悶疼痛,可以服用麻黃加朮湯,使其發汗為宜,要慎重,不能用火攻之法治療。」

(徐忠可曰:濕雖宜汗,但汗大出,則濕反不去,則知汗中自有法。故以麻黃湯為發汗之主,而加朮一味以為固,本清濕之地,則內外兩得矣。然發汗雖亦有火攻之法,而非治濕也,故又戒之。)去桂枝杏仁,加附子,名麻黃附子湯。(金匱)仲景曰: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

白話文:

徐忠可說:濕病雖然宜用汗法,但如果汗出太多,濕邪反而去不掉,所以治濕的汗法是有方法的。因此,以麻黃湯為主方發汗,再加入朮以鞏固元氣,清除了體內的濕邪,內外才能兼顧。但是,發汗法雖然也有火攻法,但那不是治療濕病的方法,所以要特別注意。

除去桂枝杏仁,加入附子,命名為麻黃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

仲景說:水邪為病,脈象沉細,屬於少陰病。

(小字宜玩,觀沉小屬少陰句,可知正水而不喘。脈沉而加小,即從少陰論治,亦即石水治法,所以石水不出方也。)浮者為風,無水虛腫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徐忠可曰:仲景於風水皮水裡水皆出方。獨所云石水不出方。觀所出之方,似乎責之手足太陽,手足太陰。

白話文:

稍小的脈象應繼續觀察,沉細弱小的脈象屬少陰證,可知正屬水證而不喘。脈象沉細弱小,再加小,即按少陰證治療,也是《傷寒論》裡石水證的治療方法,所以石水不出方。浮脈是風證,無水虛腫是氣水,發汗即可治癒,脈象沉細弱小,宜用麻黃附子湯。脈象浮,宜用杏子湯,仲景《傷寒論》裡風水、皮水、裡水都有對應的方劑。唯獨所說的石水不出方,從所出的方劑來看,似乎問題出在手足太陽、手足太陰。

里水與急風,兼責陽明而用石膏。此獨另揭言水之為病,脈沉小者屬少陰。後即承之曰: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然則此方,或即所謂石水之主方耶,又即承麻黃附子甘草方。而曰脈浮者,宜杏子湯。即脈浮,不與前風水皮水方相同,豈非杏子方,乃正水而間有脈浮者,即為風水,宜用此方耶。(正水之下寒多者,似亦可用。

白話文:

寒水聚積體內,風氣急迫,都要責怪陽明經,此時要用石膏。這裡單獨提出水所引起的疾病,脈象沉小者屬於少陰。下面加以說明說:脈象沉的,應該選用麻黃附子湯。那麼,這個方劑,或者就是所謂的「石水」的主方吧,它又繼承了麻黃附子甘草方。說脈象浮的,應該選用「杏子湯」。脈象浮的,不與前面的「風水皮水方」相同,難道「杏子湯」方主要是針對水症,偶爾有一些脈象浮的,也就是得了風水症,應該用這個方劑嗎?(那些純粹是水寒在下的,似乎也可以用。)

)蓋麻黃附子甘草方,即麻黃甘草二味爾。以少陰而加附子,發其龍火之真陽。協力麻黃甘草,以開久蝕之陰。杏子湯,因金囚不能暈水,故以脈浮者責肺金之熱,而瀉氣以泄其水之實爾。(經不顓言石水,可知正水亦有屬少陰者,故不若以脈沉為別爾。惟麻黃附子湯為少陰水主方,若脈浮,則浮者為風,故仍責肺。

白話文:

麻黃附子甘草湯其實就是麻黃甘草兩味藥的組合。由於是少陰病,所以添加附子,用它激發腎臟真陽的火熱之氣,合力麻黃甘草,將長期侵蝕的陰邪打開。杏子湯是根據金臟被火邪所囚困而不能制約水邪,因此脈浮就要責怪肺臟火熱過度,而用利氣來泄除肺臟所實證的水邪。(《傷寒雜病論》沒有專門提到石水這個名詞,由此可知正水也屬於少陰病的範圍,所以不能單憑脈沉來區別。只有麻黃附子湯纔是治療少陰水證的主方,如果遇到脈浮,脈浮的實質是風邪,所以還是責怪肺臟。)

而用杏子方爾。)若無水虛腫,此即所謂風氣相搏,氣強即為風水之屬也,故亦主發汗。〕除桂枝杏仁。名甘草麻黃湯。(金匱)仲景曰:里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徐忠可曰:里水,即一身面目黃腫,脈沉而渴,正水也。麻黃髮其陽,甘草以和之,則陽行而水去。

白話文:

並且使用杏子方。如果沒有水虛腫,這就是所謂的風氣相搏,氣強即屬於風水,所以也以發汗為主。除桂枝杏仁。方名甘草麻黃湯。(《金匱要略》)仲景說:裡水,用越婢加朮湯來治療。甘草麻黃湯也可治療。徐忠可說:裡水,就是整個臉部都腫脹發黃,脈搏沉緩而口渴,是真正的水。麻黃發散它的陽氣,甘草調和它,那麼陽氣運行而水氣就會消散。

即有裡熱,不治自清爾。且以防質弱者,不堪石膏也。(水已成,則氣壅肺熱。故里水與風水,俱有用石膏者。不用桂枝,可知麻黃無桂枝,不全發表,大能通徹營中之氣,故用以治水爾)〕單去桂。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名三拗湯。(局方)治感冒風寒,咳嗽鼻塞。

白話文:

如果已經有內熱症狀,不必治療自然就能痊癒。而且要預防體質虛弱的人,無法承受石膏的寒涼之性。(水濕已經形成,則水氣壅滯在肺臟而產生熱氣。因此內有水濕和外感風水,都可用石膏來治療。不用桂枝,可見麻黃沒有桂枝,不能完全發散表氣,卻能暢通營氣,所以用它來治療水氣)〕單獨去除桂枝。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稱為三拗湯。(局方)治療感冒風寒,咳嗽鼻塞。

(麻黃留節,發中有收,杏仁留尖,取其發。連皮,則行皮。甘草生用,補中有瀉也。)

忌汗諸證。傷寒傷風辨。陰陽表裡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