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三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上 (4)

1. 葛根湯

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亦治太陽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此條據喻注。當去麻黃。)傷寒有並病。有合病。本經未解,傳入他經,有催併之義,為並病。二經三經同受邪者為合病,合病者,邪氣甚也。太陽陽明合病,其證頭痛,腰痛,肌熱,鼻乾,目痛,脈浮大而長。

頭腰,太陽也。肌目鼻,陽明也。浮大,太陽也。脈長,陽明也。陽經合病,必自下利。邪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陽外實而不主裡,則裡虛,故下利。吳鶴皋曰:庸醫便為傷寒漏底不治,不知與此湯以散經中表邪,則陽不實而陰氣平,利不治而自止矣。趙嗣真曰:合病者,二陽經,或三陽經,同病不移者也。

並病者,一經先受病。又過一經,兩經同病也。如太陽陽明,若並而未盡,猶在兩經,仲景所謂太陽證不罷。而赤,陽氣怫鬱,在表不得越,煩躁短氣是也。猶當汗之以各半湯,若並之已盡,是謂證罷,仲景所謂太陽證罷。潮熱,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譫語是也,法當下之,以承氣湯。

是知罷則入腑,不罷則不入腑,太陽陽明並病治法也。若太陽陽明合病,主葛根湯。太陽少陽合病,主黃芩湯。少陽陽明合病,主承氣湯。三陰有兩感而無合病,合病不傳經,並病亦與傳經異。太陽多傳變,太陽傳陽明,水傳土也,謂之微邪,又謂巡經得度傳。太陽傳少陽,謂之越經傳。

太陽傳太陰,謂之誤下傳。太陽傳少陰,謂之表裡傳。水勝火,火勝水,此南北二方之變,頃刻害人。辨之不早,必成不救。太陽傳厥陰,謂之首尾傳。三陰不至於首,唯厥陰與督脈上行,與太陽相接,又名巡經得度傳。炎變至重,不為不多矣。〕

葛根(四兩),麻黃,生薑,桂枝,芍藥,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擘),先煮麻黃葛根,去沫,內諸藥煮。溫服,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成氏曰: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此以中風表實,故加二物於桂枝湯中。

除麻黃,名桂枝加葛根湯。(仲景)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𠘧𠘧者,頸不舒也。頸屬陽明,於太陽風傷衛中,才見陽明一證,即於桂枝湯中加葛根一味,則兩經盡解。)去麻黃,加半夏,名葛根加半夏湯。(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喻嘉言曰:此又以下利不下利,辨別合病主風主寒之不同也。

風者,陽也。陽性上行,故合陽明胃中之水飲而上逆。寒者,陰也。陰性下行,故合陽明胃中之水穀而下奔。然上逆則必加半夏入葛根湯,以滌飲止嘔。但下奔則但用葛根湯以解兩經之邪,不治利而利自止爾。葛根湯,即第一條桂枝湯加葛根,不用麻黃者是也。)加黃芩,名葛根解肌湯。

治發熱,惡寒,頭痛,項強,傷寒溫病。

白話文:

葛根湯:

此方治療太陽病,症狀為脖子和背部僵硬不舒服,沒有汗且怕風。也治療太陽和陽明兩經合併發病的疾病,這種情況必定會腹瀉。(這裡根據喻氏的註解,應當去掉麻黃。)

傷寒有併病和合病兩種情況。本經的病還沒有解除,病邪就傳入其他經絡,有加速併發的意義,這叫做併病。兩條或三條經絡同時受到邪氣侵襲,叫做合病,合病表示邪氣很盛。太陽和陽明兩經合併發病,其症狀包括頭痛、腰痛、肌肉發熱、鼻孔乾燥、眼睛疼痛,脈象浮大而有力。

頭部和腰部的疼痛屬於太陽經的病症,肌肉、眼睛和鼻子的症狀屬於陽明經。脈象浮大屬於太陽經,脈象有力而長則屬於陽明經。陽經合併發病,必定會出現腹瀉。邪氣聚集在陽經,會導致陽氣實盛而陰氣虛弱。陽氣在外過於充盛,無法顧及體內,就會導致裡虛,所以出現腹瀉。吳鶴皋說:庸醫會認為這是傷寒泄瀉,無法治療,卻不知道用這個方子來疏散經絡中的表邪,這樣陽氣就不會過於充盛,陰氣也會恢復平衡,腹瀉也會自然停止。趙嗣真說:合病是指兩條或三條陽經同時發病,而且沒有轉移。

併病是指一條經絡先受病,然後又過了一條經絡,兩條經絡同時發病。例如太陽和陽明合併發病,如果併發還沒有完全結束,病邪仍然停留在兩條經絡,就像仲景所說的太陽病還沒有解除,並且出現臉色發紅,表示陽氣鬱結在表,無法散發出去,因而出現煩躁和呼吸短促。這時應該用各半湯來發汗。如果併發已經結束,就叫做病證解除,就像仲景所說的太陽病已經結束,出現潮熱、手腳出汗、大便乾硬而且說胡話,這時就應該用承氣湯來攻下。

由此可知,如果病證已經結束,病邪就入腑;如果病證還沒有結束,病邪就不會入腑。這是太陽和陽明併病的治療方法。如果是太陽和陽明合病,就用葛根湯。如果是太陽和少陽合病,就用黃芩湯。如果是少陽和陽明合病,就用承氣湯。三陰經有兩經同時受病的情況,但沒有合病。合病不會傳經,併病也與傳經不同。太陽經容易發生傳變,太陽傳到陽明經,就像水傳到土一樣,屬於微邪,也叫作順著經絡傳變。太陽傳到少陽經,叫做越經傳。

太陽傳到太陰經,叫做誤下傳。太陽傳到少陰經,叫做表裡傳。水勝過火,火勝過水,這是南北二方發生的變化,頃刻之間就會危害人體。如果不能及早辨別,必定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太陽傳到厥陰經,叫做首尾傳。三陰經不會到達頭部,只有厥陰經與督脈向上運行,與太陽經相接,也叫作順著經絡傳變。病邪發展到如此嚴重,實在不少見。

葛根(四兩),麻黃,生薑,桂枝,芍藥,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掰開),先煮麻黃和葛根,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一起煮。溫服,蓋上被子取微汗,不必喝粥。其餘注意事項和禁忌與桂枝湯相同。

成氏說:輕微的藥物可以去除實證,像葛根和麻黃等藥物就屬於這類。此方用於治療外感風邪表實的病症,所以在桂枝湯中加入這兩味藥。

去掉麻黃,就叫做桂枝加葛根湯。(仲景)用來治療太陽病,症狀為脖子和背部僵硬不舒服,反而出汗且怕風。(僵硬不舒服是指脖子不能舒展。脖子屬於陽明經,在太陽經受風邪侵襲時,如果出現陽明經的症狀,就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一味,這樣兩條經絡的疾病都能夠解除。)

去掉麻黃,加入半夏,就叫做葛根加半夏湯。(仲景)用來治療太陽和陽明合病,不下利,但有嘔吐。(喻嘉言說:這裡又根據下利或不下利,來區分合病是由風邪引起還是寒邪引起。風邪屬於陽邪,陽性向上,所以會與陽明胃中的水液一起向上逆行,導致嘔吐。寒邪屬於陰邪,陰性向下,所以會與陽明胃中的水穀一起向下奔走,導致腹瀉。如果出現向上逆行嘔吐的症狀,就必須在葛根湯中加入半夏來消除水飲,制止嘔吐。如果出現向下奔走腹瀉的症狀,只需要用葛根湯來解除兩經的邪氣,腹瀉自然會停止。葛根湯,就是第一條桂枝湯加入葛根,不用麻黃。)

加入黃芩,就叫做葛根解肌湯。用來治療發熱、怕冷、頭痛、脖子僵硬等傷寒和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