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或問:人有積塊疝氣,心腹痛等證者,雖多服久服附子薑桂等熱藥而不發藥毒,不生他病,然本病日深者何也?王節齋曰:諸積諸痛,喜溫而惡寒,熱藥與病情相合,積久成鬱而火邪深矣。鬱熱既深,則見寒愈逆,則見熱愈喜,兩熱相從,故不生他病。所謂亢則害,承乃制。

火極而似水者也。然真氣被食,陰血乾枯,病日深痼,而不可為矣。世人不識,但見投熱不熱,認為深寒冷痼,而益投之,至死不悟,悲夫。然則治之當如何?曰:當與從治法。《內經》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者是也。

蔭按:張雞峰云,人之臟腑,皆因觸冒以成疾病,而脾胃最易受觸。蓋日用飲食,稍或過多,則停積難化,冷熱不調,則吐嘔泄痢,膏粱者為尤甚。蓋口腹恣縱,不能謹節,近用消化藥,或論飲食既傷於前,難以毒藥反攻其後,不復使巴豆、硇砂等藥,止用麴櫱之類。不知古今立方用藥,各有主對,麴櫱止能消化米穀,如肉食有傷,則非硇砂、阿魏等藥不能治也。至於魚蟹過傷,則須用橘皮、紫蘇、生薑。

果菜有傷,則須用丁香、桂心。水飲傷,則須用牽牛、芫花,固不可一概論也。必實其所傷之因,對用其藥,則無不愈。其間輕重,則隨患人氣血以增之而已。又有一等虛人,沉積不可真取,當以蠟匱其藥,蓋蠟能黏逐其病,又可久留腸胃間,又不傷氣,能消磨至盡也。又有脾氣偏虛,飲食遲化者,止宜助養脾胃,則自能消磨,不須用克化藥耳。

病久成積聚癥瘕者,須用三稜鱉甲之類。寒冷成積者,輕則附子、厚朴,重則礬石、硫黃。瘀血結塊者,則用大黃、桃仁之類。醫者宜審用之,宜慎用之,不可大意。又按吳氏曰:伏翼屎,即天鼠之類也,又名夜明砂。古人治血積,每用水蛭、虻蟲輩,以其善吮血耳。然其性毒,人多患之。

而伏翼屎者,食蚊而化之者也,蚊之吮血不減蛭虻,亦可以攻血積,本草稱其能下死胎,則其能攻血塊也何疑。書此以待同志者用之可耳。

蔭又按,:症者,徵也,腹中堅硬,按之應手,曰癥瘕者,猶假也。腹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有常處,曰瘕。症因傷食,瘕是血生。痃者,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如臂如指,如弦之狀。癖者,僻側在兩脅之間,有時而痛,曰癖。夫痃之與癖,皆陰陽不和,經絡痞隔,飲食停滯,不得宣流,邪冷之氣,搏結不散,得冷則發作疼痛,故曰痃癖也。(大抵積之初固為寒,而積之久則為熱矣。學者必須分新久之義以施治)

白話文:

有人問:有些人患有積塊、疝氣、心腹疼痛等症狀,即使長期服用附子、生薑、桂枝等溫熱藥物,也不見藥物中毒或產生其他疾病,但病情卻日益嚴重,這是為什麼呢?王節齋說:各種積聚和疼痛,都喜歡溫暖而怕寒冷,溫熱藥物與病情相符,但長期服用就會鬱積成熱,火邪日益深重。鬱熱深入後,怕冷的症狀反而加重,喜歡溫熱的症狀反而更明顯,兩種熱邪互相加劇,所以才不會產生其他疾病。這就像《易經》中所說的:「亢則害,承乃制。」火邪極盛,反而表現得像水一樣。然而,真氣受損,陰血枯竭,病情日久沉痼,就無法治愈了。世人不明此理,只看到服用溫熱藥物後病情沒有好轉,就認為是寒邪深入、病情頑固,於是更加重溫熱藥物的使用,直到死亡也不明白,真是可悲啊!那麼,應該如何治療呢?他說:應該採用從治法。《內經》說:「熱因寒用,寒因熱用。」這是說要根據主要病因,先治療其誘因。

蔭按:張雞峰說,人體臟腑疾病都是由於外邪侵襲而引起的,而脾胃最容易受侵犯。因為日常飲食稍有不慎,就會停積難以消化,冷熱失調,就會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尤其愛吃肥甘厚味的人更是如此。因為飲食過度放縱,不能節制,很多人採用消化藥物治療,或者認為飲食已經受損,不能再用毒藥反攻,所以不用巴豆、硇砂等峻下藥物,只用麴櫱之類的藥物。殊不知,古今治療方法和用藥各有針對性,麴櫱只能消化米穀,如果食用肉類過多受傷,就必須用硇砂、阿魏等藥物才能治療。至於魚蟹中毒,就需要用橘皮、紫蘇、生薑;果菜中毒,就需要用丁香、桂心;水飲中毒,就需要用牽牛、芫花,不能一概而論。必須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能治愈疾病。用藥的輕重,則根據患者的氣血情況來調整。還有一類虛弱的人,積聚不易排出,可以用蠟丸包裹藥物,因為蠟能黏附病邪,又能長時間停留在腸胃中,又不傷氣,慢慢地就能消磨乾淨。還有一些脾氣虛弱,飲食消化緩慢的人,只要滋補脾胃,就能自行消化,不必使用峻下藥物。

病情久拖成積聚、癥瘕,就需要使用三稜、鱉甲之類的藥物;因寒冷而引起的積聚,輕者用附子、厚朴,重者用礬石、硫黃;瘀血結塊,就需要用大黃、桃仁之類的藥物。醫生應該審慎用藥,不可掉以輕心。又按吳氏所說:伏翼屎,就是蝙蝠糞便,也叫夜明砂。古人治療血積,常用水蛭、虻蟲等藥物,因為它們善於吸食血液。但是,它們毒性較大,很多人因此受害。而伏翼屎是蝙蝠吃蚊子後排泄出來的,蚊子吸食血液不亞於水蛭、虻蟲,也能治療血積,本草書中記載它能下死胎,那麼它能治療血塊,也就毫無疑問了。寫下這些,供同道參考。

蔭又按:癥,是徵兆的意思,指腹部堅硬,按壓時能感覺到,叫做癥瘕,是虛假的。腹部雖然堅硬,但是時聚時散,沒有固定位置,叫做瘕。癥是因為飲食損傷,瘕是因血瘀而生。痃,是指在腹部靠近肚臍的左右兩側,各有一條筋脈脹痛,像手臂、手指一樣,像弦一樣。癖,是指偏側在兩脅之間,間歇性疼痛,叫做癖。痃和癖,都是陰陽不和,經絡阻塞,飲食停滯,氣血運行不暢,寒邪之氣凝結不散,遇冷則發作疼痛,所以叫做痃癖。(總而言之,積聚初期是寒邪,久則化為熱邪。學習者必須區分新舊,才能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