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故治積之法,不養其正,而徒為攻擊,則正氣愈虛。邪氣猶在,固不可也。若養其正,而於邪之甚者,遂謂其能自除,不復攻之,亦不可也。變而通之,存乎其人。

丹溪,曰:塊是有形之物,氣不能成塊,乃痰與食積死血也。在中為痰,右為食積,左為血積。大法咸以軟之,堅以削之,行氣開痰為主。治塊用海石、三稜、莪朮、香附俱醋煮,桃仁、紅花、五靈脂之類為丸,石鹼白朮湯下,蜀葵根煎湯,入人參、白朮、青皮、陳皮、甘草梢、牛膝煎成膏,入細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許,熱飲二服,當見塊下。重者須補劑後再加減行。石鹼去痰積食積,洗滌垢膩有功;瓦楞子能消血塊亦能消痰(瓦楞子,即,蚶殼也。考之本草云:蚶殼如屋瓦,燒以醋淬三度,埋令壞,醋膏丸,治一切血氣癥瘕)。積塊不可專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消導使融化。行死血塊,塊去須大補。婦人有塊,多是死血。凡痞塊在皮裡膜外,須用補氣藥及香附開之,兼二陳湯,先須斷厚味。

葉氏,曰:氣無形,故不成塊,然痰與食積死血,多因氣滯而成,是氣雖不為塊,而所以為塊者,實由於氣。故治積之法,以行氣為先。

戴氏,曰:積聚癥瘕,有積聚成塊,不能移動者是症;或有或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是瘕。飲癖成塊,在腹脅之間,病類積聚,用破塊藥多不效,宜行其飲,導痰湯。何以知其有飲?其人先病,口吐涎沫清水,或素多痰者是也。腹中自若,癖瘕隨氣上下,未有定處,宜散聚湯。有正當積聚處,內熱如火,漸及四肢,一日數發,二三日又愈,此不當攻其熱。有原得熱病,熱結不散,遂成症癖,此當兼用去熱之劑。

李氏,曰:經云,積聚癥瘕痞滿,皆太陰濕土之氣。始因外感內傷氣鬱,而醫誤補留之以成積。積者陰氣,五臟所主。脈沉伏,或左或右。發有根,痛有常處。肝積左脅下曰肥氣,言風氣有餘而血隨氣不行也。令人脅痛痎瘧。心積臍上曰伏梁,言如梁之橫架心下,令人煩心,乃火之郁也,忌熱藥與灸。又腸癰與此相似,但身股背腫,環臍而痛為癰。脾積胃脘稍右曰痞氣,言陽氣為濕所蓄也,令人黃疸倦怠,飲食不為肌膚,仍忌熱藥。肺積右脅下曰息賁,言喘息奔而上行也,令人咳嗽肺癰。腎積發於小腹,或湊心下,曰奔豚,言若豚之奔沖,上下無時也,令人喘逆骨痿,最為難治。諸積勿輕吐下,徒損真氣,積亦不去。奔豚尤不可吐,五積古有五方,今增損五積丸更妙。聚者陽氣,六腑所成,脈沉結,或隱或見,發無根,痛無常處,散聚湯、七氣湯、香積丸、大阿魏丸、大安丸加參。左屬死血,破血為主,海石丸或當歸龍薈料五錢,加桃仁、薑黃各一兩,蜜丸。右屬氣積,調氣為主,青皮湯,木香分氣丸。有積者消積,正元散、紅丸子、小阿魏丸或當歸龍薈丸、保和丸,俱加鵓鳩屎。中乃水穀出入之路,飲食七情鬱積成痰,石𨢑丸、白芥丸。積初為寒,宜辛溫消導,大七氣湯、烏臼丸、大小溫中丸、退黃丸、阿魏撞氣丸。久則為熱,宜辛寒推蕩,木香檳榔丸、通元二八丹、消塊丸、通用纂積丹,有蟲者妙應丸,外治三聖膏、三稜煎、神效阿魏散。陽虛者有積易治,惟陰虛難以峻補。痞積又忌滯藥,止宜早服滋補藥,加鱉甲、龜板、秋石丹,午服枳朮丸、大安丸,或醋鱉丸,善消融化為妙。若痞積滯冷貫臍,誤為沉寒冷痼,投以姜附熱藥,初服甚與病情相宜,久則痞積益甚,真氣傷而陰血燥矣。其硫附固不可服,如知柏門冬寒涼傷脾,滯氣亦所不宜。古云:衰其大半而止。又云:養正積自除。皆為虛損有積而言也。平補之外,更能斷厚味,節色欲,戒暴怒,正思慮,庶乎萬全。

白話文:

治療積聚的方法,不能只注重攻擊邪氣而忽略滋養正氣,否則正氣會更加虛弱,邪氣依然存在,這樣是不行的。同樣,如果只注重滋養正氣,而對已經很嚴重的邪氣不去攻治,認為它能自行消除,也是不行的。如何靈活運用治療方法,取決於醫師的判斷。

丹溪說:積聚是有形的東西,氣本身不能形成塊狀,而是痰、食積和死血造成的。積聚在中間的是痰,在右側的是食積,在左側的是血積。主要的治療方法是用軟的方法軟化它,用硬的方法削去它,以行氣開痰為主。治療積聚可以用海石、三稜、莪朮、香附(醋煮),桃仁、紅花、五靈脂等製成丸藥,用石鹼白朮湯送服;也可以用蜀葵根煎湯,加入人參、白朮、青皮、陳皮、甘草梢、牛膝煎成膏劑,再加入研磨細緻的桃仁、玄明粉少許,溫熱服用兩劑,應該就能看到積塊排出。積聚嚴重者,需要先補益身體,再根據情況加減藥物。石鹼能去除痰飲、食積,清洗污垢有功效;瓦楞子(即蚶殼)能消除血塊,也能消除痰飲(本草書記載:蚶殼像屋瓦一樣,用醋淬煉三次,埋在地裡使其腐爛,製成醋膏丸,能治療各種血氣癥瘕)。治療積塊不能單用下瀉的藥物,這樣會損傷真氣,疾病也不會痊癒,應該採取消導的方法使其融化。治療死血引起的積塊,積塊去除後必須大補元氣。婦女的積塊,大多是死血引起的。凡是痞塊長在皮裡膜外的,需要服用補氣藥物和香附子來疏通氣血,並配合二陳湯服用,同時要忌口肥甘厚味的食物。

葉氏說:氣是無形的,所以不能形成塊狀,但是痰、食積、死血,大多是因為氣滯引起的。雖然氣本身不成塊,但形成積塊的原因,實際上是由於氣機阻滯。所以治療積聚的方法,應該以行氣為先。

戴氏說:積聚和癥瘕,積聚是指形成塊狀,不能移動的;癥瘕是指積塊時有時無,位置不定,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飲癖形成的積塊,位於腹部脅肋之間,病症類似積聚,用破塊的藥物往往沒有效果,應該先疏通停滯的飲邪,服用導痰湯。怎麼知道是否有飲邪?病人之前患病,口吐涎沫清水,或平時痰多的人就是。腹部感覺正常,癥瘘隨著氣機上下移動,沒有固定位置的,應該服用散聚湯。如果積聚在特定位置,內熱如火,逐漸蔓延到四肢,一天發作幾次,二三天又痊癒,這種情況不應該攻治其熱。如果原本是熱病,熱邪結聚不散,形成癥瘕,這種情況應該同時使用清熱的藥物。

李氏說:經書上說,積聚、癥瘕、痞滿,都是太陰濕土之氣造成的。開始是因為外感內傷,氣機鬱滯,而醫生誤用補藥,導致積聚形成。積聚是陰邪,是五臟所主。脈象沉伏,或左或右。有固定的病灶,疼痛的位置固定。肝積位於左脅下,稱為肥氣,是指風氣過盛,血液隨著氣機運行不暢,導致脅肋疼痛、瘧疾。心積位於臍上,稱為伏梁,是指像橫樑一樣橫架在心下,讓人煩躁不安,是火氣鬱結造成的,忌用溫熱藥物和灸法。腸癰與此類似,但身體、大腿、背部腫脹,繞著臍部疼痛則為癰。脾積位於胃脘稍右,稱為痞氣,是指陽氣被濕邪所阻,讓人黃疸、倦怠,飲食不能滋養身體,同樣忌用溫熱藥物。肺積位於右脅下,稱為息賁,是指呼吸急促,氣息上逆,讓人咳嗽、肺癰。腎積發生在小腹,或向上到達心下,稱為奔豚,是指像小豬一樣衝撞,上下無時,讓人呼吸困難、骨痿,是最難治療的。各種積聚不要輕易使用吐瀉的方法,這樣會損傷真氣,積聚也不會消失。奔豚尤其不能使用吐瀉法。五積古方有五種方法,現在增減而成五積丸更好。聚是陽邪,是六腑所成,脈象沉結,或隱或現,發病部位不固定,疼痛位置也不固定,用散聚湯、七氣湯、香積丸、大阿魏丸、大安丸加人參。左邊的積聚屬死血,以破血為主,用海石丸或當歸、龍薈各五錢,加桃仁、薑黃各一兩,製成蜜丸。右邊的積聚屬氣積,以調氣為主,用青皮湯、木香分氣丸。有積聚的,要消積,用正元散、紅丸子、小阿魏丸或當歸龍薈丸、保和丸,都加入鵓鳩屎。腹部中間是水穀出入的通道,飲食和七情鬱結形成痰飲,用石𨢑丸、白芥丸。積聚初期是寒邪,要用辛溫的藥物消導,用大七氣湯、烏臼丸、大小溫中丸、退黃丸、阿魏撞氣丸。時間久了就變成熱邪,要用辛寒的藥物推動,用木香檳榔丸、通元二八丹、消塊丸、通用纂積丹,如果有蟲可以用妙應丸,外治用三聖膏、三稜煎、神效阿魏散。陽虛的人有積聚比較容易治療,只有陰虛的人難以峻補。痞積忌用滯澀的藥物,只宜早期服用滋補藥物,加入鱉甲、龜板、秋石丹,中午服用枳朮丸、大安丸,或醋鱉丸,善於消融化解最好。如果痞積寒邪貫穿臍部,誤認為是沉寒痼冷,服用薑附等溫熱藥物,剛開始服用似乎很合適病情,時間久了痞積會更加嚴重,真氣受損,陰血也會乾燥。所以薑附是絕對不能服用的,就像知母、柏子仁、麥冬等寒涼藥物會傷脾,阻滯氣機也不適合。古人說:衰其大半而止。又說:養正積自除。都是針對虛損有積的情況說的。除了平補之外,更應該忌口肥甘厚味,節制房事,戒除暴怒,保持心情舒暢,這樣才能萬無一失。